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总是手持羽扇?

作者&投稿:载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这首诗中,拿扇子运筹帷幄的是周瑜,可到了《三国演义》里,拿扇子的变成了诸葛亮,罗贯中似乎要与苏轼抬杠到底,无论春夏秋冬,总要给诸葛亮一把扇子。这把扇子给的还特别到位,伴随诸葛亮的一生,成了诸葛亮的金字招牌。



可他为什么要拿着一把扇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刚出场的时候的描写: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关进,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是在隆中晴耕雨读的一个人,而在隆中这片地方,当时就聚集了很多名士。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曾遇到过崔州平。——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



诸葛亮的朋友圈范围是当地的名士,就要有名士穿着,其中麈尾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士非常重要的装备。由于魏晋南北朝士人崇尚峨冠博带与清谈,麈尾便成了必携之具,其作用类似于手饰。麈尾本是一种驱避蝇螨的用具,但由于土人清谈,手握麈尾.口标义理,借助麈尾以指划,故而麈尾就成了清谈名士们的必携之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与麈尾相似的上人装饰和标志就是羽扇,又称毛扇,此扇刻木为柄.柄上列有十羽。也有学者认为:“毛扇就是麈尾,因为麈尾的外形与扇相似,所以又叫‘麈尾扇’。”

一句话概括——羽扇能够提高逼格,不分季节。

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上门求娶黄月英时,和黄承彦攀谈许久,等到告辞出来后,黄月英走出来,拿着一把羽扇,递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一脸不解。黄月英就问他:“知道我为什么要送你羽扇吗?”葛亮摇了摇脑袋,回答到:“是礼轻情意重的意思吧!”黄月英说:“还有别的意思吗?”诸葛亮知道其中还有深意便不再回答,黄月英说:“刚才你和父亲的谈话我全都看见了,每次你讲到你胸怀大志,就会眉飞色舞,激动不已。但是每次讲到曹操、孙权时就会皱紧眉头,面露忧愁,我这把扇子是给你遮脸用的!”



诸葛亮听完脸红了,黄月英这是暗着告诫他,凡事不能表露于面,要冷静沉着,否则不能成大事。这件事令诸葛亮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有这么大的一个“弱点”,后来他改正了这个习惯,但是依然时刻拿着羽扇,永远记住这一教训。



~

诸葛亮的故事
答: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

谁有《我眼中的诸葛亮》的作文?帮我推荐推荐!
答: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 意...

三国年间谁是君子?
答:刘琦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曾经向诸 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

诸葛亮的故事
答: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

诸葛亮跟曹操比又有什麽实质区别,凭什麽评价差这麽多?
答: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 意...

评价诸葛亮!!!快!!在线等!!!
答: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 意...

《水浒传》吴用和葛亮的异同(从对他们主人的贡献角度结合例子)
答:总体说两人眼界,心境,才能都有很大差距,相同点一个是羽扇纶巾,但这几乎我国古代读书人都这么穿,二一个诸葛对刘备的忠诚,和吴用对宋江的忠诚算是一样的,三一个都是自己阵营当中的智囊(但是层次差很多)从几个方面来说:出身方面,吴用是一个小渔村的教书先生,诸葛父祖辈是官僚,后来北方战乱避祸...

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答: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

在牧民中流传过一个这样的数学问题:三十六只羊,七天来宰完,宰羊不宰...
答:”渚葛亮这时又缓缓地摇了几下羽扇,微笑着说; “事在人为嘛,想一想,办法不就有了。我这里倒有小小一计,不知是否可行?”关、张二将,迫不及待地问道: “什么锦囊妙计,请军师快讲吧!”诸葛亮不慌不忙地说: “我命你二人各带三千人马,二更时分在山前山后埋伏。然后我出题一道,只要...

有关葛亮的成语
答: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因以“摇鹅毛扇”比喻出谋画策。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出处】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解释】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