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政,莫及于盗贼,何意? 王者之道末急于盗贼

作者&投稿:国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道政治,最紧急的要务是惩治盗和贼。古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

“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出自《晋书-刑法志》:(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行于盗贼(所以他的发律开始流行用于盗贼)。

表明《法经》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击“盗贼”。这以后,《秦律》和《汉律》也都把《盗》、《贼》列为前两篇,而且对盗贼的处刑更为严厉。

扩展资料

《晋书-刑法志》主要记载封建王朝法律和司法制度方面的重要史料,内容一般包括:

①法律和刑法的起源、性质、目的、作用以及礼与刑的关系;

②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刑事法律、法令的修订大略。

③刑法的沿革变迁及其得失。

④重要罪名、刑种和刑罚制度的创制与发展。

⑤审判制度概况。

⑥监狱制度以及刑具的规格与使用概况,等等。内中往往夹有作者的评论。《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等,还保存了许多前朝史书中所没有记载的可贵资料。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行于盗贼。”它表明《法经》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击“盗贼”。这以后,《秦律》和《汉律》也都把《盗》、《贼》列为前两篇,而且对盗贼的处刑更为严厉。

《法经》是春秋末期李悝制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法经》的历史地位
(1)《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后世立/法的滥觞。
(2)《法经》的出现有利于司法的统一,便于司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和定罪量刑。
(3)《法经》的出现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避免重复和抵牾。
(4)将实体法和程序法大致区分开来,有利于按客观规律指导法律实践活动
(5)《法经》的出现,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主持过两次变法,是法家变法最有成效者。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是:(1)以《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加以修订、扩充,制定了秦律,并制定了连坐法,颁行秦国,励行法治(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取消世卿世禄及一切特权(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二次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主要内容是:(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普遍推行县制,县令、县丞等地方官由国君直接任免,集权中央,并统一度量衡制度(3)按户口征收军赋,以利开垦荒地和增加赋税收入。

原句应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意思是,王道政治,最紧急的要务是惩治盗和贼。古 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
(找的别人的答案~)

就是说,获取和稳定统(蟹)治圈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蹿(蟹)权和欺诈者惯用的伎俩,引申为采用不刀(蟹)德的方法获取权(蟹)利,再用刀(蟹)德去统(蟹)治,这就是真制~
哎,封了我一次..我看他再封

jyff

王者之政 莫及于盗贼~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行于盗贼。”它表明《法经》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击“盗贼”。这以后,《秦律》和《汉律》也都把《盗》、《贼》列为前两篇,而且对盗贼的处刑更为严厉。

《法经》是春秋末期李悝制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囚法》是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法》是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杂法》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其他五篇为“罪名之制”,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
、《法经》的历史地位
(1)《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后世立/法的滥觞。
(2)《法经》的出现有利于司法的统一,便于司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和定罪量刑。
(3)《法经》的出现有利于立法的系统化,使立法活动在兼顾历史沿革和横向联系的科学环境中进行,避免重复和抵牾。
(4)将实体法和程序法大致区分开来,有利于按客观规律指导法律实践活动
(5)《法经》的出现,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研究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主持过两次变法,是法家变法最有成效者。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是:(1)以《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加以修订、扩充,制定了秦律,并制定了连坐法,颁行秦国,励行法治(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取消世卿世禄及一切特权(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二次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主要内容是:(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普遍推行县制,县令、县丞等地方官由国君直接任免,集权中央,并统一度量衡制度(3)按户口征收军赋,以利开垦荒地和增加赋税收入。

王者之道莫急于盗贼(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想要天下安定 首先就是要加大对盗贼的惩处、追捕、囚禁。

庄子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是什么意思_百度...
答: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译文如下: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

庄子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是什么意思?
答: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译文: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的注释、译文
答:议论的人看到他晚年官吏多数因循苟且,没有振作,就想用苛察来纠正,用智慧能力来整顿,招来一批新进有勇气的人,以求一切速成的功效。还没有收到好处,而浇薄的风俗已经养成。开了很多骤然晋升的门,使人有意外的得益。一小步就可跨上公卿和侍从之臣的地位,使按照常规升迁的人终生难于期望,这样而...

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和且以大汉之强而盗贼之谋于蛮夷两句话的翻译...
答:司马光论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的意思
答:“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一语出自唐贞观年间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及萧德言等人合编的《群书治要》。该书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上始五帝,下迄晋年”,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集聚经世治国和安邦理政的智慧精华。正如魏征于序文中...

悬赏纳谏的翻译
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

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什么意思
答: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出处:《墨子·尚贤》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解释:得意之时不可不举用贤士;不得意之时也不可不举用贤士。如果想继承尧舜禹汤的大道,就不可不尚贤...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
答: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获得真正的好处。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人人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

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征也什么意思
答:出自晋代潘岳《闲居赋》,原文节选: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译文:因此,我恪守知止知足的本分,收敛起富贵的念头,...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是什么意思
答: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的意思是表达了人类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的思想。土地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明察各类土地的特性,珍惜土地和合理应用土地就会使老百姓富裕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出自《管子·地员》,作者是管子。《管子·地员》,中国最早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