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螈详细资料大全

作者&投稿:直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蚓螈,裸蛇目(蚓螈目〔Gymnophiona〕,前作无足目〔Apoda〕),约155种两生类的统称。穴居或于水中游泳,常隐伏,分布于西半球(从墨西哥至阿根廷北部)以及非洲、东南亚和塞席尔(Seychelles)群岛,四肢及腰带已退化。特征为体表有许多体环,体长10∼150厘米(约4∼60英寸),直径最大为5厘米(2英寸)。颜色从黑到粉红再到棕色不等。眼小,隐于皮下乃至骨下。眼与鼻孔间有一化学感受触须。雌雄外观相似,雄性具有可插入雌性体内进行体内授精交配器。较原始的种类产卵后由雌性护卵,幼体孵出后能自由生活。其他种类亦产卵,但非直接发育。许多种类为胎生,母体输卵管向胚胎供应营养,小蚓螈发育成熟后出生。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 :蚓螈
  • 拉丁学名 :caecilian
  • 别称 :裸盲蛇
  • 界 :
  • 门 :脊椎动物
  • 纲 :两栖纲
  • 目 :蚓螈目
  • 科 :蚓螈科
  • 属 :蚓螈属
  • 种 :蚓螈
  • 分布区域 :东南亚和南亚及西侧纽几内亚岛,非洲东西两侧
  • 读音 :yǐn yuán
基本介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起源与演化,版纳蚓螈,墨西哥蚓螈,相关故事,

基本介绍

蚓螈目,即“无足目”,两栖动物中的一目,尾极短或无,无四肢和肢带,蚯蚓状。 已知160余种,分隶7科30余属。广布于环球热带和亚热带湿热地区,尤以南美的种类最多(安的列斯群岛无);非洲东西两侧均有分布(塞席尔群岛有6~7种,马达加斯加岛无);在亚太地区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西纽几内亚(西称伊里安)。大洋洲及欧洲无分布。中国现有2种,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体细长,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眼小,隐于皮下乃至骨下。眼与鼻孔间有一化学感受触须。 每1环褶间有排列成行的腺体和真皮骨质小鳞,下陷在真皮层内,背面褶间小鳞多达千行,仅个别属无鳞。头侧有1可伸缩的“触突”,可能与嗅觉有关。眼小,无眼睑,眼隐于皮下或为薄的膜骨所覆盖。雄性泄殖腔壁能翻出成为交接器,体内受精,除1科为水栖外,多数为卵生或卵胎生。孵出时,鳃裂没有封闭,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明显伸出,而完成变态。在现生两栖类中仅蚓螈目有骨质小鳞,头部骨片间一般无大窝孔。前者是古老特征,后者与古两栖类中无大窝孔者相似,可能与壳椎亚纲的缺肢目或晚石炭世的弛顶螈(lysorophus)有渊源关系。中国仅有1属2种,即分布于云南的版纳鱼螈( Ichthyophis bannanicus)与分布于广西的双带鱼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 鱼螈科有2属3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与吻蚓非常相似,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鱼螈也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但是触突已经位于眼的前方,特征比吻蚓略微进步些。鱼螈科为卵生,雌螈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其中版纳鱼螈曾经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认为独立的种,它们是无足目在我国的仅有代表。 大型蚓螈,多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一般切碎的鱼虾肉或面包虫都可以接受。人工饲料也能够欣然接受,在食物供给上并不会有任何困难。雌蚓螈将卵在体内孵化并让幼体成长至一定长度才会产下,因此幼体产下后便能够脱离雌蚓螈独立生活。

形态特征

体细长,体表周身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每一环褶间有排列成行的长囊状大腺体和4~6行真皮骨质小鳞,下陷在真皮内,背面褶间小鳞多达千行,仅个别属无鳞。头侧鼻与眼间有一可伸缩的“触突”,可能与嗅觉有关。眼小,无眼睑,眼隐于皮下或为薄膜骨所覆盖。中耳仅有不发达的耳盖骨和耳柱骨,无咽鼓管、鼓室和鼓膜。舌较大形,有游离缘抵向内鼻孔。有上颌齿和与之平行的犁腭齿各1排,下颌有齿1~2排。头部背腹面的骨片均大而少,排列紧凑而坚实,一般无大窝孔。这种头骨类型虽与现生的有尾类、无尾类均不同,但骨片成分基本相同。坚固的头颅是适应穴居生活的一种性状。椎体双凹型,有残留脊索。肋骨较长,右肺发达,左肺退化。肛裂纵置或横置。 蚓螈

生活习性

除南美的盲游蚓科为水栖外,其余都是穴居,栖息在各种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夜出觅食蚯蚓、白蚁等。一般在大雨后容易见到,卵生或卵胎生。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余枚,以湿润的躯体盘绕这堆卵,直待卵孵出。在孵出时,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鳃裂没有封闭。幼体的极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则示完成变态。卵胎生以胚期的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壁分泌的乳汁状物作为营养物质,以白蚁和蚯蚓为食。

起源与演化

在现生两栖类中,仅蚓螈目有骨质小鳞,头部骨片间一般无大窝孔,前者是古老特征,后者与古两栖类中无大窝孔者相似。有关本目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虽曾认为可能与壳椎亚纲的缺肢目或细螈目,晚石炭纪的弛顶螈(Lysorophus)有渊源关系,但证据不足。蚓螈类发展历史悠久,石炭纪有可疑的化石;巴西发现古新世的一块躯椎确认为是蚓螈目的,定为无足蚓属(Apodops)。

版纳蚓螈

生境:栖息于海拔200-600m,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喜居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畔,营穴居生活。 捕食方式与食物:昼伏夜出,觅食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识别特征与习性:体呈蠕虫状,乍看似蚯蚓,无四肢和尾,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眼隐于皮下,眼鼻间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全长约380mm。 分类:两栖纲、无足目、鱼螈科。 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

墨西哥蚓螈

墨西哥蚓螈是属于典型的蚓螈,日间都栖息在土壤中,在夜间才出来觅食。与绝大多数的蚓螈一样,主要是在陆地上活动。它们与蚯蚓最大的不同处就在于它们有嘴巴用以进食,同时还拥有眼睛,虽然眼睛不是很发达。这种两栖类的存在一般人是很难察觉的。 饲养这类特殊的两栖动物,湿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必须保持一般两栖类同样的高湿度环境,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养殖成果。 蚓螈

相关故事

(台北时间2008年6月5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科学家报告说,以母亲身体为食这种极端的喂养方式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亿年前。两年前,科学家在肯亚发现的类似蚯蚓的 两栖动物(Boulengerulataitanus)就是采用这种极端的喂养方式,这种蚓螈的母亲会用自己的皮肤喂养孩子。 此项研究是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支研究小组进行的,马克·威尔金森(MarkWilkinson)博士担任小组负责人,其他成员包括亚历山大·库普菲尔(AlexanderKupfer)博士以及德国和巴西的同事。Boulengerulataitanus的皮肤外层含有与牛奶一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补充幼崽的脂肪,帮助它们健康成长。 蚓螈 Boulengerulataitanus的幼崽会用牙齿啃噬母亲的皮肤,通过这种方式,母亲在做出伟大牺牲的同时,为孩子的一生创造一个最为理想的开始。实际上,由于这种两栖动物要经历脱皮阶段,这种极端的喂养方式似乎是一种聪明的做法,绝大多数皮肤可因此重新长出来。事实上,Boulengerulataitanus身长可达1英尺(约合30.48厘米),在用自己皮肤喂养幼崽时,身体不会受到伤害。 研究小组报告说,Boulengerulataitanus的南美远亲环管蚓也采取这种怪异的喂养方式。这一发现说明,用身体哺育幼崽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喂养方式,生活在地下的很多蚓螈类动物可能采用同样的方式。经过研究,科学家得以确定Boulengerulataitanus和环管蚓的共同祖先何时出现,据估计,至少生活在1亿年前左右。在《生物学快报》杂志上,他们也同样报告了另一个此前被怀疑的现象,而且同样是被人类无法接受的。威尔金森说:“除了啃噬母亲的皮肤外,环管蚓还会喝掉从母亲下身流出的液体。”



~

螈的组词大全(约50个) 螈的词语解释_螈是什么意思?
答:螈的拼音 螈的解释 螈是什么意思 1、螈字的拼音是yuán ; 2、 螈字的解释:〔蝾螈〕(rónɡ…)(名)两栖动物;形状像蜥蜴。 精选部分螈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蝾螈造句:洞螈,一种长(chang)脚蝾螈,由于它拥有和人同样的肤色加上管子一样的身躯而得到“人鱼...

蝾螈的详细资料
答:蝾螈(Salamander),又称火蜥蜴,娃娃鱼,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它是蝾螈科的1属。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

_螈的结构_螈的结构是什么
答:_螈的结构是:_(左右结构)螈(左右结构)。_螈的结构是:_(左右结构)螈(左右结构)。拼音是:róngyuán。_螈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蝾螈róngyuán。(1)小型两栖动物中之一种,包括有尾目(Cudata),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

螈是什么意思
答:蝾螈的解释 [salamander] 小型两栖 动物 中 之一 种,包括有尾目(Cudata),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 湿润 的皮肤所覆盖,成体通常是半陆栖性的, 生活 在 潮湿 阴暗的地方 详细解释 亦作“ 蝾蚖 ”。两栖动物。状如蜥蜴,头扁,背黑色,腹红 黄色 ,有黑斑,四肢短,尾侧扁,生活...

蝾螈是什么科的?
答:蝾螈科(学名:Salamandridae)是通常颜色鲜艳的中小型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地中海沿岸)。终生有尾,没有鳞片,是有尾目两栖动物的代表,也是两栖动物中较原始的一群,与其同属一目的,还有鳗螈、钝口螈、洞螈等。蝾螈在成长过程中,通常都要经历蜕变...

请问有谁知道中国大蝾螈是保护动物吗?
答:蝾螈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中国大蝾螈即大蝾螈,最大的两栖动物,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是我国的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以下是蝾螈分布地区相关介绍:蝾螈亚目包括3个化石科和7个现生科,本目动物分布于亚州、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中国只有...

请教:这种鱼的详细资料,谢谢!
答:墨西哥钝口螈(英文名称:Axolotl),又名美西螈,俗称六角恐龙,是水栖的两栖类,是墨西哥的特有种,因其独特的外貌及幼体性成熟而著名。也就是说,即使在性成熟后也不会经历适应陆地的变态,仍保持它的水栖糼体型态。虽然在全球有作为宠物而被饲养(特别是北美等地),但其原栖地已被大量开发,可...

蝾螈种类
答:蝾螈又称火蜥蜴、在侏罗纪中期演化的两栖类中其中的一类。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日本有剑尾蝾螈和红腹蝾螈两种。中国有4种及...

东方蝾螈和红腹蝾螈有什么不同?
答:1、长度不同:红腹蝾螈成体全长6-8厘米,腹部有不规则的桔红色斑块。东方蝾螈雄螈全长66毫米,雌螈80毫米左右。2、形状不同:东方蝾螈皮肤较光滑,背面满布细小痣粒及细沟纹,耳后腺发达,枕部有不清晰之V形隆起。红腹蝾螈皮肤裸露,背部黑色或灰黑色,皮肤上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腹部有不规则...

香港瘰螈形态特征
答:香港瘰螈是一种小型两栖动物,其成年个体的体长大约可达14厘米。它们的背部特征显著,具有一条清晰的中脊,两侧延伸出明显的突脊,延伸至尾部前端,形成独特的视觉标志。身体颜色从红色渐变为深咖啡色,腹部接近一致,但带有橙色斑点,增添了其独特的外观。香港瘰螈的四肢结构独特,前肢有4个指头,而后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