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何能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厉害在哪里呢?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汉初三杰中,萧何与张良、韩信完全不同:
张、韩是天纵英才、国士无双,二人各自在文、武方面的才能让其他人望而兴叹;
而萧何则是另一种类型,他既不能率军作战,又不擅长军事谋略。
那萧何厉害在哪里呢?通俗点理解:萧何胜在娴熟的职业技能、高超的“情商”,相对而言,这些技能是可以模仿的,因此也更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首先,萧何有一个另类之处:他曾经是刘邦的领导、恩人。
秦朝建立后,为了全面消除贵族阶层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朝廷采取丞相李斯“以吏为师”的主张,逐渐打造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官吏队伍,萧何就是其中的一员。
《史记》称萧何“通晓法律、无人能比”,在沛县县令手下当差。从后来县令招待吕公时,萧何主管收礼、安排宾客位置,由此看来,他应当是一县之长的亲信、骨干,按今天的概念来理解,有点像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之类,在任何时期,这都属于成功人士。
但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县高级干部,却会刻意照顾一位小人物——“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无论是在当平头老百姓、还是做亭长(类似于派出所所长)这种小官时,刘邦经常得到来自县长亲信的关照。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关于其原因,我们可以结合另一件事加以猜测。
有一次,朝廷的御史前来泗水郡督察工作。萧何跟着这位来自中央的领导办事,表现极为出色,在后来的考核中名列第一。爱才的御史打算上奏朝廷、把萧何调进京城工作,但面对这种寻常官员梦寐以求的机会,萧何竟然再三推辞,最终对方遗憾而去。
因此,萧何之所以照顾刘邦,最有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其一,秦帝国的一揽子政策,是对过去几百年旧体系的全面推翻,必然会存在较多问题;而萧何身在基层、精于吏事,见惯了最真实的情况,对王朝存在的巨大危机深有感触。而刘邦这种草根英雄人物,则代表着官员体系外的另一个群体,萧何关照他,极有可能是提前押宝,以便将来多一条后路;
其二,逆反心理。在县令招待吕公的酒席上,萧何曾说时任亭长的刘邦:“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句话看似嘲笑,实际上更像是为刘邦找台阶下;也许正是刘邦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才让对森严官僚体系心怀不满的萧何心生好感,因此刻意对其进行关照。
一言以蔽之:萧何极有可能是把刘邦当成了自己的另一面:相对于有脸面、有地位、在现有体系下循规蹈矩的自己,豪爽、洒脱、胆气十足的刘邦,契合了萧何内心中挑战秩序的另一副形象。他照顾刘邦,说好听点是善于识人、押宝潜力股;难听点就是投机倒把、狡兔三窟。在任何时期,这都不失为明智之举。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紧绷的秦朝地方体系瞬间崩溃,各郡县纷纷杀死当地官员起义,惊恐之下的沛县县令也想见风使舵、起兵响应。主吏萧何联合狱掾曹参劝说县令召回逃亡在外的刘邦等人,一是为了提高事变的成数,毕竟刘邦在基层更有号召力;二是可以凭借对刘邦多年的照顾,能够使其被自己所用。
说得直白点:萧何多年的投资终于要见到收成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先是县令竟然临阵变卦,害得萧何差点丢了性命,不得不翻墙投奔刘邦;随后刘邦竟然振臂一呼,让沛县城内父老乖乖打开城门。如此一来,萧何就成了背叛朝廷的官员,也变成了刘邦的部下。
萧何的心情八成不怎么愉快,更何况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凸显出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武力成了决定一股势力生死存亡的首要因素,在刘邦手下最受欢迎的,一是能冲锋陷阵、率军打仗的武将,二是可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但遗憾的是,在这两方面,萧何都不擅长;相比较在鸿门宴上大出风头的张良、樊哙,乃至凭借军功逐渐升迁的曹参,萧何一度显得销声匿迹、默默无闻。
不过,通过在占领咸阳后的一项举动,萧何成功的跻身于刘邦阵营的权力核心圈。
杀入咸阳后,众将纷纷奔向府库抢夺金银财宝时,萧何却视财宝为无物,径直秦丞相御史府,把秦朝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全部收集起来,等于是抢占了全国的战略情报资源。
这种独树一帜的行为,自然会引起刘邦的注意,毕竟眼下秦朝已经崩溃了,已经到了分地盘、同时准备下一阶段更激烈博弈的新阶段,想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占据优势,必须提升综合实力,如何治国理政将上升到与打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萧何在这方面的成熟与老练,无疑是出身底层的刘邦最需要的。
因此,萧何凭借着自己多年官场培养出的素质,成功的为自己攫取了有利身位。随着刘邦由沛公升级为汉王,萧何一跃成为了丞相。毕竟矮子里面挑将军,在刘邦阵营中,曾经被朝廷御史看中的萧何,当然是头号治国人才。
进入汉中后,萧何理政的才能日益凸显,刘邦也越来越离不开他,韩信得到重用的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后来,当刘邦带着一众文武东进与项羽逐鹿天下时,萧何留守关中,以一己之力带领大后方整顿政务、发展经济、征集粮草、输送军队。
正是由于身后有萧何这么一位既能干、又忠心的帮手,刘邦在跟项羽作战中屡屡被打得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却总能迅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毕竟关中资源虽强,但如果执政者水平和能力不够也是白搭(如秦二世)。
正是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萧何的地位才逐渐变得不可替代。但随着刘邦的全面获胜、汉王朝的建立,萧何逐渐面对着新的困局:与刘邦的冲突。
在之前的战争期间,萧何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也在关中、巴蜀形成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而随着天下趋于安定,萧何的相权逐渐成了刘邦皇权的巨大威胁:事业草创,刘邦既需要萧何的政务才能,却又忌惮其权力与威望(更可况对方还曾是自己的领导),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压制。
于是乎,在分封功臣时,刘邦利用手下人之间的矛盾,刻意抬高萧何、贬低曹参:群臣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却故意把这一殊荣给了萧何,并且准许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看似抬举,实际上是把理政的萧何推到军功集团的对立面,好让双方掐个头破血流,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萧何此时的角色其实很尴尬,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就会沦为众矢之的。情况若恶化到一定地步,保不准刘邦会丢卒保车、舍弃属于少数派的萧何。
此时的萧何,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高情商”:
为了进一步博取刘邦、吕后的信任,萧何不惜投其所好,利用韩信跟自己的交情,活生生把对方骗到了绝境;
而因此功劳被拜为相国、加赐重赏后,萧何则听取召平的建议,坚决辞让封赏,并且把大量家产、资财捐给军队,让刘邦龙颜大悦;
下一年,刘邦在征讨英布的途中,还没忘记派人来调查萧何在干什么。为了保命,萧何通过强买民田等自污方式来打造一副毫无野心的形象,以打消刘邦的疑虑;
此外,他在购置田地住宅时,必定选那些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房子时,也从不修筑围墙;
而对于跟自己一向不和的曹参,萧何也刻意退让,后来当汉惠帝向其咨询继任人选时,他毫不迟疑的推荐了这位老对手。
萧何的一切举动,其实跟当初他在沛县时照顾刘邦一样,都是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惜招上坑害老友(韩信)、欺压百姓等恶名。但这就是封建政治的无奈,也是人性的悲哀。
人类向来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早年的萧何对刘邦照顾有加,虽然也许有私心的考虑,但刘邦从中获益匪浅却是事实;
而随着刘邦在乱世中的崛起,萧何凭借自己娴熟的理政才能身肩重任,帮助老友稳步成长为问鼎天下的帝王;
但当天下太平时,萧何在艰苦岁月中积累起来的功劳与名望,却成了皇权的潜在威胁。如果萧何没有那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情商,搞不好他也会步入韩信的后尘。
汉初三杰中,一个被杀,一个隐退,另一个夹起尾巴做人,这看似是巧合,却是人性的必然。

~

汉初三杰韩信、箫何、张良,三人下场如何?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又说“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所说的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那么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呢?他们各自的结局是什么?汉初三杰指的是韩信、萧何、张良。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

汉初三杰,萧何没有军功,为何被刘邦排为第一功臣?
答: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

“汉初三杰”指谁?
答:汉初三杰分别指张良、韩信和萧何。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倾心相随,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等到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他们也成为了功臣,受到非常好的待遇,不过三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第一,这其中结局最好的就是张良,他的祖父张开地,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丞相,因为家学渊源,张良很早就崭露...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身上都有哪些品信呢?
答: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他身上的优点也是比较多的,最著名的就是忠诚、自信和有头脑,这三点也是支撑他成为汉初三杰的根本原因,当初他就是靠着自信获得了刘邦的赏识,后来因为十分忠诚而逐渐掌握了兵权,最后靠着带兵打仗的谋略而击败了项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自信首先要说的就是韩信的自信,韩信一开始...

汉初三杰是哪三个,分别有哪些功绩
答:1、汉初三杰是哪三个 汉初三杰是张良、萧何和韩信,他们三人都是西汉初期的大功臣,刘邦能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张良三人确实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汉初三杰,那西汉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张良、萧何和韩信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他们为建立西汉立下汗马功劳。汉初三杰是世人给张良、萧何和韩信所起的称呼,...

汉初三杰,张良凭什么位列其中,有什么功劳吗?
答: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对刘邦的帮助跟韩信一样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张良的作用还大于韩信,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策更难求。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这里刘邦...

汉高祖曾称赞哪三位是人杰
答:张良、萧何、韩信。他们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均是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我是如何才得到这天下的?)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率...

汉初三杰是哪三位?三位各有何特点?
答: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特点: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韩信: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汉初三杰哪三杰
答: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倾心相随,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等到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他们也成为了功臣,受到非常好的待遇,不过三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2、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韩信。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

西汉能够建立,是因为汉初三杰之一萧何奠定了哪些基础?
答:西汉建立以后,作为当时的丞相萧何,便依据此次收集的书籍律令,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汉朝的开国法律。如果没有,萧何及时保护这些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大汉法律。同时也被后世保留下了大量珍贵古籍。2. 推荐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给刘邦。一次朝会上,有人向刘邦禀告,当时的丞相萧何已经逃走了。刘邦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