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石救渴文言文解释

作者&投稿:源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宋史》

退:放学。

去:离开

译文

邮品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2. 精卫衔石填海翻译

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3. 文言文中“衔”有哪些解释

详细释义

xián

①马嚼子。《战国策·秦策》:“伏轼樽衔,横历天下。”

②含;嘴含。《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③包含;含有。《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

④心怀;隐藏在心里。《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⑤怀恨;对人心怀不满。《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⑥奉;接受。《礼记·檀弓》:“衔君命而使。”

⑦头衔;官阶。白居易《重和元少尹》:“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

【衔杯】喝酒。

【衔恤】含忧,也指父母死后守丧。.

4. 题三义塔的注释译文

三义塔是为纪念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那只被救而又死去的鸽子,并埋葬其遗骨之塔。此塔修建于日本,是当地爱好和平的农民共同修建的。

日本强盗轰炸上海闸北人民,饥饿的鸽子在瓦砾堆中幸存。

偶然遇到好心肠的日本友人,把这只劫后的鸪子带回东瀛。

鸽子死了还建筑起高塔纪念,日本农民常把它记挂在心田。

如果死去的鸽子从梦中醒回,将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东海。

消除战争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中日两国人民必将同仇敌忾。

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并且为冢的落成征求诗文,所以草率的写了这首七律,姑且表达深远的情谊罢了。

5. 文言文石渠记的翻译

作品原文

自渴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a)其上。有泉幽幽⑵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⑶,或倍尺⑷,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⑸,昌蒲被(b)之,青鲜⑹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c)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⑺,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⑻,可列坐而庥⑼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⑽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⑾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2]

作品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a)桥:架桥。

⑵幽幽:水细流的样子。

⑶咫(zhǐ)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⑷倍尺:二尺。

⑸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b)被:通“披”覆盖 。

⑹鲜:苔藓。

(c)堕:落,流。

⑺纡余:曲折伸延。纡(yū):弯曲。

⑻箭:小竹。

⑼庥(xiū):树荫。

⑽酾(shī):分流,疏导。

⑾鷁(yl):清洁。[2]

(12)乍:连词,或者。

(13)逾:越过。

(14)或:有时。

(15)卒:最终

(16)遗:留给

作品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812)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3]

6. 石涧记文言文翻译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7. 水滴穿石文言文

原文: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明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起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译文: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低级官员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说你身上藏着的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伺候.那个低级官员大为生气,说才一文钱而已,不足道也,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杀不了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天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钱了.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木头终究要断,小水滴不断去滴石头,石头也会穿.”他就自己跑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低级官员斩首了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释义 它的本意是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 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解释
答: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