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种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如下:

踏莎行·候馆梅残 

作者: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

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心中愁情。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

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

踏莎行·云母屏低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答:踏莎行·云母屏低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云母屏低,流苏帐小。矮床薄被秋将晓。乍凉天气未寒时,平明窗外闻啼鸟。困殢榴花,香添蕙草。佳期须及朱颜好。莫言多病为多情,此身甘向情中老。《踏莎行·云母屏低》作者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

浪淘沙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答:浪淘沙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如下:1.《浪淘沙》原文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2.《浪淘沙》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

踏莎行·归雁低空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

《欧阳修传》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答:如下: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

高中文言文大全欧阳修
答:1. 文言文 欧阳修的原文和翻译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欧阳修传文言文及翻译
答:当时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和尹洙余靖都因为支持范仲淹而被驱逐,被别人污蔑为“党人拉帮结派的人”从那之后朋党的理论开始出现,欧阳修就写了一篇朋党论上表给皇帝其中大概写到“我们说的君子以志同道合。全文翻译欧阳修字永叔, 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 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 在家亲自教欧阳修...

欧阳修六一诗话原文及翻译
答:欧阳修六一诗话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夫易水之战,尽破汉兵,此后虽百余年,未有能一举而复者也。轩辕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此皆古之列圣人也,率土之滨...

宋史欧阳修传节选及翻译注释
答:原文: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

欧阳修勤学的译文
答:只是致力读书。原文:先公四岁而孤,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贫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出处: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欧阳修全集·附录》。

文言文启蒙读本22.23原文及翻译
答:“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