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帮忙查一下《后汉书 郑玄传》的全文翻译?谢谢~ 帮忙翻译一下《后汉书》的两句!谢谢

作者&投稿:表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d6d120100a70h.html

郑玄传【语译】 欣欣

--------------------------------------------------------------------------------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党锢之祸发生了,他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恃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对弟子用(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考察,颜回、子贡这些学生是不称自己官位门第的。”应劭面露惭愧神色。

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

郑玄传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递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敢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走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文言文《后汉书.郑玄传》答案~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乐为吏 乐:喜欢
B.父数怒之 怒:发怒
C.事扶风马融 事:奉事
D.玄乃发《墨守》 发:发掘,引申为“探究”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西人关,因涿郡卢植
玄因从质诸疑义
B。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C 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
D 未以通人许之
仲尼之门考以四科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 遂造太学受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父数怒之,不能禁
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 遂造太学受业
径造庐访成
4.下列四组中,都可以说明郑玄深入钻研学问的一组是( )
①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②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③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④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_
⑤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⑥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5.下列四项说法中,不完全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升堂进者”与第二段中的“人吾室”者,在本文所指对象没有区别
B. 郑玄对于他人的学说,既能虚心求教,又不盲目接受,能指出其得失
C.郑玄有高超的辩才,对于藐视自己的人,常驳得他们面有惭色
D.对于郑玄的学识,当时的一些名人深表叹服,师从他的门人相当多
6.给下面文言句子打上标点符号。
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1)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2)遣使要玄,大会宾客。
(3)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_
1.B(“怒’’为不及物动词,其后不应带宾语,但该句中却带宾语“之”,故可推断为
错误项。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2.D(A项上句“因”是介词“由,经由”的意思,即“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因”,下句有“趁势”义。B项上句作“就”解,下句作“才”解。C项上句表对象,作“向”讲,下句表处所,作“在”讲。D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都相当于“用”。本题考查根据相关语境判断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
3.D(都作“到” “往”讲。A项上句作“恰好” “正赶上”讲,下句有“将”“将会”的意思。B项上句作“接受”讲,引申为“学习”,下句作“传授”讲,“受”通“授”。C项上句作“多次”讲,下句作“数落”讲。本题考查对于课堂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4.C(①句仅说明郑玄重学轻仕,不能说明其深入钻研学问。②句强调求学面之“广”,还看不出“深入”来。⑥句说明其求学时间之长。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请同学们注意,学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学点古汉语术语和知识,也不能满足于能疏通文字上,还应注意材料与文、段、层次的中心关系,即注意作者选用某材料有何用意)
5、A(“升堂进者”指能面对面直接接受马融指导的人;“入吾室者”指真正得到何休学说精髓的人。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准确全面的把握能力)
6.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7、(1)郑康成真正得到了我的学问(的精髓),用我的学问的精髓来找出我的不足了!(2)(袁绍)派遣使者邀郑玄会面,(并趁势)大规模地宴请宾客。(3)原太山的太守应中远,面朝北拜您为师,称是您的弟子,怎么样? (本题侧重考直译能力,但应注意运用古汉语知识和参照上下文内容)
[译文]
郑玄字康成,年青时曾担任乡间小吏。他不愿担任这种职务,父亲对此多次表示气愤,但不能制止他。于是他就去太学求学,又跟东郡的张恭祖学《周官》《札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来)认为崤山之东没什么名师可求教了,就西入函谷关经由涿郡的卢植拜扶风马融为师。马融门徒四百余人,能受到他当面教诲的(只有)五十多人。马融平素很自负,郑玄在他门下,三年都未能得到当面讨教的机会,(马融)只是让水平较高一点的弟子向郑玄传授学问。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七十二》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他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且通晓五经。后来,他隐居在壶山的南面,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诏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朝廷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的六人,樊英等四人都没有去。永建二年,汉顺帝赐给策书,准备厚礼,用黑色的币帛征诏樊英,他又以病得很重为由来坚决推辞。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城,又推说有病不肯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上,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汉顺帝发怒,对樊英说:“我可以让你活,也可以让你死;可以让你高贵,也可以让你低贱;可以让你富贵,也可以让你贫困。你为什么轻视我的命令?”樊英回答说:“我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说让我活,又怎么能说让我死!我见到暴君就像见到仇人,连站在暴君的朝廷上尚且都不愿意,怎么能够让我显贵呢?我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的尊向,又怎么能够让我低贱呢?因此,陛下怎么能使我显贵,又怎么能使我低贱!不合礼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够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陛下又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困呢!”汉顺帝不能使他屈从,但敬重他的名节,就让他到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永建四年三月,汉顺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用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再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又称病重,皇上下诏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恩准他回老家。樊英起初接受征诏时,大家认为他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他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当初,黄河南边的张楷和樊英一起应征,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佐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天子,等到您享受官爵俸禄后,又听不到您匡时救世的主张,您就进退两难了。”颖川人陈寔自小跟从樊英学习,樊英曾经有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下床回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应该回拜。” 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最后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