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论语·学而》之十四

作者&投稿:兆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凡人之为学,乐于放逸而懈怠者,多而又多;乐于勤学而笃好者,少之又少。夫以懈怠终荒学业,放逸总碍善行;所以不能有所成就。惟君子之于学,专心致志,无一毫外慕之私;所以能成就一番撑天拄地之伟业。岂不知成亦由斯心,败亦由斯心!善用斯心即圣贤,错用斯心即凡人。既凡圣不外乎斯心,何不即斯心而转凡成圣乎?然转凡成圣,必具吃得百苦的恒心与毅力始得。具此吃苦恒心者,自能勤学笃好;不具此吃苦精神者,不妨听笔者拈来一章儒录看!(举:)

考诸异本,唐代贾公彦《仪礼义疏·公食大夫礼疏》引《论语》“学者食无求饱”,将“君子”为“学者”。黄侃《论语义疏》“也已”下有“矣”字。汉石经作“好学已矣”。韩李《论语笔解》“已”作“矣”。《天文本论语校勘记》: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作“可谓好学也已矣”。对此,据曹银晶《谈论语句末语气词“也已矣”早期的面貌》:“从现有的材料看,《论语》里的语气词‘也已矣’连用不见于汉朝文献,而见于唐朝敦煌写本,定形于唐石经本。”不论“也已”或“也已矣”,为语气词;在这里表示肯定,即对君子勤学笃好之肯定。

关于“君子”,在《论语》中,或指“有位之人”,或指“有德之人”;但有时究竟是指有位者,还是指有德者,的确很难分辨。然据《论语·述而篇》第五章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则以有位有德的周公旦为其崇拜偶像。此处,大概指犹颜回那样有德之勤学笃好者。《说文》:“饱,厌也。”厌者,足也。《尔雅》:“饱,满也。”满者,盈溢也。《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踞,俗居从足。”居从古者,言法古也。又“《说文》有凥、有居。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处字,古只作凥处。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按《说文》,凥与居,二字义别;今经传皆假“凥”为“居”;居,谓得几而安也。《说文》:“安,静也。”《尔雅释诂》:“安,定也;止也。”《说文》:“敏,疾也。”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焦氏循《论语补疏》:‘敏,审也;谓审当于事也。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为重。’”案焦说与西汉孔安国《论语注》义相辅。然据《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章载,夫子教冉有曰:“闻斯行之。”夫子鉴于“(冉有)求也退,故进之”。是夫子亦贵疾速可知。所以这里“敏”作“疾”讲。《说文》:“就,高也。”《广韵》:“就,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伸之义也。就,从京尤;尤,异于凡也。《说文》取从尤之意;京者,高也;高则异于凡也。顾名思义,“人往高处走”;意谓往高处亲近参谒贤人也。据《论语·里仁篇》第二十四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则知此处“敏于事”即“敏于行”,事即行也。所以这里取张居正《论语别裁》:“就,是亲近。”有道,指德才兼备的贤者。正,《论语》中多次出现,一般当动词用,基本上皆作“匡正”、“端正”或“考正”用,这里亦不例外。古人亦把“正”解为“正其是非”,或“判其得失”等。据《论语笔解》载,韩愈曰:“正,谓问道非问事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释之,则事与道混而无别矣。”李翱曰:“凡人事政事皆谓之事迹,若道则圣贤德行,非记诵文辞之学而已。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称为好学。孔云问事是非,盖得其近者小者,失其大端。”笔者取就有道而考正其言行,以颜回为孔门好学者的杰出代表人物。张居正尝顺释此段文义曰:

这一段文,夫子似以“安贫乐道”为好学家风,以“就道而正焉”强调求贤师、择益友对敏事慎言的无比重要。据《论语·述而篇》载,夫子尝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自勉,又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其忧。欲自勉进德而免其忧,必从勤学笃好始。夫子尝谓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个“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夫子特重视教育,他在杏坛开办私学、广招门徒,其办学的目的意义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夫子十五就志于学,所以他要求门弟子亦必先立好学之志。

就孔氏门徒中,夫子亟称“有颜回者好学”,惟以“不迁怒,不贰过”两语为之写神。颜回究竟好学到什么程度呢?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颜回死,夫子哭之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的确深得夫子心传,继承了夫子安贫乐道的家风。夫子尝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子视富贵如浮云。颜回在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贫穷生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赢得夫子“贤哉,回也!”的赞誉。夫子亦曰:“回也其庶乎,屡空。”颜回的学问道德庶几贤圣,虽屡屡空匮而乐在其中矣。所以此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确是颜回箪瓢陋巷的好学家风,亦为安贫乐道的精神。虽颜回“不幸短命死矣”,然而他却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者。颜回不以箪瓢陋巷而废志荒学,故列夫子门人中德行第一者。夫子强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两语,是好学志道的先决条件。

敏于事者,如颜回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据《论语·颜渊篇》第一章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此则将克己复礼之事,全盘付诸于百姓日用之“视、听、言、动”处矣。慎于言者,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据《论语·颜渊篇》第三章载:“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据说司马牛“多言而躁”,故夫子如斯而言。夫子最反感“巧言令色”者,巧言乱德,驷不及舌,“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之“而”字,在这里作并列连词,所以慎言从敏事处得来,敏事与慎言是一体两面之关系,不是两橛。又“敏于事而慎于言”一语,与《论语·里仁篇》第二十四章“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一样,强调君子的言行一致不二。就有道而正焉者,是慕道集义,突显其择益友、求贤师的重要性。荀子《性恶篇》载:

就连居食无求安饱的颜回,始终不负初志,安贫乐道;非颜回不足以当此箪瓢陋巷家风,故孔门弟子中惟颜回最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颜回之贤,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盖古之好学者,其究竟意义与终极目的,全在于希贤希圣,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继而诚意正心,格物致知,非徒记诵辞章而已。故夫子告子张曰:“慎言其余,慎行其余。”又曰:“言忠信,行笃敬。”《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是皆以言行合一为好学也。可悲后之好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后人不及古人贤圣也欤。敏事慎言贵乎于“视、听、言、动”处提升克己工夫,故以“就有道而正焉”突显其亲近贤圣对提升修养的重要性。意谓就有道之德才兼备者处,而考正自己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除特好学的颜回外,尚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圉。

若即佛释儒,号称“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似乎跟颜回一样过着“但三衣、日中一食、树下宿”的头陀苦行生涯。佛世时,诸比丘皆悉过着托钵乞食的游化生涯;况且佛有勅诫勗比丘进道严身,衣、食、睡三常不足乎!最忌诸比丘于此衣、食、睡三躭味不休,以至荒废道业。是故于此衣、食、睡三不可令足,衣取蔽形不以文采,食取支命不贪美味,睡以息劳不令纵意。何以故?恐为其所愚蔽,而妨废道业也。那么,夫子所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是此意。世人不志于道,而多于斯三者躭味不休,营营求足,日往月来,不觉老之忽至,非衣、食、睡三者误之乎!是故泛海东来的禅宗初祖达摩,以及慧可、僧璨等皆悉居无定所,以托钵乞食为家风,以讲四卷本《楞伽经》为生涯而游化人间。生活淡泊,禅风普扇而不寂寞;这与颜回不以箪瓢陋巷而废志荒学无别,安贫乐道。

佛常教诫诸比丘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佛垂般涅槃前亦谆谆教诫曰:“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佛门勤策即儒家“敏于事”,细论敏于事之目,不外乎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即止持,诸恶莫作;十善即作持,众善奉行。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四摄是菩萨利生的权便,六度是菩萨济度的精神。若按儒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敏事之目,那么佛之五戒已包括儒之四勿,十善、四摄、六度等目早已提升拓宽了儒之敏事范畴。慧能《坛经》亦云:“迷人口说,智者心行。”亦云:“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此正“敏于事而慎于言”也。敏事慎言,言行一致,儒佛皆同。

近代天台后裔观宗谛闲法师尝撰《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序》云:“古之大德高人,痛念身世靡常,未明己躬大事,为之割爱弃荣,涉海登山,寻师择友,参求善知识;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死生,发明向上。每每于明眼人前,扬眉吐气;或于棒喝之下,“㘞”地一声,忽觉身心脱落,如寒灰发焰,暗室顿明。将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拔出;当下犹断索师子,跳踯纵横,自在游行,无纤毫系绊。所以称为大力丈夫,此吾出家人发足参方之行径也。”就连目不识丁、樵夫出身的卢行者,亦尤为强调禅者“广学多闻”,尝传五分法身香曰:“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是故禅门更讲究出家衲子的广参饱学,以华严会上亲历百城烟水、遍参共访五十三员善知识的善财童子,为寻师择友的禅门杰出代表。晚近诸方丛林衲子所著海青、大褂衣襟前绣有五十三根线条,这标志寓意着善财五十三参的涵义,意谓欲明心见性必先效法善财,登山涉水,广参天下丛林善知识。参访善知识的目的意义,一则求其善知识启悟以彻见心源本性,一则求其善知识印证自悟知见是否契合如来经教。禅林衲子广参天下丛林善知识的行径,岂非夫子“可谓好学也已”乎!宗门禅者求其善知识的印证,岂非夫子所言“就有道而正焉”乎?宗门禅者发明心地,征得善知识印可后,还必谨遵毗尼之轨为明师,否则易堕入狂禅之流。佛垂般涅槃前亦以戒律善护念善付嘱诸比丘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菩萨戒本》亦云:“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佛制有五部声闻律几百条,亦制有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唐代百丈禅师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丛林清规为僧伦纲纪,设十寮管理制。佛门戒网重重,律仪条条;禅林清规森严,这无不突显其戒为定慧之正基,律为佛身,清规即护戒法衣浮囊。无住大慧,无念大定,乃至六度万行皆由戒发律生。佛门以戒律之轨为明师,以正释子之言行;禅门以善知识为良导,以启悟学人而印证悟后知见。据《摩诃僧祇律》卷第十八载:

此则说明佛门特重戒律,宁可舍身亦不毁佛戒,斯可谓轻身命而重戒律。此外,据《反身录》载:宋代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著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这两则案例说明,不论佛门儒门,可谓好学者皆“就有道而正焉”,儒以礼仪而匡正,佛以戒律而匡正。这说明儒佛之好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乃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而已矣。言行合一,儒佛不二。噫!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 ...
答:释义: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原文(节选):《论语·学而》(节选)春秋:...

学而时习之的而的意思
答:学而时习之,来自历史典故,全句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论语·学而》中有记录,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解释 【拼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学 而 时 习 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

《论语》十则的逐字翻译
答: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段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第1句话讲...

论语书本中的四字成语
答:(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
答:译文:有子(有若)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或:依靠的人,要慎重选择,一定是值得亲近、尊敬的人,才可以跟他学,他可以实实在在帮你办事)。”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古文论语·学而篇的译文
答:论语学而第一篇全文1.0 【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

写出《论语》中的十则治学名言。急急急急
答: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十条: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古文论语·学而篇的译文
答: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2)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

【论语】十则一文中,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谈个人修养...
答:《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