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日用文言文

作者&投稿:常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新唐书崔日用传全文翻译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参加科试考中进士,任芮城尉。大足元年(701),武后临幸长安,路过陕州,陕州刺史宗楚客将供应膳食之事交给崔日用,崔日用供应极为丰厚,且说奉宗楚客之命,遍馈随从。宗楚客知道后大加赞赏,极力荐举他,得以提升为新丰尉,不久,又升为监察御史。暗中依附安乐公主,得到迁升。

神龙年间,秘书监郑普思将女儿送进后宫,崔日用揭发他送女的阴谋。中宗起初不相信,崔日用在廷上恳切争辩,郑普思终究被判罪。当时武家人如武三思、武延秀及宗楚客互相勾结,权宠极盛,崔日用也对他们讨好巴结,很快就升任兵部侍郎。一次在内殿参与宴饮,饮到兴浓时,崔日用起身跳《回波舞》佐酒。舞后向皇帝求任学士职,当即得诏书兼修文馆学士。

皇帝驾崩,韦后专政。崔日用害怕祸患会牵连到自己头上,就借僧人普润、道士王晔的引见,私下去谒见临淄王(后来的玄宗)投靠,且参与商议大事。临淄王说“:如今打算举大事,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解除我亲人的灾祸。”崔日用说“:此举您的孝心感动天地,一定能成功。望能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否则,可能生变。”及至讨平了韦氏,当天晚上就使崔日用暂时主持雍州长史的事。后来论功授官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与研究军国大事,封爵齐国公,赐实封户二百。后来,与中书侍郎薛稷相互争吵,停止他参政,出任婺州长史。后来,历任扬州、汴州、兖州刺史。

2. 新唐书《崔日用传》的第一二段翻译,急要

崔日用传 崔日用,是滑州灵昌人,参加科试考中进士,任芮城尉。

大足元年(701),武后临幸长安,路过陕州,陕州刺史宗楚客将供应膳食之事交给崔日用,崔日用供应极为丰厚,且说奉宗楚客之命,遍馈随从。宗楚客知道后大加赞赏,极力荐举他,得以提升为新丰尉,不久,又升为监察御史。

暗中依附安乐公主,得到迁升。 神龙年间,秘书监郑普思将女儿送进后宫,崔日用揭发他送女的阴谋。

中宗起初不相信,崔日用在廷上恳切争辩,郑普思终究被判罪。当时武家人如武三思、武延秀及宗楚客互相勾结,权宠极盛,崔日用也对他们讨好巴结,很快就升任兵部侍郎。

一次在内殿参与宴饮,饮到兴浓时,崔日用起身跳《回波舞》佐酒。舞后向皇帝求任学士职,当即得诏书兼修文馆学士。

皇帝驾崩,韦后专政。崔日用害怕祸患会牵连到自己头上,就借僧人普润、道士王晔的引见,私下去谒见临淄王(后来的玄宗)投靠,且参与商议大事。

临淄王说“:如今打算举大事,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解除我亲人的灾祸。”崔日用说“:此举您的孝心感动天地,一定能成功。

望能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否则,可能生变。”及至讨平了韦氏,当天晚上就使崔日用暂时主持雍州长史的事。

后来论功授官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与研究军国大事,封爵齐国公,赐实封户二百。后来,与中书侍郎薛稷相互争吵,停止他参政,出任婺州长史。

后来,历任扬州、汴州、兖州刺史。

3. 文言文翻译 《崔枢》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4. 语文文言文《崔枢》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

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士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

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

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毫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

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竞主文炳,有清名。

5. 崔驷传 文言文阅读

应该是“崔骃”传。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高祖父崔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来往。后来刺王失败,被升为侍御史。生了儿子叫崔舒,历任四郡太守,所在之处均有能干之名。崔舒的小儿子名崔骃,王莽时做郡文学,以明经召到公车。太保甄丰举他做步兵校尉。

崔骃辞道“:我听说伐国不问仁人,战阵不访儒士。这一举动怎么找我呢?”于是自陈有过,回家去了。王莽讨厌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多用法中伤他们。当时崔骃之兄崔发因佞巧被王莽宠幸,官位做到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莽一代。后来用崔骃为建新大尹,崔骃不得已,便叹气道:“我生在无妄之世,碰上浇、羿这样的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独自法身而使所生危险呢?”是单车到官所,称病不管事,三年不到县去劝农桑。门下掾吏倪敞劝他,崔骃才勉强起身颁布春令。所到之县,大小牢狱关满了人。崔骃流着泪道:“唉呀!刑罚不中,于是陷人于阱。这些人有什么罪,而关在这里!”于是公平审理,放出二千多人。掾吏叩头劝道:“朝廷初政,州牧严峻。宽恕犯人,确是仁者之心;然而独有你这样做,将有后悔的么!”崔骃说:“邾文公不因一个人易其身,君子称他知命。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是我所愿意的。”于是称疾而去。

建武初年,朝廷多荐言的,幽州刺史又举崔骃贤良。崔骃自以宗门受王莽伪宠,惭愧对汉朝,于是辞归不做官。客居在荥阳,闭门反省,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来决断吉凶,多所占验。临终作赋以自悼,名叫《慰志》。崔骃生了崔毅,因病隐身不仕。崔毅生了崔骃,十三岁能通晓《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人有的讥笑他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元和年间,肃宗才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文辞很典美,文字太多所以不记在这里。皇上常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颂以后,常嗟叹起来。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我没有看见。”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试请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急忙穿鞋在门口迎接,笑着对马因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不会薄待我吧?”于是揖为座上客。住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在宪家,皇帝听说而想召见他。窦宪劝阻,认为不应与白衣之士相见。皇帝懂了,便说:“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正想请他做官,碰到皇帝驾崩。窦太后临朝,窦宪以贵戚出纳诏命。崔骃献书告诫道:“马因听说交谊浅而言语深,是愚蠢;在贱位而望贵显,是糊涂;不相信而纳忠言,是毁谤。三项都不相宜,而想试试看,是想效区区之心,愤懑而不能自止哩。我私下看见足 *** 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厉,有上贤的风度。马因幸而得充下馆,排在后列,因此竭尽拳拳之心,敢进一言。

“古人说:‘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在富贵而能不骄傲的,是没有的。现在宠禄初隆,百僚观行,正当尧舜的盛世,处在光华的显时,岂可不庶几早晚,使众人之誉能久,弘扬申伯之美名,成就周公、召公的事业么?古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不担心没有地位,只担心立身不处于仁义。)从前冯野王以外戚居高位,称为贤臣;近来阴卫尉克己复礼,最终得到多福。郯氏的祖先,不是不尊贵,阳平的宗族,不是不隆盛。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指王氏九侯五大司马,掌握国家的大权。)其所以被讥笑于当时,垂愆尤于后世,为什么呢?就因为满而不挹,位有余而仁义不足哩。汉兴以后,到哀帝、平帝之时,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只有四人罢了。《书经》说:‘鉴于有殷。’(注:以殷商做镜子)可不谨慎吗?“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

长君、少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在前日;安丰侯窦融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用法度自守,终于享了国祚,垂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所以君子福大而更加恐慎,爵隆而愈恭敬。看远近,俯仰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无敢怠荒。这样,就百福到来,庆流无穷了。”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都是故刺史、二千石,只有崔骃以处士年少,提升在其间。窦宪擅权骄傲放恣,崔骃多次劝阻。等到出击匈奴,道路上更多违法之事,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指切长短之处。窦宪不能容忍,稍为疏远了他,因为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岭县长。崔骃自认为远去,不得意,于是不到官位而回家。永元四年(92),死在家中。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乐天之和”与“礼地之序”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C;“礼配地”与“乐应天”对称,中间断句,排除B;“音动于心”与“声形于物”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A.(2)A 《春秋》不是《左氏春秋》,左丘明为春秋人.(3)C “北面”不是找皇帝评理,而是表示臣服认输.(4)①悉:全部;申:反复说明;斥:斥退.句子翻译为:希望(您)召集全部的皇族权贵,在内殿集中宴请他们,告诉他们要和睦相处,把感君恩勤政事的道理反复说给他们听,斥退奸佞小人,堵塞进谗言的渠道.②暇:空暇;玩:使动,使…享受;奏之后廷:省略“于”.句子翻译为:如果是在处理政事的闲暇,姑且想让眼睛耳朵等感官得到享受,应在后宫演奏就可以了.答案:(1)D(2)A(3)C(4)①希望(您)召集全部的皇族权贵,在内殿集中宴请他们,告诉他们要和睦相处,把感君恩勤政事的道理反复说给他们听,斥退奸佞小人,堵塞进谗言的渠道.②如果是在处理政事的闲暇,姑且想让眼睛耳朵等感官得到享受,应在后宫演奏就可以了.。

7.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8. 崔恭 字克让文言文阅读

译文: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去管理延绥仓库,都说他很有才能。因杨溥举荐他,升为莱州知府。内地送到辽东的布匹,都是贮藏在郡的仓库里的,时间长了就会腐烂,看守布匹的人很多都因为这个导致家庭破产。崔恭另建造三十个敞房贮藏这些布匹,规定按年送到外面去,其他的就充当莱州府的军饷,于是放回了看守的人员八百人。也先侵犯京师,崔恭派几千民兵支援京师。朝廷决定建造临清城,发布告征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人民都缺少粮食,请求朝廷等到秋天收过粮食后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杨震。

景泰年间,越级提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各司所用的物品,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取的。崔恭和手下的人作了约定,都免掉了。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随意入,要不然到秋天的时候就遣回原籍,于是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不久,又调到江西左布政使,这里有个广利库,官吏们私自侵吞了五十两银子。崔恭将这件事告诉了巡抚韩雍,于是看守这个仓库的人都被判了罪。崔恭在江西核定了均徭法,根据轻重,每十年一次劳役,这便成了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朱奠培不遵法度,崔恭上书参劾了他。朝廷削减了宁王的护卫数,宁王稍微有所收敛。崔恭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按照规定,崔恭推荐地方上的老人向朝廷讲述利害,陈述革新的办法。崔恭和都督徐恭一起疏通仪真的漕河,又疏通常、镇河,避免了长江的险情。做完这些后,就大力治理吴淞江。从昆山的夏界口,到上海的白鹤江,又从白鹤江到嘉定的卞家渡,最后到庄家泾,一共疏通了一万四千二百多丈的河道。又疏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这几条河流。人民靠这个得到了好处,把曹家港看作“都堂浦”。原来的时候,周忱奏告朝廷定了耗羡的规定,李秉改成了按照轻重来增加减少。这个规定很平常,但难于核算,官吏们感到非常麻烦。于是崔恭免掉了李秉的,一切都按周忱原来定的。

吏部缺少一个右侍郎,李贤、王翱都举荐崔恭。朝廷召了崔恭加以任用。崔恭作了“劝惩簿”,这很有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王翱很看重崔恭,崔恭转为左侍郎。崔恭在父亲死了丁忧后重新复为原职。宪宗当了皇帝后,崔恭向朝廷请求退休不做官,朝廷不允许。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商略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作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起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认为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以崔恭代替了李秉。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除了孝服后,起复到南京吏部任职,崔恭参劾罢免了几个部门的没有才能的几个人。成化十一年春天,朝廷让崔恭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当了三年,就退休了。又过了两年,崔恭去世。朝廷赠给他太子少保的名誉官职,给他的谥号为庄敏。



~

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太阳。②白昼;白天。③一昼夜;一天。④日子;时间。⑤往日;从前。⑥他日;以后的某一天。文言文释义 ①太阳。《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②白昼;白天。《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③一昼夜;一天。《垓下之战》:“尝一日千里,不忍杀之。”...

文言文关于日
答: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2. 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

每天用古文怎么说
答:每天用古文表示有:日、日日、每日、今日、逐日等。1、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释义: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

文言文中日如何解释
答:(1)日有指示时间的作用。如“时”字从日从寺。“寺”是“官府”、“官方”的意思。“时”是指古代官府每天从开门上班到闭门下班所经历的光阴。 (2)日有夫妻逐天过房事生活的意思,是动词。这是日的时间指示作用引起的词性变化。 (3)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

日文言文
答:1. 描写日的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

崔日用的文言文意思
答:《旧唐书·崔日用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 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 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

带日字的文言文
答:——《薛仁贵征东》日冕 rìmiǎn [corona]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稀薄部分,由太阳表面伸展出数百万公里,包含着铁、镍和其他气体的极高度电离的原子,这表明温度有几百万度,日全食时肉眼观看它的外貌像是环绕月亮黑色圆盘的珍珠灰色光环,但在其他时候要用日冕仪才可观测到 日暮 rìmù 。 4. 水喻 文言文 日 字...

文言文的多日怎么说
答:日子 [ rì zi ]、往日 [wǎng rì]、日夜 [ rì yè ]、多日 [ duō rì ]2. 时间的古文怎么说啊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曩...

每日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每天用古文表示有:日、日日、每日、今日、逐日等。 1、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释义: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

有一天用文言文怎么说6
答:1. 每天用古文怎么说 每天用古文表示有:日、日日、每日、今日、逐日等。 1、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释义: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