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各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规律

作者&投稿:延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南地区以非金属矿山企业最多,有11301个,占矿山企业总数的53.6%。其中云南3918个,四川3260个,贵州2364个,西藏156个,重庆1603个。重要的矿山企业有四川什邡磷矿、马边磷矿、宝兴大理石矿、雅安花岗石矿、石棉花岗石矿、天全硫铁矿、江油硫铁矿、彭县蛇纹石矿、渡口熔剂灰岩矿、峨边玻璃用砂矿、江油水泥灰岩矿、峨眉水泥灰岩矿,云南富源硫铁矿、昆阳磷矿,贵州三岔河硫铁矿、拱里水晶矿、凯里玻璃用砂矿、水城熔剂灰岩矿、开阳磷矿,重庆歌乐山熔剂灰岩矿,西藏扎布耶硼砂矿等。这些矿山企业一般分布在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如公路、铁路沿线、江河沿岸等地。其中化工非金属矿山如硫、磷矿山,以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较突出;非金属建材矿山如花岗石、大理石、水泥用灰岩、页岩、砂岩以及陶瓷粘土等矿山,矿渣量大,占压、破坏土地资源、破坏交通沿线景观以及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突出。

(一)非金属矿山对资源的破坏

1.非金属矿山对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大规模非金属采矿活动特别是露采矿山,以及由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常使矿区地形、地貌发生较大改变,地貌景观遭受破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主干公路沿线和江河湖泊周边的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尤其突出。西南地区大部分建材等非金属矿山位于公路沿线,采空区山坡形成一片片“白茬山”,严重影响了公路沿线视线景观,进而影响了西南旅游大区的形象。如云南滇池流域分布有昆阳磷矿、晋宁磷矿等大小几十家磷矿山和几十处采石场、采砂场,采矿活动不仅破坏植被,形成了大片的“光头山”,而且相当一部分采掘场地建在坡度35°以上的陡坡上,崩塌、滑坡多发,水土流失严重,使滇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滇池流域内森林植被从1975年的25.1%下降到1988年的21.2%,滇池平均每年泥沙淤积量33.1×104m3,导致湖底抬高、湖面缩小,使“高原明珠”黯然失色。除上述外,云南丘北普者黑风景区曾有几家采石场在二级保护区内,使景区的山水景观受到显著影响;文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内过去有大小矿山企业约10 家,其中砒霜厂就有3家,对森林植被造成很大破坏;大理苍山海拔2500m以上过去曾有数家采石场开采大理石,亦形成一片片“白茬山”,采矿废石还加剧了苍山溪沟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加剧了洱海泥沙淤积。

重庆市嘉陵江观音峡一带采石场位于北碚区。该区有优美的地质景观及典型的地质剖面。近几十年来,在观音峡两岸先后兴建嘉陵水泥厂、江北县水泥厂、富皇水泥厂,主要采掘嘉陵江两岸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石灰石矿。目前,在嘉陵江两岸形成3个大的开采区,占地面积分别为0.66×104m2,0.6×104m2,0.84×104m2,体积分别为105.6×104m3,42×104m3,67.2×104m3(任幼蓉等,2006)。大规模开采石灰石矿,使开采区基岩裸露,无植被覆盖,昔日的青山变成今日的荒山、秃山,严重破坏了观音峡一带的自然地质景观(照片3-13)。同时,在开采区形成高70~160m的高陡边坡,局部地段稳定性较差,对水北公路、212国道和嘉陵江航道构成威胁。

2.非金属矿山对土地资源占压和破坏

西南地区非金属矿山占压和破坏土地资源相当突出,总面积为57855.92hm2,占总占压面积的30.67%。其中云南省为25398.42hm2,四川省20941.43hm2,贵州省2334.89hm2,西藏3755hm2,重庆5436.18hm2。以云南和四川占压面积较大,重庆、西藏和贵州较小。

四川涪江在绵阳市游仙区境内流长37.5km,涪江河床宽缓,多砂砾和卵石,故该区段成为绵阳市建筑用砂石的重要产地。近20年来在游仙区境内采砂石达750×104m3,回采砂金约7.5×104g,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形成2134处采砂石点,平均采矿深度为5m,最深处达10m,造成大面积耕地、滩涂损毁,总面积达1075.75hm2。造成了区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阻塞等危害,并影响了绵阳市的城市安全。

照片3-13 观音峡全景

四川石棉县广元堡石棉矿区,大量采矿形成的破碎山体及堆积如山的矿渣,占地面积达200hm2,不仅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形成了极大的泥石流隐患,严重威胁着108国道及石棉县城的安全(照片3-14)。

照片3-14 四川石棉县广元堡石棉矿区

(二)非金属矿山环境污染

西南地区是我国产磷大区,硫矿资源亦比较丰富,硫、磷矿产是非金属矿产中重要污染源。

1.云南磷矿山环境污染

云南是产磷大省,仅滇池流域内就有5个磷矿区33家磷矿采选企业,开采剥离的废土石和尾矿均沿采场附近的山坡和箐沟随意堆放。各矿山总计年排渣量为640.28×104t。这些积存的废土石和尾矿,经大气降水淋溶,产生的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氟和总磷。据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资料,磷矿尾矿(磷石膏)浸出液中含Cd0.118mg/L,Pb0.027mg/L,总磷14757mg/L,F5308mg/L,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滇池周缘的磷矿选厂,除上蒜磷矿选厂废水达标排放和晋宁磷矿选厂部分循环使用外,其余大部分选厂废水都任意排放于周围的沟溪中或排进尾矿库后又散流于周围的沟溪中。滇池周缘磷矿大都处于滇池补给、径流区,选矿废水及任意排放的矿浆随地表径流流入附近水体,污染地表水;或径流中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汇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

滇池水体含磷高,促进了绿藻的生长,滇池绿藻最多时达几米厚,大量的绿藻消耗了水中的氧,导致鱼类难以生存,水体因污染而发臭。近年来,国家已拨巨资治理滇池,仍未获得预期效果,仅局部水体得到改善。究其原因,环境恶化的现象在滇池,但根子在矿山。

2.四川南部硫铁矿山对环境的污染

四川省南部煤系硫铁矿山污染问题亦相当突出。该地硫铁矿山始建于1950~1960年,开采至今造成了矿山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土法炼硫黄污染。整个矿山到处都是炼硫黄土窑,炼硫黄后的有害气体经烟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矿区大气中硫化氢及二氧化硫气体浓度大大增加,土壤酸化,矿山周围植物难以生存,附近农作物难以生长。炼硫黄后的尾渣堆积如山(仅叙永县大树硫铁矿区堆积的尾渣已近1000×104m3),充满整个矿区,并且矿渣直接向地表径流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

(2)废水污染。川南硫铁矿区在硫铁矿开发时,未经处理的坑道水和大量选矿废水、尾矿渣、炼硫黄废渣往往通过地表溪沟排入河流,导致河水受到严重污染,黄而浑浊,并致使河床不断抬高,危及下游农田和建筑物。而入炉矿石中近10%的硫生成硫酸盐被水溶解进入江河,加重了河水的污染。

(3)废气污染。川南硫铁矿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采用小土炉炼硫黄引起的,由于炼硫黄生产方式原始,资源利用率很低,硫回收率在30%~40%之间,只有8%~10%的硫进入炉渣,其余以气态形式排入大气。根据工业污染调查资料,大树硫铁矿炼硫黄废气中,年排SO2高达9248t,仅此一项折纯硫4642t,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区周围环境和生态平衡。该矿职工1985年体检中,总患病人数为60.8%,其中青壮年土炉操作工中患肺气肿、支气管炎、咯血、鼻炎等疾病的人数达90%(蒋俊,1999;李学仁,1980)。这表明区域内大量炼硫黄废气的无序排放,形成了以二氧化硫、硫化氢为主的大气污染带,严重影响了职工的身体健康。

目前,解决废气污染的途径只有尽快停止土法炼硫黄生产,引进无烟炼硫黄技术。该项目是开发硫铁矿资源、保护环境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可使二氧化硫每小时排放量低于34kg,硫化氢每小时排放量低于1.3 kg,且炼硫黄的操作者也感受不到刺鼻的烟味,对职工劳动保护也非常有益。在使用这项新技术的同时,也降低了区域内酸性废水的污染负荷,对矿区酸雨状况的改善也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川南硫铁矿区矿渣每年仍以近百万吨的速度增加,矿区内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恢复工程就是在纯尾矿的环境中掺土和不掺土作对比试验,选择出如水蜡烛、无叶节节草等能在纯尾矿矿渣堆上生长繁殖的植物,恢复植被,转化粉尘污染和有毒物质,增进土壤肥力,改变小区气候,使“熟化”后的土地可进行种植和养殖,以求从根本上达到生态恢复工程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对炼硫黄废渣和硫精砂尾矿的研究,开展资源的回收利用,使废渣中的铁含量提高到铁矿标准,使其具有开发价值,这样,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企业效益,并且减轻了环境的污染负荷。

(三)非金属矿山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非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以四川较突出,其次为贵州、云南、重庆和西藏。

1.非金属矿山滑坡地质灾害

非金属矿山滑坡地质灾害规模较大的有四川省峨眉金顶水泥厂石灰石矿山。该矿山自1970年投产以来,直至1990年前后一直采用大爆破,而且没有采取过任何减震措施。强大的爆破震动作用在边坡上,破坏了边坡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加之受降雨影响,目前已发育有严重的滑坡地质灾害(表3-19)。

表3-19 峨眉水泥厂石灰石矿山滑坡地质灾害统计

西采区滑坡为一大型岩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已整体下滑,滑距达160m(李云贵等,2004)。从滑坡滑动前的地形图可知,滑前边坡前缘为直线形的陡壁,临空的陡壁高达20~25m,宽190m。为厚层块状灰岩构成,垂直厚度30~40m,厚层灰岩之下存在软弱夹层(已泥化的泥质粉屑灰岩),并在坡体下方720m采矿平台内侧坡脚被剥露;坡体东侧被罗沟切割临空,西侧被溶蚀沟槽切割,坡体中有走向为45°~135°区域构造裂隙发育,坡体已被切割成块,720m平台与坡上陡壁平面相距约120m,与顶部形成高差100余m的高陡中高边坡。因此,在2002年3月15日连续3日的小雨后上方坡体突然下滑,发生了西采区“3.15”滑坡,造成8人死亡,大量矿山设施被掩埋。滑体沿软弱结构面高速下滑160m(平距)坠落在720m平台上,前缘抵达670m平台,平面呈舌状。滑坡的坡体平面上呈三角形,面积12440m2,体积37.32×104m3。滑体堆积面积6.06×104m2,滑体厚10~30m,体积约60×104m3;清理后现残留体积约40×104m3(照片3-15)。

照片3-15 四川峨眉金顶水泥厂西采区“3.15”滑坡

滑坡后缘陡壁呈直线形,走向NW45°左右,为张性结构面构成,溶蚀较强烈,陡壁面被溶蚀呈凹凸不平,并悬挂有石钟乳。滑壁高15~30m。滑动方式为顺层滑动,滑坡体呈整体下滑,前缘滑体滚落,后缘滑体尚有部分块体仍保留着原岩的层状构造,滑体顶部保留有残坡积土层和植被。滑体与滑壁间分布有滑动崩落的堆积物。东侧滑床裸露,滑面平整光滑,见方解石薄膜,滑动面形态为微弧线型,滑面方位角22°~26°,倾角27°~31°,上缓下陡,滑面擦痕清晰可见,擦痕方向与地层倾向和滑面倾向一致为NE22°,滑面由下部软硬相间岩组中的软弱结构面构成,滑带的物质为含泥粉砂屑、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砂质粉砂屑,以坚硬的中—厚层状生物碎屑岩为其滑床,滑体由上部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组成。滑坡后壁陡崖下,降雨后见地下水沿滑面呈侵润状溢出(图3-7)。滑坡的滑面完整,未见破裂面,在滑面中部770m高程处见一竖井状溶洞,洞径30m,洞口呈半圆形,垂直深度15m,洞底侧壁有支洞发育。该洞系本次滑坡将上覆岩体滑脱后而出露。

该次地质灾害发生后,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评价,找出了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制定了下一步的安全开采方案。

此外,四川南部叙永地区硫铁矿山滑坡地质灾害亦较严重。如叙永大树硫铁矿1990年3月底,河西段老鹰岩坡脚出现了数条地表裂缝,发展迅速,由于地表开裂滑动,造成该矿职工宿舍垮塌20余间,100余户住房以及地面、墙壁发生裂缝和严重倾斜。目前又有443户职工住房以及矿部俱乐部等建筑物出现破坏或受到威胁。

图3-7 四川峨眉金顶水泥厂西采区滑坡现状示意图

1—第二软弱层(泥质层);2—第三软弱层(泥质层);3—溶蚀沟;4—滑坡堆积体;5—下二叠统六段灰岩;6—下二叠统五段灰岩;7—水泥灰岩

地质灾害形成除与该处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及软硬相间的三叠系飞仙关组、松软的第四系坡积层等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外,还与人为活动因素——地下采矿密切相关。地下采矿(含煤)顶板变形塌陷,使上覆岩层产生破坏和地表沉陷,是造成和诱发多种灾害最主要的活动因素。大树硫铁矿区在20世纪90年代遍布小煤井。根据小煤窑日产煤量和开采时间估算,小煤窑已累计采出煤量约4×104t,折算采空面积达3.6×104m2。根据我国其他煤矿资料显示,一般采空区面积达1000~3000m2,地表就有可能产生移动和变形。现有地面产生3条裂缝的位置基本与采空区相符。这说明地表产生裂缝是由小煤窑长期开采所致,并诱发了覆盖层移动和变形。

同时,该区灾害类型较多,除崩塌、滑坡外,尚有山洪和泥石流(含水石流)、环境污染、河流堵塞、河床抬高、公路路面毁坏,尾矿渣占压土地等环境地质问题(照片3-16)。

照片3-16 大树硫铁矿矿渣被冲入河中

2.非金属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非金属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以暴雨型为主,以老矿山比较突出。如贵州开阳磷矿山、四川石棉矿山都曾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地质灾害。

1995年6月24日深夜,贵州省开阳县金钟镇连降特大暴雨,诱发泥石流、滑坡,体积约200×104m3。金钟镇及开阳磷矿大面积受灾,冲毁厂房、住宅11606m2,淹埋27179m2,淹没矿井4910m,设备645台套,冲毁供水管线21800m,供电通信主干线7.6km,公路77km,桥梁2座,河堤10km,涵洞36个,受灾464户,共计13012人,死亡25人,伤18人,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

四川新康石棉矿亦发生过泥石流。该矿位于雅安市石棉县南大洪沟下游山坡上,大洪沟为其排土场和尾矿库。为了水石分离,在排土场上段修建了截洪坝和引洪隧道;下游采用定向爆破法修筑了拦渣大坝和泄洪道:库内现已有矿渣和尾矿堆积物2100×104m3。2001年4月6日因上游修理排泄隧道,遇下雨,因临时向下游泄洪,引发了矿渣泥石流(水石流),矿渣泥石流部分冲垮了拦渣坝,下泻30×104~50×104m3,使下游竹河淤高8m,沿河电站等企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并威胁到下游南桠河沿岸及石棉县城的安全。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投入480万元,于2001年9月完成了应急治理,主要工程包括:①采用铅丝块石笼修复了拦渣大坝(被冲垮段修成了泄洪道)(照片3-17);②库内清理了流水通道;③加高了上游截洪坝,修复了排洪隧道;④在上游增设了格栅坝。通过上述治理工程初步解除了该尾矿库的泥石流威胁。

照片3-17 四川石棉县新康石棉矿尾矿坝上的泄洪道

3.非金属矿山崩塌地质灾害

非金属矿山崩塌地质灾害常与不规范、不合理的开采有关。2001年9月6日,贵州省六枝特区新窑乡鸭塘村关仲田大坡采石场发生崩塌,15人死亡,2人受伤。崩塌体长约73m,宽75m,厚5~15m,总方量约2×104m3。该采石场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永宁镇组薄—中层夹厚层状灰岩,夹数层2~5mm泥岩,岩石中发育143°和225°两组裂隙。该崩塌的发生主要由于不利的岩层组合条件,层间夹有软弱层,溶蚀裂隙发育,由于水的入渗岩层强度降低;同时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使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简易公路老切坡,局部或大部切断了软弱层,农民自行采石形成临空面,使原已十分脆弱的岩体平衡被打破,瞬时快速崩塌,酿成地质灾害。

2003年2月16日23时30分,四川省宜兵市筠连县巡司镇巡司村七组联办水泥厂东侧危岩体突然发生崩塌,毁坏水泥厂厂房500m2,3人死亡、1人轻伤的严重灾害。损坏或埋没大量矿山设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崩塌体积约500m3,崩落块石呈不规则形,直径一般3m左右,最大可达6m,崩塌现场最大块石体积约100m3。巡司镇距筠连县县城14km,地形、地貌属溶蚀构造低中山。出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P2m)中厚层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岩体产状为215°∠18°。灰岩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1992年巡司联办水泥厂修建时,对所在地山体斜坡进行了一定的削坡处理,水泥厂厂房修建于高约20m的陡崖边,石灰岩体内发育3组节理裂隙,受节理面及岩层面的影响,岩体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危岩体,长期以来,地下水运移于裂隙之中,侵蚀岩体,使岩体相互之间抗剪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危岩体脱离母岩体发生崩落,形成了此次崩塌灾害。

目前崩塌岩体虽基本稳定,但在崩塌另一侧(水泥厂采石场边)仍存在上千方危岩体,在采石放炮及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有可能再次发生崩塌,直接威胁着水泥厂厂房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进行避让。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石灰石矿位于把关河右岸山体中上部,是攀钢辅助原料的生产基地。矿区地形陡峻,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地层岩性为二叠系灰岩,呈单斜产出,倾向与坡向一致,岩层倾角23°。该矿采用穿孔、爆破等方式进行露天开采,年开采石灰石矿大约120×104t。

1980~1988年短短的8年间,采场西侧山体连续发生3次较大规模的崩塌,崩塌体总量达398×104m3。第1次崩塌发生于1980年11月8日,位于+1400m平台东部之上。主要沿节理裂隙和层面发生,形成的崩塌体长46m,宽65m,厚6~35m,体积5×104m3。形成原因在于采场+1400m水平采用硐室爆破,沿走向形成的1400m水平台阶切断了矿层的“根脚”,使采场坡脚形成了一高约245m的临空面,从而使得上部原本就较为破碎的岩体失去支撑而产生塌滑和崩落;第2次崩塌发生于1981年6月10日,主要在第1次崩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此次崩塌体方量392×104m3,其形成原因基本与第1次崩塌的形成类似;第3次崩塌位于采场西北F8断层以西,发生时间为1988年10月13日,崩塌体南北长100m,东西宽350m,崩塌方量约1.0×104m3,爆破震动过大和高边坡开挖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次崩塌堆积体覆盖了采场面积的三分之一,使矿山西部开采的1400~1363m4个生产台阶全部中断开采,采场东西长度减少450m,2800×104t的优质矿石被压覆,给矿山交通和开采带来极大困难。现西侧边坡形成高约100m的陡崖,其上部出现较为明显的龟裂区,稳定性较差。另外,崩塌堆积体由于结构松散,堆积体坡度较大,稳定性较差,在雨水的作用下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4.非金属矿山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非金属矿山地面塌陷与其他类型矿山相似,都与采空区有关。加之水文地质条件和爆破震动的影响所致。

1999年6月13日10时50分,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四村五组水磨沟斜坡地面突然发生塌陷,形成一直径约5m、深约6m的圆形塌陷坑,造成金河磷矿岳家山分矿住房一间陷落和住在其中的外来人员3口被陷落掩埋。另外,水磨沟塌坑斜坡上尚居住有四村五组13户村民,绝大部分居民房屋出现裂隙、地面开裂,裂缝宽0.1~3cm不等,多在0.2~0.8cm,长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多呈北东-南西向,部分呈北西-南东向。混凝土地面开裂沉陷,房屋的纵横墙交接处、墙体的门窗等构造薄弱部位有开裂现象。地面塌陷的原因与采空区顶板变形和采矿爆破震动有关。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能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水污染、空气污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占压土地资源为主,金属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重金属元素污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为主,非金属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景观资源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硫、磷化工原料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表明不同类型矿山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不同(表3-20)。

表3-20 西南地区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金属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企业有3003个,占矿山总数14.2%。其中云南1076个,四川1210个,贵州506个,西藏89个,重庆122个。主要分布在滇中、滇东南、川西南、川北、黔中、黔东等地区。重要的矿山企业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个旧锡矿、遵义锰矿、罗布莎铬铁矿、合川锶矿、泸沽铁矿、东川铜矿、务川汞矿、拉拉铜矿、里伍铜矿、天宝山铅锌矿、大梁子铅锌矿、牦牛坪稀土矿、腾冲锡矿、会泽铅锌矿、兰坪铅锌矿、大红山铁矿、斗南锰矿、鹤庆锰矿、铜仁汞矿、万山汞矿、丹寨汞矿、赫章铁矿、大塘锰矿、清镇铝土矿、玉龙铜矿、藏南金矿等。小型矿山遍布各地。金属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重金属元素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
(一)金属矿山环境污染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以有色金属汞和铊污染最为严重,特别是贵州省万山汞矿、滥木厂汞矿、丹寨汞矿等矿山,汞元素、铊元素已进入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成为无形的杀手。
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矿渣以及选冶过程中的尾矿、炉渣,是经过破碎、磨矿和不同方法处理后被弃置的矿石成分。同时许多矿山尾矿,尤其是浮选尾矿,其中残留的选矿药剂有氯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松油、有机絮凝剂、表面活性剂等。这些物质在堆放过程中,受到阳光、雨水、空气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有害气体、液体或酸性水,加剧了重金属的流失,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使周围及下游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受污染,有的农作物因此而使其中重金属含量成倍或几十倍地增加,从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中,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资料表明,肺癌的高发与大气中As,Cd,Ni,Mn,Tl,Be等微小颗粒有明显关系。Pb,Hg,As可导致人急性中毒死亡,Cd,Mn,Ni等还诱发心血管疾病。可以看出,不论是大气、水体还是土壤中,这些重金属物质,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成为人类可怕的杀手。
1.贵州万山汞矿山汞污染
贵州万山汞矿原属中央大型矿山企业,开采时间始于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目前,该矿资源已枯竭,矿山关闭,但数百年采冶造成汞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了该地区生物链的良性循环,由于矿山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农田污染、农作物污染,对矿区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万山镇普通居民尿汞平均超标3.5倍,炼汞工人尿汞超标一个数量级。汞中毒患病率占冶炼工人的40%,乡镇企业炼汞人员超过50%。全区338km2的流域总面积中,有180km2不同程度受到了汞污染的危害。矿毒性稻田达433.29hm2,占水稻总面积的27%。玉米、水稻含汞量分别超标10.25倍和33.1倍,含汞量最高的小白菜超标达98.1倍。矿区采矿巷道总长达970km,形成大片采空区,造成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且多被污染,致使许多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当地特区政府不惜高价从17km以外的湖南省新冕县境内引水解决矿区饮水困难问题,但目前仍有3.5万人还在饮用被汞金属污染的水。由此可见,水资源和土壤一旦被污染,要恢复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很大,使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形成了矿山及其周围地区经济社会问题。贵州是汞矿大省,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矿山亦复存在,问题相当严峻。
2.贵州滥木厂汞矿山铊污染
铊(Tl)在地壳中的赋存状态是以同价类质同象、异价类质同象、胶体吸附和独立矿物存在,在内生作用下主要以类质同象存在,在外生作用下以吸附状态存在。
在贵州黔西南、黔东北少数汞、锑、硫铁矿床及其附近的土壤里都含有铊组分,铊主要赋存于相关的矿床中,特别与汞矿床关系密切。贵州客寨含铊硒汞矿床、贵州戈塘含铊锑金矿床、贵州滥木厂汞铊共生矿床就含有铊的组分。尤以滥木厂汞铊矿床中铊的含量最高。
铊污染属于局部污染,但其毒性不亚于As,S,Hg等。在贵州兴仁滥木厂的汞铊矿区已形成铊污染区,区内的土壤、泉水、蔬菜及动物体内含量超标。滥木厂开采汞铊矿导致铊中毒在世界上是首例(张天付等,2005),中毒症状是头痛、肚子痛、浑身痛、失明、脱发、致死。人体只要摄入T12SO41g就会致死。滥木厂附近的村民仅在1960年1年中就有87例具有上述中毒症状,1961年至1962年间就有200多人有上述症状,严重的致死。直至1986年至1987年的研究才知道上述患者可能是铊中毒。滥木厂村民铊中毒主要是饮用了受铊污染的水和吃了含高铊粮食和蔬菜所致。
贵州滥木厂汞铊矿的开采始于明末清初。1957年至1960年,经地勘队伍勘明为大型汞矿,因为贫矿又是隐伏矿体,进一步探采较困难,就将其搁置。1958年以来,当地村民采矿炼汞,将堆积如山的矿石、矿渣堆置于山野。由于原生矿石、矿渣暴露地表,长期受风化淋滤,铊改变了赋存状态,从铊的硫化物、砷酸盐中进入土壤、水体、农作物和人体,由于铊的表生地球化学循环,污染了土壤、水体、粮食、蔬菜等,人们饮用铊污染水,食用了铊污染的粮食和蔬菜导致铊中毒。但当时还不知道是铊中毒,是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道了清华大学21岁的女生朱令患急性铊中毒病状与滥木厂村民病状极其相似,才肯定了滥木厂村民病状为铊中毒。
3.贵州丹寨汞矿山环境污染
贵州丹寨汞矿,每年形成炼汞渣、尾矿、采矿废石等固体废弃物约21000t,其中含Hg0.001%~0.06%;选冶尾矿水、洗汞水、冲渣水、炉气凝结水等废水中,汞浓度为0.008~0.07mg/L;每年排放废气约达3500×104dm3,其汞浓度为50mg/dm3(林齐维等,1998)。由于“三废”排放,矿山周围土壤中汞含量为5.91~327.5mg/kg,而通过水体、大气携带的汞,其污染范围达数百平方千米。
4.云南省锡、铅矿山环境污染
云南都龙锡矿共有选厂11家,其中仅铜街、兴发、曼家寨、共和集团等约6家建有尾矿库,其余5家未建尾矿库。另外还有约10余家个体非法作坊式的小洗选厂,更是随意乱排废水尾矿。据统计,都龙锡矿每年直接排入河流的选洗矿污水达120×104m3,其中含有尾矿渣约27.8×104t。据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高达1160mg/L,悬浮物>200mg/L,Zn为5.30mg/L,有8项指标超过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云南个旧锡矿火谷都尾矿库1965年溃坝淹埋,污染的土地到2003年尚有8hm2“矿毒田”不能耕种。
云南会泽铅锌矿冶炼废水日排放总量7587m3,其中约1163m3的含酸废水仅加石灰处理就排入石咀落水洞及水库中。含酸废水酸含量为30180mg/L,锌4380mg/L,氟200.0mg/L,氮200.0mg/L,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排入石咀落水洞中,从牛栏江黑鱼洞排出,从而使深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另外,不含酸的冶炼废水以882m3/d注入牛栏江中,不仅造成河水污染,还使河流两岸砂砾层潜水受到污染。
(二)金属矿山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比较突出,尤以云南省最为严重。
1.金属矿山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常发生于采空区,因塌陷引起地表陡坡失稳而致。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采空区位于山体下部,地下采空区面积过大,在重力、雨水或地震作用下产生冒顶,加之采空区地表山体坡度较陡,山体下部形成临空面,山体上部拉裂,在雨水渗入作用下山体产生崩塌滑坡;二是采空区位于山体上部,采空区地表塌陷形成滑坡。
滑坡是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以云南元阳老金山金矿曾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滑坡。该矿具有600多年的采矿历史,1992年群采活动剧烈,高峰期采矿人员达7000余人。矿区岩体结构破碎,风化强烈,山坡陡峻,雨量丰富,滑坡灾害发育。据云南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调查,在方圆27.6km2的范围内就发育有体积大于500m3的滑坡、崩塌36个。其中以1996年发生的老金山“5.31”和“6.3”滑坡危害最严重,数天之内接连两次滑坡共造成372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4亿余元。滑坡发生于老金山矿区金子河南西岸老金山的北东坡群采区大木岗—柒合金矿段,3天内2次滑动,其崩滑过程和堆积体分布于老金山北东坡,直达金子河河道,全长1614.5m,宽120~300m,总面积26×104m2,堆积物厚0.5~7m不等,滑坡周界清晰,滑坡后壁呈东西走向的波状陡立面,坡度70°~88°,长120m,高16~48m,标高1400~1210m;西侧壁长180m,高7~10m,坡度55°,东侧壁长120m,高10~15m,坡度55°,剪出口呈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前缘为陡临空面,宽200m(图3-5,图3-6),滑坡主滑方向20°~23°,前后2次滑动总体积约43×104m3。该滑坡启动快,滑距短,崩解迅速,滑体离开剪出口解体后,具明显的碎屑流运动特征,滑面为中志留统硅质白云岩中、强风化带。目前滑坡后壁仍不稳定,在雨季常发生小规模的塌滑。

图3-5 云南元阳老金山滑坡平面图

(据武军等,2003)
1—滑体周界;2—滑坡-碎屑流边界;3—剪出口;4—冲壁陡坎;5—滑坡分区界线;6—次生滑坡;7—次生堆积扇;8—裸露基岩;9—滑动方向;10—泉;11—危岩体边界;12—采矿活动强烈区;13—滑坡分区代号;14—剖面及编号;15—断层;16—地质界线;17—假整合地质界线;18—泥盆系中统老阱寨组灰岩;19—泥盆系中统宋家寨组页岩夹灰岩;20—泥盆系中统马鹿硐组灰岩;21—志留系中统白云岩;22—闪长岩;23—辉长辉绿岩;24—河流

图3-6 云南元阳老金山滑坡纵剖面图(Ⅰ-Ⅰ′剖面)

(据武军等,2003)
1—白云岩;2—灰岩;3—泥页岩夹灰岩;4—闪长岩;5—滑坡巨块石堆积物;6—滑坡碎石、粘土堆积物;7—中泥盆统宋家寨组;8—中泥盆统马鹿硐组;9—中志留志统;10—闪长岩;11—泉;12—断层;13—地层界线;14—岩层产状;15—滑源区原地形线;16—滑坡分区代号:Ⅰ—滑源区线,Ⅱ—滑体崩解分离区,Ⅲ—平台阻容消能块石堆积区,Ⅳ—剥蚀沟槽垅岗堆积区,Ⅴ—表皮铲舌碎屑流堆积区,Ⅵ—金子河河道碎屑流扇堆积区
2.金属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的泥石流以小型为主,中、大型较少,类型主要有暴雨型泥石流(四川泸沽铁矿山泥石流)和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云南富民钛矿和个旧火谷都泥石流)。其中暴雨型泥石流按物源又可分为以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松散堆积物为主和以采矿弃石土为主的两种类型。因采矿弃石土堆放不当引起的泥石流较常见,约占总数的90%以上;以滑坡、崩塌等松散堆积物为主引发的泥石流所占比例较少,约占总数的5%左右;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约占总数的4%左右。
(1)采矿弃土弃石堆放不当引起的泥石流
以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例,泸沽铁矿山位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属中山区。该矿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70年代投产的中型国有矿山。由于建矿以来,大量的废渣堆积于铁矿山矿区和大顶山矿区之间的盐井沟内,致使1970~1984年间沟内暴发多次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其中1970年5月26日的泥石流就有104人死亡(刘希林等,2004),同时由于大量泥沙向下游输送,使成昆铁路、泸(沽)—越(西)公路中断运行,经济损失巨大。
四川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于1982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应急治理,1986年开始进行全面治理,1990年5月治理工程完成。具体工程有:①修建3号拦渣坝一座(照片3-7);②修建5号拦渣坝一座;③修建排导堤一段;④盐井沟两侧山坡进行植树造林;⑤盐井沟铁路大桥加“鱼咀”工程;工程费用约500多万元。工程投入运行后,又修建了2号拦渣坝、大顶山支沟坝等工程。该治理工程效果显著,经过多年暴雨考验,特别是1987年7月10 日92.9mm降雨及1989年1月8日110.4mm暴雨,虽然沟内发生泥石流,但各大坝成功拦截,工程运行正常,坝体安然无恙,起到了防灾减灾作用,达到了“固床稳坡、拦排兼施”的目的。具体成效为:①铁矿山排土场坡脚趋于稳定;②沟床固体松散物质下运受到控制;3 号、5 号坝、大顶山支沟坝等拦蓄上游物质,回淤线大大上移,流失物减少,块石搬动能力降低;③沟床纵坡得到新的调整,坡度降低,流速减弱;④沟床中下游两侧的扩宽逐步减弱(姜建军等,2000)。

照片3-7 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盐井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之一

尽管如此,但由于当地老乡在铁矿排土场挖矿、选矿,破坏了排土场的稳定,加上各拦渣坝内沙石已快堆满,拦渣坝即将失去作用,新的泥石流隐患又在形成中。
(2)溃坝型泥石流地质灾害
溃坝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一些民营矿山,由于尾矿库未经正规设计、尾矿盲目堆放和管理不力所造成。如滇中地区的富民县、武定县近年来就发生两起尾矿库溃坝事件。一些国有矿山由于尾矿坝设计不合理,也曾发生过溃坝型泥石流事件,如滇南的个旧锡矿火都谷尾矿库等。
云南富民县单单箐罗仕德钛矿厂溃坝型泥石流:单单箐位于富民县北东部,为一“U”形冲沟,汇水面积2.8km2,纵坡降8.5%。罗仕德钛矿厂为民营企业,其尾矿库位于单单箐上游,尾矿库长150m,平均宽约70m。汇水面积0.2km2,坝体为机械碾压土坝,坝高19m,顶宽12m,背水坡坡比1∶1。由于坝体未经设计,尾矿堆放不合理(坝前为清水区,无干滩)导致坝体浸润线位置较高,加之库容小,坝体增高过快,导致压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管涌,1999年7月坝体出现直径约2m的管涌后造成溃坝。溃坝后库中蓄积的尾矿和废水借助坝顶与坝底落差及较陡的沟谷纵坡,瞬间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约4×104m3的泥沙尾矿和废水急速下泄,冲入下游150m处的另一个民营企业的尾矿库中,在坝上冲出一缺口后继续下泄,最后冲出谷口,汇入散旦河,沿途扫荡沟中民房和农田。此次灾害共8人死亡、4户民房和下游两个村庄的饮水工程被冲毁,沟谷两岸长约3km的大片农田被淤埋,距坝体1km、库容约12000m3的农灌水库被淤满决堤,局部沟床被抬高1~2m,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云南个旧锡矿火谷都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1965年个旧锡矿火谷都尾矿坝发生坝前滑坡,造成溃坝,库内约370×104m3尾矿泥浆形成泥石流,冲毁下游乍甸农场及12个村庄的房屋575间、耕地35.53hm2,因灾死亡171人,伤92人,损失粮食67×104kg,伤耕牛37头,冲坏公路、桥梁和水利、输电设施多处,迫使云锡公司及地方厂矿停产10天,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3.金属矿山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地面塌陷一般以小型规模为主,类型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两类。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于滇东和贵州碳酸盐岩半裸露区的矿山企业,其成因主要是矿山利用岩溶漏斗或岩溶洼地堆放尾矿,在尾矿压力及尾水侵蚀作用下,库底产生岩溶塌陷。岩溶塌陷具有突发性,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地下水污染。云南个旧锡矿、玉溪上厂铁矿和贵州遵义、松桃锰矿等都发生过地面塌陷。
(1)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个旧锡矿岩溶地面塌陷:个旧锡矿先后使用过31个尾矿库,设计总库容达19550.7×104m3,尾矿库大多位于岩溶漏斗或岩溶洼地中,其中有27个尾矿库先后发生过规模不一的岩溶塌陷,火都谷、牛坝荒、老厂等尾矿库岩溶塌陷危害较大。
玉溪上厂铁矿岩溶地面塌陷:玉溪上厂铁矿选择用选厂附近的岩溶洼地作尾矿库,岩溶洼地处于背斜轴部、地表分水岭地带,洼地西侧发育一落水洞,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尾矿库建成后,多次发生岩溶塌陷,其中危害最大的1次发生在1980年12月,这次塌陷使近10×104m3的矿泥和水沿落水洞灌入地下岩溶管道中,堵塞了地下暗河,使下游供应近万亩农田灌溉和3个自然村人畜饮水的大龙潭泉水断流,直接经济损失140万元。
(2)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易门铜矿塌陷:矿山开采的4个矿段均发生塌陷,塌陷面积达530hm2,其中狮子山矿段塌陷面积达400hm2,塌陷影响和破坏山林21hm2、耕地16.7hm2,威胁3个村庄安全,部分生产生活设施搬迁,14人死亡。
东川铜矿塌陷:塌陷面积达111.5hm2,严重威胁矿区生产生活安全。
都龙锡矿塌陷:有花石头等6个采空区地表发生塌陷,总面积大于50hm2,塌陷坑最大深度40m,有4人死亡,42户民房损坏,28hm2耕地被毁。
个旧矿区塌陷:地面塌陷总面积约19.5×104m2,破坏建筑物面积为4000m2,破坏森林、农田、耕地共约10hm2,仅老厂塌陷40余栋8000余m2房屋破坏,财产损失约2000万元。现在仍有居民1000余人和财产4000万元受到威胁。
4.金属矿山矿坑突水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矿坑突水地质灾害相对于能源矿山要少,一般形成于断裂破碎带或不规范、无设计开采的坑道。如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北衙金矿主斜井及通风井E211与E212接触带1789~1819m标高段发生的突水,其涌水量为80~120m3/h,瞬时最大突水量为150m3/h,造成1734m(1760m)中段车场及北沿脉和1774m(1800m)中段车场被淹,采场进水,部分坑段垮塌的严重后果,为处理事故停产达40天。该矿坑涌水的原因,主要是主斜井邻近东山河,在掘进过程中遇断裂破碎带,由于支护不及时,导致顶板隔水层变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而造成。
5.金属矿山地裂缝地质灾害
地裂缝一般与采空区有关,常常是采空区塌陷造成地面开裂。地面开裂将损坏民房,破坏耕地,威胁矿区生产安全。如云南省易门铜矿狮子山东南坡、凤山西北坡、东坡、起步郎山顶等伴随采空区塌陷,山体均发生开裂,裂缝长10~600m不等,宽0.5m至数米,最大的深不见底,裂缝发展主要在雨季,导致地表山体失稳,发生崩塌和滑坡。云南都龙锡矿曼家寨采区主要是民采区,有曼家寨和大地村两个相邻的村寨,共110户517 人,两村附近有采矿坑道83个,由于采矿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使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地面开裂,曼家寨和大地村共有42户民房发生开裂变形,其中有16户房屋墙体开裂、倾斜严重,曼家寨村后山坡开裂,形成一条长200m,宽20~30m的裂缝,使两村寨村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村民已逐步搬迁。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和朗县铬铁矿都有地裂缝,前者有10条(照片3-8),后者有5条,长3~20m,宽0.1~0.5m,深0.4~1.0m(李震等,2005),形态上宽下窄,呈“V”字形,或漏斗形。其成因与采空区塌陷拉张应力有关。
(三)金属矿山对资源的破坏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面积较能源矿山和非金属矿山为少。根据四川省统计的资料,四川矿山占用土地面积为91720.72hm2,其中能源矿山占用土地面积最大,达68251hm2,非金属矿山占用土地面积次之,为19386.2hm2,金属矿山占用土地面积最少,为4119.52hm2。金属矿山一般是采场、固体废弃物及尾矿库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如四川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攀枝花铁矿为全国有名的大型铁矿山,采场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压土地面积1039hm2。
西藏自治区矿业开发比较滞后,矿山企业较少,共有253个,但由于露采矿山较多,特别是砂金矿的开采,仍占压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西藏自治区矿业开发共占压、破坏土地9940.46hm2,其中50%以上为砂金矿山所占压,对矿区草场破坏造成了严重后果(照片3-9至3-12)。

照片3-8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地裂缝


照片3-9 西藏达查砂金矿选矿场


照片3-10 西藏马攸木砂金矿采矿场


照片3-11 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选矿场


照片3-12 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采矿场

西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分布在东部,即东经100°~108°地区(图3-3)。重点是龙门山区,西昌—攀枝花地区,四川盆地周边地区,滇中、滇东地区,贵州和重庆地区,这些地区交通方便,矿业经济发达,国有大中型老矿山如东川铜矿、个旧锡矿、会泽铅锌矿、昆阳磷矿、开阳磷矿、遵义锰矿、六盘水煤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泸沽铁矿、重庆地区煤矿都分布在该区。因此,80%以上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亦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东经100°以西,包括西藏地区、川西、滇西地区,矿产资源相当丰富,但因交通欠发达,很多大中型矿产资源尚未开发利用,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亦相对较少。
(一)矿山环境污染分布规律
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在西南地区相当突出,主要与硫、磷、煤、汞、铅锌等矿山密切相关。其中硫矿的污染分布在川南地区,磷矿的污染分布在黔中、滇中和川西南地区,煤矿的污染分布在黔西、滇东北、渝西和川东南地区,铅锌矿污染分布在滇中、川西南、黔西南地区,汞矿污染分布在黔东和渝东地区。这些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生物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氟元素含量严重超标,有的矿山如贵州铜仁汞矿区生产的粮食、蔬菜以及饮用水汞含量超标几十倍至600多倍,不能食用,人体汞中毒现象普遍,形成了地区经济社会问题
(二)矿山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国有大型矿山,一次灾害往往要死上百人,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或在亿元以上。如1965年云南个旧国营锡矿山火谷都尾矿库溃坝泥石流死亡达171人;1970年,四川泸沽国营铁矿山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经济损失最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为地面塌陷,如贵州六盘水市19个煤矿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直接经济损失约5.78亿元,占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总损失(25.62亿元)的22.56%。此外,矿坑突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亦很大,如2002年6月13日重庆市南桐煤矿发生矿坑突水,一次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亿元。国有大中型矿山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规模虽大,但发生灾害的频率低,如四川泸沽铁矿山,自1970年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以来,至今36年来尚未发生过第二次规模较大的矿山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规模较小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小型矿山企业,如小煤窑、非金属建材矿山、有色金属矿山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次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死亡人数几人至十几人不等。但小型矿山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频率高,因此总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亦较大。
(三)矿山资源破坏分布规律
西南地区土地资源被采矿活动占压、破坏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能源矿山,如渝西地区、川东南地区、黔西六盘水地区和滇东北地区,共占压、破坏土地面积达121706.49hm2,占总占压面积的61.2%。其次分布在公路、铁路等交通沿线和城市周边非金属矿山,这些矿山多半是露采矿山,占压土地面积大,达67857.89hm2,占总占压面积的34.2%。这些矿山除占压土地资源外,同时亦破坏了交通沿线的地貌景观。
西南地区矿山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此外是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以及怒江流域,这些地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切割厉害,高差大、坡度陡,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暴雨季节,每年矿山水土流失每平方公里可达6000~10000kg,对土地资源破坏相当严重。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与保护区划
答:二、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一)评估原则及主要参考因子 根据山东省不同矿区地质环境的特征,以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发育现状及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为依据,以采矿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主,兼顾地质环境背景,突出重点为评估原则。 1)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三废”排放量及排放去向、压占与破坏土地的...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有哪些
答:地质环境现状: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水环境现状: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现状。矿产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塌岸、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开采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采矿地表移动。矸石等其他废弃物堆放对大气、土壤、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对策
答:比如说,即使同类矿产,由于成矿条件和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以及矿山开采阶段的不同,产生的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危害程度等也各具侧重性。我们进行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规律及危害程度调查研究,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更好地保护矿区地质环境,这也是进行矿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概况
答: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国土资源部已经开始利用“两权流转资金”安排一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010年,我国开始组织、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推动矿山生态环境建设。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认识尚未...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
答:表3-13 云南省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表3-14 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危害程度统计 4.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 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亦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煤矿山。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矿山地质灾害254次。其中滑坡69处,占27.1%;泥石流6次,占2.4%;地面塌陷39处,占15.3%;崩塌87次,占34.2%;地裂缝37处,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相关问题研究
答:该通知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全部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且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其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理应由国家负担。项目申请与实施: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由各省市国土资源厅组织各省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申报工作及已下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答: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或断流,导致表土缺水,影响植物生长,重则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3.5.2.4 水土环境的污染 露天开采剥离的岩土、排出的废石、矸石含有害元素,长期遭受风化雨淋,淋滤出酸性水或含有重金属的淋滤水,污染土地、河流,并通过裂隙带下渗地下污染地下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答:为了使西南地区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矿业生产,需加速制订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政策和法规,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招标引资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优惠政策,闭坑矿山、在建矿山和新建矿山等不同矿山类型恢复治理政策以及矿产开发环境恢复治理经费预...

黄土高原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答:分布于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为沟、壑、梁、峁、塬地貌,半干旱气候条件,年降雨量200~500mm,植被稀少。主要为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等能源矿产。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山体滑坡破坏农田、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污染等。3.6.2.1 煤矿地面塌陷、地裂缝、煤...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答:为了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组织开展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的基础研究”、“矿山环境保护的规划研究”等8个软课题的研究,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系统的技术上、管理上、制度法律上的支撑。 为了摸清我国矿山基本现状及其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潜在危害。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