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的问题考证 老子韩非列传的问题考证

作者&投稿:司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下面是有历史争议的问题,有待新发现做定论)
《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其一百八十三字。庄子书上,凡老子皆称老聃,而此处不称老聃,可知老莱子另是一人。  《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老莱子不是老子。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分明不是一个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可见司马迁早已认为是两个人。  《史记·老子本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可见书非一种,人非一人,显然有区别。[2]
《史记》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上面的只是说明了李耳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并没有证据证明老莱子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至于老莱子是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请读者自行定夺。



老莱子是不是就是老子~

楚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莱子
道教,是中国的国粹,是在华夏本土萌生、成长起来的宗教,究其根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一般认为,道家的先驱为老子,但是老子是谁,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有人说是老聃,有人说是老莱子,也有人说是两人学术著作的全称。无论怎样考证,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的生活年代与老聃同时,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老莱子(约公元前年一约公元前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汉魏时亡佚。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从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观点。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其一百八十三字。庄子书上,凡老子皆称老聃,而此处不称老聃,可知老莱子另是一人。  《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老莱子不是老子。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分明不是一个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可见司马迁早已认为是两个人。  《史记·老子本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可见书非一种,人非一人,显然有区别。 《韩非子卷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权势不可以借人……其说在‘老聃’之言失鱼也”。其后又加解说:“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古之人难正言,故托之于鱼。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壅主。故君先见所赏,则臣鬻之以为德;君先见所罚,则臣鬻之以为威。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上是解说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末二句,明明白白的把“老聃”二字提出来了。  《韩非子卷七·喻老第二十一》也同样引此二句:“势重者人君之渊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解说与前大致相同。不管他解说的对不对,总可以证明道德经确是老聃所作。为什幺不用“老聃曰”而用“故曰”?因本篇标题“喻老”二字已很明显,故不必再重复其辞了。  《韩非子卷十八·六反第四十六》:“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两句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以下都是韩非子批驳老子之说,显然与老子意旨不相符合,但也能够证实道德经是老聃所作。  《韩非子卷六·解老·卷七·喻老》这两篇完全是引道德经上的辞句,并且都加以 “故曰”二字。两篇中共计约有一百个“故曰”。所谓“故曰”,就是指老子所说的话,因为两篇标题早己表示出来了,我们还能够怀疑吗 ? 老子当然就是老聃,难道还有第二个老子吗?  《庄子第三十三·天下篇》: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欲;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 此六句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 。即此可以证明道德经是老聃的著作。《庄子第二十二·知北遂篇》: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此五句见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所引末一句,较今本老子不同。考《韩非子:解老篇》所引前四句,多四个 “失”字,亦和今本老子不同。我想《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三部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作品,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经过无数次的传钞和翻刻,彼此字句略有异同,才是各存真相,若一字不差,反而令人怀疑了。  《庄子第十·肤箧篇》: “故月,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二句见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下面接着自己解说一句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与《韩非子》所谓“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其意义完全两样。我们今日只求能够证明道德经是老聃所作已足,庄韩二解,谁对谁不对,可以不去管它。  《说苑·敬慎篇》: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 ? 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 ”。叔向即羊舌肿,春秋时晋国人,与郑国子产同时。在那个时候,他也引 证道德经上的成语,认为是老聃之言,可知老聃著书时还在叔向和子产以前,假使在他们以后,他就无从引证了。因此可以断定著道德经者确是春秋时代的老聃。《说苑》是西汉刘向所校。刘向是公元以前的人,在当时最称博学,他既采录了叔向引证老聃这几句话,可知他对于老聃著道德经这件事没有什么怀疑。

耒子的引证解释耒子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答:耒子的引证解释是:⒈南朝宋时民间模仿官钱铸造的一种钱币。《通典·食货九》作“莱子”。引《宋书·颜竣传》:“前废帝即位,铸二_钱,形式转细。官钱每出,民间即模_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无轮郭,不磨_,如今之翦凿者,谓之耒子。”。耒子的引证解释是:⒈南朝宋时民间模仿官钱铸...

甲骨文所见:殷商同姓方国-莱子国的来龙去脉
答:在远古的历史长河中,甲骨文为我们揭示了一段殷商时期神秘的篇章——莱子国的兴衰历程。这个方国,早在商代的胶东沿海崛起,作为子姓商朝的同姓邦国,它的存在如同熠熠明珠,闪耀在商朝版图的一隅。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我们找到了"多子族"的线索,它可能是商王族的一支分支,为商朝的繁荣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

莱子国的历史溯源
答:证明了莱子国国王启曾跟随周昭王南征楚国,最后战败的这段历史,启尊和启卣的发现,为周昭王时代青铜器增加了两件断代标准器。“莱子国当时是胶东地区的一个强国,可以随时参与周王的国事。 商周时期,胶东地区被称作“东夷”,“铁”字的古篆字写法的偏旁恰好是一个“夷”字,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

莱子是什么意思
答:莱子的解释(1).即 老莱子 。 春秋 时 楚 隐士,世传有 老莱子 戏彩娱亲的故事。 前蜀 贯休 《寄王涤》 诗:“唯思 莱子 来,衣拖五般色。” 宋 刘克庄 《贺新郎》 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 :“悲 温生 绝裾不犹,惭 莱子 承欢 ...

为什么鲁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答:具体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篇,鲁迅写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

<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四个典故: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巨埋儿...
答:老莱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 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老莱娱亲的故事是什么?
答:、老莱娱亲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2、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

莱子侯刻石的刻石形成与发现
答:为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特意请人对此事撰文立石,莱子侯刻石形成。碑石就在山间沉寂了一千多年,一直无人识其珍贵之处。直到清乾隆五十七年才被一名叫王仲磊的人发现,后来,这块刻石被留在邹城城南卧虎山前。清嘉庆二十二年,孝廉颜逢甲和友人孙生容、王补、仲绪山一起游邹城城南卧虎山...

老莱娱亲的典故
答:老莱娱亲的典故如下:一、典故原文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直,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此事亦见于《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曹植《灵芝篇》谓: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此或借老莱子事言韩伯瑜之孝。韩伯瑜...

韭莱子有什么功效
答:韭子 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壮阳固精 主治肾虚阳痿;腰膝酸软;遗精;尿频;尿浊;带下清稀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用 味辛;甘;性温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例 ~治虚劳尿精:韭子二升,稻米三升。上二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为三服。《千金方》~治女人带下及男子肾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