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的曹操

作者&投稿:卓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选贤任能,使用得当,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出榜招贤,因贤求贤

中国有句俗话:“千军一得,一将难求”。曹操一共下了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纳的人才也特别多。被他称为“张良”的荀彧以及才华出众的郭嘉都先后从袁绍那里来投奔他,跟杨奉作战时,他得了徐晃;攻打徐州,他从被俘人员中挑选了张辽;在关渡之战中,把张郃弄到手,这些人都为曹操出谋献策,立了大功,这些人都成了他的骨干力量。曹操三次出榜招贤,因贤求贤反映了曹操重视人才的思想。

二、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要求就更为强烈。例如: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军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考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惜才如命

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已所用,曹操两哭典韦。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操一哭典韦是在典韦死时,当时曹操引兵讨伐张绣,误中张绣奸计,身陷重围,典韦梦中惊醒后,“奋力向前”死战不退;血流满地而死,曹操得以脱险。曹操整顿军队,击退张绣后,立即祭奠典韦,并亲自哭而祭之。第二年,曹操再次引军至宛城攻击张绣,曹操忽然大哭,众人不知何故,曹操哭罢解释道:“去年于此吾折了大将典韦,不由大哭耳!” 曹操第二次哭祭典韦时,在全军都引起震动,从士卒到将领,均为曹操的真情所动。

曹操三哭郭嘉更令人感动。

一哭郭嘉身染重病,当时曹操采纳郭嘉建议,率大军远征辽西沙漠。一路上风沙弥漫,人马行进十分困难,郭嘉因水土不服而“卧病”床上,曹操十分心疼,前来看望,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元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几句关心和爱护的话语使郭嘉深受感动。二、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并对文武百官说:“诸君年齿,吾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胸崩裂矣”,众人听了,无不为郭嘉之死感慨,更为曹操惜才而感动,都愿为曹操尽忠效力。三哭郭嘉深谋远虑,郭死前曾给曹操留下一封信,曹操依言而行,斩杀二袁,获得大胜,曹操叹服郭的料事如神,又想起郭为自己出谋划策十余年,屡建奇功,不禁触动了怀念之情,于是又领众人到郭嘉灵前哭祭。

四、容人之量、宽人大度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与袁绍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愿意为其尽忠效命。同时也使曹操在众人面前树立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笼络了人心。再说一下曹操曾经“失态相迎”的许攸,许攸虽然才智过人,也有明显的弱点,他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在立下战功后,更是居功自傲,甚至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带兵入冀州的时候,他纵马来到曹操身旁,当众人的面问曹操:“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门?”许攸可能没意识到,这句话有两点让人无法忍受,一是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的乳名,没有一点上下尊卑之序。给曹操难堪,其二是他打败袁绍,占领冀州的功劳归为已有,让其他文臣武将做何感想?而曹操听了这话仅是付诸一笑,没多说什么,正是因为曹操有这样的风度,所以他团结的人越来越多.

五、讲究民主,集思广议

曹操在用人上是讲究民主,让部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看有没有跟自己的观点相符的,他从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来束缚部下的思想。每次战争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广议,曹操每当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时,都要征求部下的意见,这是他的事业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进步政治家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在权力至上的当时,以一个管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袁术、袁绍这些人当初拥兵之重不小于曹操却败于曹操,这方面就是曹操取胜的关键原因。

六、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曹操同孙权一样,也善于协调部属之间的关系,用其所长,张辽大战消遥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下皖城,指向合肥的时候,守卫合肥的只有张辽、乐进、李典率领的七千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内部不能通力合作,必败无疑。而这三个人“皆素不眭”。张辽有勇有谋,能统率大局。乐进稳健,李典贵儒雅,李、乐很早跟着曹操对后投降的张辽不服气,在关键时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书“贼来乃发”,并在文书内对合肥的防御做了具体的安排,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征,乐将军守城,张辽坚决执行曹操之命令,表示与来敌“决一死战”。李乐被感动,表示愿听指挥,后来大败吴军,差一点捉住孙权,从这一点安排上反映出曹操高超用人艺术。一是他了解张、李、乐三人不和,由他出面三人比较能够接受。二是乐进守城是其长处,张、李在重要关头能够服从大局;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

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那我不知道了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哪些?
答:如果再综合《华阳国志》、《三国志》裴注、《季汉辅臣赞》等资料来看,诸葛亮用人范围之广,更是三国时期政治家中首屈一指的了。诸葛亮选拔人才、用人之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德才并重,着重于德这一点和曹操的做法很不相同。曹操认为“有行(道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所以他要求地方...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答:解读曾氏用人之道 曾氏用人之道虽然只有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简单的 8 个字,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1.注重人才的品德。曾国藩认为 “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 ”。凡经他 鉴定为个人品德有问题的人才,他是坚决不会重用的。吃饭将谷粒丢 在地上,常人看来是小事,但他却...

曹操求贤令(对人才~)内见详
答: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

结合事迹分析操曹的人物形象
答: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

用人之道的唐太宗
答: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

想要当老板吗?做老板就要拥有的六大素质
答:这就是经营之道也就是做什么项目,以什么方式做,这是每一个老板的基本功。二、用人之道 既然老板并不是亲自干活的人,那么谁来帮他干,怎样才能让别人干得最好,这就是用人之道了。用人有时比亲自上阵还伤神,《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最后几乎是活活累死,他一生都在调兵遣将,也就是在用人...

怎么 才能学会曹操的既要用人又要防人之道
答:虽然有人撰写“薄白学”来反击厚黑学,但厚黑学一书一直受到民间重视,辗转相传,以厚黑学命名的相关中文书籍多达200本以上,几乎成为现代显学中的一种。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

在用人之道上,刘备、孙权和曹操有什么不同?
答:作为东吴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孙权平衡内部各方关系,调节后起之秀与江东旧士族的矛盾,于社稷功不可没。作者对比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的用人之道,试图分析出其各自用人的特点,并对三人的用人之道予以评价,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能用则用、不可用则杀 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才是举,不计前...

曹操, 统筹全局 进退从容 的事例!
答:曹操很少使用军事,所以他是军事天才;挟持天子但是不自己称帝,可见此人大略;比武夺绿袍,可见此人胸怀及用人之道;关羽斩颜良千里走单骑未伤毫发是操下令不抵抗,如果抵抗就是10个关羽也死于箭下。由此5条足以体现他的能力、野心、手段、喜才了。所以可以看出曹操是奸雄 曹操才是真正的霸主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

怎样让自己拥有贵气?揭秘曾国藩的看人用人之道
答:说起曾国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晚清的重臣,培养出了如李鸿章、左宗棠等杰出人物,这些门生都对他以师尊之。曾国藩的处世哲学深不可测,因此他的一生都沐浴在荣华富贵之中。他不仅善于做人,更擅长识人用人,他将一生的经验总结编撰成了《冰鉴》一书,至今人们仍然争相阅读,希望能从中获得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