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广州历史

作者&投稿:岑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00年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2、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 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兴旺的香火和神庙的恢宏壮观、古朴大方并不出所料,意外的是那“番鬼望波罗”。庙内东侧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古印度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为什么咱们中国的神庙里还有这样一张“黑着脸”的洋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有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父亲(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4、陈家祠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百度百科—赵眜

百度百科—南越文王墓

百度百科—陈伯陶



1.  广州 镇海楼是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2.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 五羊石像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3.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4.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5.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西关古老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团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这种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扩展资料: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

广州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中国前三,在广州投资的外资企业达2.7万家;世界500强企业288家,其中120家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广州互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诞生了微信、唯品会、YY语音、酷狗音乐、网易、UC浏览器等。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8.56%。

广州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2016年人口增量居中国第一,吸纳高校毕业生全省最多。根据国务院规划,广州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第一。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三,人均消费额居全国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户存款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人均住户存款均居全省第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广州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

拓展资料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广州邻近香港、澳门,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广州被全球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广州



广州别名羊城,简称穗,广东省省会,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第三大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之美誉。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 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广州气候: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

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16℃。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约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和3月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广州



广州历史简介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
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广州是一座亚热带风光的美丽城市,四时花开,景色宜人。著名的风景区白云山,层峦叠蟑,草木葱宠。山上有斗山亭、能仁寺、明珠楼、水月阁、黄婆洞等胜迹和"白云松涛"、"白云晓望"等胜景。市区的越秀山已辟为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攀至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可俯瞰广州市全貌。山巅的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红垣重阁,古朴凝重。还有五羊石像、海员亭等多处游览点。
位于市区的光孝寺,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为西汉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居此,虞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名制止寺。唐仪凤元年(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名光孝寺。寺内原有十二殿、六堂、钟鼓楼等。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东西铁塔、法幢等古迹,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佛教古寺六榕寺,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瘗藏梁武帝母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寺内保存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3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寺内苍榕翠竹,繁茂交阴。
广州的革命遗址遗迹众多。著名的有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公社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广州历史上是一个音乐戏剧之乡,著名的有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是中国著名的大乐种之一,在世界乐坛上也有一定地位。传统乐曲《雨打芭蕉)}、《柳摇金》等风格独特,曲调优美。
广东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三雕、一彩、一绣"即"象牙雕刻、红木雕刻、玉石雕刻、织金彩瓷、广州刺绣",更为工精艺巧,闻名中外。
198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广州的历史~

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
1、文学
东汉,广州汉议郎学者杨孚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异物志》,是广东最早著书立说的学者。
宋代,珠三角成为岭南文学中心,广州的崔与之、李昴英是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崔与之更是开岭南宋词之始。
明代,广州以南园前五子、南园后五子诗社为代表的文人社团盛行,代表人物有孙蕡、黄哲、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邝露、陈子壮、黎遂球等。
清代,广州出现了以“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程可则、王邦畿、方殿元、方还、方朝、张维屏、梁鼎芬等,使岭南诗坛与中原、江浙诗坛三足鼎立。“岭南三大家”的诗作在清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
2、绘画
岭南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广州有林良、颜宗、何浩、张誉、黎简、谢兰生、罗天池、居巢、居廉、苏六朋、陈璞等。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卢传远、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黄独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黄幻吾、黄少强、陈凝丹等。另外通草画是19世纪起源于广州的一种绘画艺术。
3、工艺
“三雕一彩一绣”是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代表,即广州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木雕、广彩、广绣。
广雕还包括广州榄雕、石雕、砖雕、骨雕、贝雕等。清代以来,广州工匠根据西方客户的要求,选择各种名贵材料,精镂细刻,形成了新颖、生动逼真、精巧细腻的广雕艺术品,更成为朝廷贡品,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李定宁等。
广彩是广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艺品,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外销瓷,广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有“世界官窑”之称,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广彩瓷品。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成为朝廷贡品,到明代中期已扬名海外,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有收藏,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4、园林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
广州现存的清代古典式岭南园林有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园林之一。
5、民俗
广州迎春花市在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广州民俗还有飘色、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鱼灯、乞巧、凤舞、八音锣鼓、木鱼书、龙舟、北帝诞、生菜会、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等。

扩展资料: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广州是广府文化的辐射中心,从公元三世纪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市

广东历史的简介
答:广东省,《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1)史前时期,广东地区12—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广州解放的历史!!!在线等!!!
答:一、解放广州的部队主要是四野的三个师;二、解放广州无激烈战事,主要在从化云台山与敌55军有遭遇战,解放军几乎是从佛冈一路“跑步进广州”;三、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同年8月,南下大军已抵达江西赣州,准备发动解放广州战役。为了配合...

广州介绍
答:广州别名羊城,简称穗,广东省省会,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第三大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之美誉。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

广州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答:1、詹天佑 詹天佑(英语:Jeme Tien Yow,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潮,广东南海县(今广州西关十二甫西)人,籍贯徽州府婺源县,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

广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答:以下小弟归结出关于广州的各种故事以及典故,均有标题标注,请楼主详阅,希望能够帮到楼主!〔话说广州〕广州的传说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 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

广州以前是怎样的?
答:解放前, 国民党统治时,广州定为市,仍为省会所在地。广州市行政区域范围较前各历史时期大为缩少。 南至河南全岛与芳村,东至车陂,北至白灰场,面积为248平方千米。解放后,广州曾一度划为直辖市,1954年全国行政区域调整时改为省辖市。 由于生产与城市发展,广州行政区域经过多次扩展,现广州市辖区...

广州塔简介和历史背景
答:广州塔简介:广州塔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是广州地标,其头尾相当,腰身玲珑细长,又有“小蛮腰”的俗称。包括发射天线在内,塔高达600米,为国内有名的高塔之一,可自上而下俯瞰广州美景。广州塔从下到上,分为A-E一共5个功能区,塔基部分也就是A区为介绍广州历史、文化、经济和旅游景点等展示功能,并...

广州增城白水寨(历史与文化的交汇之地)
答:一、历史沿革 广州增城白水寨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寨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坚固耐用。白水寨曾是广东地区的军事重镇,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在清朝时期,白水寨成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历经沧桑。二、文化遗产 广州增城白水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是一处文化遗产...

广州地名的来历?
答:一、东汉末年,广州属于吴国,公元216年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梧州迁回广州,公元226年并将交州改为广州,广州因此得名,并一直延续至今。二、历史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广州地区设南海郡。 当时南海郡尉任嚣在现中山四路旧仓巷附近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广州为郡治所在地 。

广州市中山路的历史演变
答:2016-12-29 广州市中山路属于那个区那个街道 33 2013-08-07 急求广州中山路以前有几多个衙门 1 2007-07-20 广州的中山路跟孙中山有关系吗?为什么还有个中山市的? 18 2013-04-28 广东骑楼的历史 79 2016-04-26 广州市文化局历史,旧址是否在中山路,儿童公园旁边? 2014-03-11 介绍广州历史 281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