范仲淹和柳永词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之比较 如何看待范仲淹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

作者&投稿:华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记得初中的时候《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不知道激发了多少孜孜学子报效国家的勃勃雄心。也能填词,且属于豪放一路。据《能改斋漫录》记载:他在中进士之前,曾经到寺庙问卦,先祷告问:“将来能做宰相吗?”卦象显示不能。他再祷告:“那么,我请求成为良医。”谁知道卦象还是不许,他十分失望,不禁叹息说:“不能够利泽生民,这不是大丈夫平生之志!”后来有人对他说:“大丈夫的志向是当宰相,是这理所当然,可是你为什么想当医生呢?这个愿望岂不是太卑微?”范仲淹说:“古人说过:‘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大丈夫求学,当然想遇上圣明的君主,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使天底下的人莫不得到恩泽,能够做到这一步的,惟有宰相这个职位才行。既然做宰相是没有指望了,剩下来能够发挥救人利物之心的,就莫过于良医。果能做一个良医,上可以治疗君亲,下可以拯救百姓,自己也能借此保生长命。处于下层的地位,却能够普及大小生民的技艺,除了行医,就再也没有了比这更好的职业了。这就是我如果当不成宰相,就愿意去当一个医生的原因。”古代视医为小道,属于“方术”,一般人是不屑一顾的,但后来又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说法,将医生的行业地位推崇至高,出了不少既是宿儒又是名医的人物,恐怕跟范仲淹这番议论,大有关系。

  1040年(康定元年),西夏举兵进犯延州(今延安市),而范仲淹因实行“新政”而触犯权贵,于7月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延州市长。后来又有柬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的资格,充当环庆路经略抚招使、兵马都督,统一指挥陕甘一带的军政大事,打退了西夏军队的进攻,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大范老子”指在范仲淹之前镇守延州的范雍),说他“胸中自有十万甲兵”。

  据魏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在守边塞时,写过几首《渔家傲》,都是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叙说边镇的劳苦。欧阳修看了,讥刺其为“穷塞主之词”。等到王素尚书出守平凉时,欧阳修也作了一首《渔家傲》词,送给他。其中几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欧阳修回过头来对王素说:“这才是真正的元帅要做的事啊!。” 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其实很难说。但欧阳修的这首词确实比范仲淹的要逊色不少。

  只可惜范仲淹的《渔家傲》组词没有全部保留下来,今天我们只能读到下面这一首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欧阳修毕竟是文人而不是武将,他兴高采烈的设想着战胜的辉煌荣耀,却不能深入的贴近战场,不了解“家万里”、“归无计”的辛酸悲痛,那纵使是一将功成、勒石燕然也无法抵消的边塞的苦楚。而这些范仲淹不但看到了,且在词中写出来了,惟有真正的悲悯情怀才能发此语。宋史说他:“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他去世之后,所管辖过的地方上都给他立祠供奉,连羌人也派出数百首领,象哭父亲一样的祭奠他。也正因为范仲淹亲镇边关,披坚执锐,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他边塞词中的苍凉雄壮之气,非关矫饰,而是自然的感情流露。

  其实,边塞词之作,在唐末已经有“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的小令,敦煌曲子词里面也有同类的著作,只是到后来的五代宋初,填词越来越让柔婉绮丽的一派占据了主流,直到范仲淹边塞词出,方始重新一振,从而开启北宋豪放词一路。

  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是一个典型的婉约派词人,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他,也和其他文人骚客一样,风流放荡。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做鄱阳太守的时候,很属意一个未成年的小歌妓。离任之后,尚不忘寄诗给继任的魏介:“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庆朔堂”是他在任时建造的一间厅堂,诗中意思,颇有杜牧留情于湖州少女,“往年曾见未开时”的口吻。魏介得诗悟其意,于是替小妓脱了乐籍赠送给他。《西溪丛语》里则说他到了京城还不忘寄胭脂给这个女孩子,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更是直接挖出花边新闻来。但他最有名的还要数那首《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外乡,思念妻儿子女的词。全词意境壮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继承江淹《别赋》作“黯然销魂”语,但超出一般描写乡愁的词,把浓烈的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更是将此句化为了“碧云天,黄花地”,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苏幕遮》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如下三中说法:

  胡人歌舞戏曲说: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宋朝周邦彦,依此调填词,有:“鬓云松,眉叶敛”之句,因亦名《鬓云松令》又名《云雾敛》。源于龟兹乐,本为唐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

  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记载说: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此曲北周时传入中原,至唐中宗时尤为盛行。

  据《新唐书·宋务光传》引吕泰上中宗疏:“比见都邑坊市,相率为浑脱队,骏马戎服,名苏幕遮。”

  《新唐书》记载:“北方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是《苏幕遮》本为胡乐,唐时传入中国,遂为舞曲之一。“摩”与“莫”及“幕”均一音之转。

  唐张说集有《苏摩遮》词五首,每首下面都注明“忆岁乐”三个字,都是七言绝句。其中一首说:“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殿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胡人帽子说:宋人王明清《挥麈录》说:高昌语称所戴油帽为“苏莫遮”。

  《词考》则说:《苏幕遮》为胡妇帽名,不知何以名曲。原本是指从今天新疆吐鲁番(古高昌)传来的,“浑脱”是“囊袋”的意思。据说,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所以唐人又称之为“泼寒胡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面,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

  清徐釚《词苑丛谈》也说:“苏幕遮,高昌女子所戴油帽,西域妇女帽也。”

  波斯苏摩神之曲说:近人岑仲勉《唐代戏乐之波斯语》则谓《苏幕遮》为波斯人供奉苏摩神之曲(见《东方杂志》四十卷十七号),若是,此调似创自波斯,经龟兹传入,由西域乐曲演化成词调。可备一说。
  ******************************************

  柳永一生除了作词外,其它无所著述,其词集名曰<乐章集>,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着录有九卷,但明、清以后已有散佚,故现存的<乐章集>已非当时原貌,有毛氏<宋六十家词>本,而清人<强村丛书>本,是最为完善的!柳永词作的内容与他的生平息息相关,而笔下的范围非常广泛,而显示着他词作的多样性,早期词原本狭隘的内容,到了他则得到了扩大,我们依照他词作内容的呈现,分为下列几个方向:

  一、男欢女爱——写「情」、「欲」

  由于柳永年少风流,再加上他天性浪漫,常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中,身在声色犬马中,所言所听尽是莺声燕语,再加上本身与歌妓的情欲纠缠,所以在他的词作中,有许多描写情欲生活的作品,例如这首<菊花新>:

  「欲掩香帏论缱绻,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意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根据李调原<村语词话>批评他说:「柳永淫词,莫逾于菊花新一阙。」由这首词中描写性爱的的看,其中大胆、露骨的程度令人咋舌,但这并不代表着柳永轻视娼妓,在柳永词中,多的是对妇女不幸的遭遇加以刻画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一股真挚情感的表现,虽然对情欲有如此露骨的表现,但我们却可从其中看到柳永坦率、真切、毫不矫情的性格。此外还有<抛球乐>、<玉蝴蝶>、<金蕉叶>、<少年游>等等,也多半刻画男欢女爱的种种情事。

  二、歌妓声容情态——写「容颜」、「歌舞」、「文才」、「情态」

  柳永乐章集中的作品,其描述十之八九与女人有关,内容尤以娼妓为中心,他很用心的把娼妓的天生丽质、色艺双全、乃至心理情态,都作了相当深刻的描绘。在声容情态中,我们又可细分为四个方向:

  1.容貌:对歌妓外型的描写,像眼睛、笑靥、云鬓、峨眉、肌肤、腰肢等等。如<昼夜乐>描写眼睛、<小镇西>描写笑靥、<两同心>描写峨眉、<红窗听>描写肌肤等等。除了往往刻意雕饰强调容貌某部份的特长外,也有综合性的描写,如<荔枝香>、<合欢带>等,便是从各种角度将五官、身材作一个全面性的刻画。

  2.歌舞:由于柳永仕途不遂,常常徘徊在酒楼妓院中,所以有些乐工歌妓便会找他作词,而请柳永填词赋乐的原因,除了由于柳永才高之外,还有就是词名很盛,能得柳永填词则能身价倍增。是以柳永可说是歌妓的代言人,借着歌词来介绍妓女的歌声舞姿,甚而把他们的名字嵌在词中。像这首<柳腰轻>: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朝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绮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偏,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其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首句就点出赠给「英英」的用意,并把英英的身材、舞姿、作了一个细腻的描绘,所以柳永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代言人」。除此之外,这方面的作品还有<少年游其三>、<木兰花其二>、<昼夜乐其二>、浪<滔沙令>等等,也都多半是为歌妓乐工应邀之作。

  3.文才:古代歌妓并非是低下而没有水准的,由于一些文人雅士时常聚集酒楼妓院之中,这些歌妓们或者是耳濡目染,或者是为博得恩客青睬,因而颇能对客挥毫、触景唱词,显示过人的才情。在柳永词作中不乏夸赞妓女的作品,如<惜春郎>、<凤衔杯>等等,都是为妓女之文才,有所赞誉之作。

  4.情态:柳永长期流连秦楼楚馆中,对妓女如同朋友一般,丝毫不予轻视的意味,又由于他侧身其中,故对他们的生活的坎坷体验相当深刻,而善于为他们吐漏心中的悲哀。类似的作品如<锦堂春>、<定风波>、<驻马听>、<隔帘听>等等,显现他不轻视妓女,并对之怀抱同情,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怀来道心声。

  以上就是柳永描写歌妓之作,我们将第一类男欢女爱、第二类歌妓声色情态的作品,通称为「艳词」。这一类作品占柳永词作的三分之一,可见其数量之庞大。

  三、都会承平——写都市的豪华和诱惑

  早期作家如张衡、左思,都是以包罗万象、钜细靡遗的方式进行对都会承平的描写,而给人一种相当客观且机械化的印象;柳永则以一小部份的繁华为题材,加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感来润饰景色,使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受。那就仿佛「清明上河图」般只攫取一个场景,但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景,却仿佛有生命力般栩栩如生。这类的作品如<破阵乐>、<看花回>、<玉楼春>、<木兰花慢>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首<瑞鹧鸪其二>: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景千阁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颂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由这类作品,可以反映出宋仁宗时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君臣同乐,歌舞升的景象,据传当时的金主亮,还因为柳永的词大生南侵之意,种下日后的亡国之恨。

  四、阿谀奉承——写歌功颂德,极尽阿谀谄媚

  由于柳永受到儒学背景的熏陶,所以仍有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再加上出身官宦世家的自我期许,使的他把大半生都放在汲汲于功名的追求。是以我们看他的词,有不少是为了博得上阶层赏识及喜爱的词。但这些词,对上级阶层的称颂与恭维有过分露骨之嫌,难免成为谀词!这类的作品如<永遇乐>、<送征衣>、<御街行>、<早梅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他那首<醉蓬莱>: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动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这首词原来是为了要博君主赏识平步青云而作的颂词,是想要大显身手,从此出人头地,却因为其中数句不当的描写,使的他仕途倍加坎坷,是始料未及的。

  五、言志抒怀——对功名的部份否定

  柳永一心想在官路上有所仕进,岂料几番波折,甚至还被君主评曰:「且去填词」,他一方面早已名动京师,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才能颇为自负。当他不受到上级阶层赏识时,两种心情一交织,便形成他对功名利禄的看轻与否定,例如这首「鹤冲天」,再再显示出那份不得赏识之后对功名的看轻。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从词中不难看出柳永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抑郁中强调才子词人的身份地位以自慰,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是为了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没有自己值得坚持的立场,所以失意后的沉沦声色,也是意料中事!

  六、羁旅行役——写凄情苍凉、离愁别恨

  若柳永的艳词是他在词坛上备受争议的一部份,那我们可以说柳永羁旅行役之作便是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作品。由前面生平的部份,我们可以知道柳永一生仕宦的不顺遂,虽然后来总算考上了进士,但官职的卑微,却使的他必须到处奔波游走,离开帝都,离开家乡,也离开了心爱的意中人,告别他一切所熟悉的人事物,而奔向一个陌生的地方及未来。这时期的词风与前期的风花雪月不同,他把他羁旅行役途中所见的景物描写出来,同时带入了自己坎坷的身世,及怀乡、念旧、送别的情感,招引后人对这位词人的失意痛苦更多的同情。所以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达史>中提到作者:「脱去了轻薄的调子,俚俗的词句,而以美丽而深刻的感情、严肃的人生观,衬托了一个在天涯流浪者的影子与心境。」例如这首为人称颂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上半阕刻意渲染了秋天的凄情的冷落与苍凉,借着苍凉感造成黯淡的气氛,下半阕则诉说了游子的离愁别恨以实景、虚景并列而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及对所怀念之人的渴望。

  七、咏物之作——单纯咏物与咏物见志

  柳永之时,咏物之风不盛,所以他这方面的作品不多。所谓单纯咏物者,就是单纯的去描绘事物的特质及型态,而极尽妍态之能事,如<木兰花>咏杏花、<瑞鹧鸪>咏梅,<望远行>咏冬雪等等。所谓咏物言志者,是透过对「物」的型态与特质,将自己的心思表达出来,如<受恩深>:

  「雅致装庭宇,黄花开淡泞。细香明艳尽天与。助秀色堪餐,向晓自有真珠帘。刚被金钱妒。拟买断秋天,容易独步。 粉蝶无情蜂已去。要上金尊,唯有诗人曾许。待宴赏重阳,恁时尽把芳心吐。陶令轻回顾。免憔悴东篱,冷烟寒语。」

  这首诗是透过对菊花的描写,抒写遭遇与宿愿。以菊自喻自己有菊花的美德,最后几句则诉说了自己虽如菊一般高雅,但仍希望受怜惜,以喻自己想要得到赏识的心念。此外,<黄莺儿>透过对鸟的描写,也寄托了作者恣意狂放的个性等等。
  历来评家对柳永作的风格,都是只字词组,虽有不同的看法,总嫌其失之一隅,即使是现今评家,也鲜少也对柳永的风格作一个整体性的介绍。然而我们检视柳永的词,会发现其风格之多样性,并不在其它词人之下,甚至在许多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此,我们将柳永词作的风格,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清劲奇丽,文采风流

  柳永的才华艳发,英俊风流,潇洒浪漫中带有一种读书人所特有的清雅气质,这样的气质展现在词中,便是「清劲奇丽,文采风流」。所谓清劲奇丽,文采风流,便是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像他那首<望明月 >: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虽是写无限今昔的起兴情绪,但文采风流,清劲之气横溢,在清朗的月色中展现了一颗黯淡的心,而能够更引人入胜。

  二、通俗易懂,雅俗各具

  柳永的词多为白描文字、通俗文句,所以市井小民皆可喜而歌之,叶梦得<避暑录话>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指的便是柳永词的通俗,为大众所喜爱的现象。但柳永并不只有通俗化的表现,在他的词中,仍可发现不少镕铸点化古人陈句的的痕迹。例如<八声甘州>中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便是自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一句脱胎而出的,而这也是柳永的词还能得到文人雅士喜爱、雅俗共赏之因。不过,由于柳永通俗的词作不出男欢女爱的题材,这也是他为人所诟病之处。例如张炎称其「为风月所驱使尔」、冯煦六十一家词话说他「号为俳体,词多媟黩,有不仅如提要所云以俗为病者。」

  三、旖旎近情,尽态描绘

  为了适应市井生活和歌台舞榭的题材,柳永把他漂泊的生涯、旅中的愁绪和颓废纵欲的享乐,都大胆而赤裸裸的写进词中,这就突破了五代以来,保守而拘谨的词风,而创出旖旎抒情的作风。在四库提要中曾说道:「盖词本是管弦冶荡之音,而柳所做旖旎近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矣!」可见其旖旎近情之风人。除此之外,他在歌妓情态上作了相当细腻的描写,使人不仅能从词中想见歌妓栩栩如生的模样,还能完全体会他们沦落的心情,这更有别于词发展早期,那含蓄委婉的描写之风。

  四、曲折委婉,中具浑沦之气

  我们检视柳永的词,会发现他的词看起来多半是曲折委婉,但仔细品吟,则会发现其中蕴含一种浑厚雄沦的气魄,这就是「浑沦之气」,而这样曲折中带有浑沦的表现,尤其展现在羁旅行役的词作之中。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有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像他的名作<雨林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金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委婉中有浑沦绵密的感受,不仅加强了委婉心情的描写,更展现了浑沦的另一种气魄。

  在柳永这几种风格之中,有些是配合生平转捩而有的转变,有些是他个人性格之展现,但无论如何,都还是他个人凝炼出来的文学展现。而词作中,也多半有数种风格并存,如果能仔细探索,会发现看似矛盾的展现,其实也是柳永独特成功的地方。
  在分析完柳永词作的风格后,接下来便要看看他的艺术特色。

如果只是浅谈的话,大体相对立,很好写,一个言政,一个抒情,一个豪放,一个委婉,一人各找一篇代表性辞进行对比,写下就好

语言艺术的情感性与思想性是指什么?~

艺术都是情感的体现,从原则上讲,一切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情感性与思想性,但是,由于语言艺术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独具特色,因而,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与思想性显得格外突出。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毛诗序》中讲得很透彻:“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指出了内在的情感积存和涌动才有形诸于外,感染读者的可能。实际上,除诗歌外,散文、小说,以及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同样需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印象只有当作者自己以他独特的方式体验过某种感情而把它传达出来时才可能产生。”狄德罗更是强调“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无论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抒情类文学还是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日暮雨歇的冷落秋景,抒发了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而痛苦的感情,将凄凉惆怅之情融于景色之中,使天光水色仿佛也染上了一层离愁别绪,浓郁深沉的情感使这首词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名篇。这是抒情作品情感性的证明。而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在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例如,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应当具有充分的真实性,内容一般应当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当加工,但与此同时,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也都应当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给读者以巨大的感染力,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夏衍的《包身工》等均是如此。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必须包含着作家的感情。此外,虽然各门艺术都要表现人的情感,但相比之下,语言艺术比起其他艺术来,更能表现人的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在这方面,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红楼梦》中第27回“黛玉葬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黛玉悲悼自怜的复杂情感。这位多愁善感、天资聪慧的弱女子,在父母双亡后寄人篱下,只能将自己的悲戚郁愤寄托在身世相类的落花上,“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形象体现。当代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不动声色的描绘母亲在地坛中一次次寻找关注残疾儿子的行为举止,动人至极。《战争与和平》中,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人私奔后,请求彼埃尔转告她的丈夫安德烈宽恕自己的行为,彼埃尔听到娜塔莎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后,他觉得泪水在他眼镜下边涌流,他请求娜塔莎不要再说了,这段描写同样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的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当然,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绝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它应当蕴藏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成为作品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灵魂。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艺术精品,都在于将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社会小说等,都出色地展现了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提出或回答了那一时代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家们总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述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活的哲理或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除了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外,其他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诗歌和散文,也同样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在生动描写洞庭湖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情怀;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以新奇而丰富的想像描写了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游历见闻,反映出处于新、旧世纪之交的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文主义思想。甚至在一些短小的山水诗或抒情诗里,也同样寄寓着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哲理。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望岳》,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五岳之首泰山的敬仰热爱之倩,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富于哲理性和象征性,蕴藏着耐人咀嚼的思想意蕴。苏东坡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也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哲理诗,诗人从他游庐山所得的独特感受中,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使这首含蓄蕴藉的小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只是赞扬古人,也表明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充分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是本文进步性的体现。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本文也反映出了作者忠君的思想,比如:“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很好的证明。

豪放与婉约有什么区别
答: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竞争日烈的时候,苏轼首先贬斥柳永的浮艳之词,摈弃“柳七郎风味”,追踪“诗人之雄”而“自是一家”。苏词淡化了柳词的市民情调,主要表达士君子之“志”。很显然,苏轼所开创的“指出向上一路”的“豪放”词风,就是要打通词与诗的界限,就是“以诗为词”。豪放词的繁荣是在南宋前期,当...

李清照的故事
答:总起来说她是一个婉约派诗人,但是其中也有一首较豪放的 就是那首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
答: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竞争日烈的时候,苏轼首先贬斥柳永的浮艳之词,摈弃“柳七郎风味”,追踪“诗人之雄”而“自是一家”。苏词淡化了柳词的市民情调,主要表达士君子之“志”。很显然,苏轼所开创的“指出向上一路”的“豪放”词风,就是要打通词与诗的界限,就是“以诗为词”。豪放词的繁荣是在南宋前期,当...

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
答: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竞争日烈的时候,苏轼首先贬斥柳永的浮艳之词,摈弃“柳七郎风味”,追踪“诗人之雄”而“自是一家”。苏词淡化了柳词的市民情调,主要表达士君子之“志”。很显然,苏轼所开创的“指出向上一路”的“豪放”词风,就是要打通词与诗的界限,就是“以诗为词”。豪放词的繁荣是在南宋前期,当...

...>("10年生死"与"老夫聊发"),谈谈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特点._百度知 ...
答:二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前人在论述这一问题时的出发点,即词中婉约、豪放问题的提出是与诗词的体性之辨相联系的。这两点是相互关联的。因而我们把它放在一起论述。一最早意识到宋词中有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的是欧阳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云:“范文正公(仲淹)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

对苏轼的两首 江城子 进行 比较 ?
答:成都、金陵等),为这种艺术趣味提供了物质基础。商业经济繁荣,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到处是绮罗香风,歌宴舞席,正需要融音乐性、抒情性、愉悦性为一体的词这种文艺形式。西蜀、南唐的词人们把偏于抒发个人情感的词纳入征歌选舞的轨道,成为酒宴上让歌女们歌唱的“应歌之具”。唱词又独重女音,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