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地质构造及够着地貌失分的原因有哪些 什么是地质构造等级

作者&投稿:依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
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第一级和第二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或称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数是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营力雕琢的结果。如水平岩层地区的构造阶梯,倾斜岩层被侵蚀而成的单面山和猪脊背,褶曲构造区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断层线崖、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貌形态有明显的差异。地台区以宽广的平坦地面为主,如非洲高原、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台区的山地也是宽缓的褶皱山和断块山,如中国太行山和鲁南山地。
由于刚性地块的拱曲张裂,地台区常出现地堑型陷落盆地,如东非裂谷、莱茵谷地和中国的汾渭谷地。地槽区最主要的表现为狭窄带状、弧形转折、延伸数百以至数千公里的线性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它们都是年轻的地槽褶皱山脉。按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从石炭纪以来,尤其是中生代以来,曾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大陆是由统一的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分裂而成的。地壳一面在新生,一面在消减。板块边界(海岭、转换断层、深海沟和地缝合线)是地震和火山活动、构造和地貌演化的主要场所。过去所说的地槽正是板块俯冲消减带——深海沟的位置。日本列岛—琉球—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岛弧—深海沟系正是典型的现代地槽。与板块运动相联系的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强烈隆起,在第四纪时期上升了3000~4000米,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地质构造指的是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很早受到人们的注意。在19世纪80年代,戴维斯指出:构造是地貌发育的三大因素之一。1923年彭克在《地貌分析》一书中指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要从动态构造的变化中去研究,使构造地貌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此,地貌学从研究静态构造地貌扩展到研究动态构造地貌。20世纪50年代中期,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以及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性地貌的研究,使构造地貌学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构造地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发展。 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首先,构造地貌学研究明显反映静态构造的地貌,即静态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其原始构造形态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在地形上。因为后来的构造运动会使地形发生变化,以至倒转;外力的侵蚀作用使原始构造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由古老构造形成的背斜山、向斜盆地、断层陡崖等原始静态构造地貌上会出现一些次生构造地貌。如背斜山顶部最易受侵蚀破坏,一旦顶部的刚硬岩层被蚀穿,裸露的下伏软弱岩层更容易被蚀低,于是在背斜山轴部形成一个顺背斜走向发育的谷地,称为背斜谷。背斜谷两侧即形成单面山。相反,顶面由硬岩组成的向斜在外力侵蚀中可能反而残留为高地,构成所谓倒转的向斜高地,称为向斜山等等。

构造地貌
其次,构造地貌学还要研究明显反映动态构造的地貌,即动态构造地貌。现代构造地貌研究已不限于单纯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和静态构造的关系,而是着重探讨不同地区和全球性新构造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方向运动使地形产生高低变化,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高原或台地,下降的平原或盆地。也反映在水系的排列形式上,如地面大面积倾斜上升形成平行状水系,局部的隆起和凹陷依次形成放射状水系和向心状水系,沿穹状隆起的边缘形成环状水系。间歇性上升运动可能形成阶梯状的地貌,如山麓阶梯、河流阶地等。

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首先祝您新年快乐。
以下给您简单介绍地貌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 请在百度文库 豆丁网等综合类资源网站详细查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发展简史



桂林阳朔喀斯特峰林地貌 地貌学在中国萌芽很早。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已区分出平原、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在丘陵中又按地势高低等条件,细分为14种类型。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江等的河岸地形。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明代徐霞客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与成因,都有精辟的论述。



在欧美等国家,地貌学最初从属于地质学。英国赫顿在18世纪80年代发表的《地球的学说》一书中,论述了海底沉积岩上升形成山地,然后又被流水侵蚀变为低地的过程。英国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说明了岩石在地表崩解,产生的岩屑被流水冲刷搬运、堆积在低地的过程。法国苏雷尔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河流纵剖面,于1841年指出河流不论大小,其纵剖面都趋向均衡剖面,剖面坡度自上游向下游变缓。同时,美国吉尔伯特在《邦纳维尔湖》论文中也提出了地貌发育中的平衡概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期。这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戴维斯和德国彭克,他们对地貌长时间的演变作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



戴维斯有一句名言,即“地貌是构造、过程与阶段的函数”,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地貌现状如何,取决于那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包括岩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岩层的产状与结构)、那个地区所遭受的地貌塑造作用(如流水、冰川、波浪等)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和地貌发育所达到的阶段。他提出侵蚀轮回学说,认为由地球内力引起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高地,在外力的侵蚀、剥蚀作用下终将被夷平而成为准平原;构造运动是痉挛式的(即一次突发,继以长期稳定),上升的山地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要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发育阶段。



彭克是与戴维斯同时代的地貌学奠基者,著有《地貌分析》等。他认为干旱区的坡地受剥蚀而平行后退,不是戴维斯说的自上而下的剥蚀削低,在山麓出现愈益扩大的剥蚀平原。他称这种过程为山麓夷平过程,形成的夷平地形为山麓夷平面以代替准平原。山西柳林黄土梁



这个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德国李希霍芬于19世纪末在中国作了大量野外考察,提出了黄土风成说,法国马尔热里和诺埃分析了岩层产状和造成这些不同产状的构造应力对地貌演变的影响,开创了构造地貌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叶以来,地貌学广泛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着重于地貌现代过程的观测与分析,形成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以及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荒漠地貌等研究领域。



地貌学的基本内容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地球表面形态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分布,以及组成堆积地貌的沉积物研究等。主要的分支学科有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





构造地貌学是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的学科。丹霞地貌(中国广东)



狭义构造地貌是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单斜),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地质构造地貌;广义构造地貌还包括新构造运动所直接造成的、未受外力侵蚀作用显著改造的地貌,如新近隆升的山地和高原、新近沉降的平原和盆地、新拱曲的背斜和拗陷的向斜等,又称活动构造地貌。对地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在外力作用下,各种地质构造总体地貌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岩石组成的各种地层在地貌上的具体表现。对活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地球内力引起的地貌变形,并借助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变形的力源。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规律。



不同气候带有不同的主导外动力,以及外动力强度和组合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地貌类型。如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的分布界限是受气候条件控制的,然而同在冰川或冻、融交替作用区还会因降水、气温条件的差异塑造出各不相同的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风和流水的地貌作用在陆地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气候区所塑造的地貌有很大差异;同为石灰岩受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在各个气候区不同的水、热条件下就会有不同表现。气候地貌学不只注重研究侵蚀地貌形态,同时注意研究与侵蚀相关的沉积,在相关沉积中保留了许多气候条件的信息。



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外动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风、溶解、热力冻融等作用。它运用物理学(主要是力学)和化学的方法研究地貌过程,以揭示地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并进而建立它的物理或数学模型。动力地貌学已成为现代地貌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动力地貌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动力作用均衡的思想。各种外营力与地表之间,在经过长期相互作用之后,可以调整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时能量消耗、物质分配处于最合理的状态,即达到最大的“熵”值,地貌形态就相对稳定。山地斜坡均衡剖面、河流均衡剖面、海岸均衡剖面和冰雪积累与消融平衡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自然界存在趋于均衡的倾向,也可以达到短暂的均衡状态。然而,早期的地貌学过于强凋了均衡的作用,把地貌发生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现代动力地貌学改变了这一观点,认为地貌过程是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皆可自由出入于系统,均衡状态可以在某一时段或某一空间先行达到,并非一定要全系统的均衡。按照这种思想来研究地貌的发生和发展,使地貌学研究更加接近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应用地貌学是研究如何应用地貌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的学科。



如研究地貌形态与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地貌区划、农业区划;应用沉积相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石油、地下水和一些砂矿的富集和贮存规律;根据地貌的变形揭示新构造运动,找出地震危险区,作地震长期预报,衡量大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研究某些灾变性地貌过程,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进行预测,提出防护措施;研究河流和波浪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对水土保持、航道整治、海港选址、护岸护坡等工程建设提出依据;研究风沙运动规律,采取防风固沙措施,保护农田、草场和道路;许多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点、区的选择和建设,也需要地貌学知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沙漠的沙丘地貌



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较多的是用于地貌形态要素的量计,如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地形高度与坡度等,利用这些参数,以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河流地貌特征、坡地特征的研究等。目前,由于许多地貌过程非常缓慢,一些突发的因素又难以监测,加上影响的因素过于复杂,难以定量地一一表达,因此计量方法在地貌学研究中的运用还很不够。



现代地貌学已经对某些外力地貌过程,如河床演变、风沙运动、河口变迁开始用水槽、风洞等作模拟实验,运用应用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控制论、流体力学等数学、物理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对某些地貌过程采用遥测遥感技术,包括地面定位遥测,运用航空、卫星遥感影像等对地貌过程的动态监测。对许多地貌事件的形成时代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热释光、古地磁等方法测定,可以从时间上、影响因素上更准确地重构地貌的发展历史,并进而预测其宏观的发展趋势。地貌制图技术有很大进展,地貌图向定量化、规范化和图例标准化方向发展。

构造等级,又称构造级别,简称等级或级别。
系指地质构造的规模大小。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都有等级之分。构造等级按规模的相大小,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或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等。一般在一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构造,列为一级构造,规模稍小的作为二级构造,依此类推。构造等级和构造序次的概念不同。一般说来,构造等级的级数不能和构造序次同等的次数依次对比。构造等级的划分,在矿产资源勘探、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工作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地质结构及其演化
答:(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内容主要分为地表模型和地层结构模型。地表模型是通过分析下载的SRTM-DEM数据,经过一定的三维效果处理建立的;地层结构模型,是采用由美国Brigham Young大学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Environmental Modeling Research Laboratory)研制的GMS软件中的SOLID模块来实现的。 在准备完建立地层结...

调查内容与要求
答: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 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 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 9.4.1.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

不会形成典型河流地貌的原因
答:不会形成典型河流地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气候条件不适宜:河流地貌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气候条件,如果气候条件过热或者过冷,可能会导致河流地貌的形成受阻。地质条件不适宜:河流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果地质条件不适宜,例如地层过硬或者地质构造不稳定,也可能导致河流地貌的形成受阻。

...1)从地质构造看,A是 ,A处地形成山地的原因 是
答:(6分)(1)向斜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较硬,不易被侵蚀,残留成山 (2)是 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的储存 (3)花岗岩 (4)褶皱山 试题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示意图的判读及向斜山的成因。从地质构造看,A是向斜,A处地形成山地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较硬,...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 云贵高原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原因.
答: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 110mm-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

地质、地貌
答:地形平坦,由沙粒物质组成。 三、地质构造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了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中央地层平缓,具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称天山北缘前陆盆地),盆地西北部为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盆地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答:矿业开发或多或少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破坏,有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有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则与矿业行为的规范程度关系密切,总而言之,导致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采矿行为、采选冶及治理技术以及自然因素。 一、采矿行为因素 矿业开发活动过程中,地下开采掘进及主动放顶、矿山地面工程...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异常地貌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答:因此,南海广阔的陆坡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地质条件。 2 异常地貌类型及特征 北部陆坡浅层剖面上广泛存在异常反射现象,主要有海床面及其上的滑塌体、丘状体、麻坑、羽状流(海水中)和海底地层中的杂乱反射、模糊反射和空白反射等类型。根据经验,浅层气体大部分在地震记录上都具有吸收声波能量、形成空白反射...

地貌地质
答: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地形的观察上是解答不了的。而必须进一步研究高山和低山内在的岩石特征和差异,或者研究地质构造有无控制之类;湖岸的平直,是否有巨大的断层通过;河道的弯曲,是否在流域范围内有软硬不同的岩层控制所致。总之,我们研究了地表形态的差异原因或成因以后,才能解答这些问题,这就...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答:岩土体是崩塌-滑坡的物质基础。它的性质和结构对崩塌-滑坡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性质坚硬、结构完整、抗剪强度大、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构成的斜坡,整体性较好,一般不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相反,岩性松软、结构不完整,特别是裂隙发育、斜坡岩土体中存在软弱夹层容易失稳变形,发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