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公平? 什么才是教育公平?

作者&投稿:滑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但是这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却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教育显失公平,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最大的障碍,是当前大环境中一个最不和谐的音符。它的存在,已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不少人开始大声疾呼:“建设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
有权威专家认为,目前的国民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尤其是京津沪地区。大中城市占有国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人文环境,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却常常被遗忘,师资匮乏,国家补助也往往是“杯水车薪”。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如城市里的孩子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而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实现义务教育。
三是考试招生制度严重不公。特别是表现在名校省际配额制度上、表现在高考招生标准不统一的制度上等等。北大、清华每年在北京地区的招生名额往往等于几个省的总和,一个江西户口的学生要上北大,高考分数却要比北京户口的学生多几十分甚至一二百分。

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孔子说:“有教无类”。所谓善政不如善教,教育的至高理想,便是“以斯道觉斯民”。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说:“为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今后要长期强调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公正和公平。”而国民教育涉及社会的所有层面,教育的不公不仅将阻碍各阶层利益的有序调整,而且将不断拉大原有的贫富差距,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实施公平的国民教育还是改革开放大业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就曾公开表示:“拿掉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并为此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要求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尽快推行平等的国民教育制度。

教育专家周洪宇撰文指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现实的国民教育却由于种种因素,在这几方面都有欠缺,不公现象随处可见。

如要彻底改变此种状况,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首先政府应当担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眼下的现实与此恰恰相反:城镇学校、重点学校基础本来不错,政府却在“锦上添花”,还要不断增加拨款和添置设备;广大的农村学校、偏僻的山乡学校校舍陈旧、师资匮乏,政府却没有“雪中送炭”,给予特别关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有限的资金大部用于贫穷地区、用于落后山乡,给社会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更多、更贴近实际的关爱与帮助。

——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招生制度,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限,统一考试卷、统一录取线、统一分专业。现在教育最大的不公就是高考的不公。京津沪等发达地区,本来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大大优于贫困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按常理,高考录取分应高于其他地方,但事实相反,他们在高招录取上再次受到了很大的优待。多年以来,不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却要接受同样的试题考试,考完后却受到了不一样的录取,这是什么公平?一个外地的考生上北大,要比北京户口的多考几十分乃至一、二百分,这又是什么道理?合理的依据在哪儿?北大、清华等名校是全国人民共建的大学,属全国公共教育资源,为何唯独照顾北京户口?
可怕的是现在又有人想出了另一招,那就是各省市(区)自主命题。题目不一,缺乏可比性,又为以后的地区优待埋下了隐患。还是洪可柱教授说得对,他提出“全国最著名的30所名校应该实行统一联考。试题、考试时间、录取线全国统一,根据分数填报志愿,由电脑排位确定各校最底录取分数线。至于未列入名校的高校则由各省市(区)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各省自行划定。”
——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实行公立私立“两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国民教育分设一般与重点,为中国所独有,这是人为的等级划分,很不可取。事实证明,面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不但有损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显失公平,而且容易增强某些人的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允许私立,扶持私立,有利于形成教育界的竟争态势,也可以减轻国家办学的经济负担,大家很赞成。然而在公立之中分出一般与重点两类学校的做法,确实让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心寒,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

——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让贫穷学子上得起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仅仅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办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用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坚决打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犯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现象,以法治精神确保教育公平。对于贫穷学子,政府一方面要主动建立救济基金,给予救助;一方面要积极倡导成立各式各样的民间教育救济组织,让所有国民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不错,“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然而,“人民的教育更是为人民

我个人觉得教育公平就是社会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同等的教育。但是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于,社会的贫富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那么谈教育公平就真的有如纸上谈兵的事情。就好比北大清华,为什么要有地区划分,好像是地区公平,但是这只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就好像明朝那年举人全是南方的,朱同志就认为有人作弊,于是惨了那群秀才,没作弊也给杀了。但是对于政治公平那么对于学习比较发达的省市,那么寒窗12年的学生来说公平?再说现在的考试和录取制度又有多大的公平?也只不过说兼顾众人的利益,一切说到底还是照顾最广大的群众吧了。我们谈的公平也也只是相对的

教育公平应指人人公平地得到基本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必须由国家推动和把持,私营企业很难做到,因此,义务教育私有化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教育公平并不代表所有教育都必须人人平等,这种想法没有现在社会的现实意义,毕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果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社会主义在尝试吸收资本主义的一些发展经验。社会人人平等很难做到,更不用说教育的完全公平。对于中国应该极力推进义务教育,并将教育公平体现在对人们的基本教育上,而不是所有教育。目前在基本教育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大城市好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国家投资充足,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都远远高于偏远山区。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要求存在这样的差异,以便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这似乎无可厚非。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发展中的中国,应该大力鼓励优秀的学校开办分校,并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分配到更需要教育的落后山区,尽量减少城乡教育的差距,使中国的教育显得更加公平。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所谓“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1)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2)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

教育公平有多重含义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
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可分为同质的教育公平和差异的教育公平。
同质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间的差异,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则指导实际的教育活动。而差异的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实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观念层次的公平,它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实存公平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公平感,即对公平问题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可是很多普通人似乎并没有从中得到太多的实惠,教育问题依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义务教育使得学费免除了,可是各种各样培训班的收费更多了。老师们似乎更加乐忠于课外补习班的外快收入,而对正常课堂就显得不自主的忽视,使得很多家长产生不得不去报培训班的无奈。再还有,一些乡村教育的教学体制得到改善,然后像教师和教室这样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因而,在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对教育的标准似乎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呼吁教育公平的声音也日渐高涨。
从古至今来看,教育的根本原则是树人育人,使人明德,明理,明志。因此,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也要以此为衡量标准,取决于思想道德、是非伦理和胸怀理想的明辨程度。单从思想道德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只顾自己私利而对他人不择手段的;有只顾自己私利但不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有顾自己私利也会同时兼顾一点别人的感受的;还有把自己的利益跟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也有把自身完全置身于国家民族大局利益至上的。这就是思想道德方面不同层次的境界,是非伦理和胸怀理想方面也同样如此,而通过教育就是为不断地升华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观。
那我们为什么要明德、明理、明志呢?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教育?答案显然是“否”。如果不需要教育的话,那么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是思想道德,什么是是非伦理,什么又是胸怀理想,这样一来,那就很有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很有可能做出蛮不讲理的事,做出野蛮或者多走弯路甚至死路的事;没有胸怀理想的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很能碌碌无为让自己虚度终生。所以,尽管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想孔子那样高尚,像老子那样明理,像孟子那样远志,但还是必须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使得人们不违法,不迷路,不虚生。这也就是教育价值的综合体现,所以历朝历代也从来都不会忽视于教育的重要原因。
而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使得人们不违法,不迷路,不虚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和所必须要的基础教育。因此,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这个必须要的基础教育忽视不得,毕竟不讲道德,不明事理的人多了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也就将它升格为必须的义务教育,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将必须的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教人简单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教人基础识字通理,表达沟通和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教人树立理想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这就是我们今天义务教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那么从教育的根本原则,责任使命来看,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好坏,从基础的义务教育这个层面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太大的直接影响。教室新了,教学仪器和设备多了,这对于认识和明辨这些仪器设备之物理有一定帮助,但是它对提升思想道德,树立理想方向有帮助吗?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吗?就算有所关联,想必也是影响甚微作用不大。现实既是如此,就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个很有钱的富豪老板,其子成天逃课,只顾吃喝玩乐,沉迷于网络游戏,全然无心学习。该老板心想: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我就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以为患。于是他把孩子送到了最好的学习,买最好最贵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请来最好的家教,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可结果是,孩子在那堪称最好的贵族学校里,与一帮同样为贵族公子的同学,玩闹得更加疯狂。本是想创造“近朱者赤”的良好环境,可事与愿违,被送去的确是同样冥顽不灵的公子阔少的贵族学校,送到了一个“近朱者赤”的不良环境。孩子成绩和秉性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变得更加恶化。老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充满迷茫和困惑:到底怎么的教育方式才能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无奈之下四处求助,最后终得高人指点:其实害你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是你自己。你自认为自己很有钱,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和资源,就可以使得孩子在教育得到脱颖而出的改变。可是你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吗?他在想:我老爸这么有钱,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我还要那么辛苦去读书干嘛?一语破天惊,令这个老板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基础教育,尤其是全民都应该享受的义务教育,其实对环境资源等硬件要求并不需要很高。太好的资源条件,周末也要上午学钢琴下午学奥数的,那样只会给孩子添加更重的负担,也就自然会使得孩子往厌恶学习的方向去前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只需要让孩子明白最起码的思想道德,认识一些最基础的文字数理,明白一些最根本的理想志向就足以。而怎样让这些孩子学会和掌握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才是基础教育的教学机构,老师家长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望子成龙的“多塞多给”。只要能满足这个基本要求,能达到这个基本标准,实际上能提供给什么的环境资源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从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教育是这样子,其实不在义务教育范畴的高中大学教育也莫过于此。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能考个好的大学,包括很多学生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将来能找个轻松体面点的工作。可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会大失所望:原来大学的生活是这样枯燥无味,以致漂浮虚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中很多人本不具备进入大学的素养,不具备进入大学资格不应该进入大学的人进了大学当然会很迷茫。
因为像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属于教育领域的高层,他所瞄向的应该是:在明德上追求思想素养的至高无上崇高境界;在明理上追求精益求精地洞察事物运行的规律真理;在明志上追求天下为公的广阔胸怀和伟大志向。然而很多不具备这些品质特征的人,现在都在教育公平和普及的驱使下进入了大学。记得有个教授曾说过:现在很多的学生,他们身份是本科生,研究生身份,可他们的思维却还是农民的思维:上大学就是为考个功名谋个安稳的工作,将来找个娶妻生子,有个安逸温馨的幸福家庭,平平淡淡地过一生。显然没有那种超凡脱俗,令人钦佩敬仰的大学高材生应有的思维气质根本找不到,这跟一个普通农民的思想有什么区别?让那些普通农民思维的人进入大学,自然是为难他们了,枯燥无味的感觉也就理所当然。他们会说那些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在现实中无用处,还会说:你大学教育总不能像要求孔圣人那样来要求每一个人吧!
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像要求孔圣人那样来要求每个人,可是你达不到这个标准和要求的人为什么还偏要来这个地方呢?为什么还要拼命嚷嚷要教育公平呢?公平的标准摆在那里,自己达不到为什么还硬要赶鸭子上架呢?所以我曾说过:与其说上大学是一种竞争和选择的话,那还不如说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找到这样的人来为传承和发展共同爱好的专业和事业。所以对高等教育的公平而言,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公平进步的唯一标准,对有能力有潜力的专业兴趣爱好人才挖掘才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有了可挖掘潜力,有了追求专业技能孜孜不倦的态度,那么教学的环境条件等资源的公平也就显得不是最重要的了。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也是如此,怎样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怎样引导其往一个正确的好的方向去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发现、挖掘和引导的方向来看,各种条件环境的资源只不过是可多可少的可选择性工具,而怎样发现,怎样挖掘,怎样引导,甚至怎样运用工具的方法显然是更重要的。因此,教学环境条件不是最重要的,教学的人,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条件很艰苦,资源很匮乏偏远山区照样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国家人才,甚至世界伟人。大量数据和事实足以证明,只要诚敬向学,笃恭传习,只要有心教用心学,条件不是问题,环境不是问题,资源不是问题,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总会发现的。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教学条件和环境的不平衡不是问题,只是不希望成为不求达标不优秀的人的借口。环境条件等资源,那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普及,就像应试教育一样,它不能真正发现人才,也不能促成人才。因此,我们不能让教育资源枷锁了思维大脑,更不能让其成为真正人才的门槛,它只能是为真正人才服务的。我们要教育的本质宗旨,追求真理的态度去客观面对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的内涵是什么?
答: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表现为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详细解释:一、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普及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此外,...

教育公平是什么?
答:教育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公平,其核心是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四川在民族地区相继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计划和15年免费教育计划,有力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化。同时报告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

教育公平是什么?
答:“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做到公平。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孩子知识水平不统一的情况。因此,要做到公平与平等,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双减”政策,旨在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公平”二字;“公平”不是“一刀切”...

什么是教育公平?
答: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定义 教育平等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公共教育资源,不受种族、性别、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公平则是指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机会的选择上,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待遇,不受种族、性别、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公平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公平
答: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首先,教育公平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等因素的限制。这意味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

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什么
答:从教育实践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公平,如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评价公平、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想。从哲学角度看,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公平,它所体现的是公平的程度,教育公平的动态过程;教育公平既有宏观的公平,也有中观的公平,还有微观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应该坚守的...

什么是教育公平?其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公平就是要把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之前,只有家庭比较富有的人才能上得起学,但是在如今的中国,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上学的,他们可以免费的上9年的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9年义务教育。什么是教育公平呢?小编认为教育公平是比较难以解释的,因为在很多...

关于教育公平怎么理解?
答: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它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我有如下看法:第一,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机会、权利的平等。第二,教育公平即是状态, 也是评价。第三,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层次复合的概念。第四,教育公平是一个发展性 的概念。

谈谈对教育质量或者教育公平是怎么认识的相关试题及答案
答:书中对于教育公平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公平是指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它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而定义中的教育资源主要指的就是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两个方面,即教师和财力,政策和法规是调剂教育资源、保证教育公平的杠杆。教育公平有几个特性,首先就是它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什么是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答:```html在寻求社会公正的道路上,教育公平始终是核心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公平?又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智库君而言,教育公平首先意味着起点的平等,每个孩子从出生起,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应该有权利享有基本且优质的学习资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分布却极度不均,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