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与行书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楷书与行书的差别

作者&投稿:典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要了解楷书和行书的区别和界定标准,这个还得从楷书和行书的发展演变来谈起。

我们开始学写字和练习书法,基本上都是从楷书开始的,等到楷书练熟了,书写速度快了,会逐渐过渡到行书。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楷书和行书的区别,无非是一个写得比较工整,运笔比较慢,而行书书写速度比较快,有连笔这样的区别。

但其实不然。

楷书和行书最大的区别,除了字型上的差别外,还在于笔法上的差别。

我们中国文字,从仓颉造字开始,现在有据可考的文字大致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这样一个演化的过程。

也许有人奇怪,明明楷书一板一眼,写的那么慢,怎么会还在行书之后才演化定型呢?

先秦之前的文字演化我们就不不再考证了。让我们从隶书开始。

我们都知道,隶书始于秦篆,但是秦篆弯弯曲曲的太复杂,所以被加以简化,成为了一种连奴隶也能看得懂的文字,所以称之为隶书。

隶书在汉代逐渐成型和发展,这是毛笔也已经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那么我们回想一下第一次拿起毛笔的孩子会怎样写字?

是从藏锋点顿这样的复杂的运笔方法开始,还是直接一笔划过去呢?

所以这种直接摆动的笔法,造就了汉代隶书笔画的主要特征。

这个是西汉早期马王堆出土的简牍,从笔画上可以看出,早期的隶书笔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弧形。

到了西汉中期的甲渠侯官简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笔画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隶书特征,也就是蚕头雁尾的波浪型笔画。这也是笔法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的必然。

但是隶书和后世的楷书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书写要求工整,速度较慢。所以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笔法——章草就出现了。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

陆机的平复贴,就是章草的经典之作。

比起工整的隶书,很多笔画度连在了一起,而笔画的连续,意味着笔锋运动轨迹的弯折的增加,这需要更加高级的运笔技法方能胜任。

等到了东晋,我们终于迎来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时笔法的发展,已经让笔画脱离了基本的一维线条,作品中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的绸带,在不同的侧面交叠纽结并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不再是一条简单线条,而是变成了某种立体的感觉,这也正是由于笔法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笔锋的熟练应用才能出现这样的效果。

隶书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外一条线索发展为了当今的楷书。

西汉年间,就出现了少量的类似楷书的点画,很可能只是无心之举,但却是一种新字体产生的端倪。

等到了东汉,大多数的字已经退去了隶书的波浪运笔,变得更加平直

其实任何时代对于字体发展的要求,都是在易于识别的基础上的越简单越快捷越好。楷书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对隶书从结构和笔画两方面同时加以简化的产物。

结构的简化,在于笔画的减省,笔画的简化,在于曲线变直线。于是在边角转折的地方,圆弧逐渐消失,代之以提按。运笔的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笔画的端部和弯折处。

我们对比一下王羲之和王徽之的笔法就可见一斑。

当用笔的重心移动到笔画的端部和折点之后,很好地适应了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夸张的端部以及折点,既使点画更加醒目,也能弥补弧形运笔减少、笔画平直带来的审美损失。

等到了唐代,楷书无论是作为一种实用的字体,还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类别,都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中唐的颜真卿是楷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他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是《麻姑仙坛记》,都体现了几个特征:第一:强调端部和折部,提按的笔法极为明显。第二:丰富了端部和折部的用笔变化,使得藏锋、留笔等成为楷书的典型笔法。

再其后,行书也逐渐受到了楷书笔法的影响,而出现了行楷这样的书法。

如上,行书和楷书,都是从隶书发展而来,在魏晋之前,行书占据了书法的主流位置,而到了唐代以后,楷书成为了书法正宗,之后的其他字体,也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楷书笔法的影响。尽管有时行书楷书字型相似,但是我们从其笔法入手,行书注重笔画的运动流畅,弧形运笔,而楷书注重端点转折的提按,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行书和楷书了。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楷书和行书的界定标准非常清晰,从结构和笔画就可以非常容易的判定哪个是行书,哪个是楷书。从结构来说,楷书就是给人四平八稳的感觉,行书比较飘逸。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就是笔画,楷书笔画“点横竖撇捺”都有很高的要求,行书在书写的时候可以牵丝和连笔。

楷书的结构严谨,每一笔都不可缺漏。因为楷书是由汉代形成的隶书慢慢的演变和改造得来的,所以沿袭了隶书的笔法,但省去的隶书的波势(我们称之为“蚕头燕尾”)。楷书的笔法主要有几个特征:横平竖直,形体方正。因为可以作为“楷模”,才成为“楷书”。楷书又叫“正书”或者“真书”,之所以叫“正书”,就是因为它方方正正的结构特征。又称“真书”,就是因为规矩整齐,就是这个字原本的面貌。所以我国古代学习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学习书法,从楷书开始就是因为,楷书最好的展现了一个字形的原本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它的本真,所以称“真书”。

行书是一种总的说法,它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笔法简化了不少,这也弥补了楷书书写是笔画繁多,结构端正造成的书写较慢的不足。行书的结构没有那么严谨,书写流畅,有行云流水之感,所以称为“行书”。风骨洒落、徐行缓步,是优美的行书的一大特征,展现出来的意境也有深意。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就是以“纵有行、行无列”,通篇“险中求平”的造型艺术美,让人惊叹。笔法上,以圆代替方折,以勾、挑和牵丝来加强点与画之间的呼应。这样就是行书明确区别去楷书的显著特征。



行书是介于楷和草之间的书体,主要特点是笔画之间有连带,笔速较快,笔画有减省。行书可以有楷的成份称行楷行书中有草的成份称行草。
楷书也有称真书、正书的。笔画起行收明显,笔速较慢,笔画无省减,无连带,讲究中规中矩。

应该先练隶书,行书,草书,最后楷书,这是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有科学道理

楷书和行书有什么区别?~

1、起源不同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大约出现于汉末时期。
而行书则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雏形于汉末,知道晋朝王羲之的书法现世才流行起来。
2、风格不同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飘逸洒脱。

3、盛行时期不同
楷书成熟和流行的时期是唐朝,尤以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
行书的成熟和流行时期则在晋朝,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二人为代表。
4、笔画写法不同
楷书讲究笔画平直,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即便是非常简单的字亦是如此。
而行书通常情况下把起笔中的顿笔去掉,采用搭锋入纸的方法,另外行书把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转折处不再使用顿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行书与楷书的区别,写完这个字,便能恍然大悟!

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各有什么特征?
答:隶书是在纂书的基础上,为了书写便捷的需要而演变来的,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书写略微宽扁,给人一种冲突感,具有生命力。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把秦纂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笔画,相较于纂书更易于书写。汉隶笔势生动、风格多样,相对于秦隶字体结构更加简化,结构完全与纂书不同,呈现扁平化...

行书一般是指楷书的一种。请问行书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答:(祭侄稿)(自书告身帖)03代表人物三:苏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他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

什么是行书
答: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最好的,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书体。在座同学的爸爸妈妈现在的楷书不一定能有你们写得好,但是行书却人人都能写。写行书的人最多,但越往高处越难,在能写会写和写得好之间,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个差距不好形容,因为看待书法的观念和标准是不一样的。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

行书和楷书的区别是什么?
答: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行书和楷书的起源 行书起源要早于楷书,因为真生行、行生草中的真指的是隶书,本意是指行书最早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将隶书和楷书对比可以看出,楷书中具备隶书没有的勾挑、撇捺中等笔势,所以开始更像是行书被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产物。

行书和草书的区别在哪里?
答: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什么样的字是行书?
答:行书除了要求点画有质感,坚韧遒劲之外,更要求点画之间相互呼应,精神贯注。在欣赏行书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眼光顺着一个宇的起始笔画依次运动,就会感受到贯穿于行书点画之间的那种强烈的流动感。这种流动感在书写过程中加以运用,是我们理解行书点画,并在临写和创造过程中赋予行书以生气的前提条件之一。2...

行书是硬笔书法吗?
答:行书是书法,但不一定是硬笔书法,看你用什么工具,用钢笔或铅笔或其他硬笔写的就是硬笔书法,用毛笔写的就不是

“行书”与“草书”有什么区别?
答: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特点不同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

什么样的字体是行书?
答:该用哪种字体,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说在古代,一些文献 ,著作都是用正楷来书写的,再早以前有用隶书的 秦朝前用后大篆 小篆。。至于现在印刷书都是正楷阿!平时写字多数用行书!至于草书、隶书等都作为书家的不同爱好而各有所“专”而已,呵呵~~~...

楷书与行书的区别与联系?楷书与行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1、楷书的点画按照均衡、平实等基本结字要求摆放,点画本身更要求坚劲,有力度感。行书除了要求点画有质感,坚韧遒劲之外,更要求点画之间相互呼应,精神贯注。2、楷书必须严格遵守点回的分间布白规律,稍稍挪动位置就成为败笔。行书点画摆放自由随意,点画形态干差万别,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行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