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说明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作者&投稿:驷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学的一个概念,在审计实务中掌握和运用这一概念,对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正确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审计实务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重要性水平的标准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应考虑一些相对而言较小的错报金额累积起来对会计报表造成重要影响的可能性。(一)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从审计实务工作的角度,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即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大小。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一个经验标准,是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判断。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该注意到,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同样金额的错误,对小公司来说是重要的,但对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可能并不重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重要性水平应当考虑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以往的审计经验;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内部控制制度及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等。(二)重要性水平的性质标准会计报表中错误的性质是审计重要性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从性质上讲,会计报表中有些错误不论其金额大小,都属于重要。如违法或非法交易,有误导效应的错误,以及对本期虽不重要但对未来时期却很重要的错误等等。这些错误虽然金额可能不大,但就其性质而言却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错报、漏报产生的原因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并考虑该项错误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作出自己的专业判断,确定错误的性质是否重要。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程序的关系(一)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例如,为合理保证应收帐款帐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1万元所需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帐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万元所需的审计证据要多。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时,存在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即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抽样中必须根据计划的审计抽样水平,合理确定审计抽样的样本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提高审计外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审计的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判断的。比如:一般来说4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则意味着低于4万元的错报和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则意味着金额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4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还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可见,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的审计风险低。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指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即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则审计人员越要小心谨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高。因此,重要性与评估的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为: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所以,控制实际的或评估审计风险的重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取决于根据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三)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应根据审计目标,考虑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则审计风险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采用的审计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来控制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扩大符合性测试范围或追加符合性测试程序,以降低对控制风险的初步判断水平;(2)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重要性水平与(存在的)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能容忍的最大错报。如果重要性水平定的较低(指金额的大小),表明审计对象重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执行较多的测试,获取较多的证据。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那么,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成正向关系。这就错了,这不是“负负得正”的关系。
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成反向关系,审计风险越大,重要性水平就得越小。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客户财务报表中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注册会计师难以将报表中重要错报查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即“存在的审计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应采用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以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一)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抽样中必须根据计划的审计抽样水平,合理确定审计抽样的样本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提高审计外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审计的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判断的。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指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即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则审计人员越要小心谨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高。因此,重要性与评估的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为: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所以,控制实际的或评估审计风险的重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取决于根据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应根据审计目标,考虑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则审计风险增加。

重大错报风险、重要性水平、审计证据等之间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重大错报风险与重要性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是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而言的,多大金额的错报会改变预期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而作出的经济决策。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必须低,要作的程序必须多,要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多,所以,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是正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查不出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小,所需的证据就越少,所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反向关系。

内部审计的风险点有哪些
答:而这资产的流动性,营业额问题都是一个审计的要点,公司的财务问题。经济情况问题。3、从公司的外部来看,也有许多问题,比如公司的竞争对手问题,竞争对手的强弱问题,客户,供应商,政府的法规,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审计的风险就是降薪或是失业的风险。

内部控制概念在区分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2、过失过错是实际存在的,你能不能审计出来和你的重要性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从司法实践看,如果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事项,注册会计师运用常规审计程序通常应予以发现,但因工作疏忽而未能将重大错报事项查出来就很可能在法律诉讼中被解释为重大过失。如果财务报表存在多项错误,每一处都不算重要,但综合...

审计 重要性水平分配
答:如果你认为需要~~应该以何比例分配?!也许问题有点傻,^_^~~希望哪位... 审计的时候~~重要性水平的分配~~为什么都要分配到资产里?~需要分配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里一些吗~~?!如果你认为需要~~应该以何比例分配?! 也许问题有点傻,^_^~~希望哪位专业人士给个详细点的解释和说明好吗?!论文用~...

求会计论文《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还 ...
答:(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三、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1. 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

内部审计 和社会审计 有什么区别吗?
答:在审计准备阶段,会计师事务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和所在行业基本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评估审计风险,根据审计风险的评价,制定审计计划、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然后根据审计计划执行控制测试,测试之后制定实质性测试的具体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会用审计软件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取出所需数据,基于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会计学基础课作业,老师要求:从网上找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的具体案例...
答:按照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审计风险,即审计重要性水平来确认每年对哪些分公司进行现场审计。 (三)思考与启示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主要有: 1.科龙财务造假根源何在 科龙财务造假的根源仍然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2001年,科龙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权转让引入“...

角色定位重要性的理解
答:角色定位重要性的理解,定位在我们的人生发展当中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差别的,以下了解角色定位重要性的理解。 角色定位重要性的理解1 只要我们的生命能够正常存在,那么每个人都必定会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无论自己是否能够有所觉察。我们会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扮演着不...

年报审计五大注意事项中的正确理解审计的时间范围?
答: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审计不是拾遗补缺性的,也不是处罚性的,而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应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各种审计程序,务求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二、正确理解审计的时间范围 三、全面理解审计责任 1.进行风险评估时要考虑与财务报表相关...

审计风险评估表怎么填
答:正确理解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1、经营目标一栏填写对当期审计有影响的经营目标。2、经营风险一栏填写那些对当期审计有影响的经营风险,或注册会计师认为对未来审计产生影响并有必要向被审计单位报告的经营风险。3、特别风险一栏填写源自经营风险的特别风险,或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

对周转材料的摊销采用一次摊销法体现了重要性的要求,怎么理解
答:周转材料的使用、堆放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另外,施工过程中安装拆卸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都对周转材料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因此,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周转材料进行摊销,都应在工程竣工时或定期对周转材料进行盘点,以调整各种摊销方法的计算误差,确保工程或产品计算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