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的巫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戚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惇、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惇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

苏轼乌台诗案
答:乌台诗案,又称北宋时期的“柏台诗案”,起源于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写的《湖州谢上表》。御史中丞李定、舒亶和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的部分诗句,指控其诽谤新政,以“谤讪”罪名逮捕了他。苏轼的诗歌确实包含了对当时变法的批评,如对王安石变法中问题的讽刺,这使得案件在监察御史的告发后,在御史台狱中...

柏台霜气夜凄凄,让苏轼深陷囵圄的“乌台诗案”,到底所为何事呢?_百度...
答:那么,导致大才子苏东坡深陷囵圄的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个多年的疑问,是时候该一一解开了!何为“乌台”?汉代时,监察御史们集中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台,而御史台里种了许多柏树,这些柏树上栖居了许多乌鸦,而乌鸦叽叽喳喳的声音宛如御史大夫们在朝中风闻奏事的声音,因此,御史台也被称为“...

东坡究竟有什么罪?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鸡是地上的,凤凰是天上的,鸡踩了凤凰一脚,便会声名大噪。同样,历史不会写没有功绩的小人物,李宜之参与这“乌台诗案”的原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碰瓷抬咖”。事实证明李宜之成功了,历史记住他了。还有那位著名科学家沈括,也曾因嫉妒而伤害过苏东坡。他批评苏东坡的诗中...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答:所以,我们的苏大学士可谓是一生多磨难啊,好在他心胸豁达,能苦中作乐。不然非抑郁了不可。由此也能看出,苏轼是个正直公允,坦荡无私,不善趋炎附势的磊落君子,可惜这样高洁的品质很难在污秽的官场生存。纵使苏轼才高八斗,也只能寄情山水,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乌台诗案”既是苏轼...

读《苏东坡传》简述乌台诗案的始末
答: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乌台诗案的起因和影响
答:可以从“乌台诗案”的进展,看到了宋朝政治与司法制度的一抹文明底色。正是这文明底色,使得“乌台诗案”不同于明清时期的“文字狱”。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苏东坡牵扯进了一个案件,差点将小命都搞丢了,这是怎么回事?_百度...
答:一时之间,神宗也是气愤无比,便着人将苏轼传唤进京,不得有误。苏轼到京之后被关押在御史台,而这御史台中种了许多柏树,引了诸多乌鸦在这里栖息,所以御史台也有“乌台”之称。而由于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也被称为“乌台诗案”。在关押期间,苏轼受到了各种套话逼问,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某些诗作中,...

宋神宗时的文字狱 大文豪苏轼与北宋乌台诗案
答:宋神宗时的文字狱 :北宋御史台院内,柏树苍苍,常有乌鸦在此栖居。一代文豪苏东坡被囚此地103天,几乎陷于被砍头之绝境。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发生于此。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因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43岁的苏轼由徐州贬调湖州。临行,作《湖州谢上表》,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政绩...

乌台诗案的由来
答:这件案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差点让苏东坡命丧黄泉,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再好的人,也架不住一群小人陷害…在他一个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了两首诗给他,其中一首说: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

乌台诗案为什么给苏轼带来了不幸,也带来了收获?
答:朝廷严禁私盐贩卖,苏轼偏要写老头挖竹笋根舔甜味,因为“家里三月食无盐”。当时的苏轼是文坛领袖,大家竞相传颂,一时新法民怨四起。可以说在当时的苏轼眼里,看不到良辰美景,看到的都是穷苦百姓,非要和新法杠到底。而乌台诗案之后,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的苏轼,不再着眼于政治上民生上的局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