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十八》

作者&投稿:展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本章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②,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③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④,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注释】

①治时:五脏分别主旺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②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东西阻塞。

③两胠:指左右腋下胁肋部。

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所致,其寒邪都聚积于胃,联属于肺。说明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与肺胃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明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腧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黄帝道:讲得好!

【学究】

      咳嗽是中医学说里特别需要重视的症状,古时候因咳嗽而丧命者实在太常见。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从本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咳嗽必定是外感风寒,内受脏腑之气闭塞导致内外交加,最后使肺受损,才引起咳嗽的症状出现,所以要根据咳嗽时的具体表象,才能明确咳嗽的病变来源。

      要治疗咳嗽,关键是从肺俞入手。现代治疗咳嗽都是西医按炎症方式治疗,这与中医治病完全不同。实际上通过中西医结合才能根本性解决咳嗽的问题。这为中西医结合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

《素问》的作者是谁?
答: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遵行的...

黄帝内经文言文
答: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

请问《黄帝内经》中关于“咳”的论文哪儿有,要具体点的.
答:黄帝内经素问 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何理解
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样理解:肺脏受邪,会让人出现咳嗽;五脏六腑受邪转化后,如果影响到了肺脏,也会让人咳嗽。不能单纯的认为,只要是咳嗽了,就认为邪气中肺了,就单纯的去责肺,也有可能是邪气侵袭了其他脏腑,又经转化,影响了肺而咳嗽。《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

黄帝内经白话详解的图书目录
答:素问部分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脏象论篇第九五脏生成论篇第十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玉机真脏论篇...

大肠咳简介
答:3 注解 大肠咳为病证名,指咳而大便失禁。见《素问·咳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治以赤古脂禹余粮汤、桃花散;或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或用回风养脏汤等方。[1]咳嗽多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宋以前,咳、...

咳嗽是怎么回事?
答:《黄帝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并出现了讨论咳嗽的专篇——《素问·咳论》。从其成因来说,《内经》指出了内、外两个方面。外因是外感风寒,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所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咳论》),《至真...

我的母亲总咳,但是没别的症状。
答:《黄帝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并出现了讨论咳嗽的专篇——《素问·咳论》。从其成因来说,《内经》指出了内、外两个方面。外因是外感风寒,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所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咳论》),《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