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滩文言文郦道元

作者&投稿:栾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黄牛滩文言文

黄牛滩

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选自.其书名为注释《江水经》,实则以《江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原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2. 黄牛山文言文解析

《黄牛山》原文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黄牛山》译文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住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仍跟以前一样。”

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黄牛山》解析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

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

从形状(如人负刀牵牛)和颜色(人黑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

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

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 郦道元 文言文翻译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

《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4. 谁知道郦道元的< >的黄牛滩(原文)

水经注(全) /page/cbaebeadd7a2/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

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

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

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薄舟崖侧,以馀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

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也。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百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能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府映,弥习弥佳。

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江水历禹断江南。

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

江水出峡,东南流,迳故城洲。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

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一里,吴西陵督步{陟马}所筑也。

孙皓凤凰元年,陟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晋遣太传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陷也。江水又东迳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

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

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

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

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

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

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

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江水又东迳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馀丈,援所不能游。

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云。江水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坚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磐礴,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

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将兵数万,据险,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

△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夷道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

王莽更名江南。桓温父名彝,改曰西道,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

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

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

北有湖里渊,渊上橘柚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望堂,地特峻,下临清江,游瞩之名处也。

县北有女观山,厥处高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

登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