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几个日本古代武将的资料?! 求日本历史名将或名人的名单

作者&投稿:臧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中国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介绍
  服部半藏(Hattori hanzou masanari,1542-1596),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时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来代代相传的名号。此外、历代的族长都以石见守(いわみのかみ,Iwami no Kami)世代相传,因此又称为服部石见守,服部正成,服部千军
  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纪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则是自中国吴国渡海过来的移民。秦氏不但传授纺织技术给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开「新乐」公演,令日本人大开眼界。所谓「新乐」,是3世纪末到4世纪初,在中国非常发达的一种大众艺能,内容包含歌舞、杂技、力技、魔术、偶人剧、口技,以及训练犬、猴子、鸟等小动物表演节目的大众娱乐。据说是融合西藏艺能与中国艺能的新型技艺。秦氏集团当时主要在中国南部都市与寺庙巡回演出,日后组织逐渐膨胀,分散到中国各地。其中之二、三个乐团,为了寻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来。日本和服的传统称呼是「吴服」,语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吴国。
  服部氏是秦氏集团分组之一。至于何时移居伊贺?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将「新乐」技能钻研演绎成兵法忍术?也没有详细史料可追本究源。总之,服部一族于16世纪上旬离开老家,归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为松平家家臣。作为德川的家臣、服部半藏率领伊贺忍者建立了不少战功。所以人们都畏惧地称他为“鬼半藏”。而从此德川家的忍者部队的首领也以继承‘半藏’这个称号为荣耀。不过正成的两个儿子却都是悲剧型人物:长子服部正就因为自私自利和愚蠢而激起部下忍者集体叛乱(这是极为罕见的),后被德川家康贬为平民。后来为了重振家道,正就参加了1615年德川家康进攻丰臣秀赖的“大阪夏季战役”,在战斗中阵亡。次子服部正重也因为妻子娘家涉嫌叛乱而遭到株连,遭到流放的处罚,最后穷困潦倒的客死异乡。
  服部氏於第2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时仕奉於德川家康以旗本的职位领有8000石俸禄。家康将召募自伊贺地方的武士编成伊贺同心军团后交予服部指挥。一般若没有特别说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将之一,又号称「鬼半藏」。
  半藏麾下的伊贺同心兵士中有不少是伊贺忍者、因此流传至后世的印象中,服部半藏之名代表著德川氏有名的忍者军团。
  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贺国的豪族,祖先姓秦,而秦氏也确实是从中国古代吴国的移民。
  服部正成之父服部半三保长为第一代,原仕奉足利义晴,离开伊贺后到了三河国仕奉松平氏,相继侍奉了松平清康、广忠、家康 三代。他也被认为是一名忍者,但真实的情形已无法考究。
  保长的长子服部正成继承了半藏(半三)一名,开始通称服部半藏。正成有「鬼半藏」的称呼,被视为杰出的猛将,在仕奉德川家康时屡立战功。
  正成虽被视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后世记载他的事迹多是率领忍者众进行放火等秘密活动。桶狭间合战后,德川家康出兵进攻今川家领地。在进攻三河国西郡宇土城一战中, 正成率伊贺忍者六、七十人潜入城中,为落城立下首功。
  永禄十二年(1569) 正月的挂川城攻战中,又协助本多重次落城。
  元龟三年(1572)十二月,在三方原合战中再此立下大功,并得到家康的重赏。
  天正七年(1579)9月,家康的长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吴城切腹。已经被任命为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担当了信康的介错。但是半藏整个过程都伏地大哭,连刀都不能举起。忠义令人感动。此外在本能寺之变时,因为在伊贺拥有地缘和人脉的关系,服部顺利地将家康经伊贺护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这一次归程被家康称为“生涯第一艰难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护送家康通过。家康回到三河后,为表彰半藏的功绩,赐给其远江八千石的领地。小田原之战后,家康移封关东,随行的半藏此时下属伊贺众已达二百馀人。
  庆长元年(1596)12月,半藏去世。并被安葬于安养院,这是当年半藏为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奉寺院(后来改称西念寺),这也是对其一生忠义的认可。
  此后,家康开始将天正伊贺之乱中流离失散的伊贺忍者集合起来,组成伊贺同心军团,交予正成统领。家康搬至江戸城时,半藏负责江戸城西门的警备、因此这个西门到现在都还有半藏门的称呼。
  正成的长男,服部正就在父亲死后、继续领导伊贺同心200人、同样与父亲有半藏和石见守的称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挥权后就引来部下的不服,从此正就被废了兵权、改封领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来似乎只继承了三代、不过,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胜的姐姐,他的儿子・服部源右卫门正辰也因而得以仕奉於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长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也被松平家任为家老一职。
  之后服部半藏之名传至第十二代时由廿一岁的服部半藏正义继承,他成为桑名藩松平定敬的家老,曾经参与鸟羽伏见之战。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国王。官至正一位太政大臣。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正室之子(长子为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经是西三河的大豪族。但其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编辑本段]经历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田原的户田氏(户田康光)所夺,与天野三之助.阿部德千代同被送往织田氏的热田,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野)。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担任今川军师的太原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并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雪斋遂跟织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广交换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竹之内波太郎等人的支持以及各寺院的煽动,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半年的征战,最终用攻心的方法瓦解了起义,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姊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史称“姊川之战”,此后率军攻克远江的曳马野,并将治所迁往曳马野(迁移居城时已改名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障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倾甲、信、骏三国之兵三万五千人意图进军京都,但途径德川家康的三河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五千人及织田信长援军三千余迎战于三方原。此战便被称为“三方原合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织田援将·平手凡秀战死。此战德川家死伤一千六百余人,其部下分四批陆续扮成德川家康吸引了信玄军兵力,德川家康本人遂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房(又称马场信春)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1575年5月,武田信玄死后继承了武田家的武田胜赖率一万五千人攻打奥平信昌率五百人驻守的长筱,德川氏联合意欲一口气扫平武田氏的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领有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称“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经伊势返回三河,期间由服部半藏、茶屋四郎次郎等护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领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像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领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领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现东京),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领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领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领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领主的名主的土地领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领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领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领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着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大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并向明朝皇帝称藩,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3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织田信长(1534年5月12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耀於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织田为其苗字,族姓则有三说:平氏、忌部氏或藤原氏,一般认为忌部说可能性较高。幼名吉法师,出生於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使织田氏成为日本战国时代中晚期最强大的大名,但后来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断本能寺,织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总见院殿赠大相国一品泰岩尊仪,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时追赠为正一位太政大臣。
  [编辑本段]【略历】
  1534年出生。父亲死后、历经与同母所生之弟的织田信行的家督之争,胜利后成为织田家的主君。于击破周边敌对势力的今川家与斋藤家之后,立足利义昭为将军并完成上洛(京都)。之后义昭与信长为敌,并下令给武田家、朝仓家、比睿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等,组成了反信长包围网。信长突破包围网后,迈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乐市乐座、土地调查等革新政策。后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谋反(本能寺之变)而自杀。
  否定既存的权威与势力(朝廷、佛教等),选用人材不在意其家世出身,透过活用新兵器如火绳枪将战国时代导向终结之路。由于秀吉的情报操作加上信长本人亦曾自称魔王(第六天魔王),最早织田信长被称为“第六天魔王”是在元龟三年(1572),当时武田信玄正要上京,信玄写了封信给信长,并署名“天台座主沙门信玄”,而信长给信玄的回信书就署名“第六天魔王信长”。大概可以看出信长和信玄之间彼此挑衅的味道很重 对信玄等人而言,死后可以成佛 但对信长而言,只有现在看的到的才是真实的,信长并不认同死后悟道的想法 这大概就是信长当时以“第六天魔王”自称的原因吧,信长本身亦存在为人所惧的部分。

  丰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 Toyotomi Hideyoshi)
  (1536-1598)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为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明史》里称作平秀吉。

  明智光秀
  あけち みつひで(1528-1582)
  [编辑本段]【一、冷峻的指挥官】
  日本战国名将。织田信长重要将领,全称明智十兵卫光秀。,
  官职: 征夷大将军、近畿管领、日向守、丹波守护
  上图为日本光荣游戏《战国无双2》中的明智光秀
  关于他的身事在历史颇有争论,一般说法是《明智军记》里说明智家是美浓豪族土歧家的分支,属于武田氏一派的子孙,由于明智光秀的父亲明智光纲早亡,他是寄养在叔父明智光安的城里长大的,另外,明智光秀还是织田信长的妻舅,原因是因为明智光秀的叔父明智光安把三女儿嫁给了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注,该说法在历史上不被承认。美浓确实有个名为明智庄的庄园,但史料中却毫无任何有关明智家存在的证明。另外,《明智军记》写明智光秀游历的很多名城在当时还未建成,而那些提到的诸侯又早已死去。)
  长大后的明智光秀出仕了斋藤家,此后不久,斋藤道三遭到其子斋藤义龙的攻杀,斋藤道三在长良战死后,斋藤家的新当主斋藤义龙立刻对亲近斋藤道三的明智家发动进攻,明智家被灭亡,明智光秀被迫逃亡到越前,出仕越前朝仓家。
  也许是不满意朝仓家,永禄十一年(1568)七月,明智光秀再度出走,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被三好三人众和松永久秀赶出京都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的弟弟足利义昭,足利义昭此刻正前往越前朝仓家,他希望能够借助朝仓家的力量夺回征夷大将军职位,但是,朝仓家以实力不足的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无奈的足利义昭只好准备再去上杉家,武田家寻求帮助,就这样,为伸张大义的明智光秀跟随了足利义昭。
  在寻求上杉家和武田家的帮助失败后,足利义昭一行人最后来到了尾张的织田家,最后,在明智光秀的说服下,织田信长终于同意帮助义昭上京夺回征夷大将军职位,由于明智光秀出色的才能,织田信长请求足利义昭让明智光秀以足利家臣的身份仕于织田家,这在“忠臣不仕二主”的道德观上看来,这种情况确实异常,但是,在名份上看来,足利义昭是未来的征夷大将军,那么织田信长也就是义昭臣子,而且,足利义昭此刻急需信长的帮助,所以,足利义昭很爽快的答应了。

  姓名: 岛津义弘 1535 -- 1619
  别名: 兵库头,忠平,又四郎,义珍.
  道号:维新斋.
  官位: 不详.
  身份:岛津贵久次男.
  传:率领勇猛的萨摩军团,辅助父贵久,兄岛津义久统一九州,人称"鬼岛津"的名将.
  1554年,大隅岩剑城攻城战,首次上阵.
  1572年,木岐原之战,以少数兵力击破伊东军. 耳川之战,水俣城之战,居功至伟.
  1587年,岛津家降服丰臣家后继任家督.
  关原会战中从属西军.西军败阵时,义弘血战逃脱.战后,德川家臣井伊直政极力求情, 得以免罪.
  岛津义弘
  说到萨摩岛津家,大家反应出来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岛津家义久这四兄弟,能够出色的发挥兄弟们的能力,保持家中始终的团结,是岛津家九州制霸过程中最不可缺的一个条件。这兄弟四人的能力,在历史上的评价也都很高。
  四人中人气最旺者,当属老二岛津义弘。
  人称“鬼石曼子”,“鬼岛津”的岛津义弘,是岛津一门中最出色的战将。(俺是认为家久略强啦)义弘性格坚强,遇事能冷静分析、处惊不乱,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在家中无人能比的,这一切都注定了义弘日后将成为九州乃至全国的头号名将。
  在光荣的信长野望系列游戏中,义弘的统率始终高居前五位,且兵科数值也是比例最好的,义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认证。(比起加藤清正,立花宗茂等后期名将处境好多了)可能有人会问:冲田咀合战,户次川合战这几次关系到岛津家命运的战役都是四男家久指挥的,义弘凭什么排在家久之前呢?
  答案其实是很简单的,义弘生涯中的三大场战役,决定了义弘九州第一名将的命运。
  众所周知,义弘的成名之战,是与日向伊东家的木崎原合战中,仅以不到五百兵的少数兵力,基本上无人伤亡的战绩大胜,这在日本合战史上都是罕见的。(所以木崎原合战也被安了个“九州桶狭间”的名誉)伊东家的将领,在游戏中看起来一个个都像面人般,其实不然,伊东家与岛津家两家多年来一直为日向良港油津的争夺而反复争斗着。(这也就创下了个日本史上城池争夺的最高记录:一共一百四十年的沃肥城争夺史)第一代争斗是伊东家第一位名君伊东佑国挑起(由于沃肥城拥有九州最繁华的几座城下町),手势高达一万八千的精兵攻打当时岛津藩名将——即沃肥城的修建者新纳忠续所守的沃肥城,在强攻十七日不落后,岛津军八千援军开到,里应外合,大败伊东军,佑国也在战役中战死。
  接着是从一四八五年到一五六七年这段时间内,沃肥城五易其主,可见争夺之激烈。一五六八年,伊东佑国的孙子义佑经过三十一日的苦战夺回沃肥城,为伊东家迎来史上的最高峰奠定基础,这时候,伊东家领有日向全境,大耦北部等四十八城近四十五万石的领地。
  但是,伊东家的这段高峰仅仅保持了五年不到,就因元龟三年(一五七二年)的木崎原之战中而再也无力与岛津家抗衡了,而这场大战就是义弘一手领导的,从此,义弘名声大振,成为南九州地区无人不知的猛将。
  义弘生涯中的第二场大战役,是在侵略朝鲜之时的“泗川合战”。万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夜,明军领董一平率中路明军两万六千名攻打泗川城。日军两万人分守内外二城。二十八日夜,明先锋李宁率一千人攻破外城,战死。是夜,董一平全歼外城守军,击毙日军大将相良丰赖,主将川上忠实身负重伤,率领一百余人逃进内城。义弘率残部万余人据险死守待援。十月一日,明军于内城墙外百米架炮猛轰,城门告破。明军总攻即将开始,义弘正准备敢死队突围逃跑,不料明军后部弹药失火爆炸,军心动摇。明军以为后路被日军偷袭,纷纷逃窜。义弘见机出城掩杀,明军大败。(因为此战,岛津义弘名声大振,在日本国内被捧上了天,称为“鬼石曼子”,其实说穿了,这位仁兄的胜利秘诀只有一条——运气好。 )
  第三场大战役关原之战是义弘生涯中最危险的一仗,手下多员名将战死(长寿院盛淳,岛津丰久,肝付兼护,川上忠坚等),自己也险些失去性命,不过这一仗倒是为义弘一生的征战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秀吉以不会“节约”萨摩隼人而出名(一生对岛津家都无比刻薄,岁久和家久之死便是秀吉打压岛津家的最好证据,但到头来忠于自己的还只有岛津家),在侵朝战争的最后一战,也就是退却之战中将接应殿后的重任交给了俺们萨摩隼人,这就是萨摩军的悲剧——露梁海战。萨军面对明朝和朝鲜水军联军(主帅明军水军统帅陈璘,副帅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其中明军是主力),损失惨重,绝对伤亡人数在一万人以上,从此元气大伤,此后十多年都没能恢复过来。
  关原之战中,义弘像是赶集般领出了一千多军,赶赴战场,其本人就在这一仗中没有抱下生还的打算。
  由于战前石田三成军不援救岛津丰久队,义弘在大战的开始一直都抱观望态度,直到西军总败退的时候,义弘才勇敢的站了出来。布下锋矢阵,突破德川军本阵,将不可一世的本多,松平,井伊部蹴散后退却,面对如山似海般的追军,义弘仍然能保持相当冷静的头脑,冷静的决定了有秩序的退却行动。当然,侄子丰久和军师长寿院盛淳都充当了替死鬼的角色,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义弘的军师长寿院盛淳。
  盛淳在岛津家实际军事上的地位,甚至还超过宿将山田越前守有信,新纳武藏忠元等。秀吉曾许新纳忠元十万石的大名身份,遭到忠元拒绝;十万石请盛淳作自己的幕僚,(甚至高过黑田官兵卫)也遭到娩绝;无奈之下秀吉终于拉到了伊集院父子,许以七万石领地。最后,盛淳在关原之战中身披秀吉赏赐给义弘的盔甲,仅以十骑之力挡住了德川追军连续三次的突击后壮烈战死,为岛津家留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无论如何,率领仅仅一千军在关原合战这样的大战中殿军而成功退却,使得义弘的名望,人气达到顶峰,就连仅以三千军守卫上田城牵制住秀忠大军的真田昌幸父子都无法与之相抗衡。
  晚年的义弘,醉心于佛学,不问世事。其激流勇退的作法,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名君”的形象。
  或许,与大多数战死沙场的名将相比,义弘的人生是完美的吧!

服部半藏(Hattori hanzou masanari,1542-1596),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时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来代代相传的名号。此外、历代的族长都以石见守(いわみのかみ,Iwami no Kami)世代相传,因此又称为服部石见守,服部正成,服部千军
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纪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则是自中国吴国渡海过来的移民。秦氏不但传授纺织技术给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开「新乐」公演,令日本人大开眼界。所谓「新乐」,是3世纪末到4世纪初,在中国非常发达的一种大众艺能,内容包含歌舞、杂技、力技、魔术、偶人剧、口技,以及训练犬、猴子、鸟等小动物表演节目的大众娱乐。据说是融合西藏艺能与中国艺能的新型技艺。秦氏集团当时主要在中国南部都市与寺庙巡回演出,日后组织逐渐膨胀,分散到中国各地。其中之二、三个乐团,为了寻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来。日本和服的传统称呼是「吴服」,语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吴国。
服部氏是秦氏集团分组之一。至于何时移居伊贺?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将「新乐」技能钻研演绎成兵法忍术?也没有详细史料可追本究源。总之,服部一族于16世纪上旬离开老家,归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为松平家家臣。作为德川的家臣、服部半藏率领伊贺忍者建立了不少战功。所以人们都畏惧地称他为“鬼半藏”。而从此德川家的忍者部队的首领也以继承‘半藏’这个称号为荣耀。不过正成的两个儿子却都是悲剧型人物:长子服部正就因为自私自利和愚蠢而激起部下忍者集体叛乱(这是极为罕见的),后被德川家康贬为平民。后来为了重振家道,正就参加了1615年德川家康进攻丰臣秀赖的“大阪夏季战役”,在战斗中阵亡。次子服部正重也因为妻子娘家涉嫌叛乱而遭到株连,遭到流放的处罚,最后穷困潦倒的客死异乡。
服部氏於第2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时仕奉於德川家康以旗本的职位领有8000石俸禄。家康将召募自伊贺地方的武士编成伊贺同心军团后交予服部指挥。一般若没有特别说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将之一,又号称「鬼半藏」。
半藏麾下的伊贺同心兵士中有不少是伊贺忍者、因此流传至后世的印象中,服部半藏之名代表著德川氏有名的忍者军团。
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贺国的豪族,祖先姓秦,而秦氏也确实是从中国古代吴国的移民。
服部正成之父服部半三保长为第一代,原仕奉足利义晴,离开伊贺后到了三河国仕奉松平氏,相继侍奉了松平清康、广忠、家康 三代。他也被认为是一名忍者,但真实的情形已无法考究。
保长的长子服部正成继承了半藏(半三)一名,开始通称服部半藏。正成有「鬼半藏」的称呼,被视为杰出的猛将,在仕奉德川家康时屡立战功。
正成虽被视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后世记载他的事迹多是率领忍者众进行放火等秘密活动。桶狭间合战后,德川家康出兵进攻今川家领地。在进攻三河国西郡宇土城一战中, 正成率伊贺忍者六、七十人潜入城中,为落城立下首功。
永禄十二年(1569) 正月的挂川城攻战中,又协助本多重次落城。
元龟三年(1572)十二月,在三方原合战中再此立下大功,并得到家康的重赏。
天正七年(1579)9月,家康的长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吴城切腹。已经被任命为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担当了信康的介错。但是半藏整个过程都伏地大哭,连刀都不能举起。忠义令人感动。此外在本能寺之变时,因为在伊贺拥有地缘和人脉的关系,服部顺利地将家康经伊贺护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这一次归程被家康称为“生涯第一艰难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护送家康通过。家康回到三河后,为表彰半藏的功绩,赐给其远江八千石的领地。小田原之战后,家康移封关东,随行的半藏此时下属伊贺众已达二百馀人。
庆长元年(1596)12月,半藏去世。并被安葬于安养院,这是当年半藏为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奉寺院(后来改称西念寺),这也是对其一生忠义的认可。
此后,家康开始将天正伊贺之乱中流离失散的伊贺忍者集合起来,组成伊贺同心军团,交予正成统领。家康搬至江戸城时,半藏负责江戸城西门的警备、因此这个西门到现在都还有半藏门的称呼。
正成的长男,服部正就在父亲死后、继续领导伊贺同心200人、同样与父亲有半藏和石见守的称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挥权后就引来部下的不服,从此正就被废了兵权、改封领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来似乎只继承了三代、不过,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胜的姐姐,他的儿子・服部源右卫门正辰也因而得以仕奉於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长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也被松平家任为家老一职。
之后服部半藏之名传至第十二代时由廿一岁的服部半藏正义继承,他成为桑名藩松平定敬的家老,曾经参与鸟羽伏见之战。

日本古代武将详细介绍~

本多忠胜(1548~1610),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时称“战国第一猛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榊原康政),德川三杰之一。 本多忠胜被后世称为“东国唯一猛将本多平八,西国唯一猛将立花宗茂”在历史上,在后世的眼中,都是以武勇的形象为主

山本五十六,臭名昭著的名人一大把!

关于日本战国的历史,几个著名武将的平生还有几个美女的历史
答:比较著名的武将一般都是比较有名的大名的 家臣 在日本战国的先后几个时期中 1 织田信长 2 丰臣秀吉 3 德川家康 其中 ,织田就快统一日本的时候,被明智光秀刺杀于本能寺 ,随后 丰臣秀吉 带兵平了 明智光秀 ,取得了德川家臣的支持,最后 基本上统一了日本。但由于 出身低微,最终做到 关白 一职...

日本战国时期,十大令人扼腕叹息的武将。你能想到谁?
答:可惜生不逢时,好在政宗的政治嗅觉最灵敏,知道因势利导,所以能保住伊达家名已是万幸。八、大和大纳言丰臣秀长 大名级之后就是重臣级了。秀长绝对是秀吉的手足重臣,为人谦和敦厚,甚得人望,连大和这个宗教势力猖獗不法的地方都能治理的滴水不漏。四国征伐虽然不像秀吉亲临的其他大规模征伐战那样势...

简介以下日本战国时期人物
答:天文五年(1536)三月元服(古代日本十二岁以上男子所行的成年礼,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冠礼),受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晴赐予“晴”字改名晴信。一般所称的“信玄”是其后来的法号“法性院信玄”的简称。同年七月,由今川义元牵线说媒,迎娶了左大臣三条公赖之女为正室(三条夫人)。 流放信虎以后,随即就展开了攻取信浓的...

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共有几位将军?
答:东照大权现 安国院 从一位 太政大臣 1543年- 1616年 1603年- 1605年 父-子 松平广忠 传通院 筑山殿 旭姬 73 2 徳川宗家 日光东照宫 2代 德川秀忠 台徳院 从一位 太政大臣 1579年- 1632年 1605年- 1623年 父-子 德川家康 西乡局 浅井达子 53 18 徳川宗家 增上寺 3代 德川家光 ...

日本战国时代武田家和上杉家各有何著名家臣武将?
答:武田二十四将:饭富虎昌、横田高松、板垣信方、土屋昌次、甘利虎泰、小幡虎盛、山县昌景、秋山信友、穴山信君、真田幸隆、马场信房、原昌胤、武田信繁、武田信廉、小幡昌盛、一条信龙、真田信纲、多田满赖、小山田信茂、内藤昌丰、三枝守友、高坂昌信、原虎胤、山本勘助。日本战国武将的实力排名...

日本的一些历史著名人物
答:德川家康(1541—1616)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织田信长(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

日本战国著名武将
答:南部晴政,南部第二十四代当主,大膳亮,大膳大夫,初名安政。在他的时代南部氏成为北陆奥的霸主。南部晴政(なんぶ はるまさ 1517-1582),南部第二十四代当主,大膳亮,大膳大夫,初名安政。在他的时代南部氏成为北陆奥的霸主。天文八年,安政上洛,拜领将军义晴一字始称南部晴政。天文九年...

关于日本史上的武藏,小次郎
答:但是,武藏为什么始终无法像柳生新阴流一族那样,归附将军门下当剑术师范呢?或像剑圣上泉信纲那样,拥有多数资优门生,且派生不少一脉相传的剑术流派呢? 有关这点,京都艺术大学教授,也是日本国画画家的大野俶嵩先生,根据武藏留下来的水墨画线条,推测出一个结论:武藏极有可能是左撇子。 简单说来,武藏正因为是左撇子,...

日本古代武将详细介绍
答:本多忠胜(1548~1610),日本战国时期名将,时称“战国第一猛将”、“鬼之平八”,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及榊原康政),德川三杰之一。 本多忠胜被后世称为“东国唯一猛将本多平八,西国唯一猛将立花宗茂”在历史上,在后世的眼中,都是以武勇的形象为主 ...

日本历史名人
答: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船山长江口,他仰望明月,又写了一首“望乡诗”。后来由于海上飓风,船迷失方向,漂到南海一带。最后他又返回中国,继续在唐朝任职。公元771年,在长安逝世,终年七十三岁。丰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1537~1598):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统一全国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