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粮的历史情况 为什么古代的士兵打仗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缺粮的情况?

作者&投稿:诏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旱灾,洪灾,内部战乱,外部侵略。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着世界多国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新闻。例如,作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的越南,已经于2020年3月24日起禁止大米的出口。中国的西部邻国哈萨克斯坦也于3月22日起限制出口包括面粉在内的十一种农产品。俄罗斯则宣布将从4月1日至6月30日,对除欧亚联盟外的国家和地区,实行谷物出口限额,出口总量不高于700万吨。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相继宣布禁止或限制粮食类农产品出口。在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这类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诸如“粮食短缺”之类的消息也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向民众传递了中国不缺粮的关键信息。诸多学者也通过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及农业统计情况,分析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粮食短缺的风险。那么,“缺粮”引发的群体恐慌,为何还会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应?中国到底缺不缺粮?不缺。那么,中国社会为何会产生“缺粮”的群体恐慌?理解这种社会现象,就需要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前世与今生。

一、中国“缺粮”恐慌的历史缘由

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初,采集渔猎所能提供的食物来源十分有限,且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时常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因此,人类人口数量一直处在低位徘徊。而农业的出现,即标志着人类首次获得了较为可靠而稳定的食物来源。西方学者戈登·柴尔德就称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食物革命。这场食物革命最终使人类摆脱了食物供给与人口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到了文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农业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从先秦时代的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等神话传说,到民间流行的“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等农业祝语,无不昭示着农业生产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并且,中国传统农业的核心就是粮食生产,民众一直以来也以“五谷”作为自身的主食来源。



《汉书·郦食其传》中就记载,“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资治通鉴》则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地区缺粮,即将引发军队骚乱。恰逢江南三万斛粮食运至,唐德宗大为感慨,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就说明了古代王朝统治阶层很早就意识到了,国家统治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没有充足的粮食,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不过,受客观因素制约,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粮食生产的亩产水平较低,农民在几千年的时间内一直处在饥饿的边缘。即便是在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民众依然处在忍饥挨饿的苦难境地。乾隆时期,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就曾目睹了清朝底层民众的贫穷与饥饿。学者张宏杰所著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即以“饥饿”为标题,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众即便在“盛世”之中,依然面临缺粮的历史窘状。

直至1949年,全国的粮食平均亩产为6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饥饿、缺粮是一种历史常态,人民亦从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温饱程度。所以,中国人对“缺粮”的恐惧,是深刻植根于饥饿历史的记忆之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越南等国宣布粮食禁止出口后,大量民众就会下意识地囤积粮食,从而引发民间缺粮恐慌的原因所在。

二、近四十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人民的温饱问题。1958年,国家首次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目标,即强调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突出地位。不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农业生产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总产量一度出现大幅度下降。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短缺现象已经得到了彻底根治。

例如,198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1442.2万吨,为1949年的2.7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46公斤,为1949年的3.6倍。《中国农业年鉴1990》中就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此后,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历史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已经达到了472公斤,达到了1949年人均粮食产量的2.3倍。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增幅为0.9%,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目前中国人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方向转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原粮消费数量从2013年的148.7公斤,快速下降到2018年的127.2公斤;人均肉类消费则由2013年的25.6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29.5公斤;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则由2013年的40.7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52.1公斤。人均肉类消费的提高,意味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畜牧业主要依赖杂粮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粮食产量的相对充足。

近四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固。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着力进行农作物的杂交技术研究,水稻、小麦等杂交技术日益成熟,中国粮食产量得以快速提高。例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的水稻杂交育种专家,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水稻高产神话。

1974年,中国第一个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问世;到1976年,其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近年来,亩产超过700公斤、8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相继育种成功。小麦在中国也经历了杂交化育种的过程,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李振声教授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应当承认的是,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成熟推广使得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对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水稻、小麦等作物产量还将拥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例如,最近“海水稻”的育种培育工作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水稻是耐碱性水稻的俗称,“海水稻”可以在盐碱滩涂地种植,在不挤占现有耕地面的同时,还能开发我国沿海内陆数亿亩的盐碱土地,其农业价值十分巨大。据新闻报道,青岛李沧区“海水稻”试验基地,“海水稻”最高亩产达到了620.95公斤,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经济种植的条件。这也证明了中国的粮食种植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其次,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开始严格禁止侵占耕地的行为,确保农业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头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张迅速,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工地大量侵占农业用地。

截止到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以此趋势,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并不能抵消耕地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严守耕地红线的政策引导下,中国目前保有的耕地面积较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较大回升。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中国保有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因此,在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技术稳步提高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也一直维持着粮食基本自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当前其他国家禁止出口粮食,就会导致中国的粮食短缺,自然是无稽之谈

人在缺水的缺粮的情况下,能活多久?~

最多三天

因为古代都是随军携带粮食的,能携带的粮食也是一定的,不可能无限量地携带,而且打仗的日期经常是不确定的,粮食就很容易被吃完,另一方面,领军者对粮草数量的判断,也导致缺粮情况出现的原因。我们看到影视剧中,每当遇到打仗的情节,很多将军往往都会提到粮草,他们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粮草,士兵们就没有力气打仗,更不会为军队卖命。既然粮草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总是会出现缺粮的情况呢?首先,即便是己方发动的战争,想要完全预估这场仗会打多长时间,也是很难做到的。
战场上会发生的变故太多,也许原本以为一个月就能打完的仗,实际上却可能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是半年的时间。那么原本军队中只能满足士兵一个月的粮草肯定就无法支撑到战争结束。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完仗,不能带多一些粮草吗?这个解决方法是不现实的。粮草原本就是应该按照打仗的时间来准备的,军队想要带太多粮草也不可能。这些粮草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钱买或者去征粮,一旦数量太大,朝廷不可能答应,民间的百姓也无法支持。

另外,就是军队打仗不可能只带粮草,士兵们还要带很多的辎重。即便是筹集了很多的粮草也不可能全部打包带走。不过,缺粮的情况往往出现了领兵者判断不准确的情况。有些将军能做到运筹帷幄的,早就预计好了打仗的时间、规模,对粮草的数量也心中有数。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容易出现缺粮的困境。
总的来说,缺粮的客观原因是打仗的不确定性,主观原因则是带兵打仗者对战事的评判有所偏差。

刘备打仗都没有说缺粮,诸葛亮北伐为何就缺粮了?
答:诸葛亮打仗缺粮是因为没有专门的人才管理粮食,同时北伐道路艰难也导致粮食消耗过于巨大,再加上蜀汉国力弱小,使得缺粮问题才会显得尤为突出。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对于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绝对不会感到陌生,在这段历史当中,诸葛亮多次因为缺粮不得不退回汉中,按理说诸葛亮时期蜀汉的实力应该大于刘备前期阶段...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呢?
答:第三,秦国六国统一不缺粮,诸葛亮北伐门口魏国缺粮原因不同。 秦灭巴蜀,更多的是出于扩土和解的需要。当时楚国有可能把巴蜀纳入楚国版图。当时楚国已经征服了巴基斯坦和楚国。秦国不动手,蜀国就是楚国。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懿才坚持灭蜀。至于蜀国归秦后所得到的好处,历史已经证明,它解除了...

三国时期的蜀国沃野千里,为什么孔明总是缺粮?
答:前后三次,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都因为缺粮而受到影响。可以说,粮草不继是导致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四川乃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而早在战国的秦国统治时期,四川就已经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这样的农耕水利工程。另外,后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秦国的强大,...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答:因为蜀国虽然能耕种大量粮食,但是运输很困难,特别是运输到前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速度缓慢,所以诸葛亮才总缺粮。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呢?
答: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里就专门提到过,军无辎重粮草必亡。可见,在那个时候,粮草的后勤供应就成为了困扰军事行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战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记载着没有粮草造成的惨剧。首先分析六国征战很少缺粮。比如说折骸而炊,易子而食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孔明总缺粮呢?
答:千里运粮,加上蜀道难,十担粮食运到前线不足一担了,这是诸葛亮缺粮的主要原因。蜀汉政权先后失去了荆州、汉中,刘备伐吴之战六十万大军伤亡过半,巴蜀子弟人口凋敝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不顾蜀国疲弱,先后六次大举征发成年男子入军北伐,因此从事农业的就成了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了,这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

秦国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什么诸葛亮总缺粮呢?
答:其实三国历史之中除诸葛亮之外,其他人也出现过缺少军粮的情况,比如在濮阳之战中曹操与吕布两军双方僵持了百天左右,再加上蝗虫灾害的发生,二者都停下了战火。曹操军还鄄城。此时,曹操已经失去了兖州,军中粮草也不足以支撑军队作战,当时程昱就立刻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强夺粮食,...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答: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五伐中原,甚至在北伐过程中,五丈原生命终结,究其谋略安排,常常是是因为缺粮,导致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但是早在秦国的秦惠王时期,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力主伐蜀,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华阳国志》对秦灭巴蜀的相关记载:“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都不缺粮,为何孔明总缺粮?
答:因为当时的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对于比较稳定,他们都努力的发展自己国家的农业以稳固自己的基业,那么到了后期的各个诸侯国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他们开始相互的蚕食,由于各个诸侯国的农业基础都比较稳定,所以打了数百年的仗,他们也不缺粮。那么到了三国时代,刘备由于得到汉中不久,而汉中经过长年...

秦国有蜀都不缺粮 诸葛亮打仗为何总是缺粮
答:第二,路途遥远且崎岖。蜀汉的粮食产量不能与魏吴两国相比。但是蜀汉也是经过长期准备才发兵作战的,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不像小说里的“多智而近妖”,却也不可能不做战略储备就贸然发兵吧?既然战前做了准备,怎么可能开战不久就缺粮?这又要从蜀汉的地形说起了。蜀汉的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