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借物抒情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督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借物抒情的文言文 读后感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读后感:

高中时读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觉得真是一篇情真意切,凄婉动人的好文章。如今重读此文,又不免心生戚戚,不胜凄惶,令人“长号不自禁”!

先生初写此文时大概在19岁左右,正是踌躇满志,为博取功名、实现平生抱负、光宗耀祖而发愤读书的时候。尽管身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时候还“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负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 *** 、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尽管读书的生活是那样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阶和时来啄食的小鸟,但只要有书作伴,即使是半墙的明月,斑驳的桂影,也让他觉得“珊珊可爱”。家族的败落离析、祖上的谆谆教导、祖母和母亲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于学、学有所成的决心,所以当忆起祖母当年对他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话语时,怎能不令他“长号不自禁”!这长号是奋起的长号,这泪水是坚忍的泪水。在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读书人的影子,特别是那种落拓读书人的影子,而不是那种吊儿郎当挂羊头卖狗肉纨绔子弟读书人的影子。

先生补记《项脊轩志》当在二十多年之后。此时的先生已年届不惑,这样的年龄,本应该是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时候。然而,英雄有失路之悲,志士有壮志难酬之苦。这二十多年来,先生命运却是困蹇不堪。科举上,惨淡经营,三年一次的会试,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先生对妻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后一部分的补记全是记自己的妻子。回想起与妻子“凭几学书”的岁月,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隐含着先生撕心裂肺的痛,尤其是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实乃悲中之至悲,读文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林黛玉的《葬花吟》诗中有这么两句:“独倚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见血痕。”《项脊轩志》中的描述看似平实冷静,实际上却是归有光先生面对无花的空枝洒泪而成的文字,此等文字只能一个人在深夜里静读。

2. 借物抒情的文言文还要有评论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

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

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

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

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

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

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 *** 。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

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刚 《诗词三百首》鉴赏: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严的时代;诗人生活的空间,必然也是提倡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的诗词同样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诗词三百首》也不例外。

她对钦定的东西向来就不感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据说康熙钦定的诗律词谱,执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作过万余首衙制诗词,然而这么“宝贵”的东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着五谷杂粮消化得一干二净,岂不可惜?《诗词三百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诗,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词,本无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释放也罢,发泄也罢,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诗多磨 天下大众,和而不同。 童年读之,童心不平。

壮年读之,壮志豪情。 老年读之,老泪纵横。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过去,她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种载体;现在,她是一种主流,一种方向,一面旗帜;将来,她会变成一段回忆,一段历史,一个标志。这是不以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王怀军) 诗心永驻 至柔动刚,至静德方。 得主有常,万物化光。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论《诗词三百首》) 诗野开阔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流行险,不失其信。

《诗词三百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 诗境高远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

3. 借物抒情文言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 类似项脊轩志的借物抒情思人的古文有哪些

暂时想起六篇感情真挚的古文,但不一定着重借物抒情。

《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

《泷冈阡表》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这篇文章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表。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传千古的散文。

《东轩记》是苏辙的一篇文章。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5. 借物抒情有哪些古诗 借物言志有哪些古诗 分别列举2个 急用

抒情诗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风清》——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叙事诗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木兰辞》——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送别诗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思乡诗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怀古诗(咏史诗)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咏物诗 《咏石灰》——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其三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言志。

6. 借物抒情的诗句:

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比蛇 好向人间较短长, 截冈邀路出林塘 纵然身死尤遗直, 不是偷从背后量 赞梅 冬雪压枝枝愈坚, 霜刀雕花花更妍; 历尽三寒含清香; 苦中报春春满圆。

松 沐风浴寒枝倍坚, 霜冻雪冷本性显; 狂风摧吹腰不弯, 垂范高洁留人间。 赏竹 天生抱节志向高, 若谷虚怀凌云笑; 寒暑往来难改色, 纵有狂飙不屈挠。

柏 地冻风摇蟠龙根, 冰天磨砺铁铜身; 三九严寒还本色, 狂雪霜刀岂奈何? 咏菊 百花凋霜我独艳, 大志自是抵风寒; 丝丝蕊蕊系根本, 苦雨凄风不改颜。 竹 素有凌云志, 坚韧节节高; 空心灭邪气, 汗青丹心耀。

梅 严冬有春色, 寒中吐清馨; 朵朵抗风雪, 岁岁不渝心。



~

黄生借书说 道理
答: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

初中文言文古诗词赏析答案
答: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6.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提高我们班同学有人做古诗词鉴赏,遇到很 拿到文言文后,先分析句子,划定句子成分,先分好主谓宾定状补,这样比较能摸准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经验找出关键字,一般来说一个句子里面关键字词会有两个,如果只两...

古文观止中的短文言文
答:创作背景 《古文观止》的编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俩。乘权,字楚材。 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 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

雨中借人衣着之出是文言文解释
答:跟他一块儿的人扶起迂公,殷勤地帮他摩娑痛处。迂公阻止他说:"你只管取水来把我衣服洗干净,手臂坏了没你的事。那人说:"你怎么不顾念自己的身体却去顾一件衣服?"迂公说:"胳膊是自家的东西,(摔残了)也不会有谁来向我讨要的!"2. 谁知道《雨晴》陈与义文言文翻译 暑热蒸腾的盛夏...

莲处士文言文答案
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 *** 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

借手法的文言文
答:5. 写一篇劝人持之以恒的文言文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一、文言诗文重点【默写+阅读】篇目:1、爱莲说(六上)⑴作者:周敦颐(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⑵题材:散文。 手法:托物言志,以莲喻人。⑶中心主题: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⑷默写重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用托物寓意写文言文
答:帮助的人:30.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我需要一篇托物寓意的古文,是古文 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 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 坏;工之为功也,不攻,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

伤感抒情的文言文
答:帮助的人:27.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求描写伤感的文言文 执笔饰年华,一笑叹天涯。逢春即润物,生当得潇洒。 _ 相思情借绕梁声,无情声落有情城. 城中八尺无相门,红尘辗转我一生. _ 夕前与君誓长守, 昏后共我协相厮 . 盼依不枉毕生爱, 舍爱不恨有情人. _ 愁眉蹙损愁肠...

教材中文言文的文体
答:帮助的人:35.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有那些文体 知识点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知识
答:2. 兰亭集序的全部的文言文内容及翻译和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