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词在我国最早的出处和“由来”? 请教"朋友"一词的由来、衍变,最初的出处和本意

作者&投稿:栋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最早出自唐代《楞严经》.《楞严经》于唐神龙元年(705)译出.
“世界”一词商务印书馆版《古代汉语词典》1430页解释如下:
1.佛教用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即宇宙.《楞严经》曰:“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界”这个词就是从梵语中来的,原本是lokadh(a-)tu(音).
在翻译梵文时,中国的高僧们采用了两种译法.一种是意译,就是用一个汉字去对应梵文里的一个词(词根),然后组合起来.“世界”这个词就是如此.梵文的loka被翻译成“世”,而Dh(a-)tu被翻译成“界”,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成了“世界”之意.虽然原指“人界”(“界”就是宇宙的各个领域),但是这个词现在的用法显然已经不限于原意了.这样译来的梵语词还有“毕竟”(atyanta,原指宇宙的尽头、最终),“无常”(anitya,就是不循常理之意)等.还有一种音译的方式,这种译法无需多说,现在用的也很多.这样译来的梵语词有“魔”(m(a-)ra),“涅磐”(nirv(a-)(n.)a),“琉璃”(vai(d.)(u\)rya,原译“吠琉璃”,后来配合汉语双音节词的特点切掉了第一个字)等.

搞笑这个词的由来和出处~

笑是人天生表情的一部分,它没有人主观意识的驱动,是属于自发行为;而搞笑,则是人类主动去寻求快乐,更注重从生活和平常中主动发掘快乐,以此作为工作之外的放松和调节。它比笑更让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搞笑的高层次境界就是,把不能笑、不可笑的素材搞到能让人笑。

区别于幽默,搞笑一般以比较通俗的大众化手段来惹人发笑,在很多情况下搞笑者都用很直接的手段来逗笑,但是搞笑与幽默的区别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幽默的也可以通俗,搞笑也可以让人在暴笑中感到某种生活的真谛或哲理。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搞笑作品的创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作家,很多有天赋的草根网民都能创作出令人捧腹叫绝的好作品,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叫暴笑网文。也由于通信的发展,短信文学也开始流行,在公车里、地铁里,你会发现在旅途中的老百姓有很多在手里拿着手机接发短信,这样的环境也促生了另一种搞笑的文学形式:搞笑短信。

“朋友”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朋友?有关朋友的这个概念及含义都很古老。中国最早的经书之一《周易.兑卦》中就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说法,足见朋友一词的由来已远。既然朋友的最初含义是共同学习,所以“朋友”一词从古到今的主要含义是依次排为以下三条的:1、同学,志同道合的人。2、明朝士大夫对儒学生员的一种称谓。3、近代特指恋人。 关于“朋友”的含义,曾听老一辈的说过“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我从未细究过出典,但心里一直认可此说。





前些年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谈人生,自己说过哪些蠢话,我差不多都忘了,但当时给“朋友”这个词儿作过一个“定义”,倒还记得——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或一种人,你郑重托付他办私事儿的时候,你确信他不仅是没二话的,而且是免费的。




“朋友”,词典里的解释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从象形字义来看,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同心相契。古人对“朋友”的界定是很严格的,明代大儒苏竣就把朋友分为昵友、畏友、贼友、挚友四种,而以“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缓急可供,生死可托”奉为朋友的最高境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却使“朋友”这个很纯洁的名词,也像商品一样被贴上了标签,走俏当代。君不闻:“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信条;如今的“朋友”像市场,名片满天飞,朋友遍天下,到处“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其实谁都清楚,“朋友”这玩意儿,早已不是私人感情的世袭领地,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滥造的打通关系的“通行证”。对精于此道的人而言,“朋友”还是信息,是声势,是众星捧月,是成交鹊桥,更是躲难的法宝。当然,他们也深知这种“朋友”的负作用:有时是一种头疼,有时是一剂泻药,有时像一群按摩情感的骗子强盗。




“朋友”正在进入一个异化变味的时代。友情隐藏着商情,友道蜕变为畏途,友谊浸淫于利害,友好则难度白头。“同是宦游人”的官场上,呼朋唤友相互吹捧者如慕绥新、马向东之流,曾几何时,也是朋比为奸、结党营私,成为一个相互支撑的腐败团伙,没有造福一方,反而为祸一方。到头来,应了隋朝王通的警言:“以势交者,势倾则绝”。社会上,以利相交的“杀熟”现象,则早已令人们谈友色变。一度猖獗的传销活动,曾害得多少亲朋好友倾家荡产,走投无路;朋友间搭伙开店、集资办厂,不也有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红眼的?帮你租门面的朋友,也许在赚过手钱;帮你筹措资金的朋友,也许在收高利贷;帮你介绍生意的朋友,也许要狠狠杀你一笔回扣;帮你修电脑、安装空调热水器的朋友,至少要带走你一条烟或两瓶酒……如果时代变得众人争当掘金客、权利意识代替责任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那么“朋友”也必然失去它应有的皎洁光彩,被“势”“利”等“月蚀”所淹没。

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
答:你好,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2、“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答:由于汉文典籍浩如烟海,一直未能在古籍中寻到出处。但终有斩获,他们在中国近代的书刊中,发现多处“民”、“族” 二字连用组成一词之情况,并将其最早出现时间确定为1882年王韬所撰之《洋务在用其所长》。王韬云:“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繁殷,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发奋自雄,...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是哪种
答: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

“扶桑”是日本的旧称吗?
答:不是。古文中一说是墨西哥,一说为西域某古国,还有一说为山东曲阜,具体已无可考,但总体泛指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小岛国。扶桑国,在现代没有争议,是指日本。但是在古代文献中,一说是日本,一说是墨西哥。如晚唐韦庄所著诗《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

“云南”一词的最早出处是?
答: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县城在云山之南称云南;...

语文文化常识
答: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

小康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什么中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答:小康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诗经》中,语出《诗经•大雅•民劳》,原文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中“汔可小康”中的汔,是庶几,希望的意思,有的书上也解释它与“乞”或“祈”相同,翻译为企求的意思。《诗经•大雅•民劳》原文 民亦劳止...

课堂一词在我国最早出自哪里?
答:“课堂”一词的来历 中文:“课堂”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堂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的人
答:这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有“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经》是《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

中华 一词的出处?
答:《现代汉语词典》说: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经过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