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XX 化 XX」的「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作者&投稿:燕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化学的语言世界中,「XX 化 XX」的「化」究竟寓意何在?它又是如何从日语中引入并影响汉语的呢?



首先,「-化」这个接尾词在化学中,如同一把钥匙,揭示着状态变化的深刻含义。当动词后面加上诸如「ate」、「en」、「ize」这样的后缀,我们便能观察到名词向动词的转化,从而形成「XX 化」这样的复合词,表达转变或形成新状态的过程(「-化」作为表示状态变化的动词化形式,它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源自对日语表达的借鉴和吸收)。



有趣的是,日语中「-化」的频繁使用,如无偿化、持続化、自律化等,源自其对英语中「-ize」、「-ify」等词的转化,这种影响深入到汉语中,使得「XX 化」的使用变得普遍。尽管汉语中的「化」字原本就有动词化的作用,但在化学领域,日语的输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汉语中的「化」词,虽然源头古老,但在化学术语中,与日语的融合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拉瓦锡的时代见证了化学命名的革新。1787年,他在《关于建立新的化学命名法的必要性》中,引入了「oxygenated」这样的新词,这是「化」字在化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应用。随后,日本翻译家宇田川榕菴在翻译《舍密开宗》时,沿用了「-ated」的动词化形式,将「氧」与「酸」等元素结合,形成「酸化」这样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化」在化学中的地位(从拉瓦锡到宇田川榕菴,「化」字在化学命名中的角色日益凸显,见证了语言的交融与创新)。



甲午战争后,随着留日化学家的增多,「XX 化」的用法逐渐成为主流,即使在徐寿的《化学鉴原》中,「化成」、「化分」、「化合」等概念也体现了这一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徐寿的著作中并未广泛使用「-化」,但「氧化」、「氯化」等词汇的「化」字确实源自日语的翻译,而化合物的「化」则更多是汉语传统的延续(「化」字在化学领域的演变,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本土化的结果)。



尽管如此,「化学」一词的翻译选择,反映了日语对汉语的深刻影响,「舍生」这个翻译比音译的「舍密」更贴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留日学者对术语全面日化的追求(「化学」的选用,既是巧合,也是日语影响力的结果,它见证了语言与科学的交融)。



总的来看,「XX 化 XX」的「化」不仅是一个表示变化的符号,更是化学史上语言交流与创新的见证,它在中日两国的化学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化」,这个看似简单的字,背后隐藏的是化学史上的语言变迁与科学交融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