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中焦,下焦"是什么含义? 中医上讲得上焦,中焦下焦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作者&投稿:俞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此外,近来有人根据三焦概念应用的广泛性,而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

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1.三焦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

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1)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2)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诚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辩三焦》中所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唐·刘禹锡说:“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亦有人认为三焦是“非若五脏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清·喻昌在《医门法律·论三焦》中亦说:“所谓形者,非谓脏腑外别生一物,不过指其所而为形耳。”故近来有人提出:三焦无形,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没有形质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谓“无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为形”、“道是无形实有形”之意。

2.三焦部位及脏腑划分

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

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自《内经》以来就有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两种说法。肝属中焦说的如:《灵枢·胀论》指出“肝大”、“肝偏倾”、“胁下痛”,肝居胁里,当位于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明确指出:“肝为阳脏,位于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从部位划分而言,肝归属于中焦。肝属下焦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第二十·三焦虚实》中说:“下焦……主肝肾病候也”,对其治疗,“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王冰在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时又说:“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至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肝的病症,归于下焦的病变范围后,则肝属下焦又成为辨证概念,现在临床辨证中,仍多从之。因此,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不是说肝位于脐下。

3.三焦的功能

(1)三焦总的功能

①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③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2)三焦的各别功能三焦的各别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

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②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对下焦主“分别清浊”,有不同的认识:

一是就肾与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摄于体内,无用的水液(浊者),成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指有用水液与无用水液。故《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肠的功能而言,水谷通过小肠的化物、泌别与大肠的传导、变化,将精微物质(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是指精微与糟粕。

三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以及《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认为清与浊相对而言,清指小便,浊指大便,皆为糟粕。

4.关于三焦形质的探讨

对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之说,已见前述。对三焦形质的探讨,现代有人根据三焦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结合对三焦形体的认识,提出不同见解,主要有: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4)三焦为整个代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还把三焦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

从形态与功能方面来探讨三焦实质,决不能脱离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总的来说,主要是抽象概念。中医学术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上虽然不断地充实丰富,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免会产生庞杂,或众说纷纭。对于三焦,不能脱离五脏六腑的整体来谈三焦之有形无形,也不能以西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来臆测三焦之实质。如果那样的话,则是毫无意义的,也无助于探索和把握三焦在生理、病理学上的实际意义。

就形而言,五脏六腑是有形还是无形?以心肾为例,主藏神的心,既不是解剖学中的心脏,又不能笼统地说心就是脑;主生殖的肾,也不是解剖学中的肾脏。古人所说的“有名有形”的脏腑,如果以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观点来对号,那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医脏腑的实质,也不可能找准每个内脏的形体。因此,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古代医家详于脏腑功能的论述,而略于脏腑形态的研究。所以,单纯追求西医的形态学与中医理论的汇通,这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以冀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脏象体系。

中医在确诊病位上。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等份。上焦归心肺。中焦归脾胃。下焦归肝肾。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14三焦辨证02上焦、中焦、下焦的位置及症状;上焦病证:邪袭肺卫等



上焦,中焦,下焦,是什么意思?~

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有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
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主要有你的脾与胃。
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有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三焦的主要有三大功能:
1、运行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
2、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3、三焦有运行水液、疏通水道的作用。

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位于上焦与下焦之间,是气血生化之所。是保证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相通的枢机转旋之处。是调节寒热、阴阳、气血平衡的中转站。所以中焦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中焦的位置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保持中焦的畅通和正常运转是关系人体健康的关键。所以中焦通生命通道乃通,中焦堵生命通道则堵。
脾生升,胃主降,肝胆主疏达,脾主升升的是清气氧气,胃主降降的是燥气浊气,一升一降加上肝胆之气的疏达人体的气血运行才能畅通,脏腑功能才能平衡,人体生命才能健康的延续。脾胃的升降,肝胆之气的疏达都有赖于中焦的畅通,如果中焦堵塞不通脾胃肝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人体生命的质量就会下降,有些就成了慢性病、疑难杂症,亚健康等。
中焦不通是造成多种疾病的根源,中焦的堵塞原因在古代就有多方面解释。人体中焦的正常运转是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的。气血的畅通就不会在体内形成气滞血瘀。阴阳的平衡就不会在体内形成寒热互结。然而现在的很多病症临床表现就是中焦运转不利。气滞血瘀,寒热互结在中焦形成了堵塞(中医叫积聚、痞块、疟母等)。现在至中焦堵塞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既饮食结构问题。现在人们所吃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比方说农药、化肥、添加剂、瘦肉精、防腐剂、地沟油等。这些毒素经长年累月集结在人体内,加上人们生活中其他毒素同时也会慢慢沉积于中焦,破坏了人体的正常代谢运转。最终导致了中焦的堵塞不通。在这种不通的情况下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
当中焦瘀阻,气机不通偏于后背,压迫腰部就会腰痛,因为腰为肾之腑,所以则会出现肾区胀痛,遗精早泄,阳痿、双腿无力等。
中焦瘀阻,气机不通从后背上逆就会出现后背胀痛,颈项僵痛(颈椎病),后脑勺和头顶胀痛、老年痴呆等。当中焦气机阻滞压迫膀胱则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胀痛(西医叫膀胱炎和前列泉增生等)。
中焦气机阻滞从前面上逆顶住胃脘就会出现胃脘胀满及消化系统毛病,再往上冲顶住咽喉就会出现吞咽困难,咽部如有物阻。呕吐嗝逆心慌心悸、混浊之气长期盘踞上焦则出现肺气肿、冠心病、支气管扩张、肺心病等。
中焦气机阻滞从肝胆胁肋两侧逆行而上就会出现胸闷气短,腹胀胃满,两手麻木,心慌易怒等。
中焦气机阻滞冲气上逆则会出现上实下虚,可发生眩晕,头脑胀痛,口干口苦,心烦胸满、上热下凉、两腿无力,失眠,双目干涩等。
中焦气机阻塞还可发生脐腹周围坚硬如石,腹大如盘。中焦气机瘀阻的燥气、浊气窜至经络还会出现气游周身(气串筋)疼痛,干燥综合症、红斑狼疮、心脏和大脑缺氧(心脑供血不足)等,打嗝不止的现像。在妇科方面中焦气机阻塞导致冲任诸脉失常亦会发生经带胎产的一些病症。
中焦瘀堵不通,气血循环受阻,脏腑功失调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源,最近我听到一首歌谣:“身体不适去看病,结果没有找到根,只治症状不治本,费钱费时挺闹心。”仔细想想也有些道理,因为现在人们去医院看病都是仪器检查,有些毛病是仪器不可能检查出来的,中焦瘀阻它主要由气血、寒热、食积、痰湿等互相博结而成,形成了积聚、痞块、疟母等。这就是中医讲的五积症。中焦瘀堵虽然导致了人体很多的症状,但只要抓住其根本一切问皆迎刃而解。下面主两例以证其左:
本地有一张姓老翁七十有三,以患病五年,其症状就是双腿无力,步履艰难,前进无力,后退无根,站立哆嗦,站立时双脚像踩在海棉上似的,西方医学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和神经根炎,在西方医学用现代化的方法治、疗三年无果的情况下便放弃治疗了,直到后来卧床。有人建议其子找个中医看看,某日其子请余过府为其父诊治,我观其人面色红润,说话中气尚可,观其舌苔黄腻,舌体胖大,口气其浓,脉像滑实有力,双腿微肿,腹胀纳差、便无力,血压偏高,我诊断为痰湿堵塞中焦,导致湿热下注而成痿,嘱其子用槟榔四消丸和龙胆泻肝丸按说明分顿服用五天以观其效,第三天其子电话告之其父便溏一天五、六次,我告诉他没事的,百病从口入,百病从便出。第六天上午我刚上班该患者自己上三楼来了,对我是感激不尽,我告诉他回去撤去四消丸,泻肝丸加健脾丸再服五天以善其后,该患者一共十天而愈,
齐某,男,74岁,患肺气肿,肺心病、老慢支20多年,某日因感冒病情加重住进医院,在住院7天无效的情况下求治于余,刻诊:面色发紫,嘴唇发青,头面四肢孚肿,尤以下肢为重,说话气短无力,口气浓,听肺部有呼呼之声并伴痰鸣音,心跳快并伴有心律不齐,脉像滑而促,舌苔白黄相交而腻,无食欲,恶心,腹部拒按,大便少而粘,小便少而黄有异味,自述:该病有23年以上病史,年轻时就有腹胀胃满的毛病,最后发展为胸闷心短,心慌心悸,晚上睡觉不能平躺,特别近10年只能半躺和干脆坐着打盹,睡觉主要是憋气咳嗽,无法入睡。
余综观上述之状诊断为中焦瘀堵不通,脾胃功能失调,痰湿逆行而上,混浊迷漫于胸,清氧不能输养于心肺,洽则通中焦泻利湿热,降痰浊以通养心肺,处方:制香附、佛手片、川练子、枳壳、醋三棱、醋莪术、炒槟榔、红参、炙黄芪、前胡、射干、竹茹、半夏、白术、茯苓、砂仁、桂枝、干姜、生川军、黄连、炙甘草,该方主要功效:疏肝理气化积,健脾化痰祛湿,通阳化气消痞,配合针灸,取穴:不容、承满、上脘、中脘、建里、水道、天枢、关元、中极、足三里、公孙。当天服药两次针灸一次,晚上十点多肚脐周围开始蠕动并排气,十二点以后满肚子咕咕响,大约五点多想大便而且急,据该患者讲拉了半坐便器稀汤子,肚里立即轻松,胸闷憋气也轻松不少,喉咙里痰少了,呼吸顺畅多了,照上方加减配合针灸一周大见其效,以后又连续服药四周而告愈,随访半年末见复发,生活恢复正常,解除了该患者的20多年的痛苦。
通过以上两例病案可以看出,有了毛病不可怕,可怕是误诊误治的问题,也说明了保持中焦畅通的重要性,身体要健康必须保证体内“三无”:无瘀阻、无垃圾、无毒素。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上下皆病取其中,百调不如一通,一堵百(浑)混,一通百(轻)清。意思是人的身体无论哪儿出了毛病,都与瘀、堵、不通有关系,只要中焦通了上下内外才能通,上下、内外、左右、前后通了身体才能健康。
百病源于毒,垃圾是祸根,中焦瘀堵危害大,通腑排毒保安宁,通腑排毒,健康长寿。
崔氏中医崔法义

口水直流,医学上有个更专业的名字——"流涎"
答:口水直流,医学上称为#流涎。它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流涎的原因和相关知识。小宝贝的生理现象小宝贝刚出生时,唾液腺还在发育中,唾液分泌量很少。但随着口腔粘膜的变化和牙齿的生长,唾液分泌量逐渐增加,导致口水横流。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会在两三岁时自然消失。

医学初级专技:医生职业生涯的基石
答:医学初级专技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敲门砖”,涵盖了从常规检查到初步诊疗方案制定,再到基本医疗操作等多项技能。这些技能是医生日常工作的基础,掌握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提升医疗质量。治疗技能的培养医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同时也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让技能更上一层楼。初级专技不仅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

生活中的医学常识100例
答:生活中的医学常识100例 医学常识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下是100条生活中的医学常识,涵盖了各个方面,以供参考:1. 感冒时多喝水,有助于排毒和缓解喉咙不适。2. 发烧时,避免穿得过多,以免体温过高。3. 头疼时可以尝试...

医学简介
答: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但也有说法称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复健医学为第三医学。医学的科学面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与发现,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 医学按其本质来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处于应用科学的地...

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等核心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临床技能培训、见习、社区卫生实践、毕业实习(一般不少于48周)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实用型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是专科医药卫生类专业中的...

临床医学是什么?
答: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主要指医学中侧重实践活动的部分。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临床医学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致力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临床医学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

传统中国医学简称中医学,以中国哲学中的什么作为理论基础?
答: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

学习临床医学:7大建议助你一臂之力
答:与同道中人分享、交流,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努力。家人的支持、老师的指导、同学的陪伴,都是你前行的力量。律‍♀️休息与放松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小假,运动、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培养兴趣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临床医学的奥秘,你会发现,原来学习可以如此有趣。及时调整如果发现走的路不对,及时...

lga在医学检验中是什么意思
答:IgA(immunoglobulin A)意为:免疫球蛋白 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从结构来看,IgA有单体、双体、三体及多聚体之分。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及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存在于血清中,其含量占总IgA的85%左右。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分泌型IgA...

护理评估师:医疗机构中的幕后英雄
答:护理评估师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负责深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他们的工作专业且重要,那么,他们是否需要持证上岗呢?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评估师的工作涉及诸多专业知识,如医学、护理等,以及管理和沟通技巧。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认证,确保能够胜任这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