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流派的宋朝时期 简述商朝到宋朝每个朝代典型书法与秦朝到宋朝各个典型书法的代表...

作者&投稿:重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蔡襄(1012-1067)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其主要作品:

  蔡襄尺牍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 只是结体略扁。

  郊燔帖

  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 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 草书风格。

  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 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陶生帖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


  2.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罗池庙碑

  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 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 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 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 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 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 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 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 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 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 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丰乐亭记碑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 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 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3.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诸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其主要作品有: 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与原帖合称“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 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 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 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 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 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 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 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 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 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 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 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 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4.米芾(1051-1107)

  米蒂书法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其主要作品有: 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山铭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词、寒光帖等。

  蜀素帖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紫金砚帖

  米芾作。行书。此帖书法飘逸灵动,看似漫不经意,而更得浑然天成之神韵,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趣。这是米芾书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论书帖

  米芾草书墨迹。米芾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这与他的为人学识有重要的联系。此幅草书,基本上是取法晋人,字里行 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从这幅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米 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多景楼诗册

  米芾书。极为豪放,笔力雄伟,神采奕奕。诚如宋赵秉文所盛赞的:“此 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 起陆,矫然如雕鹗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 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见此册,可以使人想象出米芾当时挥 毫时“神游八极,眼空四海”的惊人气魄。

  珊瑚帖

  行书。为其晚年所书。据帖后施光远跋,此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

  研山铭帖

  纸本,行书,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 笔倜傥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约,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 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向太后挽词

  小字行楷。纸本。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 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 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

  寒光帖

  淡黄纸本。行草书。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 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此帖书 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 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 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三帖卷

  米芾作。《三帖卷》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均纸 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 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 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 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 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5.皇帝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其代表作品有:草书团扇、牡丹诗册

  关于草书团扇

  书法作品的精品,也是他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草书精意娴熟,用笔多起以 侧锋,险侧跌宕而不失于露,奇趣横生而终有法度;线条极具变化之能事。 由于他精于绘画,故于章法的疏密配置,构图安排,皆能不精意处见精妙。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草书成就,不在瘦金书以下。牡丹诗册赵佶 作。瘦金体书写的行楷。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大小,相映成趣。宋徽宗 把楷书写成这一面目,对瘦硬的极端作了尝试,是有益的。不过由于走到 了极端,后人若仅取形似,不求变化,则难有新的突破。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宋代书法主流是什么~

一、宋代书法主流
1、北宋:行书、草书、楷书三者俱备。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北宋著名代表书家有: 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是蔡襄。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轼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擅长行、楷。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被世人称为“草圣”。米芾学书勤奋,师承广泛,时人称其“集古字”,以行书见长,其草书虽不如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宋徽宗虽然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也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艺术上极其聪颖。

2、南宋:行书。
南宋时期书法没有北宋盛行,以行书成就较高,其著名代表书法有:赵构、陆游、朱熹、范成大、张孝祥、赵孟坚等。朱熹和陆游、范成大、张孝祥被后人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

陆游书法的审美思想和风格与其诗文同调,不是为“工”求“工”,而是崇尚“写意”、“信手”和“天成”。
范成大书法主要工行草,师承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家而自变一体,虽未尽合古,但自有一种神气,亦只可称佳。有《西塞鱼社图卷跋》等。
朱熹是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根深蒂固,对蔡襄之后的尚意派书家苏、黄、米持否定态度,他“字字有法度,端人正士”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书法审美观,而且导致他的书法艺术缺少内涵的结果。
张孝祥书法从颜真卿、米芾出,能自变一体。多得古人用笔意,字法奇古,甚真而放。作品《柴沟帖》最为突出。

二、宋代书法的时代特点:

1、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宋代书法崇尚书“意”,继承 隋唐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众多诗人、词人研习书法,又为书法注入了强烈的抒情意味。书法主要受欧阳询、颜真卿、杨凝式三家影响。其作品对于由唐入宋书法艺术的过渡。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
2、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3、南宋的书法文化表现出两大时代特征:一是加紧对前代书法资料的整理,二是重视当代遗存的著录。

史前秦琅琊台刻石图册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 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秦代
秦小篆《峄山刻石》图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两汉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图册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隋朝书法隋人墓志图册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朝书法唐,颜真卿,《祭侄稿》图册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宋朝书法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图册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明清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只有八大山人,在淡静之中找到了人与宇宙之间沟通的道路,其书法绘画成为特立独行且无人可以逾越的巅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宸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龢、翁方纲等人在尊崇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从清朝到民国、到现代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黄宾虹、朱宣咸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

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书画成就有哪些
答:由此可知,宋代的解剖实在是偶尔为之的特殊例子,"禁区"与"雷池"并没有被打破,一切依然如旧。 然而,正因为如此,宋代的两次解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三、金、元四大家 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名医与流派层出不穷。达到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最负盛名的,则是著名的"金、元四...

宋型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相对开放
答:2. 包容性强:宋朝对不同思想和观念持包容态度,鼓励和支持思想流派间的交流和融合,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3.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宋朝在艺术和科技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这种结合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和全面。4. 对外交流频繁:宋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频繁,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文化融合。5. 重视...

试深入论述隋唐至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主要风格发展历程与风格表现特色...
答: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 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历来史家皆根据隔水上的宋徽宗题签认定 此画为展氏手笔,今人则根据建筑等细节对此画的年代和作者...长乐公主和执失奉节的墓葬壁画证明了七世纪时各种绘画流派共存的局面;而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和永泰公主...

宋代词人有两大流派,各具有什么风格?
答:婉约派 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 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

宋朝腐败
答:其中宋朝更是同化了大批犹太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是有记载的在宋朝首都开封就有犹太人的17个大家族,接受"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约法三章之后,定居中国。同化犹太人足见宋朝各个方面的强盛。可见中国文明及科技技术在宋朝时就传播、影响到西方。各种信仰的各种人一同和睦相处的...

春秋战国、西汉、宋三个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哪些学派的观...
答:春秋战国是儒家创立阶段,并无融入其他学派;西汉儒家主要融入法家思想,亦称儒表法里;宋朝儒家主要融入佛教思想,亦称儒表佛里。

北宋前期的诗歌主要有哪几大流派
答:初期白话诗派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

宋初诗坛的三个诗歌流派分别是什么呢?
答: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诗风,形成三种诗歌流派,称之为“宋初三 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白体”,以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以唐人白居易为师,抒写闲 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平易浅俗。“西昆体”,因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

宋代医学最兴盛的流派是什么?
答:是我国现存的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汇录了两汉以来各代名方16834首。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强调医者治疗必须辩证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务使方随证、药随方施,体现了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作为宋朝以前的医方集成之宏著,备受历代医家重视,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宋真宗时期,...

北宋诗歌风貌是怎样形成的?
答:这些诗歌流派过分注重学摹唐诗风格,没有得其真髓,因此,并没有形成气候,影响宋诗风貌形成的诗人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第一位在诗、词、文和文学思想各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大家。欧阳修的诗歌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欧阳修的诗歌有反映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