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三者有什么不同。 新殖民主义同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在于?

作者&投稿:良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产生时代不同。

殖民主义时代开始于1500年左右。15世纪末叶,欧洲人发现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自此,商业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国家,它们的殖民地和扩张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同时也传播了欧洲的制度和文化。

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他们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2、目的不同

近代殖民主义一般以占领其它国家领土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借以奴隶该国取得财富。新殖民主义一般是以经济利益为主,最大限度赚取他国财富。后殖民主义一般以文化侵略为主,从思想上占领别国人民。

3、手段不同。

近代殖民主义一般以军事手段,武力占领国家领土;新殖民主义一般是以财团、公司、团体为掩盖,赚取他国财富。后殖民主义一般以文化宣传、网络传媒、文化交流为手段,在思想上进行占领。

扩展资料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

关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客体问题。认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客体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他们不同意关于美国是新殖民主义,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国家是老殖民主义的说法,认为昔日的宗主国在殖民地独立后也推行新殖民主义。

另外,“集体新殖民主义”也是客观存在,欧共体采取共同行动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就是一种表现。国外学术界也注重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理解与中国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

他认为,二战后,旧殖民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法维持,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局面,西方列强采取种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和操纵商品价格;高利率;“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控制。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特质可以归纳为:

1. 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

2. 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关系的学说。按照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

3.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4. 后殖民主义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这样,后殖民主义拒绝了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也否定了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

5. 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6. 总体而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殖民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后殖民主义



旧殖民主义是直接用武力控制所在地的政权、土地、人民;
新殖民主义是控制所在地经济,强迫殖民地生产经济作物为本土提供生产原料。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特质可以归纳为:
  1.
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
  2.
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关系的学说。按照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
  3.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4.
后殖民主义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这样,后殖民主义拒绝了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也否定了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
  5.
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6.
总体而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这都是过时的政冶名词,现在早己不用了,

新殖民主义是什么?详细介绍~

新殖民主义
取自 科印百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新殖民主义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新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其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现形式等等。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的观点似乎变动不大。例如,仇启华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9]和樊亢的《资本主义兴衰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详尽深入,却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樊亢指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与旧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它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而实际上却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它侧重于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但也不排斥进行

军事渗透和侵略。”樊亢还阐述了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几种变化:加强国家资本输出,以“援助”为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跨国公司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借助对现代科技的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10]。

至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

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人主张,不应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观点相近,但认识与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了较大发展。例如,张顺洪等撰写的《英美

新殖民主义》一书从若干角度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评论。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他们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帝国纷纷瓦解。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义者千方百计把老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转化,企图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继续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保持新生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旧的国际不平等关系和国际经济旧秩序。老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力量日益强大的结果。而新殖民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世界进步力量尚不十分强大的结果。关于新殖民主义的统治形式。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不是进行武力征服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进行武力干涉。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由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对外关系的一种体现。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控制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形形色色的控制。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新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二战后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就为昔日的殖民列强推行新殖民主义提供了条件。

关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客体问题。认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客体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他们不同意关于美国是新殖民主义,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国家是老殖民主义的说法,认为昔日的宗主国在殖民地独立后也推行新殖民主义。另外,“集体新殖民主义”也是客观存在,欧共体采取共同行动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就是一种表现[11]。

国外学术界也注重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理解与中国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他认为,二战后,旧殖民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法维持,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局面,西方列强采取种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和操纵商品价格;高利率;“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控制。新殖民主义控制下的国家在理论上讲是独立的.,但其经济制度、政治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受到外力的严重影响和支配,从而加大了这些国家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恩克鲁玛指出:新殖民主义不仅是一种制

度和统治形式,也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它是“帝国主义最后的,也许是最危险的阶段。”[6]

西方学者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对新殖民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上,许多学者与东方学者的观点是相通的。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在旧殖民体系解体和非殖民化运动取得成功后,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实行间接统治的一种方式(或者体系、制度等),是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继续和发展。但他们的表述和侧重有所不同。例如,科林·利斯在《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新殖民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受到外国资本。通过非直接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支配的一种体系。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说:“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11]

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战后非殖民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旧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为了保持发达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以往存在的经济关系,并防止它们脱离资本主义轨道,必须由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去替代[日殖民主义。另有学者对此加以补充,认为:此时,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把非西方国家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外缘部分,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西方国家即使不再对它们进行直接统治,也能保障其经济利益。新殖民主义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主张:许多新独立国家很难对其政治和经济结构进行彻底改

造,从而为新殖民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原因是:它们韵支柱性产业都为外国所控制;它们的统治阶层为了个人私利而愿意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与外国资本的合作[6]。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新殖民主义在新独立国家得以产生延续的阶级基础——帝国主义与本地资产阶级的联盟。

旧殖民主义主要特征表现为军事政治侵略,新殖民主义主要以经济文化侵略为主,但是新殖民主义也有可能滥用为贸易壁垒或者煽动国内民族主义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新殖民主义与正常的经济文化交往实际界限其实很模糊。

词语造句:用新殖民主义造句(约30个)
答:新殖民主义拼音: xin zhi min zhu yi 新殖民主义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主义的新方式。用更为狡猾的手法来控制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主要表现为伪装同情民族独立,通过扶植内部的反动势力和给予各种所谓援助,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渗透和侵略。 新殖民主义造句: 1、他必须致力于将...

什么是经济殖民主义?
答:经济殖民主义,是指在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本着“赚钱”与“发财”的原则,使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形式多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可以说经济殖民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西方列强最大限度地掠夺欠发达国家财富的从未间断的掠夺史。

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答: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观点相近,但认识与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了较大发展。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由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决定...

【】帮忙、。。新殖民主义是在经济方面的还是政治方面的? 它出现的...
答:西方媒体恶炒中国“新殖民主义”作为新殖民主义侧重点的对外经济渗透和扩张,主要通过以下各种渠道进行: 资本输出 国家和私人资本输出是新殖民主义经济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援助”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国家资本,并附带苛刻的条件。如受援国必须购买援助国的商品,必须为援助国的...

殖民主义的新殖民主义
答: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

二战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答: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 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人主张,不应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

新殖民主义的争议
答: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

如何论证殖民主义有不可否定的推动作用世界近现代史
答:至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