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巴尔干 (7) 北马其顿-斯科普里

作者&投稿:毋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18年5月25日我们乘坐长途巴士从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到达北马其顿的首都斯科普里。

北马其顿在当今世界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东欧小国,领土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二百万。但在二千四百年前,也就是中国的战国时代,马其顿帝国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统帅亚历山大大帝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亚历山大从小师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20岁时在其父腓力二世被刺杀后继位并迅速平定内乱。公元前335年统一希腊全境。次年率军东征,横扫小亚细亚和中东,吞并波斯帝国,占领埃及。后又转战中亚,南征印度。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从未被打败过,在十三年内将领土扩展到五百万平方公里,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使马其顿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他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东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在征战的同时,他还在世界各地兴建了很多城市,其中有二十余座城市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2014年我到埃及旅游时曾造访过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今天的伊拉克巴比伦病逝,年仅33岁。

北马其顿和希腊都认为自己是古马其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人,关于马其顿国名的纠纷就源于此。1991年11月20日,北马其顿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定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同年申请加入联合国时,遭到希腊的强烈反对,要求马其顿更改国名。马其顿不得不换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马其顿申请加入北约和欧盟时,希腊故伎重演,马其顿被迫再次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作为北马其顿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斯科普里人口50万,其规模或许还比不上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城。但走进这座城市,却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雕塑公园。分布全城的罗马风格的建筑,大大小小的几百座雕像,市中心五光十色的酒店和赌场,令人眼花缭乱,怪不得有人形容这个城市是“半个罗马,半个拉斯维加斯”。这些都要感谢2010年当地政府为改善市容和振兴旅游而推行的“斯科普里2014”计划,其实我觉得这个计划的真实目的可能还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毕竟北马其顿和希腊在这个问题上暗中较着劲呢。如今在市中心所见到的景观大多是该计划的成果。由于来自各界的争议和经费问题,这个计划还没有完成就中止了。

位于城市最中心的马其顿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亚历山大大帝骑马铜像。铜像高14.5 米,位于一个白色圆柱的上方。圆柱底部有八名青铜士兵拱卫,圆柱周围的喷泉池边上有八头青铜狮子,其中四头安装了喷嘴,喷水时会有音乐声响起。这座铜像是意大利佛罗伦斯费迪南多·马里内利艺术铸造厂用青铜铸造的,耗资750万欧元。铜像于2011年9月8日落成,迫于希腊的压力,雕像完工时被命名为“马背上的勇士”,后来在雕像上添加了一块铭牌,“献给亚历山大大帝”。

马其顿广场沿河石桥的两侧各有两尊骑马雕像,分别是格奥尔基·德尔切夫和达米扬·格鲁耶夫,他们都是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IMRO)的创始人和领导人。IMRO成立于十九世纪末,是一个反奥斯曼的革命组织,他们开展游击战,主张马其顿独立,他们的座右铭是“自由或死亡”。2010年北马其顿的执政党是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他们自称为IMRO的继承者,市内众多IMRO领导人的雕像就是根据该党提出的斯科普里2014计划建立的。

马其顿广场东北角靠近瓦尔达尔河有一座查士丁尼一世纪念碑。这是一尊查士丁尼一世手执权杖端坐在宝座上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它由意大利佛罗伦斯巴赞蒂美术馆的雕刻家手工雕刻而成。查士丁尼一世出生于斯科普里,公元527年到565年担任罗马帝国皇帝,是帝国晚期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为后来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编撰的《查士丁尼法典》集罗马法律之大成,一千多年后它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查士丁尼一世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都被列为一百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市中心的几条主要街道都以马其顿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其中的一条名为10月11日街,这个日子是马其顿反抗法西斯起义纪念日。马其顿门,也称凯旋门就位于这条街上离马其顿广场不远的地方。该门建于2012年,是为了纪念长期以来马其顿人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历史。它高21米,外部刻有32幅浮雕,雕刻十分精细,描绘了从史前时期到马其顿独立的主要事件。拱门内有两层,其中有一家纪念品商店和一个画廊,顶上还有一个观景台。马其顿门的建设耗资450万欧元,据说每个月仅偿还利息就高达2万欧元。

马其顿门的一侧是国家议会大楼,另一侧是战士公园,里面有许多历史人物的雕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皮图·古力骑马雕像和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IMRO)开会的群雕,皮图·古力也是IMRO成员。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随之分崩离析。亚历山大的大征服并没有给马其顿人带来什么福祉,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马其顿人不断被其他强权统治,受尽磨难。20世纪初的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瓦解,马其顿人试图独立建国未果,其居住地被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瓜分。这些国家试图同化境内马其顿人,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泯灭他们对自己民族与历史的记忆。二战开始后,塞尔维亚与希腊要求马其顿人协助他们对抗法西斯,并承诺胜利后让他们独立建国。战后塞尔维亚兑现承诺,塞境内的马其顿人成立了马其顿共和国,就是现在的北马其顿。希腊没有兑现承诺,反而禁止希腊北部的马其顿人使用马其顿语,强制他们将地名和姓名改为希腊语,激起了马其顿人的不满和反抗。下图是我们见到的当地人在战士公园搭建的帐篷和展示的标语,抗议希腊当局对希腊境内的马其顿人实行种族灭绝,但这些抗议的声音显得微弱而无力。

从马其顿广场向外辐射的另一条街道就是马其顿街,这是一条步行街。在它和广场的交汇处有一座沙皇塞缪尔纪念碑。萨缪尔沙皇于公元976年建立了一个马其顿国家,一直到1018年被拜占庭人击败。这座纪念碑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沙皇萨穆伊尔手持权杖端坐在宝座上,雕刻十分精细,衣服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这座雕像也是由意大利佛罗伦斯巴赞蒂美术馆的雕刻家手工雕刻而成,2011年落成,花费达350万欧元。

马其顿街上有一座特雷莎修女纪念馆,它是由特雷莎修女最初受洗的教堂改造的。馆内介绍了这位当地出生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一生,并藏有她生前的手迹与经常穿的白色蓝带衣物。

沿马其顿街走到尽头就是著名的原斯科普里火车站遗址,现在被改建成斯科普里市博物馆。火车站在1963年的大地震中和全城70%的建筑一起被毁,火车站外墙上的钟仍然停留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当时有八十多个国家参与了地震救援工作,其中有苏联和美国的军人,这是二战结束以后两军第一次合作。斯科普里因此赢得了“国际大团结之城”的称号。

斯科普里市中心有三座跨越瓦尔达尔河的桥梁,其中以连接马其顿广场的石桥最为著名。它建于15世纪,之后历经几次损毁与重建。另外两座是“斯科普里2014”计划实施后新建的。一座名为眼桥,桥上有28座雕塑,均为古代人物。另外一座名为艺术桥,桥上有29座雕塑,均为近代人物。雕塑都十分精美,可惜我没有时间去一一辨别了。

瓦尔达尔河上停泊着一艘优雅的木桅船,它是一家名为塞尼加利亚的四星级酒店,我在网上查了,标间每晚80美元,房间不大但别具一格。

我们沿着古桥跨过瓦尔达尔河。北岸有一座马其顿独立抗争博物馆,里面展示了马其顿人为独立建国而奋斗的历史。它的边上是马其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中心,展示了犹太人从古代一直到二战期间在马其顿生活的情况。1943年2月,生活在马其顿的七千多名犹太人被纳粹驱赶到了波兰的集中营,其中绝大部分人在那里惨遭杀害。

北岸沿河有许多漂亮的现代建筑,如马其顿歌剧和芭蕾舞剧院和外交部大楼,马其顿人对雕像真是情有独钟,就连外交部这样的政府大楼前也有四尊精美的人物雕像。

前国家剧院在1963年的地震中被毁,作为“斯科普里2014”计划的一部分在原址重建,剧院前面的一些艺术雕像十分生动有趣。

经石桥跨过瓦尔达尔河向北步行不远就可以看到腓力二世的铜铸雕像。腓力二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公元前359—336年为马其顿国王,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间,把马其顿从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整治成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和经济上为他儿子亚历山大的大征服准备了充分条件。

腓力二世雕像的背后就是斯科普里旧巴扎,这是巴尔干半岛规模最大的巴扎之一。这里有建于1492年的穆斯塔法·帕沙清真寺、16世纪的钟塔、中世纪的商旅客栈和土耳其浴场。古老的巴扎内小巷纵横,沿街都是各种咖啡店和礼品店,洋溢着浓郁的奥斯曼风情,毕竟这座城市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五百二十年。

老城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座凯勒堡垒,也被称为斯科普里堡垒,城堡建于6世纪,如今只剩下城墙了,墙内的大片绿地是当地人喜爱的休闲与野餐场所,在这里可以俯瞰这座千年古城的壮美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