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十二阅读理解

作者&投稿:闫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理解才算得上好阅读理解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三国志魏书十二阅读理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志魏书十二阅读理解 篇1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B.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C.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D.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本纪” 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记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B. “公卿” 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 “武库”,是指是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就会前来归附;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5分)

  (2) 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5分)

  试题答案:

  4.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前志有之”是说以前史书有记载,接着引述记载的内容,因此“之”后面应断开,排除A项;根据“此谓……也”的搭配,可排除D项;而“深入险阻”是说深入险阻之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5.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错,从原文王肃引用孙权、关羽一事可知,派军队守护是想用他们作人质,以瓦解淮南将士。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 司马迁因为遭受了宫刑的缘故,心怀怨恨,写下《史记》指责、贬低汉武帝,令人痛恨。(关键词“故”“隐切”“非”各1分,大意2分)

  (2)从前关羽率领荆州的士兵,在汉水边使于禁投降,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志向。(关键词“昔”“降”“志” 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肃字子雍。十八岁时,跟随宋忠读《太玄》,而另外为《太玄》作注。黄初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讨蜀国,王肃上奏折说:“以前史书有记载,‘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将士面有饥色’,这说的是在平坦路途上的行军情况。更何况深入险阻之地,要开凿道路前进,那么一定会比平坦路途上的行军劳累百倍。现在又加上大雨持续不断,山坡陡峭、光滑,军队拥塞而无法行进,粮食还在遥远的地方,难以为继,确实是行军之大忌啊。”于是就停止征讨。

  皇帝曾问王肃说:“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奏折说:‘帝,就是要谛听啊。但这个皇帝不想谛听。’当时李云为什么没被处死?”王肃回答说:“李云只是说错了话,失去了违逆和顺从皇上的分寸。推究他的本意,说这些话都是想尽忠心,想着对国家有益。而且皇帝之威,超过雷霆,杀掉一个普通百姓,和踩死蝼蚁没有什么不同。宽恕他,可以显示自己能够包容接受直谏之言,在天下推广皇帝的恩德。所以我以为杀掉李云不一定是对的。”皇帝又问:“司马迁因为遭受了宫刑的缘故,心怀怨恨,写下《史记》指责、贬低汉武帝,令人痛恨。”王肃回答说:“司马迁记史实,不凭空赞美,不隐瞒恶行。汉武帝听说

  他写《史记》,拿来写汉景帝以及自己的本纪看,于是大怒,削去简册上的字并把它们扔了。至今这两个本纪有目录没有文字。后来司马迁发生为李陵辩护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送进蚕室施以宫刑。这表明心怀怨恨的是汉武帝,而不是司马迁。”

  正始元年,王肃离开京城担任广平太守。因为朝廷之事被征召回京,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脸色凝重地说:“这些人就是弘恭、石显之类的人,还要说他们吗!”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你们都要小心谨慎!公卿已经把各位比作前代恶人了。”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出现在兵器库的屋顶上,有官员认为是吉祥之兆。王肃说:“鱼生活在深渊中却高高地出现于屋顶上,这是鱼失去了居所啊。边将大概该有战败的变故了吧?”后来果真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一道白气穿越天空,大将军司马景王向王肃询问原因,王肃回答说:“这是蚩尤的旗帜,东南方大概有叛乱了吧?您如果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都会归附于德政,发动叛乱的人就会先灭亡了。”第二年春天,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景王对王肃说:“使国家安定、国君安宁,这种办法有吗?”王肃回答说:“从前关羽率领荆州的士兵,在汉水边使于禁投降,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志向。后来孙权突袭抓取了关羽将士的家人,关羽的军队立即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内地各州,只要派军队急速前往守卫,使敌人不能靠近,那么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有关羽的军队那样土崩瓦解的趋势。”景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击破了毌丘俭、文钦的军队。甘露元年王肃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号景侯。

  三国志魏书十二阅读理解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①有扬州,盛兵徇豫章②,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③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④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小题1: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4分)

  ①汉室方乱 ( ) ②皆哀欲许之( )

  ③歆曰:“无然” ( ) ④何遽避之(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B.太祖乃悟C.乃重修岳阳楼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正;答应;这样;立即 (2)B

  小题2: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小题3:(1)带领他们一同返回把那个人救了出来,后来他和大家告别离开了,大家于是认为华歆很有道义(2) 略

  小题4:①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②此丈夫中道堕井,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③今将自来,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话说也可)

  小题1:(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方”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正”的意思;在“生醒,方见之。”中是“指的是一种状态,即表示才明白、才理解,为了引出下一个动作和事情”;②句中的“许”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答应”的意思;在“曳屋许许声”中读“hǔ”是“拟声词”;③句中的“然”在文言文中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这样”的意思;还有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比拟;助词,用于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等。④句中的“遽”是“立即”的意思。

  (2)试题分析:例句“夜乃别去”中的“乃”是“才”的意思。A:竟然;B:才;C:于是,就;D:是。根据分析,应选B项。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还(返回)”、“出(救出)”、“别(告别)”、“去(离开)”、“乃(于是,就)”、“大义(很有道义)”;(2)句中的关键词有“率(带领)”、“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邑人(同乡人)”、“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复(再)”。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围绕文章中对花歆的描写来分析花歆的人物的“高行”即可。

  三国志魏书十二阅读理解 篇3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n):棺材②謥詷,人名。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霸为帅,屯于开阳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诣: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逆:阻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之讨吕布也俯察品类之盛

  B.清定海岱,功莫大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D.霸与战于逢龙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④⑥ B.②④⑥C.①③⑤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B.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謥詷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謥詷。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3分)

  (2)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3分)

  (3)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4分)

  参考答案:

  9.D(迎战)

  10.C(因为,连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于之,兼词;句末语气词。D在,介词;向、对,介词)

  11.A(②写其亡命东海③对吕布的帮助⑤讨伐黄巾军)

  12.B(臧霸自身藏匿,太祖搜得臧霸)

  13.(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听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2)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舍弃我们呢?(明利钝捐译错一个扣1分。)(3)我受主公(太祖)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生全王霸可以为之辞中的之译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其间因依据国法,不肯听任泰山太守凭私欲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

  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任用吴敦作利城太守、尹礼任东莞太守、孙观任北海太守、孙观的哥哥孙康任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交给臧霸。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背叛。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力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为我(向主公)解说。刘备便把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派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

  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他的功没有谁比他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其舍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謥詷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謥詷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者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增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 :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扬威将军、假节的称号。后孙权请求投降,太祖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惇等驻扎在居巢。



~

《魏书˙王肃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翻译)
答: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魏书˙王肃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

《三国志》魏书阅读笔记
答:从曹操的官职步步高升,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的实力与才能,对于复杂纷繁的朝廷来说,一个要想平步青云,我想不外乎两点,要不就是皇亲国戚,要不就是有卓越的`功勋。而曹操显然是属于后者。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从孝廉一直做到了费侯亭。爵位就做到了他的祖父曹腾一般。真实江山辈有人才出,而且...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的翻译
答:陈矫, 字季弼, 广陵东阳人。因避乱来到江东及东城。先后婉言谢绝了孙策和袁术的征聘, 回到了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然后派他去许都, 对他说:“许都很多人在议论我, 对待我很不公平,请你替我相机观察了解一下, 回来告诉我, 也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陈矫从许都返回后, 对陈登说:“ 我听到...

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止谤莫如自修的阅读答案
答:当有人说自己坏话的时候,应当先退一步,在自己身上寻求一下根源。如果自己存有可以让人指责议论的行为,那么人家说的就对了。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可以让人指责议论的地方,那么他们的话就是虚假不实的。人家说的对,就不要怨恨人家。说的不对,是无中生有,只要自己行得正,立得直,也没有什么可怕...

三国志·魏书·牵招传阅读附答案
答:(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阅读训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 于/辽东复持印绶来...

文言文《三国志.魏书二十一》有删节题目和答案
答:(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注】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本初,袁绍字本初。③西伯,即周文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祖辟为丞...

三国志 魏书 桓阶传
答:我有翻译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他先是做郡功曹官。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 ,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占据荆州来响应袁绍。桓阶劝说...

三国志 王粲传答案
答: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

王懿传阅读答案附翻译,王懿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答: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司马芝传的讲解
答:《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司马芝传的讲解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晚舟必归是李白的诗吗?学科会社义主 2010-09-25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不是卷二十,是卷十二司马芝传全文翻译司马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