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别对偶句中的正对与串对? 对偶中的正对、反对、串对的例子都有什么?

作者&投稿:宫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常用的方法,从上下联表达内容的关系来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一、如上下联基本同义,内容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即所谓“正对”。
例如:周恩来少年时书赠同学的一副对联: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只八个字,即抒发了周恩来的满怀豪情壮志。

 
 二、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起伏跌宕,容易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欧阳修句,下联苏舜钦句。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对比强烈。又如朱德曾经写了一副精彩的对联: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此反对将两军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三、串对:又叫流水对,其特点是上下联是一层意思,但分成两句来说,如: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副用于书房里的对联,勉人努力学习、珍惜时间、勇于实践。

对偶句中的正对,反对,流水对~

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第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一、正对偶1、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2、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四首》。
4、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二、反对偶  
1、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2、例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3、出自: 宋朝卢梅坡《雪梅》。
4、译: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三、串对偶
1、“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2、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出自: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4、译: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对偶的形式
一、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1、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译: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
二、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1、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译: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三、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1、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偶

什么是对偶句
答:上下句之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现代文章对对偶的要求就比较宽了。例如: (1)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2)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第一句中上下分句有重复的字词,第二句中上下分句词性也...

对偶是什么?
答:语文中的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

对偶是什么。
答:语文中的对偶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对偶句中的正对,反对,流水对
答: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

对偶句特征
答:对偶又称为对仗或对子,它要求形式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一致性。对联,就是这种对偶形式的典型体现。对偶根据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两个句子意义相近,互为补充;反对,如《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两句意义相反,形成...

什么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答: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

对偶、对仗及对比
答:即使是民间俗语,对偶句也占了大部分:菜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柿子拣软的捏,骨头挑硬的啃。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快马也要响鞭催,响鼓也须重锤敲。……对偶的种类 有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正对为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句,如上述所举的例子,都属正对...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一句话总结对偶和对仗的关系)
答:4. 句中对偶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 “峰回路转”(峰回对路转)、“晓风残月”(晓风对残月)、“羽扇纶巾”(羽扇对纶巾)。 从内容上分类: 1.正对(偶) 上下句意思上 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朝解缙的对联...

对偶是什么意思
答: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何为对偶句
答: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