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0”的由来是什么? 请问阿拉伯数字“0”的由来(要比较详细的)

作者&投稿:竹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0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


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符号,而关於0这个思维的概念在其它地区很早就有。


据历史记载,玛雅人有一个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的数学体系,玛雅人(或他们的欧梅克祖先)独立发展了零的概念,玛雅文明最早发明特别字体的0。玛雅数字中0 以贝壳模样的象形符号代表。 并且使用二十进制的数字系统;数字以点(·)代表1,横棒(-)代表5。碑文显示他们有时会用到到亿。 


这里提到的零,并不是我们所用的阿拉伯数字0,但这应该是最早含有0的概念的数字符号了。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千年就有人在记帐时用特别符号来记载零。


古巴比伦的文献记载中有0的萌芽。但是与现在不同的是,0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 1。


在中国很早便有0这个概念,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古代使用算筹进行计算,在算筹和算盘上,以空位表示0。公元前4世纪,中国数学家就已经了解负数和零的概念了。(而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零”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


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说:“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段话的大意是“减法:遇到同符号数字应相减其数值,遇到异符号数字应相加其数值,零减正数的差是负数,零减负数的差是正数。”)以上文字里的“无入”通常被数学历史家认为是零的概念。(全文见维基文库的《九章算术》)虽然如此,但是当时并没有使用符号来表示零。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的符号,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〧  ╥ "(由于七没有对应的符号,用苏州码子代替的;毕竟苏州码子来源于算筹)。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〇"的符号出现有关。【印度直到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才首先说明了0的性质,任何数乘0是0,任何数加上0或减去0得任何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到以命位记数法来进行计算的实例.】


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印度文明可远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他们在公元前800年以前是没有数学的。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数的记号,典型的的是婆罗门数字。婆罗门数字的出色之处是它给1到9的每个数都有单独的记号,还没有零和进位记法。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o”。


但是据说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婆罗门教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零在印度婆罗门教表示空的位置(按照这个说法,中国远古结绳记数法中,〇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也可以算了)。---个人对最后这段存疑问,如果是真的;那么为何公元六世纪印度人还在用黑点作为"零"的符号,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公元718年出书的《开元占经》104卷算法,1089页,译制印度的《九执历》;那个时候印度人的零依然是黑点。)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人完成了数字符号1到9的发明创造,但此时还没有“0”。“0”的符号出现,是在1到9数字符号发明一千多年后的印度笈多王朝。刚出现时,它还不是用圆圈;而是用一个黑点来表示。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直到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Gwalior)这个地方;发现了一块刻有“27o”这个数字的石碑。这也是人们发现的有关“0”符号的最早记载,但是这个零的符号是个比〇小一圈的圆圈o;也不是现代“0”这个符号的样子。



但是如果说符号的话,中国算筹里早已经有空格;后来更是用铜钱在算筹里表示零的符号。此后铜钱演变为〇,作为零的符号;是很正常的事情。在690年时;武则天颁布了则天文字,其中一个字就是“〇”了(比印度的0的小圆圈符号o早出现186年);虽然当时还不是零的意思。而中国古代数学上记录“〇”时是用“囗”来表示的,一方面为了将数字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古代用毛笔书写。而毛笔行书连笔书写的习惯,写“〇”比写“囗”要方便得多,所以零逐渐变成按逆时针方向画“〇”;这就是中国的零号。1180年金朝《大明历》中就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考证,“0”产生于中印文化,是中国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进了零的出现。印度是在中国筹算和位值制的影响下才创造“0”的。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采用了位值制,甲骨文中有“六百又五十又九(659)”等数字,明确地使用了十进位。公元前400年前;墨子(约公元前476年,一说是公元前480年)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位值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字体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而印度一个黑点,又如何演化成〇的符号呢?不知道有没有演变过程的证据?而且古印度是没有十进位值制的,中国是全球最早有十进位值制的。古埃及虽然是十进制,但是没有位置制。巴比伦虽然有位置制,但是巴比伦是60进制;只有中国有同时满足十进制与位置制而来的十进位值制。但是中文文献中〇的符号表示“0”最早出现时间,也是无法考据的。宋代蔡沈《律率新书》(1135一1198)中用方格表示空缺。1180年金朝《大明历》中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公元1247年,秦九韶在其著作数书九章中使用符号“〇”来表示零的概念。李冶《测圆海镜》(1248)第十四问中就有“0”的图像。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方、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不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表示“3”;“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则是普遍认同十位进制的记数符号,即1、2、3、4、5、6、7、8、9,遇到“零”就用黑点“·”表示,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67·8”。后来这个表示“零”的“·”,逐渐变成了“0”。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符号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附: 后来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接着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公元前2500年,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感到震惊,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们就把这些数称作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表示“-1”的平方根,即,虚数就这样诞生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所谓四元数,就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y、z为实数)组成的数。四元数在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0”的故乡。在数学史上,“0”的发明和使用是费了一番周折的。我国发明和使用“0”,对世界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商业活动和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由于“0”不能正确表示出商人付出的钱数和盈利得来的钱数,因而又出现了负数。从古至今,负数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数字文化中,某一数字的含义或隐意,往往与它的谐音字有关。在长期使用“0”的过程中,人们同样赋予“0”许多文化内涵。
“0”的象形为封闭的圆圈,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它象征周而复始的循环、空白、起始点或空无。
在自然序列数字中,“0”表示现在,负数表示过去,正数表示将来。在一个正整数的后面加一个“0”,便增加10倍;用“0”乘任何一个数其结果都为“0”;用“0”去除任何一个数其结果就变得不可思议。
零含有萧杀之意。传说古代的舜帝便死于零陵;古代家人散失,要写寻人帖并悬于竿上,随风摇曳,故名“零丁”;秋风肃杀,草坠曰零,叶坠为落,合称为“零落”,又指人事之衰谢、亲友之逝去。
零的发音也与灵相同,选择“0”来表示零,可能含有神灵的神秘意义。零星又称作“灵星”,即“天田星”,或龙星座的“左角之小星”,主管谷物之丰歉,是后稷在天上的代表。我国汉代时曾设有灵星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0”的国家。从“0”开始,深入到数字王国,其中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值得一说的事情无穷无尽。
其实,“0”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古时候,人们靠打猎为生,由于当时计数很困难,打回来的猎物没有一个明确的数表示,常常引出许多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0”这个数字的问世。但是,当时却没有发现能代表“什么也没有”的空位符号。
到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成书时,其中就有“0”的记载。《诗经》大约成书于西周时期,在当时的语义里,“0”原本指“暴风雨末了的小雨滴”,它被借用为整数的余数,即常说的零头,有整有零、零星、零碎的意思。
据考证,“0”这个符号表示“没有”和应用到社会中,是从我国古书中缺字用“□”符号代替演变而来。至今,人们在整理出版一些文献资料档案中遇到缺字时,仍用“□”这个符号代替,表示空缺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历书中,用“起初”和“开端”来表示“加”。古书里缺字用“□”来表示,数学上记录“0”时也用“□”来表示。
这种记录方式,一方面为了把两者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古代用毛笔书写。用毛笔写“0”比写“□”要方便得多,所以0逐渐变成按逆时针方向画的圆圈“○”,“0”也就这样诞生了。
至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注《九章算术》时,已经把“0”作为一个数字,含有初始、端点、本源的意思。有了“0”这个表示空位的符号后,数学计数就变得方便、简捷了。
我国古代筹算亦有“凡算之法,先识其位”的说法,以空位表示“0”;后来的珠算空档也表示“0”,被称为金元数字,以示珍重。
另外,据说“0”是印度人首先发明的。最初,印度人在使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时,是用空格来表示空位的,后来又以小点来表示,最后才用扁圆“0”来表示。
事实上,直至16世纪时,欧洲才逐渐采用按逆时针方向画“0”。因此,国际友人称誉我国是“0”的故乡。
阿拉伯数字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时候,大约是在宋元时期,我国的“0”已经使用2000年左右的时间了。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0”的国家。
我国发明和使用“0”,对世界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0”自从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数学里,小于“0”的数称为“负数”。在古代商业活动和实际的生活当中,“0”仍不能正确表示出商人付出的钱数和盈利得来的钱数,因而又出现了负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认识到了负数的存在。人们在筹算板上进行算术运算的时候,一般用黑筹表示负数,红筹表示正数。或者是以斜列来表示负数,正列表示正数。此外,还有一种表示正负数的方法是用平面的三角形表示正数,矩形表示负数。
据考古学家考证,在《九章算术》的《方程》篇中,就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并写出了负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此外,我国古代的许多数学著作甚至历法都提到了负数和负数的运算法则。
南宋时期的秦九韶在《数术九章算术》一书中记载有关于作为高次方程常数项的结果“时常为负”。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术算法》一书中,把“益”、“从”、“除”和“消”分别改为了“加”与“减”,这更加明确了正负与加减的关系。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一书中,第一次将“正负术”列入了全书的《总括》之中,这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把正负数作为一个专门的数学研究科目。
在这本书中,朱世杰还写出了正负数的乘法法则,这是人们对正负数研究迈出的新的一步。
我国对正负数的认识不但比欧洲人早,而且也比古印度人早。印度开始运用负数的年代比我国晚700多年,直至630年,印度古代著名的大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才开始使用负数,他用小点或圆圈来表示负号。而在欧洲,人们认识负数的年代大约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
负数概念的提出,以及和它相应建立的加减乘除法则,是中华民族对数学研究所作出的又一项巨大贡献

阿拉伯数字0是来源哪的?~

0的出现,是因为位置制的需要。
十进位 位值制记数法 包括十进位和位值制两条原则,十进即满十进一;位值则是同一个数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数111,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中间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左边的1在百位上则表示1个百。这样,就使极为困难的整数表示和演算变得如此简便易行,但是在表示十的时候,个位需要一个符号零来占位;这样才能让1的符号表示10,不然极易让数字混淆。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它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据考古发现,中国人发明十进制是公元前1400年,这已经是商朝中期的事情了,也就是 说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的时候还没有发明十进制。公元前1400年到现在就是3400年了
至迟在商代时,中国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从现已发现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已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这些记数文字的形状,在后世虽有所变化而成为现在的写法,但记数方法却从没有中断,一直被沿袭,并日趋完善。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约瑟所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大地湾,仰韶晚期房F901中曾出土一组陶质量具,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这些度量衡具的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十进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古巴比仑的记数法虽有位值制的意义,但它采用的是六十进位的,计算非常繁琐。
公元前400年前后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字体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关于0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

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符号,而关於0这个思维的概念在其它地区很早就有。

据历史记载,玛雅人有一个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的数学体系,玛雅人(或他们的欧梅克祖先)独立发展了零的概念,

玛雅文明最早发明特别字体的0。玛雅数字中0 以贝壳模样的象形符号代表。 并且使用二十进制的数字系统;数字以点(·)代表1,横棒(-)代表5。碑文显示他们有时会用到到亿。

这里提到的零,并不是我们所用的阿拉伯数字0,但这应该是最早含有0的概念的数字符号了。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千年就有人在记帐时用特别符号来记载零。

古巴比伦的文献记载中有0的萌芽。但是与现在不同的是,0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 1。

在中国很早便有0这个概念,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古代使用算筹进行计算,在算筹和算盘上,以空位表示0。(而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零”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2700年前,公元前700年前的中国筹算数码已经十分成熟了;筹算数码就是十进位值制,和现在的世界通用的十进位置制几乎一样。因为算筹是天然的十进位值制,只是早期在算筹上的空格只是代表零的概念,而没有符号零来对应表示。公元前4世纪,中国数学家就已经说明了负数和零的概念了。

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说:“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段话的大意是“减法:遇到同符号数字应相减其数值,遇到异符号数字应相加其数值,零减正数的差是负数,零减负数的差是正数。”)以上文字里的“无入”通常被数学历史家认为是零的概念。(全文见维基文库的《九章算术》)虽然如此,但是当时并没有使用符号来表示零。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的符号,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〧 〨 "(由于七和八没有对应的符号,用商码代替的;毕竟商码来源于算筹数码)由于七和八没有对应的符号,用商码代替的;毕竟商码来源于算筹数码) "(由于七没有对应的符号,用苏州码子代替的;毕竟苏州码子来源于算筹)。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〇"的符号出现有关。
印度直到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才首先说明了0的性质,任何数乘0是0,任何数加上0或减去0得任何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到以命位记数法来进行计算的实例.

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印度文明可远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他们在公元前800年以前是没有数学的。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数的记号,典型的的是婆罗门数字。婆罗门数字的出色之处是它给1到9的每个数都有单独的记号,还没有零和进位记法。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o”。

但是据说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婆罗门教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零在印度婆罗门教表示空的位置(按照这个说法,中国远古结绳记数法中,〇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也可以算了)。---个人对最后这段存疑问,如果是真的;那么为何公元六世纪印度人还在用黑点作为"零"的符号,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公元718年出书的《开元占经》104卷算法,1089页,译制印度的《九执历》;那个时候印度人的零依然是黑点。)而且这个说法,感觉和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是一个意义,〇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人完成了数字符号1到9的发明创造,但此时还没有“0”。“0”符号的出现,是在1到9数字符号发明一千多年后的印度笈多王朝。刚出现时,它还不是用圆圈;而是用一个黑点来表示。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直到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Gwalior)这个地方;发现了一块刻有“27o”这个数字的石碑。这也是人们发现的有关“0”符号的最早记载,但是这个零的符号是个比〇小一圈的圆圈o;也不是现代“0”这个符号的样子。

但是如果说符号的话,中国算筹里早已经有空格;后来更是用铜钱在算筹里表示零的符号。此后铜钱演变为〇,作为零的符号;是很正常的事情。在690年时;武则天颁布了则天文字,其中一个字就是“〇”了(比印度的0的小圆圈符号o早出现186年);虽

然当时还不是零的意思。而中国古代数学早期记录“〇”时是用“囗”来表示的,这样就可以将数字区别开来。由于我国古代用毛笔书写,而毛笔行书连笔书写的习惯;写“〇”比写“囗”要方便得多。而外圆内方的铜钱在算筹里是表示零的符号,所以零的符号逐渐变成按逆时针方向画“〇”;这就是中国零符号的出现。1180年金朝《大明历》中就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考证,“0”产生于中印文化,是中国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进了零的出现。印度是在中国筹算和位值制的影响下才创造“0”的。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使用了十进制记数法,甲骨文中有“六百又五十又九(659)”等数字,明确地使用了十进位。中国周代(前1046年—前256年)金文的纪数法,继承殷商代的十进制,又有明显的进步,十进数量级符号有十、百、千、万、亿,如西周金文“伐鬼方……俘万三千八十一人”,出现了位值记数,例如“俘牛三百五十五“,其中三百五十五写成“三全XX”,前面的“全”是金文的“百”,后面两个XX是五十五,省去了“十”,出现了位置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位值制。 公元前400年前后墨子还对位值制进行了论述,这样加上商时期就有的十进位制;十进位值制就正式出现于记载中了。墨子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

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位值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而印度一个黑点,又如何演化成〇的符号呢?不知道有没有演变过程的证据?而且古印度是没有十进位值制的,中国是全球最早有十进位值制的。古埃及虽然是十进制,但是没有位置制。巴比伦虽然有位置制,但是巴比伦是60进制;只有中国有同时满足十

进制与位置制而来的十进位值制。但是中文文献中〇的符号表示“0”最早出现时间,也是无法考据的。宋代蔡沈《律率新书》(1135一1198)中用方格“囗”表示空缺。1180年金朝《大明历》中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公元1247年,秦九韶在其著作数书九章中使用符号“〇”来表示零的概念。李冶《测圆海镜》(1248)第十四问中就有“0”的图像。

总之,有关〇的起源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无论如何,0自从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方、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不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表示“3”;“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则是普遍认同十位进制的记数符号,即1、2、3、4、5、6、7、8、9,遇到“零”就用黑点“·”表示,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67·8”。后来这个表示“零”的“·”,逐渐变成了“0”。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符号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附: 后来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接着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公元前2500年,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感到震惊,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们就把这些数称作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表示“-1”的平方根,即,虚数就这样诞生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所谓四元数,就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y、z为实数)组成的数。四元数在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典故来的?
答: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 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 数字”呢? 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

阿拉伯符号是什么?
答:阿拉伯符号是1,2,3,4,5,6,7,8,9,0。拉伯数字Arabicfigures,又称印度数字由0,1,2,3,4,5,6,7,8,9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

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还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答:拉伯数字的由来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

“0”的故事是什么?
答:而“0”,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有了“0”,我们在记数、读数等方面,有很多方便。不过,你们也许不知道,“0”这个数字在当初传入欧洲的时候,还发生过一段挺让人气愤的故事呢。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

罗马数字0是怎么来的?
答:往下的顺序是VI、VII、VIII、IX、X、XI、XII。I、II、III、IV、V、VI、VII、VIII、IX、X、XI、XII。出自罗马数字,VI表示6,后面接VII,表示数字7,依次往下。罗马数字的由来:1.罗马数字比阿拉伯数字早2000多年,起...

0是怎么诞生的?
答:远古时候,人们靠打猎为生,由于当时计数很困难,打回来的猎物没有一个明确的数表示,常常引出许多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0”这个数字的问世。但是,当时却没有发现能代表“什么也没有”的空位符号。到了我国...

“0”的由来
答:0字体的发明始于印度。公元前2000年,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特别“0”概念的应用,当时的0在印度表示无(空)的位置。约在6世纪初,印度开始使用命位记数法。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首先说明了0的0是...

四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 不是废话问题
答: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

123是谁创造的
答: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 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 数字”呢? 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

谁个发明阿拉伯数字?
答: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 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 数字”呢? 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