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四大名著的评价 四大名著中 对人物的分析评论

作者&投稿:法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端木吟天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水浒是反映古代农民战争的小说代表,绿林小说一路;
三国是历史题材,演义类的小说;
西游是魔幻小说的代表,神话小说--自山海经开始;
红楼是现实小说的达大成,传承了《金瓶梅》的写实传统;
这四部书其实是代表了四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题材;并不是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也就这四部能看了,可以称得上是“名著”了;他们分别表示了各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三国演义》 讲三国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罗贯中起始,宋时里巷中说古话者,有“说三分”,就讲的是三国故事。 苏东坡也说:“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在罗贯中以前,就有《三国演义》这一类的书了。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至罗贯中之《三国演义》是否出于创作,还是继承,现在固不敢草草断定;但明嘉靖时本题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编次”之说,则可见是直接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的。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不是本来面目了。若论其书之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点有三:(一)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1〕,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 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

《西游记》的哲学---转贴

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十六世纪前后),东西方在思想文化方面都有人集大成的现象,只不过欧洲集大成者是哲学家,而古代中国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所以只能由小说家通过小说来完成。因此人们在《西游记》中看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和作者对三者统一的表达,更深入地看还可以发现全书主题是赞扬人对世界的改造,并围绕着“我是谁”、“开端与终结”、“统一与区别”这三大哲学问题展开的。
根据记载,《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祖辈先为官后从商的家庭,他自小就聪明过人有博览群书,这些条件促使他成为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凡说到中国哲学,人们大都喜欢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开始,因为这个神话奠定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西游记》一开始也就写到这个神话,之后孙悟空由仙石孕育见风出世的情况也近似开天辟地,暗喻人与宇宙的近似,人是小宇宙。作者还把世界划分为四个大洲,这种划分方法与今天我们将世界划分为七大洲何其相似。

人类需要小部分思想家站在去代替整个人类思考,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还认为这些思想家应该成统治者——哲学王。吴承恩通过石猴成为众猴之王的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故事是这样的,有猴子提议谁能探索到瀑布的源头回来并不伤身体者可以为王,自然,石猴站出来并成为王。作者是借探索瀑布比喻思考宇宙及人类种种问题,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石猴当上王之后没有被享乐所迷惑,还没有停止思考,就像古罗马的哲学家皇帝奥古斯都。“死亡”是哲学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石猴也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于是毅然他离开王位去寻找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智者(神仙)。

“正名”在儒家哲学中很重要,神仙知道石猴没有名字就立刻帮他起了个“孙悟空”,这是个集合佛、道两家精髓的名字。如神仙所说,“孙”这姓“正合婴儿之本论”,《道德经》有关于人复归“婴儿”的论述。佛家求领悟“空”,道求领悟“无”,两家相通,所以“悟空”。

道家认为万物不离五行又可以互相转化,这是“七十二变”的理论基础。神仙为孙悟空区别了“爬云”与真正的腾云驾雾的区别,这又与航天的第几宇宙速度的区分。看到孙悟空用毛变出自己的分身的描写,“克隆”是一下子就能想到的科技。

一个势力强大了必然会和其它势力发生冲突,善于思考的猴王想到了这点,他甚至还更进一步想到会引起战争。吴承恩通过孙悟空的想法表达了《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思想。

孙悟空作为一个“天才”,他的武器(做事方式)当然很特别。他在龙王里得到的“定海神针”是大禹治水时测量江河深浅的一个定子,寓意人对大自然的改造,孙悟空用它作为武器合乎全书对人的能动性的赞扬。之后又发生了孙悟空涂改生死薄的事情,这连同蟠桃、仙丹一样反映了人类自古以来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尝试。

在天上养了一个多月马回来后,孙悟空发现地上已经过了十多年,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已经注意到时间的相对性。 大闹天宫中出现的各中法术宝,留给人们很多想象,这里不多说。值得注意的是如来跟孙悟空的打赌。作者通过猴子怎样也飞不出佛祖掌心的故事明显是表达《道德经》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科学家大概也会把这个故事用于说明微观世界混沌无序、宏观世界和谐有序的现象。

悟空、八戒、悟净、龙马,这四个观音为唐僧选的徒弟都是犯法之人,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道两家又都相信人性本善,于是给与四人“劳动改造”的机会。取西经的五人团队,现在已经有许多职场版本。这五人还是五中人类性格的典型,吴承恩在现代大概可以去研究心理学。他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批判体现在观音院那章,道貌岸然的观音院院长为一件袈裟竟然做出杀人放火的恶行。

唐僧在历史上是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但吴承恩为了突出孙悟空而把他刻画成一个胆小多疑的人,还好他有坚强的信念和善心。至于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的说法,很另人怀疑是佛祖叫手下散播给众妖魔鬼怪知道,好等唐僧集够“八十一难”。唐僧为孙悟空改的名字“行者”还是十分妙的,有“行者无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意,更呼应全书“人类实践”的主题。孙悟空向唐僧说自己的本事“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这是中国哲学中智者所具备的条件。

喜爱自由的悟空同死板的唐僧产生矛盾,观音于是给唐僧“紧箍儿”,这件古人对遥距通讯的幻想的法宝很容易另人想到手机甚至蓝牙,更另人惊讶的是吴承恩告诫我们手机打多了会引起头痛!



取经路上的故事占《西游记》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作者的思想在那里更全面地表达出来。悟空在路上遇到困难就去找各路神仙帮忙,寓意人在追求智慧、自我的道路上遇到困难需要“信仰”的帮助。不过“信仰”也会伪装成诱惑考验人们,观音等四圣就化身成四母女去考验唐僧。

针对妖怪的特点,悟空请相应的神仙,所谓“一物治一物”,这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和作者实事求是的思想。大闹天宫悟空也遇到某些妖怪也要请求他人帮忙,这主要是因为妖怪有神先的“法宝”,这些法宝可以分为攻击与收服两类。最另悟空头痛的还是后一类法宝,以笑口佛的“后天袋”和太上老君的“金刚琢”为代表。后天袋把几十个天神装进去,幸好悟空反应快才走掉,如同从黑洞逃脱的粒子。金刚琢把连金刚棒在内的众多神仙的兵器、罗汉的金砂都套去,真有点“止戈”的意味,如同道家的“太极拳”。太上老君正是老子的神化!

《水浒传》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1500字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相关资料 《水浒传》,明代长篇小说,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因声势极盛,便在民间产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社会景观。梁山好汉最引人注目,他们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不平,其性格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 》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由于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待,而要求通过语言、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水浒是反映古代农民战争的小说代表,绿林小说一路;
三国是历史题材,演义类的小说;
西游是魔幻小说的代表,神话小说--自山海经开始;
红楼是现实小说的达大成,传承了《金瓶梅》的写实传统;

这四部书其实是代表了四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题材;并不是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也就这四部能看了,可以称得上是“名著”了;他们分别表示了各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三国演义》 讲三国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罗贯中起始,宋时里巷中说古话者,有“说三分”,就讲的是三国故事。 苏东坡也说:“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在罗贯中以前,就有《三国演义》这一类的书了。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至罗贯中之《三国演义》是否出于创作,还是继承,现在固不敢草草断定;但明嘉靖时本题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编次”之说,则可见是直接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的。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不是本来面目了。若论其书之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点有三:(一)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1〕,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 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后来做历史小说的很多,如《开辟演义》,《东西汉演义》,《东西晋演义》,《前后唐演义》,《南北宋演义》,《清史演义》……都没有一种跟得住《三国演义》。所以人都喜欢看它;将来也仍旧能保持其相当价值的。 二、《水浒传》 《水浒传》是叙宋江等的事情,也不自罗贯中起始;因为宋江是实有其人的,为盗亦是事实,关于他的事情,从南宋以来就成社会上的传说。宋元间有高如,李嵩等,即以水浒故事作小说;宋遗民龚圣与又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又《宣和遗事》上也有讲“宋江擒方腊有功,封节度使”等说话,可见这种故事,早已传播人口,或早有种种简略的书本,也未可知。到后来,罗贯中荟萃诸说或小本《水浒》故事,而取舍之,便成了大部的《水浒传》。但原本之《水浒传》,现在已不可得,所通行的《水浒传》有两类: 一类是七十回的;一类是多于七十回的。多于七十回的一类是先叙洪太尉误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渐聚梁山泊,打家劫舍,后来受招安,用以破辽,平田虎,王庆,擒方腊,立了大功。最后朝廷疑忌,宋江服毒而死,终成神明。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盗一面与官兵抗,官兵不胜,一面则掳掠人民,民间自然亦时受其骚扰;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所以盗又为当时所称道了。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层,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为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这也就是事实上缺陷者,小说使他团圆的老例。 《水浒传》有许多人以为是施耐庵做的。因为多于七十回的《水浒传》就有繁的和简的两类,其中一类繁本的作者,题着施耐庵。然而这施耐庵恐怕倒是后来演为繁本者的托名,其实生在罗贯中之后。后人看见繁本题耐庵作,以为简本倒是节本,便将耐庵看作更古的人,排在贯中以前去了。到清初,金圣叹又说《水浒传》到“招安”为止是好的,以后便很坏; 又自称得着古本,定“招安”为止是耐庵作,以后是罗贯中所续,加以痛骂。于是他把“招安”以后都删了去,只存下前七十回——这便是现在的通行本。他大概并没有什么古本,只是凭了自己的意见删去的,古本云云,无非是一种“托古” 的手段罢了。但文章之前后有些参差,却确如圣叹所说,然而我在前边说过:《水浒传》见集合许多口传,或小本《水浒》故事而成的,所以当然有不能一律处。况且描写事业成功以后的文章,要比描写正做强盗时难些,一大部书,结末不振,是多有的事,也不能就此便断定是罗贯中所续作。至于金圣叹为什么要删“招安”以后的文章呢?这大概也就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底影响。胡适之先生说:“圣叹生于流贼遍天下的时代,眼见张献忠,李自成一般强盗流毒全国,故他觉强盗是不应该提倡的,是应该口诛笔伐的。”这话很是。就是圣叹以为用强盗来平外寇,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不愿听宋江立功的谣言。 但到明亡之后,外族势力全盛了,几个遗民抱亡国之痛,便把流寇之痛苦忘却,又与强盗表起同情来。如明遗民陈忱,就托名雁宕山樵作了一部《后水浒传》。他说:宋江死了以后,余下的同志,尚为宋御金,后无功,李俊率众浮海到暹罗做了国王。——这就是因为国家为外族所据,转而与强盗又表同情的意思。可是到后来事过情迁,连种族之感都又忘掉了,于是道光年间就有俞万春作《结水浒传》,说山寇宋江等,一个个皆为官兵所杀。他的文章,是漂亮的,描写也不坏,但思想实在未免煞风景。 作者: 58.60.243.* 2006-9-21 17:3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鲁迅论四大名著 三.《西游记》 《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此见于明时所修的《淮安府志》;但到清代修志却又把这记载删去了。《西游记》现在所见的,是一百回,先叙孙悟空成道,次叙唐僧取经的由来,后经八十一难,终于回到东土。 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在前边已经提及过——已说过猴行者,深河神〔1〕,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做材料的著作。 此外明时也别有一种简短的《西游记传》——由此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它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湅J所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后来有《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等,都脱不了前书窠臼。至董说的《西游补》,则成了讽刺小说,与这类没有大关系了。 作者: 58.60.243.* 2006-9-21 17:3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鲁迅论四大名著 。《红楼梦》其初名《石头记》,共有八十回,在乾隆中年忽出现于北京。最初皆抄本,至乾隆五十七年,才有程伟元刻本,加多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改名叫《红楼梦》。据伟元说:乃是从旧家及鼓担上收集而成全部的。至其原本,则现在已少见,惟现有一石印本,也不知究是原本与否。《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其主要者为荣国府的贾政生子宝玉,聪明过人,而绝爱异性;贾府中实亦多好女子,主从之外,亲戚也多,如黛玉,宝钗等,皆来寄寓,史湘云亦常来。而宝玉与黛玉爱最深;后来政为宝玉娶妇,却迎了宝钗,黛玉知道以后,吐血死了。宝玉亦郁郁不乐,悲叹成病。其后宁国府的贾赦革职查抄,累及荣府,于是家庭衰落,宝玉竟发了疯,后又忽而改行,中了举人。但不多时,忽又不知所往了。后贾政因葬母路过毗陵,见一人光头赤脚,向他下拜,细看就是宝玉;正欲问话,忽来一僧一道,拉之而去。追之无有,但见白茫茫一片荒野而已。 《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现经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雪芹名佹,一字芹圃,是汉军旗人。他的祖父名寅,康熙中为江宁织造。清世祖南巡时,即以织造局为行宫。其父,亦为江宁织造。我们由此就知道作者在幼时实在是一个大世家的公子。他生在南京。十岁时,随父到了北京。此后中间不知因何变故,家道忽落。雪芹中年,竟至穷居北京之西郊,有时还不得饱食。 可是他还纵酒赋诗,而《红楼梦》的创作,也就在这时候。可惜后来他因为儿子夭殇,悲恸过度,也竟死掉了——年四十余——《红楼梦》也未得做完,只有八十回。后来程伟元所刻的,增至一百二十回,虽说是从各处搜集的,但实则其友高鹗所续成,并不是原本。 对于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举其较为重要者而言:(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是词人,是少年中举,他家后来也被查抄,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所以猜想出来的。 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所以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清兵南下时,掠小宛到北京,因此有宠于清世祖,封为贵纪;后来小宛夭逝,清世祖非常哀痛,就出家到五台山做了和尚。《红楼梦》中宝玉也做和尚,就是分明影射这一段故事。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清兵下江南的时候,小宛已经二十八岁了; 而顺治方十四岁,决不会有把小宛做妃的道理。所以这一说也不通的。(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底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如以“红”影“朱”字,以“石头”指“金陵”,以“贾”斥伪朝— —即斥“清”,以金陵十二钗讥降清之名士。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雪芹的祖父,父亲,都做过江宁织造,其家庭之豪华,实和贾府略同;雪芹幼时又是一个佳公子,有似于宝玉;而其后突然穷困,假定是被抄家或近于这一类事故所致,情理也可通——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尾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但是反对者却很多,以为将给青年以不好的影响。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红楼梦》而后,续作极多:有《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复梦》,《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 大概是补其缺陷,结以团圆。

名家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评论!~

《西游记》的哲学---转贴

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十六世纪前后),东西方在思想文化方面都有人集大成的现象,只不过欧洲集大成者是哲学家,而古代中国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所以只能由小说家通过小说来完成。因此人们在《西游记》中看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和作者对三者统一的表达,更深入地看还可以发现全书主题是赞扬人对世界的改造,并围绕着“我是谁”、“开端与终结”、“统一与区别”这三大哲学问题展开的。
根据记载,《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祖辈先为官后从商的家庭,他自小就聪明过人有博览群书,这些条件促使他成为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凡说到中国哲学,人们大都喜欢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开始,因为这个神话奠定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西游记》一开始也就写到这个神话,之后孙悟空由仙石孕育见风出世的情况也近似开天辟地,暗喻人与宇宙的近似,人是小宇宙。作者还把世界划分为四个大洲,这种划分方法与今天我们将世界划分为七大洲何其相似。

人类需要小部分思想家站在去代替整个人类思考,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还认为这些思想家应该成统治者——哲学王。吴承恩通过石猴成为众猴之王的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故事是这样的,有猴子提议谁能探索到瀑布的源头回来并不伤身体者可以为王,自然,石猴站出来并成为王。作者是借探索瀑布比喻思考宇宙及人类种种问题,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石猴当上王之后没有被享乐所迷惑,还没有停止思考,就像古罗马的哲学家皇帝奥古斯都。“死亡”是哲学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石猴也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于是毅然他离开王位去寻找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智者(神仙)。

“正名”在儒家哲学中很重要,神仙知道石猴没有名字就立刻帮他起了个“孙悟空”,这是个集合佛、道两家精髓的名字。如神仙所说,“孙”这姓“正合婴儿之本论”,《道德经》有关于人复归“婴儿”的论述。佛家求领悟“空”,道求领悟“无”,两家相通,所以“悟空”。

道家认为万物不离五行又可以互相转化,这是“七十二变”的理论基础。神仙为孙悟空区别了“爬云”与真正的腾云驾雾的区别,这又与航天的第几宇宙速度的区分。看到孙悟空用毛变出自己的分身的描写,“克隆”是一下子就能想到的科技。

一个势力强大了必然会和其它势力发生冲突,善于思考的猴王想到了这点,他甚至还更进一步想到会引起战争。吴承恩通过孙悟空的想法表达了《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思想。

孙悟空作为一个“天才”,他的武器(做事方式)当然很特别。他在龙王里得到的“定海神针”是大禹治水时测量江河深浅的一个定子,寓意人对大自然的改造,孙悟空用它作为武器合乎全书对人的能动性的赞扬。之后又发生了孙悟空涂改生死薄的事情,这连同蟠桃、仙丹一样反映了人类自古以来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尝试。

在天上养了一个多月马回来后,孙悟空发现地上已经过了十多年,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已经注意到时间的相对性。 大闹天宫中出现的各中法术宝,留给人们很多想象,这里不多说。值得注意的是如来跟孙悟空的打赌。作者通过猴子怎样也飞不出佛祖掌心的故事明显是表达《道德经》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科学家大概也会把这个故事用于说明微观世界混沌无序、宏观世界和谐有序的现象。

悟空、八戒、悟净、龙马,这四个观音为唐僧选的徒弟都是犯法之人,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道两家又都相信人性本善,于是给与四人“劳动改造”的机会。取西经的五人团队,现在已经有许多职场版本。这五人还是五中人类性格的典型,吴承恩在现代大概可以去研究心理学。他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批判体现在观音院那章,道貌岸然的观音院院长为一件袈裟竟然做出杀人放火的恶行。

唐僧在历史上是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但吴承恩为了突出孙悟空而把他刻画成一个胆小多疑的人,还好他有坚强的信念和善心。至于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的说法,很另人怀疑是佛祖叫手下散播给众妖魔鬼怪知道,好等唐僧集够“八十一难”。唐僧为孙悟空改的名字“行者”还是十分妙的,有“行者无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意,更呼应全书“人类实践”的主题。孙悟空向唐僧说自己的本事“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这是中国哲学中智者所具备的条件。

喜爱自由的悟空同死板的唐僧产生矛盾,观音于是给唐僧“紧箍儿”,这件古人对遥距通讯的幻想的法宝很容易另人想到手机甚至蓝牙,更另人惊讶的是吴承恩告诫我们手机打多了会引起头痛!





取经路上的故事占《西游记》全书的大部分篇幅,作者的思想在那里更全面地表达出来。悟空在路上遇到困难就去找各路神仙帮忙,寓意人在追求智慧、自我的道路上遇到困难需要“信仰”的帮助。不过“信仰”也会伪装成诱惑考验人们,观音等四圣就化身成四母女去考验唐僧。

针对妖怪的特点,悟空请相应的神仙,所谓“一物治一物”,这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和作者实事求是的思想。大闹天宫悟空也遇到某些妖怪也要请求他人帮忙,这主要是因为妖怪有神先的“法宝”,这些法宝可以分为攻击与收服两类。最另悟空头痛的还是后一类法宝,以笑口佛的“后天袋”和太上老君的“金刚琢”为代表。后天袋把几十个天神装进去,幸好悟空反应快才走掉,如同从黑洞逃脱的粒子。金刚琢把连金刚棒在内的众多神仙的兵器、罗汉的金砂都套去,真有点“止戈”的意味,如同道家的“太极拳”。太上老君正是老子的神化!

《水浒传》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1500字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相关资料 《水浒传》,明代长篇小说,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因声势极盛,便在民间产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社会景观。梁山好汉最引人注目,他们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不平,其性格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 》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由于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待,而要求通过语言、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赵云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张山饰),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死后被后主追封大将军,谥顺平侯。
  周瑜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周瑜与诸葛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5 、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
  6、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四大名著的评价是怎样的?
答: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4、《红楼梦》《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

四大名著名家点评
答:四大名著名家点评如下:1、《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

怎样用一句话评点四大名著?
答:《红楼梦》花自飘零水自流,飞红时节葬花魂。锦绣繁华云烟过,红楼一梦警世人。《三国演义》横枪立马战四方,英雄谋士齐登场。霸业欲成岂容易,地利人和顺天意。《水浒传》挥拳似闪电,飞腿鬼神惊。一百零八将,结局太荒唐。《西游记》虔诚取真经,不惧妖魔狂。心似明镜台,路在脚下踩。

关于四大名著的评论
答:四大名著的评论如下:《三国演义》:历史的审美演绎。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采用长篇章回体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三国纷争的历史,在恢宏的历史画卷中描写了1183位人物形象,所写人物之多在我国小说中位居首位。《水浒传》:悲壮的英雄传奇。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

你如何评价四大名著的?
答:在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悲剧的力量要比喜剧的力量强大。流传千古的作品悲剧的数量要大于喜剧。以史为鉴挺喜欢这种说法,其实四大名著按这种方法分析,不仅是红楼,其实四部名著都是悲剧。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红楼 红楼讲的是宁国府,荣国府为代表的旧贵族日渐式微,最终家破人亡的悲剧故事。从头到尾...

如何评价四大名著?
答:首先,从内容上看,四大名著各有其特色。《水浒传》以民间故事为铺垫,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西游记》以神话传说为载体,寓言了人生的哲理;《红楼梦》则以家族兴衰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其次,从艺术形式上看,四大名著都...

你怎么评价四大名著?
答:四大名著诠释了中国四个王朝的光辉衰败。《西游记》是讲述盛唐时期唐三藏等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故事,这部经典的魔幻小说里包含着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讲述清朝时期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败,书中涉及到医学、佛学、药学、心理学、审美、政治、经济等等,是...

你怎么评价四大名著?
答:挺好的,我觉得非常的优秀。四大名著,男女老少皆宜,特别好看,我从以前就特别爱看。但是最好看的还是《红楼梦》,《红楼梦》里的爱恨缠绵,真的很让人向往。

求助《水浒传》的名人评论,注意是名人的评论!
答:《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这本书,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评论:1. 毛泽东:毛泽东对《水浒传》的评价非常高。他曾经说:“《水浒传》是一部合乎人民理想的农民起义的英雄传奇故事,在艺术上是一部了不起的民间文学杰作。”2. 金庸:金庸对《水浒传》的评价也非常...

名家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评论!
答:欲求名家对四大名著的评价!易中天,王蒙,这些名家,教授的评论!... 欲求名家对四大名著的评价!易中天,王蒙,这些名家,教授的评论!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刘子德 高赞答主 2008-09-29 · 点赞后记得关注哦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55 采纳率:45%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