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的沿革 城厢镇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邬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代,已有青龙街,位于前埭(今英惠巷至塔兜口)、刺桐巷(今兴化宾馆至坊巷)、玉井巷(今朱紫巷至坊巷);六桂坊位于驿前街北。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莆田筑军城,街巷渐增。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有17街48巷。
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有20街58巷。
民国时期,城区主街道有十字街、县巷、衙后、南北大路、龙门等。有“九头”(社衙头、水关头、洞桥头、水屈头、观桥头、衙桥头、河头、市头、井头)和“十八巷”(县巷、马巷、花园巷、书仓巷、金桥巷、仓边巷、岐山巷、御史巷、高吕巷、后塘巷、府前巷、东里巷、梅峰巷、坊巷、城墙巷、湖岸巷、东岩巷、桃巷)。主街道宽约5米,块石路面。巷道宽不足3米,泥结或石板路面。
1949~1978年,街巷几经改造、扩宽、新建。城区主街道有后街、大路、庙前、衙后、胜利路、文峰官、十字街、东门街、南门街、古楼前、东大路等。街巷有湖岸巷、坑边巷、雷山巷、双井巷、东里巷、梅峰巷、花园巷、英惠巷、县巷、顶务巷、下务巷、上井巷、下井巷、居仁巷、东山巷、金桥巷、城墙巷、桃巷、坊巷等。
新中国处理后,1950年10月,废除保甲组织,现城厢区属原城厢镇和第一区。城厢镇(镇人民政府驻古谯楼),辖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7街;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第一区(区公所设南郊,后迁阔口),辖荔宁、筱塘、沟东、霞林、坂头、顶墩、延寿、畅林、南郊、濠浦、莘郊、东阳、西洙、张镇、北大、溪白、朱丰、双兴,共18乡(其中北大、溪白两乡现属莆田县辖)。
1952年8月,土地改革完成后,莆田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现城厢区地属有第一区、第五区。第一区(区公所设太平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太平、梅峰、英龙7街及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第五区(区公所设阔口),辖荔宁、南郊、莘郊、张镇、沟东、坂头、霞林、顶墩、筱塘、西洙、濠浦、东阳、埭泉、港利、新度、朱丰、双兴共17乡,其后又增设拱辰、坑桥2乡,合计19乡(其中港利、新度等乡现属莆田县辖)。
1956年6月,莆田县调整为3镇、11区。现城厢区地域为城厢镇(镇人民委员会驻城中),辖城中、城北、城南3街及安龙、荔宁、顶墩、沟东、拱辰、筱塘6个乡。
1957年12月,实现农业合作化后,撤区并乡,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沟东乡、郊下乡及西天尾乡部分村(高级农业合作社)。
城厢镇(驻十字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英龙、梅峰、太平7街。
沟东乡(驻沟东),辖墘灶、南门、沟东、坂头、霞林、筱塘、埭泉、镇海、荔宁、顶墩、坑桥、白林12社。
郊下乡(驻郊下),辖西洙、东阳、张镇、濠浦、双兴、朱丰、南郊、莘郊、拱辰9社。
西天尾乡(驻西天尾)的畅林、延寿、安龙3社。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现城厢区为当时的莆田县城厢人民公社,辖城中、城南、城北、下郑、安龙、张镇、南郊、莘郊、坑坪、洋西、白洋、顶墩、七步、筱塘、濠浦、阔口、东阳、坂头、西洙、霞林、墘灶、延寿、新溪、拱辰、沟东、长丰、南门、畅林等28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人民公社进行体制调整,县下设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当时的城关区地域与现城厢区基本相同,下辖城厢、沟东、郊下、坑坪、泗华5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
城厢公社:辖梅峰、长寿、文献、英龙、凤山、太平6个大队。
沟东公社:辖坂头、霞林、铁灶、木兰、新溪、阔口、顶墩、肖厝、下黄、南门、沟东、东坡、镇海13个大队。
郊下公社: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霞浦、七步、莘郊、南郊10个大队。
坑坪公社:辖朱坑、林桥、坪洋3个大队。
泗华公社:辖下磨、龙桥、下郑、延寿、洋西、畅林、拱辰、筱塘8个大队。
1965年8月撤区并
城厢镇:驻荔城路,辖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6街。“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5~1976.10),城厢街道名称更改:太平改跃进、凤山改东方红、文献改文革、长寿改立新、英龙改红星、梅峰改胜利。1980年12月,恢复原来名称。
城郊公社:驻十字街,辖濠浦、七步、南郊、莘郊、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南门、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灶、拱辰、畅林、延寿、洋西、下郑、龙桥、下磨、筱塘、林桥、朱坑、坪洋34个大队。
至1984年,主街道铺上水泥或方井块石,路面宽9~20米,其中车站—高楼路段达15.56米,文献路达20米。巷路全部铺上水泥或块石,街巷排水沟全部由市政部门分期修建。
1984年6月,从莆田县划出城厢镇和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属莆田市直辖,所属街道和大队不变。
1984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厢镇改为荔城街道,各街道设居民委员会;城郊公社改为城郊乡人民政府,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临街民宅、单位普遍破墙开店。1984年,按照莆田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市区街道的数量、规模迅速增大,并逐步向城市规模扩展。
1988年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市区范围不断扩大,部分街道及农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1988年5月,荔城街道在南门新开发区增设龙德井居委会。1988年8月,从城郊乡下磨村划出下磨自然村成立下磨居委会,归荔城街道管辖。剩下部分另设北磨村,归城郊乡管辖。1990年10月,从荔城街道划出龙德井居委会和下磨居委会;又从城郊乡划出南门、筱塘、北磨3个村增设凤凰山街道;北磨、下磨、南门、筱塘等4个村改为居民委员会,列入城市管理体制;同时,从城郊乡划出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屿、林桥、朱坑、白洋等15个行政村增设城南乡建制。
1991年4月,城南乡新溪村划分为新溪、古山、埭里、步云4个村;铁屿村分为铁岭、屿上两个村。1991年9月,从梅峰居委会划出部分地段,建立梅山居委会。1992年8月,凤凰山街道在文献住宅小区(八十亩新开发区)增设公园居委会。1994年5月,筱塘居委会划分为筱塘、月塘、新塘3个居委会。
至1994年,至1994年底,城厢区下辖2个街道及2个乡,计有15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市区主街道有十字街、大路街、台湾街、后街、衙后街、庙前街、胜利路街、文献路街、后巷洋农民街、东大路街、南门街、区府路街、学园路街、环城路东单面街、下磨溪单面街等。改造、扩建、新建街道路宽均14~36米。其中十字街14米,南门新街16米,文献街西路32米,学园路街35米,车站—福厦新路街36米。



莆田市城厢区文献小区就是八十亩什么时候重建~

没有重建

古城厢地区于五六千年前,是一条濒临大海的冈身,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直至秦汉时始有建置,为娄县惠安乡地。 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惠安乡随之属信义县。 大同二年(536年),又析信义县置昆山县,惠安乡属昆山县。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1年),太仓城(按:是时为木栅城)及其附郭为惠安乡27保,隶属昆山县。 元延祐元年(1314年),昆山州移治太仓,城厢为州治地,隶属昆山州。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昆山州治迁回马鞍山。昆山州治于城厢共43年。 吴元年(1367年),立太仓卫。 明洪武十二年又立镇海卫。两卫治地均设于城厢。镇地仍隶属昆山州惠安乡。 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为县,改昆为昆,隶属不变。 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仓州,昆山惠安乡割为州辖,城厢为州治地,治地始建铺制,隶属州署。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仓州升江苏直隶州,州地析镇洋县,以城内致和塘为界,塘南为镇洋县境,塘北为太仓州境。州县同城而治。镇洋县衙设于塘北州境飞云桥,而太仓州儒学署设于塘南县境(孔庙所在地),两者作为互易地。铺制仍袭前明,只是由原24铺减少至14铺,其中4铺实行州县共辖。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建立城厢自治公所,隶属太(太仓州)镇(镇洋县)自治公所。 民国元年(1912年),太仓州,镇洋县合并为太仓县。改城厢为太仓市,隶属太仓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贯彻《县组织法》,改街为镇,改村为乡,全县设50镇,358乡。是年,废太仓市,分设泰昌、笔峰、海宁、鼓楼4镇,隶属第一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撤并4镇,改设弇东、弇中、弇西3个镇,隶属第一区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12月,3镇改称城区,隶属太仓县伪维持会。27年,恢复战前弇东、弇中、弇西3镇镇制,隶属伪第一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月,3镇合并为城厢镇,直属太仓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再次恢复弇东、弇中、弇西3镇制,隶属伪城厢区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隶属伪第一区署。35年4月,在原建3镇的基础上,废弇中镇,存弇东、弇西两镇,隶属城厢区署。 民国三六年(1947年)3月,将弇东、弇西两镇,合并为城厢镇,隶县直属。 1949年5月,太仓解放,仍称城厢镇,隶属城区。

奔牛镇的历史沿革
答:若按汉时得名推算至今,奔牛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 奔牛自唐垂拱二年 (公元686年)划晋陵西三十六乡置武进以来,一直是安善西乡(简称安西乡)的一个重要集镇。宋时奔牛建坊,列为武进县四大重镇(奔牛,万岁、青城、横林)之一。明代改坊叫厢,至明末清初时,仍系武进县三大重镇(奔牛、阜通、横林)之一。

上海黄浦区属于什么区
答:上海黄浦区本就是市辖区,不属于其它区。历史沿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为上海第一区(黄浦)、第二区(老闸)、第三区(邑庙)、第四区(蓬莱)。当时上海市政府将全市分设30个区,第一区因濒临黄浦江,又以江名黄浦为区名,这是黄浦区得名之始。南市老城厢地区划为邑庙区、蓬莱区。

鼓楼区的建制沿革
答: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鼓楼区历来是开封市的繁华中心区域,北宋(公元960-1126年)时,属内城左厢第一厢的信陵坊、...

牛家满族镇的历时沿革
答:清雍正五年始有游民居住,嘉庆十九年,吉林将军富俊移京、奉、吉等处旗人来此屯田恳荒,设官建署,从此牛家地区茅莱初开,遂见耕田,后因牛家窝堡得名。解放后为拉林县第五区。1956年分为牛家、厢黄、厢白3个乡,牛家为中心乡。1958年合并为牛家公社。1984年改为牛家乡。1985年改为牛家镇。1...

钟楼区的历史沿革
答:钟楼区因市内建于南唐时的钟楼而得名。民国2年(1913年),常州并16区为东、南、西、北、中5区,现钟楼区属西区,包括西直、西仓、大怀南、城一、城二、西右、北直、北半8厢。民国18年(1929年)废坊厢,实行乡镇制。据民国19年(1930年)出版的《武进县第一区区公所工作报告》中记述:“旧...

越城区的历史沿革
答: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越城古为越国国都,治所,并一度是夏禹帝朝会万国之都,春秋五霸越国都城,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沿海中心、五代吴越东都、宋朝都城、南明都城。宋绍兴府城置5厢、96坊;元代改厢为隅,设4隅、137坊,置录事司掌之;...

朱砂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1年设二区,1956年改朱砂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5.5万,辖朱砂、东砦、岗中、西寨、谢庄、前阁、徐屯、李寨、后王砦、朱砦、小岗、东羊羔桥、朱村、俄庄、王堌、陈砦、东栗岗、中栗网、西栗岗、焦堂、牛角岗、油坊寨、乔砦、李石仲...

柏林沟镇的历史沿革
答:公元221年蜀汉先祖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将葭萌县拆迁至东山下(今广元市城)。柏林沟改设两驿站:葭萌驿于明季改柏林驿、歇马驿(今向阳村石圈子)。明万历25年(1597)翰林学士黄辉撰“岚桥碑记”、《广元县志》《保宁府志》《四川通志》均有柏林沟建县治的记载。明代广元县在城内设坊,近城设厢,乡村...

上海南站的历史沿革
答:1906年沪杭甬铁路开工,起点选在上海老城厢南面商业繁华的地方。1908年3月20日,上海南站正式办理客运,开行上海南站至松江的客车,1908年11月,沪杭甬铁路上海至枫泾段竣工。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月(1908年4月),建上海南火车站。1912年8月11日由华商电气公司开通小东门——南火车站的1路有轨电车(于...

大仙寺的历史沿革
答:巡礼:经过大山门、小山门,就到达大殿,大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尊者列两旁,禅房立于左右二边,圆通宝殿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寺里共有大雄宝殿、圆通宝殿、释迦宝殿、其中的特点,在于每一宝殿皆有一颇具气派的广场。《台中县志》上这么写着:「大仙寺位于台中县白河镇,为台湾著名的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