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乐曲概述 e小调第九交响曲的介绍

作者&投稿:澄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此曲为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的第九首,作品编号:Op. 95。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 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 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 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德沃夏克是一位多产作曲家,在创作旺盛的中年时期在欧洲名声远播,曾九次访问过伦敦,1891年他50岁,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学博士名衔,也是在这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创始人萨尔伯夫人向德沃夏克发出邀请,诚恳地请他主持音乐学院,聘期是两年。德沃夏克经再三犹豫,最后还是接受了萨尔伯夫人的好意。年薪15000美元的职务是不好轻易拒绝的,这是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年俸的25倍。
1892年9月27日,德沃夏克登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欢迎他的有300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和多达80人的管弦乐团,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规模。德沃夏克对主人的热情好客并不感到意外,倒是纽约港口停泊的大轮船给他印象深刻。19世纪末的美国工商业已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庞大的金融体系,百老汇大街上电话线电报线密布如织,街面上车水马龙,灯光彻夜通明,金融机构鳞次栉比,证卷交易所里不断上演着欲望的悲喜剧。这一切与安然闲适的布拉格形成强烈的反差。德沃夏克到纽约恰好比海顿到伦敦晚一百年,但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冲击作用大致相当。
德沃夏克不愧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总是以民族音乐家的角度观察事物。在美国他很快注意到黑人音乐的旋律,并断言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将产生属于美国的新音乐。他写道:“在美国黑人的曲调中,我发现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音乐学派所需要的一切。这些美丽而丰富的主旋律是这块土地上的产物,它们是美国式的,是美国的民歌,你们的作曲家必须求助于它们。”在纽约音乐学院的作曲课上,德沃夏克尽力把学生引向民族主义乐派。
到美国后三个月,德沃夏克开始为一部新的交响曲起稿,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八部交响曲。美国音乐界的朋友们热切地希望德沃夏克写一部能代表美国精神的作品。历史短浅、缺乏文化根基的美国人急切地需要一部奠基之作,来建立自己的音乐文化。
1893年5月,交响曲总谱完成,这年的12月,第九交响曲在纽约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闻媒体对演出的盛况作热情的报道,并宣布“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应萨尔伯夫人的请求,德沃夏克在出版第九交响曲时加上了“来自新世界”的副标题。
《第九交响曲》在中国一直通行着两个副题,一个是根据原文译出的“自新世界”,另一个是含糊其辞的“自新大陆”,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据指挥家李德伦先生介绍,五十年代初,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德沃夏克是其中之一。中国响应号召,决定演出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当时中国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作战,美国被当做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解放初期人们常用“新社会”、“旧社会”、“新世界”、“旧世界”来作今昔对比。当此之时演出《第九交响曲》,副题的“新世界”很有美化敌人之嫌,主事者便搞了个文字游戏,换成了“新大陆”,从那以后,“新大陆交响曲”这个名称便在中国流传下来。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以避一时之讳的“新大陆”一直沿用,许多很严肃的正式出版物上还在使用这个假的、错误的曲名,李德伦先生认为应该纠正。
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公演以后,各种溢美之词蜂拥而至,其中主要夹带着按照美国人的愿望的评论,他们为了证明这是一部“美国交响乐”,对《第九交响曲》作出曲解的分析和评论,对乐曲本身妄加穿凿,说音乐素材取自于美国黑人音乐。对这些评论,作曲家本人予以坚决反对。他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一个黑人或印第安人旋律,我只是在作品中写了体现印第安音乐特色的自己的主题。我用现代节奏、和声、对位和乐队音色的一切手段来发展他们。” 作为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德沃夏克一向珍视民间音乐的节奏、旋律,对黑人音乐的评价更是充满热情,但他首先是一位捷克人,他具有浓厚的捷克人气质,不会去写一部“美国交响曲”。 德沃夏克对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有强烈的印象,对这块迅速发展的土地上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命运深表同情,这些在《第九交响曲》里都有情绪化的表现,而非形态上的表现。德沃夏克在美国尽管待遇优厚工作愉快,但他总在怀念遥远的波希米亚家乡,《自新世界》交响曲里也大量地寄托了怀乡情绪,表现最突出的是第二乐章,著名的英国管奏出的主题。所以,德沃夏克的音乐,不论是在英国写的还是在美国写的,都是捷克音乐。德沃夏克在美国两年半时间的生活应该说是愉快的,在那里他尽享一个成功者受到的种种礼遇,但是他总被思乡情绪包围,他在美国写的另一部成功之作《大提琴协奏曲》里也浸透着这种情绪。所以,尽管人们想方设法一再挽留,德沃夏克还是回到了波希米亚家乡。
在德沃夏克离开美国之后的一个世纪里,美国本土产生的音乐逐渐成长起来,出现了戈什温、科普兰、巴伯、格罗菲等一批世界知名作曲家。美国音乐也正如德沃夏克当年预言的那样,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音乐里吸取丰富的营养,黑人灵歌、布鲁斯、爵士乐对美国现代音乐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不管德沃夏克本人同意与否,美国人还是把《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当做美国交响音乐的基石。他们的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中演奏最多的是这部交响曲,近二十年来,几个美国大型交响乐团访华演出,数次演奏此曲,精心安排之下,似乎还是暗含着把此曲献给自己的意味。
《新世界交响曲》里有两个音乐主题被改编成流行的短曲,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歌曲《思故乡》,是由第二乐章改编,另一段是第四乐章高亢兴奋的主题改编的铜管乐,经常在各种庆典活动中演奏,也是学生乐团喜爱排演的曲目。 一、捷克的骄傲
捷克人民引为骄傲的有三:一是比尔津的啤酒,二是斯美塔那,三是德沃夏克。在欧洲大作曲家当中,德沃夏克是继柴科夫斯基之后第二个渡过大西洋的人。美国迅猛发展的新大陆的惊人的经济势头与美国黑人民谣的音乐价值,造就了《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经安乐·泽德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平静的美国人疯狂起来了,德沃夏克自述道:“听众狂热地鼓掌,我仿佛变成了国王……”出生在波希米亚偏僻农村的作曲家用音乐给祖国带来了荣耀。
二、来自新世界的声音
1892年9月26日,德沃夏克受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创办人珍妮特·瑟伯夫人的邀请,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一踏上美国的土地,许多新鲜事物接踵而来:不同肤色的人群,快速轰鸣的机器,飞驰的汽车在街道上川流不息,港口的船舶穿梭往来,忙乱、纷繁、紧张……这是一块崭新的大地。每日观察这新奇世界的德沃夏克,这天散步来到纽约的贫民区。忽然,一阵深沉的女中音歌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循声寻找这个声源。
安东宁·德沃夏克作品一个黑人姑娘,坐在一所破旧的小屋前,一边洗衣,一边歌唱,德沃夏克问她:“这是什么歌?”“这是黑人常唱的歌谣,是对家乡的追忆。”德沃夏克对她的声音倍加赞赏,建议她去考音乐学院,黑人姑娘难过地说:“学院不收黑人。”德沃夏克回去后的第二天就找到创办人交涉,他说:“如果不收这个黑人学生,我就辞职。”院方不得不收下了这个出色的女中音。1893年,他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首演便轰动美国,作品的标题为《新世界》。那优美的、最感人的第二乐章主题,就是来自这个黑人姑娘的歌谣对他的启迪。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交响乐经典作品里较为通俗的一部。创作年代较为晚近和作品本身的成功固然使它易于流行,而另一个辅助因素是这部交响曲里的一个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还填配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在中国,二三十年代就已进入学堂乐歌的《思故乡》就是它的改编曲,所以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在中国也为人们所熟悉。 德沃夏克是捷克卓越的民族主义音乐家。捷克历史上被称做波希米亚,在这块土地上自古广出音乐人才,波希米亚乐师流入欧洲各地文化城市,对德奥古典音乐传统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这里有“欧洲的音乐学院”的美称。捷克名城布拉格的居民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许多音乐家曾在这里获得最初的成功,如莫扎特、帕格尼尼、老约翰·施特劳斯等等。这里的人民也有分明的爱憎,1848年欧洲革命,老约翰·施特劳斯投向保皇党,写了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遭人唾弃,出走国外,在布拉格演出便遭当地市民抵制,甚至砸了他演出的场所。德沃夏克1866年到1873年在布拉格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乐队指挥是斯美塔那,后来两人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大作曲家。



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乐曲概述~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交响曲。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欣赏参考
答: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自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交响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的最后一部,作品编号:Op. 95。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创作背景 德沃夏克是一位多产作曲家,在创作旺盛的中年时期在欧洲名声远播,...

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分章介绍及评价
答:第九“伟大”交响曲的首乐章一开始由圆号缓缓的奏出主题,舒缓的旋律表现出一种深广意识,积聚了作者对人生、历史所感悟的“沉重”感,随着乐曲的进行,主题意识明显的逐渐加强,仿佛作者已经从以前的困惑苦恼中摆脱出来,而达到了一种更为高尚与超旷的思想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它反映了当时维也纳音乐乐派...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什么曲子?
答:<欢乐颂>是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个乐章, 通常人们说<欢乐颂>都是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命运>是第五交响曲, <暴风雨>是奏鸣曲, 不是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什么?
答: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4年2月,最初没有标题,后人加了一个很拗口的标题“最后有席勒的欢乐颂合唱曲的交响曲”,英国人习惯于称它为“合唱交响曲”。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把人声引入交响曲的创作,当时引起了音乐界的轩然大波。 贝多芬一向喜爱席勒的作品,尤其是《欢乐颂》。传说19岁时,贝多芬就起意用音乐来...

第九交响曲有几个乐章,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欢乐颂》。交响曲不是每个乐章都命名的,之所以第四乐章叫欢乐颂只是因为...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答:贝多芬的交响乐巅峰之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他的音乐生涯中的一座丰碑,诞生于1823年的深思熟虑,于1824年首演时以其无与伦比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是贝多芬艺术巅峰的象征,彰显了人类对自由与团结的热烈追求。艰难创作与首演盛况 在...

第九交响曲带给贝多芬哪些成就 急~~~
答: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被誉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并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的掌声五次响起,显示出人们对这部作品的极高评价。第九交响曲的构思宏大,内涵深刻,展现了丰富的音乐形象。它不仅拓宽了交响乐的界限,超越了...

急求 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性的文章!急!
答: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

为什么说第九交响曲是 超越的灵的产物
答:如今《d小调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

贝多芬创作 第九交响曲 的故事,要简练的,100字左右!
答:本曲最为人熟悉的,当属以席勒的诗「快乐颂」为结尾,成大型管弦乐四声独唱及合唱的第四乐章。乐章一开始,以奇异的嘈杂乐声为导奏,再进入低音弦乐的抒情旋律,而后再缓缓由混声四部合唱导入第九号交响曲的最高潮--「快乐颂」大合唱部份。最后在速度与力度逐渐增强,高唱「百万兄弟们,相拥互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