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结题报告

作者&投稿:濯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急求

原文

李绩尚俭

:

唐英公李绩为司空,知政事。有一番官者,参选被放,来辞英公。公曰:“明朝早向朝堂见我来。”及期而至,郎中并在傍。番官至辞,英公嚬眉谓之曰:“汝长生不知事尚书、侍郎,我老翁不识字,无可教汝,何由可得留,深负愧汝,努力,好去。”侍郎等慌惧,遽问其姓名,令南院看榜,须臾引入,注与吏部令史。

英公时为宰相,有乡人尝过宅,为设食。客人裂却饼缘。英公曰:“君大年少!此饼犁地两遍,熟概下种、锄埘、收刈、打飏讫、碨罗作面,然后为饼。少年裂却缘,是何道?此处犹可,若对至尊前,公做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客大惭悚。

浮休子曰:“宇文朝,华州剌史王罴,有客裂饼缘者,罴曰:“此饼大用功力,然后入口。公裂之,只是未饥,且擎却!”客愕然。又台使致罴食饭,使人割瓜皮大厚,投地。罴就地拾起以食之,使人极悚息。今轻薄少年,裂饼缘,割瓜侵瓤,以为达官儿郎,通人之所不为也。[1]

2翻译:

唐代太宗时,英国公李绩作司空,参与大政。有一位少数民族官员被罢免了京官外放。他去辞别李绩。李绩说:“明天早晨你到朝房来见我。”次日到了朝房,英公手下的人都在。那个少数民族官员来辞别。李绩皱着眉头说:“你平素不知道好好侍候上司吗?我老汉不认字,没办法帮你留下来。很对不起你,多努力吧,好自为之。”侍郎等听了害怕,马上问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并领这个人到南院去看榜,很快又领回来,重新办理手续,让他到吏部去做令使。

李绩做宰相时,有同乡人来串门,李绩留他吃饭。这个人把饼边扯掉,只吃中间。李绩说:“年轻人啊,这个饼要犁地两遍,下种莳弄,收割打场。用磨来磨,用罗来罗,然后面才能做成饼。年轻人把饼边扔了,是什么道理?在我这里还可以。如果在皇帝面前,要砍你的头哇。”那个人很惭愧。浮休子说,宇文(化及)朝华州刺使王罴也遇到同样的事。王罴说,这张饼费了多大的力气才能吃到口里。你把饼边扯下来,是你不饿,你给我擎着。那个人吃惊。又一次,部下侍候王罴吃饭,那个人把很厚的瓜皮削掉,扔到地上。王罴拾起来,说你给我吃了,那个人很慌恐。如今一些没品行的年轻人丢饼边、切瓜皮很厚,装公子哥的样子,实在是普通本分人所不做的。

2. 小课题研究.文言文熟读成诵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学法激趣,2.信任激趣,3.导语激趣, 4.板书激趣,5.情景激趣,6.审美激趣,7.古为今用激趣,8.灵活多样的教法激趣,9.活动激趣。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其次,现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汉语当成或外语来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已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内容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简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实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的倾向性,进而带动对语言的“认读”“释义”和“解析”,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领悟到精髓思想,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3、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程标准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3. 总结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1 、保留法。

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 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如: “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 ( 2005 年福建卷)此句中 “ 吴王、勾践 ” 是人名, “ 姑苏 ” 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

又如: “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2001 年全国卷 ) 此句中, “ 骑劫 ” 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 “ 齐 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 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 “ 骑兵劫持 ” 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2 、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 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 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 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如: “ 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2005 年浙江卷 ) 此句中 “ 盖 ” 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 “ 臆 ” 译为表推测的 “ 大盖 ” 之意。

又如: “ 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 , 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 (2006 年浙江卷 ) 此句中 “ 同类之相咬 ” 的 “ 之 ” 用 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 3 、添补法。

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 的成分添补出来。惟其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如: “ 王尝听朝罢晏 , 姬下殿迎曰 :“ 何罢晏也 , 得无饥倦乎 ?” 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 ( “ 何(听朝)罢晏也 ” ),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 “ 为什么散朝这么晚? ” )。 又如: “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 ( 2005 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 “ 所以我现 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 ” 。如果省去后半句括号内的补充 译文,译成 “ 只能记述而不能再建造了 ” ,就会显得令人费解! 4 、替换法。

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 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 (如 “ 江 ” , 古特指长江, 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 “ 臭 ” ,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 移(如 “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 …… 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 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如: “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 ( 2005 全国卷Ⅱ)此句中的 “ 妻子 ” 在古 文中的意思为 “ 妻子和儿女 ” ,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 “ 妻子 ” 而已。因而,在翻译时须用 “ 妻 子和儿女 ” 加以替换。

5 、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 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如: “ 其孝谨闻于其族 , 其信义著于其友。

” ( 2004 年全国卷)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因此,翻译时应调整过来,可译为 “ 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 彰显 ” 。 又如: “ 其李将军之谓也? ” ( 2002 年全国卷)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把前置的宾语调整过来(即 “ 其谓李将军也? ” ),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可译成 “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 。

6 、释义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 句中的关键词。

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 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 ①联想课文推断。

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 “ 熟悉的陌生词 ” ,左 “ 推 ” 右 “ 敲 ” 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 知,这些翻译上的 “ 拦路 ” 词,却是课文中的 “ 熟词 ” 。

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 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如: “ 《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 ( 2007 年诸暨市期末卷)此句中 “ 有奇 ” 二字,易 错译成 “ 有奇特的景观 ” 。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此句学生皆知其译 意为 “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 ),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 “ 有奇 ” 为 “ 多 ” 之意。

又如: “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 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 “ 亡何 ” 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 课文《促织》中 “ 无何,宰以卓异闻 ” ,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 “ 无何 ” 为 “ 不久 ” 之意,而 “ 亡 ” 通 “ 无 ” , “ 亡 何 ” 即 “ 无何 ” ,则可译为。

4. 初一文言文的翻译和总结 高分哦

我是女生,不过我可以帮你一下下

初一文言文总结归纳

1、需掌握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读音。(打不出拼音就不举例了)

2、需掌握多音多义字

识:未尝识书具(shi第二声)|默而识之(zhi读第四声)

夫:今夫不受之天(fu读第二声)|夫妻(fu读第一声)

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4、特殊句式

省略句: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倒装句兼省略句:投以骨。应为“一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

5、多义词

然 代词,这样:父利其然也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泯然众人矣

于 介词,比:贤于材人远矣

介词,在:于舅家见之

为 动词,作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动词,成为:卒之为众人

介词,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

6、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例:父异焉

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例: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流传至今的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8、古今异义

博士 古义:指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表示一种学位

9、表示时间的词语

少顷:一会儿 既而:不久 是时:这个时候 一时:同一时候

未几:不多久 俄而:一会儿

10、注意易理解错误的词语

走:跑,不同于现在“走路”的意思,例:夸父与日逐走

触:撞击。不同于现在“碰触”的意思。例:共工怒出不周山

维:绳索,不同于现在“联结”的意思,例:地维绝

去:距离,不能解释为“到某处去”,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股:指大腿,而不是 *** 。例:屠自后断其股

耳:在句尾,常解释为“罢了”,而不是“耳朵”,例:止增笑耳

我省了很多,打字打死我了,原谅我只打这么一点。

5. 10篇文言文,带翻译和解释的

陈 情 表 李密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答:《数学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长时间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够重视引导学生读数学书,其主要表现是:新授结束再让学生翻开书本,书本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让学生读数学有关概念流于形式,概念的过程不予重视;教学中有的教师仅是作业练习时回到数学书上,使之如同练习册一般;学生对数学读...

2019语文高考卷文言文翻译
答: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生做文言文时候遇到选择题还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

看用文言文翻译
答: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 6. 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课题研究专家鉴定意见
答:,二、怎样写“开题报告” 怎样写“开题报告” 在“开题报告”中研究者至少需要提供三个 开题报告” 方面的介绍; 一是, 例1:《不同收入的家庭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主题) 主题) (假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时间安排、本课题的主要参考文 献等, 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前言( 含课题的由来...

公冶长文言文翻译
答:1. 文言文翻译公冶长与鹞鹰 原文版译文: 世俗传说公冶长能理解各种鸟类的语言。 有一天,公冶长听到老鹰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了就去了,果然得到一只獐,可是他并不想把肠子拿给老鹰吃。 老鹰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

文言文翻译 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十年间,每逢_百度...
答: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三、【原文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

初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研究阶段报告
答:文言文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般教师愿教,学生也似乎愿学,因为花了功夫可以在成绩上有提高。 但实际上,从最近几年历次统考中和自己教学实践反馈而来的信息表明,初中学生一般并不喜欢读文言文,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并没有得到保证,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换言之,我们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不能说是成功的。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有什么区别
答: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

文言文九字译法
答:文言文翻译“九字诀”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 不少同学不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翻译时常出错误,闹出笑话。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结题报告怎么写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13-12-27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结题报告怎么写 1 2016-12-26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结题报告 2 2016-03-06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小课题自己做的! 15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特别推荐 小龙虾的虾黄究竟能不能吃? 『半只狐狸』是谁? 被重物掩埋该如何进行应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