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描写自然风物的散文

作者&投稿:弘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自清描写自然风物的散文:《春》、《荷塘月色》、《绿》。

1、《春》: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他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在这篇仅仅30个句子的简短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频率之高,令人惊诧。作品是以“春”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辞格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那幅五彩缤纷的早春图。

2、《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3、《绿》:

《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

朱自清的
答:朱自清原籍是(浙江绍兴),后因举家迁居的缘故,自称是(扬州)人。他的散文主要是以《背影》为代表的表现父子、朋友间的人伦之情的叙事小品文,和以《春》、《绿》等为代表的着力描写自然景物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原文
答: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散文 描写大自然的
答:“我真想把草原的空气打包带回北京”,这是一位北京记者朋友说的,蓝天白云、清晰的空气成了首都人的奢望,而我们却忽略了它的美,让我们站在高高的草原,深深吸上泥土的芳香,小草的清香,重新感受这片属于我们的天地,纵情草原,感悟人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吧! 描写大自然的著名散文【2】 从地球的地表容貌上,让我们感...

☆如何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
答:如何赏析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但是赋予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朱自清的...

关于描写自然风光的漂亮散文 800字
答:绚丽四季 秋景最美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是大自然赐予人间最美丽的景色。春日花儿香,夏日阳儿亮,秋日叶儿光,冬日雪儿霜;春天繁盛,夏天葱笼,秋天斑斓,冬天纯净;春的蓬勃,夏的喧闹,秋的高远,冬的宁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描绘四季的美文名句,就象变化着的四季,各有美感,魅力无穷。前人...

描述自然的当代散文佳作
答:不经意间开始的一段感情,就让它不经意的存在吧,不管结局如何,过程总是美好,虽然隔着层层迷雾,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但享受十米的空间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前方的迷茫给了我无限的想像,也使未来有了无限种可能,我沉醉其中。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处世态度,这正是自然的恩赐!午后的咖啡变成了一杯...

赞美自然的散文
答:赞美自然的散文7 春天的早晨,是多么的清爽。跑完步的我,躺在草地上。此刻,不用担心因弄脏衣服而被妈妈唠叨,也不用担心因作业没有完成而被老师教导。只是静静地躺在这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早晨的小草,精神焕发。侧着头,端详着身旁的小草,晶莹的露珠,顺着小草自草尖到草根,划出一道弧线。是为迎接新的...

朱自清散文扬州夏日的赏析
答:《荷塘月色》写独处的妙处时,说“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正是朱自清“自清”的地方。他的散文的妙处,恐怕也就在这里。无论是游记,还是别的,他都力图“一空依傍”,独出机杼,用自...

急求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答: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什么要写秋槐?
答:如果把以上的主观色彩称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读者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才可完成的话,那么,也可以把《故都的秋》对客观色彩的描绘称为“自然的再现”,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便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