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作者&投稿:斋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普通心理学部分虽然占比较小,但是知觉的特性这一知识点相对来说考的是比较多的一个内容,所以今天来介绍一下知觉的特性的知识点以及易混点。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所以选择性强调的是背景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优先被选择。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四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

所以整体性强调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体优先

3.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首先,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

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在较为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言语指导作用,能唤起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再者,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此外,知觉的理解性还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理解性强调的是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

4.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构成视知觉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即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所以恒常性强调的是条件变对象本身不变

点击查看更多



只觉得基本特征可能就是这个感知事物的一种看法

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知觉适应。
知觉要借助过去的经验,知觉过程中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
知觉,考虑的应该是神经方面的问题了
缩手反应
膝跳反应(敲打膝盖)
针扎反应(反应时间)
糖盐混合(味觉)

更具体的例子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例如,有一个事物,我们通过视觉器官感到它具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通过嗅觉器官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气味;通过手的触摸感到它硬中带软;通过口腔品尝到它的酸甜味道,于是,我们把这个事物反映成苹果。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反映。客观事物一旦离开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对这个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但是,知觉又和感觉不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我们的知觉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作整体反映,是因为:一、客观事物本身就是由许多个别属性组成的有机整体,二、我们的大脑皮层联合区具有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的机能。

知觉的基本特征在于:
一、选择性。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都清楚地感知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同一时刻里,他总是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得特别清楚的部分称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比较模糊的部分称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依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如图,当我们把黑色作为背景时,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花瓶,如果背景是白色,则看到两个黑色侧面人像。除非恍惚使知觉选择中心模糊,我们不能够同时既看到一个白色花瓶,又看到两个黑色侧面人像。
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凡是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及以往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二、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刺激物的性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因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
三、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总是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比如听一首歌,如果是您会唱的,才放一个片段就会知道是那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您能知觉出那首歌所需的片段的长短。但这片段不能够无限地小,总有一个合理限度。也就是说要有充分的判断依据。经验是最重要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动作、言语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
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一块象小狗的石头,也许开始您会看不出来,但如果有人提醒,就会越看越象。很多旅游风景也是如此。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四、恒常性。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觉的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一个人站在离我们不同的距离上,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空间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样大小的人。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这不妨碍我们感觉煤块的颜色比粉笔深。知觉的恒常性还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类知觉中,例如同一支乐曲,尽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乐器也不一样,我们总是把它知觉成同一支乐曲。
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经验校正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
一般,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形状是由轮廓及其所包围的空间组成。人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形成形状知觉。当一个物体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该物体及其背景一起投射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此时还不能形成清晰的形状知觉。当眼睛的视轴沿着物体的边缘轮廓扫描时,视网膜、眼肌及头部就会把学习传到大脑,产生形状知觉。视觉在形状知觉产生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或者物体位置改变,物体在人的视网膜上的投影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人的形状知觉之所以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方面是由于有了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经常得到触摸觉的验证。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凭触摸觉也能形成形状知觉。
人关于物体大小的知觉也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形成的,其中视觉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视觉中,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大小知觉的重要线索。影响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1、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2、物体到眼睛的距离;3、眼球水晶体的调节。远处大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可能比近处小物体的成像还小。这时仅凭视网膜像的大小是无法知觉物体的大小的,必须借助眼肌动觉信息的帮助。此外,人的大小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经验,熟悉的环境或事物对大小知觉可以起参校作用。实验表明,当排除了熟悉的环境的参照作用时,人的大小知觉就会发生困难。

深度知觉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也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分别是:
1、对象的重迭。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住了另一个物体,那么前面的物体就被知觉得近些,被遮掩的物体就被知觉得远些。
2、线条透视。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近处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而在远处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这种线条透视的效果能帮助人知觉对象的距离。
3、空气透视。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透过空气观察物体,由于空气的影响,近处的物体看起来清楚、细节分明,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比较模糊。根据经验,对象的清晰度可以作为判断远近的线索。
4、明暗和阴影。明亮的物体离得近些,灰暗或阴影下的物体离得远些,这是物体明度上的规律,亦可作为距离知觉的线索。
5、运动视差。当人于环境发生相对运动时,近的物体看起来运动较快,这种经验也是距离知觉的线索。
6、眼睛的调节。为了获得清晰的视觉,睫状肌会调节眼球水晶体的曲度,物体越近,水晶体越凸。这样,睫状肌的紧张程度便称为距离知觉的线索。
7、双眼视轴的辐合。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视象都要落在中央窝上,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视轴的辐合。如果物体较近,视轴的辐合角度就大;如果物体较远,视轴辐合的角度就小。于是控制两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状态就称为距离知觉的线索。
8、双眼视差。深度知觉主要是靠双眼视差实现的。人的两只眼睛在构造上是一样的。两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如果我们观察的是一个立体的物体,那么在两只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形成两个稍有差异的视象,及两眼视差。这种差异传至大脑,就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结构级差、颜色分布等也都可以称为距离知觉的线索。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知觉。
物体在空间的方位是相对的,我们的方位知觉也只能是相对的。为此,我们必须先确定参照系。东西以太阳出没位置为参照系,南北以地磁为参照系,上下以天地为参照系,前后左右以观察者自身为参照系。
人主要借助于视觉、听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等来对物体进行方向定位。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辅以其他感觉。但在特殊情况下,仅仅依靠触摸觉和动觉也能进行方向定位。例如在黑暗的森林里用手触摸树干确定南北方向。
在完全失去参照系的情况下,人是无法辨别方向的。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除了在一定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时间无始无终。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参照系。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人体的生理节律和人们周期性的社会活动也常被用作时间知觉的参照系。人们常用数数、打拍子、节假日、上下班等来确定时间。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觉有听觉、触觉、视觉、机体觉等。在判断时间间隔方面,各种感觉的精确性是不同的。听觉的辨别时距最高可达0.01秒,触觉是0.025秒,视觉是0.05-0.1秒。
人们对不同时间间隔估计的精确性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长时距的估计往往不足,而对短时距的估计又往往过长。实验表明,人对一秒钟左右的时距估计得最准。当然,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活动内容的多寡、有无趣味,人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时间标尺的能力,都能够影响人们的时间估计。
人除了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参照系产生时间知觉外,似乎存在某种自动计时的体内装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钟现象。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制度必须按24小时的周期来循环,否则人就会睡不好,精疲力竭。即使在失去了所有的时间知觉的参照系后,人的生理过程和节律性活动仍然基本上保持24小时的周期。这就是说,人体的确存在着某种生物钟。
在动物身上的实验表明:生物钟并不是动物对外界周期性现象的条件反射。实验中,把刚出生的动物连续几代都放在新的生活条件下饲养,它们仍然按照通常生活条件下的时间持续表现出节律性的行为和生理过程。
在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大量研究人体的长期生理节律。如今已在工作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是人体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详细内容请看人体生物节律,我还专门为人体生物节律设计了测算程序,请到CPO咨询热线下载。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参照系。参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自身。没有参照系,人便不能产生运动知觉或者产生错误的运动知觉。例如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把静止的光点看成是运动的。这是因为在视野中缺乏参照系之故。
人的运动知觉有赖于物体运动的绝对速度和与观察者的距离。离得太远甚至觉察不出事物在运动。这可以用角速度来分析。角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视角范围。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运动知觉的下阈是1-2分/秒,上阈是35度每秒。
人有专门感知光波的眼睛,专门感知声波的耳朵,却没有专门感知物体运动的器官。我们对物体运动的知觉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当人观察运动物体的时候,如果眼睛和头部不动,物体在视网膜上映像的连续移动,就可以使我们产生运动知觉。如果用眼睛和头部追随运动的物体,这时视象虽然保持基本不动,眼睛和头部的动觉信息,也足以使我们产生运动知觉。如果我们观察的是固定不动的物体,即使转动眼睛和头部,也不会产生运动知觉,因为眼睛和颈部的动觉抵消了视网膜上视象的位移。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的选择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衬托着、弥漫着、扩展着,对象往往轮廓分明、结构完整。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转化为知觉的对象。
例如:
1.生活中我们做笔记时用红笔去标记;
2.万绿丛中一点红;
3.樵夫进山只见柴草,猎人进山只见禽兽。
核心点:背景→对象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正因为如此,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哪怕只感知了它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特征,就可以由经验判知其他特征,从而产生整体性的知觉。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的机械均等的堆砌,而是取决于关键性强的部位(例如,歌曲中的旋律与歌词),非关键性的部分(例如音调与音色)一般被遮蔽。这里,知识经验是识别关键部分、准确把握知觉对象的重要因素。知觉的整体性尤其是核心部分的作用提高了人们知觉的速度。
例如:
1.同样一个图形“13”,当它处在数字序列中时,我们把它知觉为13,而当它处在字母序列中时,我们又把它知觉为B。
2.窥一斑而知全豹。
3.因为宝马车前的风扇口都是牛鼻孔的形状,所以我们远远看到车前的风扇口就把它知觉为是一辆宝马车。
核心点:部分(核心)→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其实质是旧经验与新刺激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以保证理解的全面和深刻。在理解过程中,知识经验是关键。
例如:
1.面对一张X光片,不懂医学的人很难知觉到有用的信息,而放射科的医师却能获知病变与否。
2.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3.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核心点:强调知识的主观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四种,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
1.形状恒常性: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并不相同,但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
2.大小恒常性:远处的牛比近处的鼠小,但我们仍然知道牛更大。
3.明度恒常性: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看上去我们仍然认为煤是黑的,墙是白的。
4.颜色恒常性:红旗在一天不同时段的照射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的知觉保持不变。
核心点:本质不变,变条件。
更多教师考试习题资料请点击查看“北京教师考试网”
更多教师考试请关注中公北京教师考试微信“bjjsks”。

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什么是基本特征?
答:1.大多始于青春期。人的性格是从小慢慢养成的,人格障碍也一样,一般从儿童期就有所表现,而到青春期以后开始变得显著。人的年龄愈小,性格的变动愈大,小时候不能诊断出是否得了这种病。2.心理紊乱不定和与人难以相处。这个特征是人格障碍各种类型的人最主要的特征。这种行为变异,不管是主动或是...

女人开悟后的身体特征,怎么知道自己开悟了呢?
答:提起女人开悟后的身体特征,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开悟了人的身体特征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另外,还有人想问开悟后的身体反应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女人开悟后生理的变化,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怎么知道自己开悟了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人开悟后的身体特征 开,是打开、开显之义。打开什么?就是打开我们先天本有...

简述党的纪律的基本特征
答:一是自觉。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党员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基础上,具有党员共同遵守的自觉的纪律。它主要靠广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依靠大多数党员自觉地遵守和执行来维持。党员的高度觉悟使他们把遵守党的纪律作为一个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二是严格。党的纪律一经制定...

人的社会性是什么
答: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所有的个体在各种活动中...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答: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早期的信号功能 :表象符号-延迟模仿与语言符号 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关。02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一、直接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就是说实践可以直接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比如,老郑想让她做我女朋友。那我就得去追这个女孩,没事聊聊天呀、送送小礼物呀、出来一起约个会呀,...

意志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问题三: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2、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动行为和制止行为。意志行动及其特征 1、什么是意志行动 2、意志行动的特征 (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