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特点 中国地表组成物质特征及其影响有哪些

作者&投稿:苍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表水(surface water)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小河流的总长度约为42万公里,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径流量的5.8%。中国的河流数量虽多,但地区分布却很不均匀,全国径流总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仅占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冬季是中国河川径流枯水季节,夏季则丰水季节。
中国冰川的总面积约为5.65万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9640亿立方米,年融水量达504.6亿立方米,多分布于江河源头。冰川融水是中国河流水量的重要补给来源,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的补给影响尤大。中国的冰川都是山岳冰川,可分为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两大类,其中大陆性冰川约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中国湖泊的分布很不均匀,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800余个,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淡水湖泊的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此外,中国还先后兴建了人工湖泊和各种类型水库共计8.6万余座。
中国沼泽的分布很广,仅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类面积即达11.3万余平方公里,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沼泽最集中的两个区域。中国大部分沼泽分布于低平而丰水的地段,土壤潜在肥力高,是中国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要对象。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序号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水温(℃)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 周平均最大温降≤2
2 p H值(无量纲) 6 - 9
3 溶解氧 ≥ 饱和率90%(或7.5) 6 5 3 2
4 高锰酸盐指数 ≤ 2 4 6 10 15
5 化学需氧量(COD) ≤ 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3 3 4 6 10
7 氨氮(NH3-N ) ≤ 0.015 0.5 1.0 1.5 2.0
8 总磷(以P计) ≤ 0.02(湖、库 0.01) 0.1(湖、库0.025) 0.2(湖、库0.05) 0.3(湖、库0.1) 0.4(湖、库 0.2)
9 总氮(湖、库,以N计) ≤ 0.2 0.5 1.0 1.5 2.0
10 铜 ≤ 0.01 1.0 1.0 1.0 1.0
11 锌 ≤ 0.05 1.0 1.0 2.0 2.0
12 氟化物(以F-计) ≤ 1.0 1.0 1.0 1.5 1.5
13 硒 ≤ 0.01 0.01 0.01 0.02 0.02
14 砷 ≤ 0.05 0.05 0.05 0.1 0.1
15 汞 ≤ 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16 镉 ≤ 0.001 0.005 0.005 0.005 0.01
17 铬(六价) ≤ 0.01 0.05 0.05 0.05 0.1
18 铅 ≤ 0.01 0.01 0.05 0.05 0.1
19 氰化物 ≤ 0.005 0.05 0.2 0.2 0.2
20 挥发酚 ≤ 0.002 0.002 0.005 0.01 0.1
21 石油类 ≤ 0.05 0.05 0.05 0.5 1.0
2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0.2 0.2 0.2 0.3 0.3
23 硫化物 ≤ 0.05 0.1 0.2 0.5 1.0
24 粪大肠菌群(个/L) ≤ 200 2000 10000 20000 40000

表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序 号 项 目 标 准 值
1 硫酸盐(以SO42-计) 250
2 氯化物(以Cl-计) 250
3 硝酸盐(以N计) 10
4 铁 0.3
5 锰 0.1

地下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根据埋藏条件可把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
潜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按含水空隙的类型,地下水又被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孔隙水是存在于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中的地下水。裂隙水是存在于坚硬岩石和某些粘土层裂隙中的水。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指存在于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洞隙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据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个大西洋的水量还要多!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 ,即非饱和带 ,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是钾、钠、镁、钙、氯、硫酸根和碳酸氢根 7 种离子。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 ,总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 ,称淡水,1~3克/升的 ,称微水,3 ~ 10克/升的,称咸水 ,10~50克/升的,称盐水,大于 50 克/升的,称卤水。地下水中钙、镁、铁、锰、锶、铝等溶解盐类的含量称硬度,含量高的硬度大,反之硬度小。
绝大多数地下水的运动属层流运动。在宽大的空隙中,如水流速度高,则易呈紊流运动。地下水主要有降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地表水入渗补给,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在一定条件下,还有侧向补给。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泉、潜水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越流排泄和人工排泄。泉是地下水天然排泄的主要方式。

我国天然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特点~

地表水(surface water)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小河流的总长度约为42万公里,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径流量的5.8%。中国的河流数量虽多,但地区分布却很不均匀,全国径流总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仅占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冬季是中国河川径流枯水季节,夏季则丰水季节。
中国冰川的总面积约为5.65万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9640亿立方米,年融水量达504.6亿立方米,多分布于江河源头。冰川融水是中国河流水量的重要补给来源,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的补给影响尤大。中国的冰川都是山岳冰川,可分为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两大类,其中大陆性冰川约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中国湖泊的分布很不均匀,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800余个,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淡水湖泊的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此外,中国还先后兴建了人工湖泊和各种类型水库共计8.6万余座。
中国沼泽的分布很广,仅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类面积即达11.3万余平方公里,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是中国沼泽最集中的两个区域。中国大部分沼泽分布于低平而丰水的地段,土壤潜在肥力高,是中国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的重要对象。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序号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水温(℃)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 周平均最大温降≤2
2 p H值(无量纲) 6 - 9
3 溶解氧 ≥ 饱和率90%(或7.5) 6 5 3 2
4 高锰酸盐指数 ≤ 2 4 6 10 15
5 化学需氧量(COD) ≤ 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3 3 4 6 10
7 氨氮(NH3-N ) ≤ 0.015 0.5 1.0 1.5 2.0
8 总磷(以P计) ≤ 0.02(湖、库 0.01) 0.1(湖、库0.025) 0.2(湖、库0.05) 0.3(湖、库0.1) 0.4(湖、库 0.2)
9 总氮(湖、库,以N计) ≤ 0.2 0.5 1.0 1.5 2.0
10 铜 ≤ 0.01 1.0 1.0 1.0 1.0
11 锌 ≤ 0.05 1.0 1.0 2.0 2.0
12 氟化物(以F-计) ≤ 1.0 1.0 1.0 1.5 1.5
13 硒 ≤ 0.01 0.01 0.01 0.02 0.02
14 砷 ≤ 0.05 0.05 0.05 0.1 0.1
15 汞 ≤ 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16 镉 ≤ 0.001 0.005 0.005 0.005 0.01
17 铬(六价) ≤ 0.01 0.05 0.05 0.05 0.1
18 铅 ≤ 0.01 0.01 0.05 0.05 0.1
19 氰化物 ≤ 0.005 0.05 0.2 0.2 0.2
20 挥发酚 ≤ 0.002 0.002 0.005 0.01 0.1
21 石油类 ≤ 0.05 0.05 0.05 0.5 1.0
2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0.2 0.2 0.2 0.3 0.3
23 硫化物 ≤ 0.05 0.1 0.2 0.5 1.0
24 粪大肠菌群(个/L) ≤ 200 2000 10000 20000 40000

表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序 号 项 目 标 准 值
1 硫酸盐(以SO42-计) 250
2 氯化物(以Cl-计) 250
3 硝酸盐(以N计) 10
4 铁 0.3
5 锰 0.1





地下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见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潜水。当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根据埋藏条件可把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
潜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按含水空隙的类型,地下水又被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孔隙水是存在于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中的地下水。裂隙水是存在于坚硬岩石和某些粘土层裂隙中的水。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指存在于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洞隙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据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个大西洋的水量还要多!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 ,即非饱和带 ,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是钾、钠、镁、钙、氯、硫酸根和碳酸氢根 7 种离子。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 ,总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 ,称淡水,1~3克/升的 ,称微水,3 ~ 10克/升的,称咸水 ,10~50克/升的,称盐水,大于 50 克/升的,称卤水。地下水中钙、镁、铁、锰、锶、铝等溶解盐类的含量称硬度,含量高的硬度大,反之硬度小。
绝大多数地下水的运动属层流运动。在宽大的空隙中,如水流速度高,则易呈紊流运动。地下水主要有降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地表水入渗补给,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在一定条件下,还有侧向补给。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泉、潜水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越流排泄和人工排泄。泉是地下水天然排泄的主要方式。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颠,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著,有的地势起伏和缓,牧草丛生,有的荒漠广布,沙丘累累;有的沟壑纵横,梁、峁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吕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城镇、村落密集,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经济区.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在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东,还有一列北北东走向的山脉——长白山、千山、鲁中山地,以及浙闽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戴云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间,虽然绝对高度不大,但从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峦,也颇为巍峨.在海岸线以东,为宽阔的大陆架浅海,是大陆向海洋平缓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宽400—600千米,为重要渔场,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大陆架上,岛屿星罗棋布,以台湾岛和海南岛最有名.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是我国地貌总轮廓最为突出的特点,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脉等.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谷相间的高山和深谷所组成,主要有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脉之间夹峙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显著的平行岭谷地貌.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极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等,仅台湾玉山主峰和秦岭太白山海拔超过3500米.②东西走向的山脉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一列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延到淮阳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岭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③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上述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500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8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为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达7756米,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700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40千米,相对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差别.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大娄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面组成物质和外营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著,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部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暖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齐全,发育完好.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的四大盆地,均属于构造断陷区域.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虽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31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走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冈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著名的暖温带水果产区.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地势垂直起伏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引起的外营力的地区差别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我国西部地势高耸,并有多条高逾雪线以上的极高山,现代冰川在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龙山,东自川西松潘的雪宝顶,西到帕米尔之间的山巅广为分布,总面积达58523平方千米,使我国成为全球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达的国家.现代冰川分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等基本类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见,规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质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又可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现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墙等千姿百态的冰晶景观.冰川的消长进退还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终碛、侧碛、底碛、冰碛阶地等冰蚀、冰碛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冻风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缘地貌分布也很普遍.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积比较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内蒙古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13%.贺兰山乌鞘岭以西,沙漠面积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在大沙漠的边缘和外围,有带状或环状的戈壁分布.在沙漠的南缘,大致西起昆仑山,东到长白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淮阳山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着大片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及山西最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风化物是黄土物质的直接来源,在黄土集中分布的地区,黄土覆盖厚度约100—200米,形成独特的黄土源、梁、峁地貌.由于黄土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常被沟壑分割显得特别破碎

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与地表水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较的话,应该是地下水比地表水 污染要少一些,地下水含矿物质多一些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区别
答:地表水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地表水的动态水量为河流径流和冰川径流,而静态水量由各水体的蓄水能力来表示。世界1.49亿平方公里土地中,约62%是河流、湖泊和沼泽地,12%被冰川覆盖,剩下的26%是沙漠和半沙漠。2、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别
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别是埋藏深度不同,温度变化规律不同。1、地表水是指雨雪、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的水。这些水的特点都与它们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地下水是雨水经过土壤及地层的渗透流动而形成的水,在其漫长流程和广泛的接触中,溶入较多的盐类。2、地表水,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性表现为:①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者都是地球上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前者分布在地下,后者分布在地上;②地表、地下水资源,均具流动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均是一种可更新、可再生的资源;③两种资源都主要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转化,资源量存在很大重复性。地表...

地表水和地下水有些什么特点,水资源
答:地表水资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包括冰雪水、河川水和湖沼水等。通常以还原后的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其数量。地下水资源: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地下水的储存量和补给量组成的。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答:1.流动性(或称活动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性)地下水是流体,处在不断运动、循环之中,表现为地下水径流量。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由于地下水与周围环境(气候、水文条件及地质条件等)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地表水的联系更...

中国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答:在许多城市,如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兰州、长春、上海等,地下水与地表水一起作为供水水源。因此,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水质变化对于社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3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3.1 地下水水质分类 受赋存条件及形成机理控制,以及近代人类活动...

陆地水的组成与特点
答:一、陆地表面水的组成 陆地表面的基本水源来自大气降水。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中一部分从陆地上空流走,形成过境气流;另一部分在陆地上空冷凝,按固、液两种形态降水。大气降水落到地表,除一部分被蒸发和入渗地下外,其余在地表形成冰川、湖泊、沼泽和河流天然地表水体,此外还有...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答:水文循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地下水在参与水循环时不断与大气水和地表水相互转化,因此是一种可再生、可更新的资源。地下水不像地表水那样可以修建水库和渠道进行调配,但人类也可以通过井孔开采和回灌等技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和控制。地下水资源的特征表现在天然条件下的宝贵性、系统性、流动性、...

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答: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难以用肉眼观察,但它象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样,存在集水区域,在同一集水区域内的地下水流,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汇集于某一排泄区的全部水流,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又称地下水流动系。处于同一水流系统的地下水,往往具有相同的补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