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哪些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以及演变特点和规律

作者&投稿:娄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约1.4~0.8万年前农业(包括种植业与畜牧业)逐渐产生,农业部族逐渐形成,农业部族为了争夺土地和农业成果产生战争,农业战争与内部治理产生了农业部国。距今八千年前,农业部族发展成为农业部国国邦国。农业经济、原始国家和语言文字,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所以我国具有至少八千年的文明历史(如果把农业部族计算进去而剔除语言文字标准就是大约一万年文明历史)。农业部族与部国就是原始国家,也是我国一级行政区划~政区的开端和基础。
八千年前到伏羲时期就是邦国争战时期。伏羲首先统一泛黄河流域(淮黄济海滦),创立了部邦共主统一制度或邦国共主统一制度,统一了就没有黑暗的战争了,所以叫做“泰昊”或“太皞”,伏羲叫太昊帝或太皞帝,那个时期也叫“昊”;伏羲继承华胥文明治世,合称“华昊”。神农首先统一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扩展到江河地区,神农来自南方,所以叫“炎”,神农叫炎帝;炎帝统一时期的叫“赤县”。赤县与华昊时期合称“赤昊”或“赤华”。轩辕完成了泰东地区的邦国共主统一,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土地色黄,所以那个时候叫“黄”,所以轩辕叫黄帝。轩辕完成泰东大统一,以天帝为最高神的天教产生,认为天神帮助轩辕统一,所以轩辕统一时期叫“神州”。神州与泰昊合成称“神昊”,与“华胥”合称“神华”;黄帝与炎帝合称“炎黄”。伏羲、神农、轩辕就是逐渐造成泰东统一的帝王,合称三皇。其后五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继承和巩固了这种部邦共主统一制度。为了消除部邦战争建立和平,部邦共主统一制度规定天下所有部族与部邦都必须是共主统一下的一级行政区的机制,因此那时并没有现在概念的国家,我们叫“天下”,而不叫国家。只不过科技条件限制,当时不知道天然大封闭的泰东之外还有“优好土地”,我们的“天下”只是政治概念的天下,不知道的地区只是天子共主统一制度的逻辑规定,地球只是名义上属于天子统一范围。由于中部条件最好,部邦实力最强大,共主都出自中部邦国,所以“中国”就逐渐成了中部共主(天子)直辖邦国的代名词。但是,当时知道的地区都有一个字号叫“华”~因东方君子之国的文明始祖“华胥”和像莲花的华山得名,华才是我们祖国的正式名称和第一名称。所以部邦共主统一制度时期,我国的一级政区是部国,也叫方国、部邦、邦国,邦国是最早的诸侯国。
夏禹打破共主制度实现共主世袭制度~家天下,世袭共主就是天子(天教认为共主是天帝嫡长子后裔在地上替天行道才叫天子),商周继承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共主世袭制度。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王朝,所以“夏”逐渐成为中部优好地区,也指中部文化发达封国的人族~夏人,“夏”与“华”也合称“华夏”,表示文明封国与天子直辖邦国。相应地,边地条件恶劣地区的方国与部族地区的东夷、北狄、西羌、南蛮,以东夷最强大,所以笼统地称作“夷”。后来产生了“夷夏”之争辩。因此,夏商周时期是天子封国统一制度或者共主封国统一制度,一级政区是封国,也叫诸侯国、方国(封国又分五服)。世袭天子统一的一家天下即天朝又叫王朝,因此天子封国制度也叫天朝封国统一制度或王朝封国统一制度。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封国时期,天子也有自己直辖邦国,也是大多出自中部,所以“中国”一词发展成为天子直辖邦国的含义,在封国挑战天子权威时,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正统天子或正统帝王的含义。
东周时期天教信仰动摇,天子失去权威,封国自行其是,甚至争夺天子争夺天下帝王(楚国最先称“王”),封国发动兼并战争,直辖的封国面积空前扩大,于是为了便于管理,诸侯国们建立了郡县制度。最后,秦国直接灭了周朝天子而取代周朝,并灭了中部六大诸侯国建立秦朝,并逐渐灭了边地一些封国~方国,不能灭的边地封国保留封国地位。于是秦朝把郡县制度扩展到灭了封国的地区,没有消灭封国的地区保留封国制度。郡县是直辖的一级行政区,方国变成藩国是原有的封国制度。因此,秦朝不但替代周朝重新实现了统一,而且是第一个实行一级行政区为郡县直辖制度的王朝。秦朝是郡县直辖为主兼藩国间辖的混合统一制度~郡国统一制度,郡与藩国都是一级行政区,县二级直辖政区,县下还有三级政区~亭(乡)。此后汉新魏晋也继承了郡国统一制度(西汉与西晋一度复古实行封国制度导致封国叛乱而失败)。因此秦汉新晋时期是郡国混合统一制度,一级行政区就是郡与藩国。凡是没有设计郡县制度的地区,名义上都是天子藩国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泰东又产生大战乱,直辖的郡逐渐变成州或府,与郡同时存在。隋唐再次大统一,以“道”取代直辖郡,辽宋金以“路”替代直辖的“道”和郡,但是道与路都是中央派遣官吏临时巡察,没有常设机构,只是名义上的一级行政区。而“州府”是设置了机构的一级行政区。同时,边远地区保留藩国间辖统一制度。所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辽宋金时期,是州府直辖与藩国间辖的州国混合统一制度,州国就是一级行政区,还有名义上的“道国”或“路国”混合统一制度。
蒙古族打败汉族取得泰东统一政权,建立了元朝,把宋代的“路”改为“行省”,设置半常驻机构,同时还有常设机构的“州府”。元朝把青藏高原变成直辖统一地区,并在北亚建立省级行政区。元朝在武力开拓地区,实行“汗国”间辖统一制度制度,而且汗国下还有汗国,并且保留了名义上臣服的“藩国间辖制度”。明清继承元朝行政区划制度,并且完善了省辖机制,保留藩国间辖统一制度。因此,元明清都是行省直辖统一制度与藩国(汗国)间辖统一制度兼有的省国混合统一制度。行省与藩国就是一级行政区。
明清全面返古唯儒唯农极端专制,禁锢了泰东华人的文化思创力,造成极端落后愚昧的落后贫穷态势,被西方全面赶超任意侵略宰割,不但藩国间辖统一制度坍塌丧失天子宗主权,而且直辖地区也失去大片固有领土(被俄罗斯等侵占最多),民国推翻满清王朝,引入西方“国家”概念,继承了元明清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国省”行政区划制度。共和国有继承民国的国省行政区划制度。这就是现在的国下有省的行政区划的由来。
因此,我泰东神华的行政区划制度发展历史,就是从部国战乱催生共主部邦统一制度,依次发展到天子封国统一制度,郡国混合统一制度,州国(道路藩国)混合统一制度,省国混合统一制度,再到当今的省县行政区划制度。

你这问题问的太大了,你要是朝代啊,比如汉朝分九州,唐朝分十道,等等。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地区范围。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政府机构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诸多原因就势必影响到历代行政区划的制定。了解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对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阅读古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里要概说的历代行政区划,仅限于历代中原王朝的,不包括当时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
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约700。
一、州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周礼》、《吕氏春秋》等书上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传说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禹掌权时,天下分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并州和幽州,青州分出营州。但九州只是先秦地理学家心目中的理想的地理区划,而不是实际存在过的行政区划。
实际的州的行政区划开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全国一百多个郡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汉武帝用前人想像的十一个州名来作为十一部的名称,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命名为朔方、交趾,当时人习惯称一部为一州。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这种制度后来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三国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赠至二十一个州。
南北朝时,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经增加到三百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州已经有名无实了。
唐初将郡改称为州,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是行政区。
宋元时的州与唐时基本一致。
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
二、郡
秦朝的行政区分郡、县两级,以郡统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秦末增加到四十个。一个郡管理十几个到二、三十个县。
汉朝有一百零五个郡,那时的郡比现在的省级政区要小,今天的一省大致相当于汉朝十二、三个郡,与今天的地区市相当。当时的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后的地方郡大,发达的地方郡小。会稽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隋朝取消了郡。
唐朝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宋废郡。
三、国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国的区域大致与郡相等,所以“郡国”常连称。国的官吏由朝廷直接委派,在行政区划制度上与郡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与郡不同的是,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
四、道
唐朝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个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十个道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至开元年间,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成为十五个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元明清三朝都有道的设置,但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构。当时有的道的地位也比较重要,如清朝管理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的苏松太道,因道员驻上海,所以又称上海道。鸦片战争后,因上海租界的关系,所有外交事宜都由上海道管。
民国初年北洋时代在省县之间还保留了道,地位也相当重要。
五、路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后变为十八路、二十三路。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与今天的省名也大致相当。
六、省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魏晋时出现了行省的的前身,名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所谓台省是指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要臣率领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外地去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行省制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或某某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元朝初年,省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元朝中叶以后,全国分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七、府
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时,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被改称为府,如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唐末增至十来个府。
北宋重要的州都升为府,至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了。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双方共有五十多个府。
清宣统末年开始废府,到民国初年,就把全国的府都废掉了。
八、军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相当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如宋代的南安府即清代的南安府。
九、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十、专署
国民党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后在各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十几个县。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哪些?它是如何划分的~

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两级;
郡: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级。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县:郡内设置县。行政级别大致等于现在的地市级。
西汉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东汉则是三级行政区划:州,郡,县
隋朝是州、县
唐朝的行政区划则是三级:道,州,县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从东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其发展经历了东汉的十三州到三国的十九州再到西晋时的二十一州。西晋后,由于侨置郡县的泛滥,行政区划开始变得异常混乱,州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刘宋的二十一州到陈的六十四州(公元580年),而在公元581年,北方的州的数量已达到二百一十一。此时州郡县三级制已混乱到极致,行政区划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至隋唐五代,都府制代替了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初设总管府,唐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又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对唐边疆的压力,遂开始设置节度使,掌一州或数州之军政大权。而节度使的权力过度膨胀导致的结果便是安史之乱,唐代也由此由盛转衰。
  至两宋,开始实行道路制,其中,北宋保持时间最长的是二十三路,即北方十路,南方十二路,外加京畿路共二十三路。至南宋由于领土大为减少,只有十六路。宋代为了防止地方专权,尾大不掉,在同一层级设置多为长官分管各项事务。如转运使(漕司)掌管财政,提点刑狱使掌管司法、监察、安抚使掌管军事等。
  至元代实行源于魏晋时期行台制度的行省制,由行省、路、县三级政区组成。行省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全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公元1790年,确立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包括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区和是一个行省。至元末,行省制趋于混乱。
  至明代,省级行政制度日趋完善,洪武九年,该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习惯上仍称省。明代的省份是都指挥使司辖一省卫所年户。明代共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
  至清代,总督、巡抚成为地方实官,实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划。而边疆地区则实行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区划,如东北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等。
  至民国时期,增设四特区,即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四地。在北京政府时期全国共二十九个省级行政单位。在南京政府时期,该行政区划为省、行政督察区、县三级。
  总结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化,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间,我国行政体系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其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以监察区划或军事区划转变而来;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层级呈下降趋势;第三,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最后,地方首长多由中央派出官转变而来。

古时候怎样区分省、道、路、府、州这种地方行政区划?
答: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国、省、道、路、府、州、郡、县等行政区划名称,从这些区划名称的出现和演变过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体制的不断完善的历程。下面简单说一说这些名称的由来。国。在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称为国,故有执玉帛万国之称。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哪些?它是如何划分的
答: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两级;郡: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级。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县:郡内设置县。行政级别大致等于现在的地市级。西汉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东汉则是三级行政区划:州,郡...

简述秦汉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
答: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总结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变化,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间,我国行政体系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其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以监察区划或军事区划转变而来;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层级呈下降...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分(如郡、县)如何从大到小排列?
答:是行政区域的萌芽。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鉴于东周诸侯混混乱局面,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最初设叁拾陆郡,后增至肆拾余县。郡下设县,一个郡管辖的县数不等,或十几个 县或贰、叁十个县。后汉承秦制,实行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国 是与郡平行的诸侯封地。郡国下又设有县、邑...

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答:元英宗至治年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即高丽国)。各行省设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和内容
答:行政区划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地区范围。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政府机构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诸多原因就势必影响到历代行政区划的制定。了解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对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阅读古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要概说的历代行政区划,仅限于历代...

古代行政区划
答:古代行政区划如下:诸侯和方国(夏、商)——诸侯国(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西汉初年)——州-郡-县(汉武帝至隋朝)——州/郡-县(隋)——都督-州-县(唐)——路-府/州/军/监-县/军/监(宋)——行省-府/直隶州-散州/县-县(元)——承宣布政使司-直隶州/府-散州...

古代地域是怎么划分的 比如州 府县郡 是怎么排的 越详细越好 写的越多...
答: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府: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 州=郡...

道: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答: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分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两种,而自隋创立三省六部制之后历朝历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变化。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

县在古代是什么行政区划?
答:府、郡、县中,县为最小行政区划,其次是郡,州、府等级相当。和今天现在的行政区划对应的,州、府对应省;郡对应地级市;县与县对应。古代:州、郡、县,分别相当于现代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现在:省、市(地级市)、县、乡(与镇是同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