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3000字~~~~~~~ ORZ 《可可西里》里面那些人物,真的存在过吗?

作者&投稿:源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今,在安静祥和而圣洁的西藏,藏羚羊已成为一种符号。然而他们的生存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与之共生的还有无私无畏可亲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队。我们无法忘记那个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记,诚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充满杀戮但留下永恒印记的时光: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藏羚羊的消费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藏羚羊的灭顶之灾——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他们的数量由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然而当时的政府的保护意识极其的薄弱,在藏羚羊濒危告急之时虔诚的藏族人民完全自发的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队,然而它的诞生源与民间,他们没有编制,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的羊不能灭,我们的符号不能丢。就为了这个信念,他们与狩猎者展开了一常旷日持久而又艰苦异常的斗争,他们在浩瀚无边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脚印,但也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脚印。在那个不毛之地他们面对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到处是风沙乱石,可他们的后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濒危的藏羚羊啊!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坚持到底。为此他们不断的奋斗着,付出着,甚至是不知何时何地的牺牲,但他们也有亲人也有家啊。然而他们把藏羚羊当成是更亲的亲人,把可可西里当成是更大的家,因此无论在多么艰苦多么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门的信念从未泯灭,他们的意志依旧坚定,他们的目标依然鲜明。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羚羊,在他们眼中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生灵啊。可是他们缺钱,缺人,缺装备他们的步枪在面对冲锋枪的扫射时是何等的力不从心,但他们没办法啊,他们只有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藏羚羊更少的牺牲,这是多么一种难耐的无奈啊,他们的局面和当时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打天下时的小米加步枪对抗日军有着同样的意义,因此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从生命上升至生灵意义上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辉,他们同样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他们是在那个黑色的年代啊,他们的处境是那样的无法言语,他们中有一人在漫无边际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三年啊!当他们面对流沙侵蚀时他们身旁却空无一人,当他们面对肆虐的狂风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时,他们的救援物资却因他们的同伴因遇流沙牺牲而搁浅,当他们经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跋涉赶上狩猎者时,他们却只有被包围的份,他们死不瞑目啊,因为他们的身后是自己的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和正在一只只正在不断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后当我们看到可恶的刽子手遭到惩罚,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我们落泪了,我们哭了,我们失声的哭了,因为我们可以仰天长啸:伟大的巡山队员们安息吧,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藏羚羊有家了!在电影落下帷幕之时我想起一首诗:
  当夕阳离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悲壮/当河水远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向往/在最危机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耸起脊梁/用生命和热血把祖国的命运承当/昆仑峰相连着黄河涌大浪/中华民族五千年气概何等辉煌!
  向伟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队致敬!

想哭

《可可西里》观后感~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 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题记

镜头一:一只老鹰飞临,紧接着一群 老鹰,然后是强巴干净赤裸的背,天葬师 挥刀……

镜头二:马占林久久地站在日泰静默 的尸体旁边,不远处是正在离开的他的同 伴,在远处是静默的山峦……

镜头三: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 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 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 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

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 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 束,无可辩驳的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 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 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 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 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 ,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

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 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 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李敬泽说陆川的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美 学的一次革命----审慎的支持,感觉影片 最主要的倒不一定是美学意义上的革命, 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 张力。

“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死前的最后 一个要求:“放下枪,跟我走。”生命的结 束可以如此的简单。

白衣的少女,天葬师的刀,盘旋的神 鹰,颂经的喇嘛。一切纪念只是对生命存 在的提示,纪念是虚无的,而存在本身偏 偏又要籍虚无证明,因为存在总是那么容 易被忽略。

当那些藏羚羊挣扎的身躯、抽搐的四 肢残酷而真实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心 是痛的,而当那些血红的骨架、遍野的羊 皮以及为了5元钱而剥羊皮的麻木牧民的 镜头出现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只是 愤怒而已,现实不因为一个旁观者的愤怒 而改变! 悖论? 荒诞?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 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 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 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 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 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 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 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 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 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 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 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可可西里》中的谁是真正的理想主 义者?是日泰吗?他是领袖,是父亲,是 雷厉风行的行动者,他的行为清晰,但给 我们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模糊,他的 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事实上整个电影

它是一个在荒

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心态。

诞境遇中已经放逐了自我,已经把自我的 位置和意义完全抵消、异化掉的人物。他 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 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 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 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 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 一切都会让我们对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 产生怀疑。而后,日泰单身遭遇老板被打 死。似乎日泰的牺牲时对他银幕形象的升 华,或者说是一种保全。这样,我们看到 的是一个非典型化的英雄,甚至非英雄。 他是一个在沙漠花自然环境和在艰难、充 满无力感、荒诞感的社会环境中枯萎、坍 塌的人物。

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叫刘 栋,他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 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也有自我 猛烈的生命本能情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 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 手向三陪女友 要钱,然后再转身用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 ,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也就 是这寥寥几个镜头的事先铺垫,所以当刘 栋转身疯狂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被 流沙一寸一寸埋没于灭顶之灾时,我们才 会在可怕的静默中被人文温度深深震撼!

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 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 间转换,一如生死。

一个队员在风雪绝境中扎寨三年则象 征了一份坚守:为了我们自己的羊子!而 藏羚羊猎杀者的同谋马占林的叹息却也不 自觉地击中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也包括整个 人文处境:“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 光了!”因此面对生存无奈却也觉生命无 辜的马占林一家数口,就只得为国际时尚 去层层残忍刀剥藏羚羊的血肉与毛皮。

追马占林与他儿子的巡山队员因肺水 肿倒地,救他的却偏偏是马占林的儿子。 最后,救下尕玉也是那个盗猎者的帮凶。

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 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 些情况下选择善,马占林也会在最后告诉 幸存的记者沿着抢手们的脚印走就可以走 到公路。

随着物质一天天的丰沛,满世界充斥 着华车鲜服和莺歌燕语。“转山的人的手 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人 们习惯用灵魂的高贵来衡量人,然后习惯 于笑之骂之。在座的还有几人能拍着胸脯 说自己的心比那个马占林干净呢?----“ 扒一张皮子5元钱!”也许区分真的就在有 无“衣冠”这两个字上。

现实中,“好”与“坏”无法泾渭分明, 更多的时候是道德屈从于生存。

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 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 少女,这大抵又是一个意淫者起的名字, 这也是一个不详的名字。

美丽少女是悲哀的,从古自今多是被 财富和权势占有,沦为玩物或者花瓶,而 财富和权势的背后又有太多的罪恶,所以 美丽的少女从古自今多是和罪恶共存;在 道德和法律失去约束力的时候,美丽少女 又会被普通如你我的男人凌辱,被老女人 丑女人的嫉妒眼神杀死唾沫淹死,这样的 故事在《狗镇》里被拉斯。冯提尔用放大 镜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即便是《西西里的 美丽传说》中美丽少妇也一样难逃厄运。 总之美丽的少女的命运多是凄惨的,这也 印证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句古语。

所以,当一个地域被人用“美丽的少 女”命名的时候,这里一定是危险的,是 注定要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 对于可可西里,我宁愿把他翻译成“美丽 的藏羚羊”,因为哪里几万年来一直是藏 羚羊的天堂乐土;而如今这美丽的藏羚羊 的家园被人类肆意践踏,她们也被人类残 酷蹂躏。

那么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篇美丽的土地 ,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 女人要用羊毛装扮的更美丽、

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 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可可西里,生死,善恶,暴力,血腥 。那里不属于人类,更不属于女性。

“好姑娘多的很”,说得多么可笑,却让我 笑不出来。可可西里,他们用最坚定的毅 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唯信仰作伴,用我 们无法想像的意志生存。面对着枪口,日 泰还可以挥出他最后那一拳,然后,随着 “砰”一声枪响,倒地,抽搐,再一颗子弹 ,不再抽搐。强巴走了;刘栋走了;连坚 强的洛桑也会在雪地里挣扎的哭着说:“ 我们走不出去了”,队员一个一个的消失 ,最后是日泰队长也躺在那片土地上。

我们思考,然后我们理解,然后我们 恍然: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车水马龙,不是 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安逸的品着咖啡。精神 一天天委顿,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个 四处唯利的世俗社会,我们去何处寻找精 神的丰满。

关于生命,关于信仰,我们知之甚少 ,而且向来如此。

但现在,我终于可以说一句了:“印 在衬衫上格瓦拉头像过时了!”

一个非洲小难民濒死前嗫嚅着“面包 会有的”,作为听众的我们是该唱挽歌, 还是祈祷——就现在,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