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高气扬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作者&投稿:满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编号 2343 成语 足高气扬 注音 ㄗㄨˊ ㄍㄠ ㄑㄧˋ ㄧㄤˊ 汉语拼音 zú gāo qì yáng 释义 义参「趾高气扬」。
见「趾高气扬」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齐策三》1>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
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
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
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
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2>曰:「君岂受楚3>象床哉?」孟尝君曰:「然。」
公孙戍4>曰:「臣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5>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6>之义。
小国英桀7>之士,皆以国事累8>君,诚说9>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10>,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11>之宝剑一。」
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12>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
输象床,郢13>之登徒14>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
孟尝君曰:「善。
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
曰:「急受之。」
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15>入谏。」
〔注解〕(1)典故或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
(2)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
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
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
(3)楚:古国名。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都郢,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后为秦所灭。
(4)公孙戍:生卒年不详。
孟尝君门人。
(5)齐:古国名。
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后为秦国所灭。
(6)存亡继绝:使濒临灭亡者,继续存在。
见「存亡继绝」。
(7)英桀:才智优异出众。
桀,通「杰」。
(8)累:嘱托。
(9)说:通「悦」,音ㄩㄝˋ。
喜爱。
(10)中闺:宫中小门。
闺,上圆下方的小门。
(11)重:音ㄔㄨㄥˊ,外加。
(12)门下:门下食客。
上文所云「门人」亦同此。
(13)郢: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14)登徒:复姓。
(15)疾:通「急」,迅速。
〔参考资料〕《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
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
举趾高,心不固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
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
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么,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
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于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
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么其他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
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
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走路时把脚抬得那么高?样子显得那么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
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这是三喜。
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
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
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
《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
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
举趾高,心不固矣。
』」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
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
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书证 0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谐谑.术艺》:「若初进者足高志扬,凌轹前辈,其胸必挺而高,袍须前长后短。」
02.《东周列国志》第八五回:「(乐)羊受觞饮之,足高气扬,大有矜功之色。」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趾高气扬



~

趾高气扬成语故事赏析
答:【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历史典故】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

趾高气扬的主人公是谁?趾高气扬有何历史典故
答:成语趾高气扬的意思是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傲视别人。得意忘形的样子。那么,你知道成语趾高气扬的主人公是谁吗?趾高气扬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趾高气扬的主人公是屈瑕。屈瑕,楚武王之子,姓熊,名瑕,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因被封于屈邑,其...

趾高气扬的意思 把握这几点内容
答:[成语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典故出处]《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近义词 ]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 反义词 ]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趾高气扬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答:编号 80 成语 趾高气扬 注音 ㄓˇ ㄍㄠ ㄑㄧˋ ㄧㄤˊ 汉语拼音 zhǐ gāo qì yáng 释义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样子显得十分神气。 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语本《战国策.齐策三》。 典源 #《战国策.齐策三》1>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

趾高气扬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趾高气扬 读音:zhǐ gāo qì yáng 意思:走路时脚抬得高高的,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翻译:走路时脚抬得高高的人,意念不够坚定。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

足高气扬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答:【典故出处】:《 战国策 · 齐策三 》:「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 成语 意思】:犹言趾高气扬。 语本 《战国策· 齐策 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

趾高气扬成语故事
答:趾高气扬的意思:【成语】趾高气扬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示例】但是那种——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近义词】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

趾高气扬的意思是
答:趾高气扬的意思是: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样子显得十分神气。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近义词:不可一世、高视阔步、耀武扬威、得意忘形。反义词:卑躬屈膝、垂头丧气、低首下心、低声下气、奴颜婢膝、灰心丧气、垂头拱手。出处:《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

趾高气扬意思
答:【衍生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趾高气扬”。成语运用 1、成文用法 “趾高气扬”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2、运用示例 老舍...

趾高气扬的扬是什么意思
答:趾高气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趾高气扬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趾高气扬寓意做人应该避免骄傲自大,常怀谦逊之心。于谦虚做人的忠告随处可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自满的人学一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