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言文

作者&投稿:单于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古代汉语文言文

开创大唐盛世基业的李世民有一篇留给他子孙的《百字箴》,箴云:“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欲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这篇《百字箴》,字字殷殷,句句切切,饱含着君对臣、父对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期许。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义亲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颁赐州县,令州县刻石立于衙署大堂前,称为“戒石铭”,后世各朝都将上述十六字列为各级衙门必不可少的官箴。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著名清官山东巡抚年富,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 不可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制成官箴放在大堂左侧,把自己的为官之道彰明于世。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大堂之上有一匾,是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亲制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官箴语句通俗,意义深远。

还有康熙时代的著名廉吏于成龙和张伯行都有自己亲制的官箴,于成龙手书一楹联贴在衙署大门两侧:“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锁;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张伯行在江苏巡抚任上制有《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上述官箴,语言精炼,内容丰富,除隐含贪与廉、荣与辱、权与责、福与祸的辨证关系外,还折射出可贵的民本思想。在这些明君贤臣心目中,民为邦本,民是水,官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政为官者,一定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爱民、亲民、养民,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决不可愚弄和欺压他们。

古代官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富有哲理,蕴含政治,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政者的宗旨;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定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日常政务工作的一把尺子;多办固本兴邦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心中觉得我们 *** 的干部比历朝历代的清官都强,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2. 全文一个读音的古文

原发布者:刘小亮

关于古文读音的看法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见《音学五书o序》)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

前不久听一位专家关于国学经典的讲座,其中谈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将”的读法,认为该读“qiāng”,不读“jiāng”。心中疑惑,联想起了其他几个也有争议的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等等。

便上网查了查,又翻了翻新华字典。其实,大家的观点不是很统一,但有个共同点,都承认这些字有古音与今音之别。“将进酒”中的“将”,古时应读“qiāng”,是“请”的意思,)。《回乡偶书》中的“衰”也是如此,古时应读“cuī”,与上文“回”押韵。“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古时应该读“xiá”,与下文“家”押韵。但我查新华字典发现:“将”在现代只有“jiāng”和“jiàng”两个读音;“衰”仅有“shuāi”的读音;“斜”在现代只有一个读音“xié”,解释是“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个意思与诗义相符。而“见”在现代确有“现行各种版本的儿童古诗文读本(教材),对 最后要阐明的观点是: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现代的语言(古诗文是引用,也属于现代语言范畴)使用现代的

3. 有哪些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编辑本段]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4. 文言文《国语楚语》

原文: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赢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翻译: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

初文言文
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

语助文言文
答:以往,古汉语虚词的研究散见 于训诂学、文字学等著作中,到明清时,虚词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出现了一些专著,《语助》是 其中最早的一部。 虚词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古代对虚词的研究虽以注释经书为目的,但毕竟 对后来的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语助》在这方面的价值是明显的。 2. 文言文助读原文 146原文:...

语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答: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文言文翻译
答:3.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

2019语文全国三卷文言文翻译
答:2. 哪个网站上有高一所有文言文的翻译 《高中文言文翻译》(Word文档)华师大一附中高一化学期末试题 · 2006广东高考语数英试题及答案 · 高中必背古诗文 名句(PowerPoint文件) · 全国部分学校高一数学期中期末考试试题 。 软件简介, 《高中 文言文翻译》(Word文档)对高中阶段语文教科书第1-6...

小学长的文言文
答:2. 适合小学生背诵的文言文 原发布者:sunyun515 小学生必背文言文 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文言文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1. 文言文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

中考文言文阅读指导
答: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5.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理解有哪些技巧 阅读对于...

高中语文必修1到5文言文翻译
答:1. 求高中语文必修1到5要求要背的文言文的名句和所有文言文的重点翻译 高考名句默写训练(人教版高三必修)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骐骥一跃, ;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荀子《劝学》) 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语文试卷文言文翻译
答:2. 求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有翻译越多越好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