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出自哪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出自哪篇文章?

作者&投稿:凌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扩展资料

原因:

因为在古代,交通、通讯、语言、食物、医疗、住宿等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所以迫使这些人不得不在“行万里路”的这个过程中去逼迫自己解决更多问题,人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起来,而挑战陌生的勇气和信心也就通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建立起来了。

如果能做到一件事,人会很本能地采用更容易的方式,现在这个社会大量工具和手段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也把人分为了两类,一种人逐渐在这种便捷中成为弱智和低能,每当想起自己的梦想只能遥望星空。

而另一种人却因为这种便捷感到恐慌,因为工具和手段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同时成为一种习惯绑架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座囚笼把我们关起来,让我们在习惯和熟悉这些工具和手段的过程中,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永远只做着自己熟悉的事,见自己熟悉的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原著作者刘彝(《画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是杜甫,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的句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说是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个人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古训,历史应古,不应出自明董其昌。)
三说是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四说是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还有一种说法宋朝的刘彝,但出自何处没有查到。
不管出自何处,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

出处: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原著作者刘彝(《画旨》).
释意:
z这里的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里找一个最重要的,那一定是行万里路,就和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两句诗一个意思。光看书是不能有真知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一点书不读,只行万里路,一样有所缺失。
在商业界好些有这样的结论,在企业创业之初,文化程度较低的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也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国有名的企业经理人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下学历占绝对优势。身边的情况也一再证明,一些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老板很多高中都没上过。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况能一言蔽之的,其中的心路历程恰恰是让人很受用的经验智慧,所以写成书本,便是读书的要理。相反,一个不灵活读书的人,缺失的不仅仅是亲身体验,错失了更多行“万里路”的契机。

出自旅行社

原著作者刘彝(《画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文是?~

原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文出处:
1、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画旨》中有“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2、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扩展资料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的读书信条。这里的内容应是现代人的扩展和引申的。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2]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