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体的产出特征 矿体特征

作者&投稿:宜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按照矿体的产出特征,矿体类型可以分为脉状矿体、层状-似层状矿体及网脉状矿体。

1.脉状矿体

脉状矿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大脉带、细脉带型和层面脉状3种类型。

(1)大脉带

该类矿体发育于矿床的浅部,赋存于长坡倒转背斜轴部隆起部位的横张断裂、裂隙及其侧裂隙中,走向20°~50°,陡倾SE为主,脉厚0.1~1m不等,局部达2m,沿走向延展几十至数百米,个别矿脉延伸可达300m,由一系列0.2~1m宽的单脉组成,这类矿床连续性好,且稳定,锡的品位较富,含Sn2.06%,PbO1.92%,Zn8.29%。目前已基本被采空,仅在局部地段可见零星分布。

(2)细脉带

在整个矿区分布较广,由密集的穿层裂隙脉组成(图3-1),脉宽一般0.5~2cm,个别达10~20cm,延伸不长,以NE向20°~55°的走向最为发育,倾向SE,倾角大,一般约70°。也有近SN向、EW向、NW向走向的脉体,一般细脉密度约5~10条/米,个别密度较大,可达20~40条/米。从裂隙脉的性质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矿体充填于NE向、SN向等张扭性节理中。此类裂隙细脉矿化一般延伸较远,厚度稳定。据脉体中矿物共生组合不同,可以分为锡石-石英脉、黄铁矿-闪锌矿脉、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脉等。同时在以黄铁矿或磁黄铁矿为主要组成的裂隙脉两侧,常常可以出现金属硫化物,尤其是黄铁矿、磁黄铁矿向两侧有利的围岩交代的现象,形成“非”字形交代特征(图3-1A,B,C,D)。二是充填于张性节理或破碎带裂隙脉中的矿体,矿化一般延伸不远,充填形成的裂隙脉矿体形状不规则,厚度变化较大,分支、复合、尖灭或尖灭侧现较多。矿物组合上含有脉石矿物石英及方解石等,往往表现为石英或方解石分布在脉体边部,这类脉体基本上看不到脉体两侧的“非”字形交代现象(图3-1D,F)。

图3-1 长坡-铜坑细裂隙脉矿体的产出特征

细裂隙脉矿体空间分布上往往不跨层,层内往往穿过层状矿体或者与层状、似层状矿体相互穿插。脉体组成多样,矿物组合有锡石-石英脉、锡石-黄铁矿-闪锌矿-磁黄铁矿-毒砂脉、毒砂-闪锌矿-石英脉,方解石-硫化物-硫盐脉等。其中产于小扁豆灰岩中的3号裂隙脉矿体规模较大,含Sn0.56%,Zn2.72%。

(3)层间错动带充填交代形成的层面脉状矿体

长坡-铜坑矿区,从上泥盆统的底部到中泥盆统不同岩性的界面上,由于不同地层之间岩性差异,引起层间错动非常发育。据统计,大小层间脉状矿体大约有40多条(陈毓川,1993)。比较重要的矿体从上而下有:上泥盆统中部同车江组的大扁豆灰岩与小扁豆灰岩接触面上的79号矿体,小扁豆灰岩与细条带灰岩之间的75号矿体,细条带灰岩与宽条带灰岩之间的77号矿体。同时在中泥盆统罗富组泥灰岩与纳标组的生物礁灰岩接触带上或其附近有1号矿体。

1)大扁豆灰岩与小扁豆灰岩之间的79号层间矿体:分布于大、小扁豆灰岩之间的层间滑脱带,受黑色页岩标志层控制,矿体厚度随所处的大厂背斜的部位不同而变化。靠近大厂背斜轴部或邻近背斜轴部,受次一级NE向背斜叠加的部位较厚,一般0.8~1m,产状310°∠25°,与上、下围岩整合接触;而远离背斜轴部的平缓翼部,矿层较薄至尖灭。矿脉的形态比较规整,矿体与上盘大扁豆灰岩的接触部位,有顺层产出的方解石细脉、黑色炭质纹层以及细粒黄铁矿纹层(图3-2A)。方解石纹层局部表现为香肠状构造或揉皱构造,主要分布于脉体上盘。黑色炭质、硅质纹层以及细粒黄铁矿纹层在矿脉中呈上下对称出现,在走向上与地层整合产出(图3-2B)。在矿体下盘细裂隙脉发育,穿过层理,但未穿过79号矿体。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白铁矿、铁闪锌矿、锡石和毒砂,其次为磁黄铁矿、脆硫锑铅矿和少量黄铜矿,矿物粒度粗大。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等。据大厂地质测量报告,79号矿体长700m,宽100~200m,平均厚1.6m,品位Sn2.5%,Zn4.83%,Pb0.76%,Sb0.70%。

图3-2 大扁豆灰岩与小扁豆灰岩间的79号矿体

2)产于小扁豆灰岩与细条带灰岩之间的75号矿脉:矿体厚度时宽时窄,变化较大,与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矿脉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具有块状构造、条带状和层纹状构造。矿化程度不一。矿体上、下盘均有顺层的方解石细条带,宽约0.5~1cm(图3-3A,B),层内顺层矿化常发生揉皱,显示一种受挤压、剪切作用的特征(图3-3C);矿脉上盘方解石发生揉曲,下部为顺层的方解石细条带(图3-3B),其中的方解石结晶粗大,垂直层面成梳状、栉节状产出。在有的地段可见上、下围岩接触面上有劈理化带发育,也可见层间滑动留下的擦痕。矿脉中含有炭质,污手。在矿脉下盘的细条带灰岩中,斜交75号矿体可见含矿、宽约0.3~1cm的NE向的裂隙脉穿过细条带灰岩达到层间矿脉,但没有穿过层间矿脉(图3-3D)。

图3-3 小扁豆灰岩与细条带灰岩间的75号矿体

3)细条带灰岩与宽条带灰岩之间的77号层间矿体:分布特征与75号层间脉相似,厚度不大,与上盘的细条带灰岩和下盘的宽条带灰岩之间呈整合接触关系,产状相对稳定,产状10°∠12°,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时宽时窄,矿化时好时坏。在与围岩的接触面上及其附近局部有明显的劈理化带,条带状顺层的方解石-石英脉中方解石颗粒粗大,呈栉节状排列,或与黑色的硅质页岩互层。层间发生明显的变形、揉皱,反映出层间滑脱、伸展变形的特点。脉体中矿物分布也表现出对称性,晚期脆硫锑铅矿主要分布在脉体的中部,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分布在脉的两侧(图3-4A)。同时NE向的脉体局部切穿矿脉和顺层的方解石细脉(图3-4B,D),也有的NE向的含矿裂隙脉从下而上到77矿脉,与77号矿体连通,但没能穿过77号层间矿脉(图3-4C)。同时在矿脉的下盘,岩石普遍发生硅化。局部地段不含矿化,但存在方解石层间脉。

图3-4 细条带灰岩与宽条带灰岩之间的77号矿体

除了上述3条主要的层间脉状矿体之外,在硅质岩

与宽条带灰岩

之间、大扁豆灰岩

与泥灰岩

之间以及矿床深部的

的泥质灰岩与

硅质岩之间等都存在由于层间滑脱、充填形成的层间脉状矿体(图3-5A,B)。

通过对以上不同岩性之间由于层间滑脱形成的层面脉产出特征的仔细观察,结合显微镜下光(薄)片的鉴定,可见层面脉在产出和矿物共生组合上等都具有相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图3-5 硅质岩与宽条带灰岩的接触面矿化

1)矿体产出特征:均分布在不同岩性、岩层的接触面上,显示顺层产出特征。在矿体中或与围岩的接触面附近均有方解石脉存在。方解石细脉往往与黑色的含炭质硅质页岩呈细层状交互排列,并伴有浸染状或细条带状的黄铁矿矿化。矿体上、下围岩均发生了硅化。在75号矿体的下盘可见明显的宽约40~60cm的黑色块状硅质岩,同时在层间可以见到伸展、滑脱造成的揉皱及石香肠构造等,反映出层间滑脱与伸展构造的密切关系。

2)规模:脉状矿层延伸与厚度变化均不稳定,变化较大,连续性较差,且随地层同步褶皱。矿体规模受到所处的构造环境的制约。

3)矿石矿物组合: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铁矿、锡石和毒砂等,其次为白铁矿、脆硫锑铅矿与微量黄铜矿等,但含量有所不同。脉石矿物以方解石和石英为主,也见有电气石、菱铁矿等。

4)围岩蚀变:围岩中均发生强烈的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2.沿层交代或以交代充填为主的层状、似层状矿体

层状、似层状矿体是大厂矿区最主要的矿化类型。主要有产在细条带灰岩中的91号矿体和产于硅质岩中的92号矿体两个大型矿体,其储量分别占矿床锡矿总储量的27%和53%,经济意义巨大,其成因也是目前大厂锡矿成因认识分歧的焦点。层状或似层状矿体是泥盆纪同生沉积形成的还是后期岩浆改造形成的?地质依据是什么?为了给矿床成因认识提供更为可靠的第一手实际的地质资料,下面对不同层位中层状矿体的产出特征分别进行描述。

(1)产于同车江组

中的层状、似层状交代充填矿体

该矿体赋矿围岩为同车江组

的灰岩、泥灰岩。岩石颜色为灰黑色,岩层厚度较大。在铜坑613中段观察到产于其中的4号层状矿体,矿层厚度约50cm(图3-6A),沿走向延伸不远。矿体中包裹有围岩的交代残留,并有裂隙细脉穿过矿层(图3-6C)。在裂隙脉通过的部位可见矿层延伸出现明显的间断(图3-6B)。矿石具有块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组成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铁闪锌矿、毒砂及锡石,其次为脆硫锑铅矿等硫盐矿物(图3-6D)。脉石矿物较少,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电气石等。

图3-6 铜坑同车江组泥灰岩中的4号层状矿体

(2)产于五指山组扁豆灰岩

中的似层状交代矿体

五指山组扁豆灰岩具有扁豆状结构,扁豆体主要由富钙质的灰岩组成,扁豆体的大小约3~15cm,扁豆体之间为富泥质层或泥岩。地层产状相对稳定,厚度15~20m,岩石颜色为灰白色。矿化首先沿着富钙质的扁豆体进行交代(图3-7A),在裂隙脉发育的部位,沿层交代较强烈,扁豆体可全部被硫化物所交代(图3-7B)。

以产于大扁豆灰岩中的81号似层状交代矿体为例。由于铁质浸染,矿体出露的掌子面上氧化为褐红色。该矿体延伸约20m,厚度最大约5m,81号矿体产状平稳,顺层产出。矿体具有扁豆状构造,金属矿物如铁闪锌矿、磁黄铁矿、白铁矿、毒砂、黄铁矿和锡石等,主要交代由方解石组成的钙质扁豆体(图3-7C,D中反映矿化主要集中在扁豆灰岩的扁豆体中),局部有残留的钙质成分。泥质部分已发生硅化或绢云母化,有时可见微针状的电气石产出。但详细观察发现,在矿化强烈的地段,裂隙脉也是比较发育的,往往表现为似层状与NE向细裂隙矿脉(110°∠65°)相互穿插。矿石矿物的组成主要以磁黄铁矿、铁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锡石、黄铁矿、毒砂及白铁矿等。

图3-7 铜坑大扁豆灰岩中沿层交代特征

(3)产于五指山组条带灰岩

中的层状、似层状交代矿体

产于宽条带、细条带灰岩中的层状、似层状矿体是大厂矿区的主要锡矿体之一,尤其以细条带灰岩的中91号矿体为主,锡储量占长坡-铜坑矿床总储量的27.1%。矿体主体位于长坡背斜平缓东翼的次一级纵向背斜的轴部和翼部,走向NW,倾向N,倾角约15°。沿走向长约480m,倾向延伸约1000m,平均厚度超过4m,最厚达50m。近年在背斜陡倾的西翼也发现相应的矿化,其形态受构造部位的控制,呈中心部分较为厚大、向两侧变薄分叉尖灭的似层状或透镜状。91号矿体的Sn和Zn品位高,平均Sn品位为1.48%,局部地段富集可达2.08%,Zn平均品位为3.05%;Pb品位低,平均为0.25%。另外还伴生有In,As,Ti,Cd,Bi,Ag等元素。

条带状灰岩为硅质和钙质条带互层,细条带灰岩分层厚度较小,一般为0.5~2.5cm。硅质层硬度大,性脆;而灰岩层硬度小,相对性软,软、硬岩性层互层,在应力作用下,性脆硅质层容易产生细裂隙,再由于细层之间的层间错动,往往形成“阶梯状”脉(图3-8C)。91号矿体是由层状矿化与NE向细裂隙矿脉组成(图3-8A,B),层状矿体与地层整合产出(图3-8A),并可见同步褶皱(图3-8D)。细裂隙脉矿化往往穿过层状矿体,并可见二者相互穿插现象。裂隙脉两侧也可见到硫化物沿层交代富钙质层,形成“非”字形(图3-8B)。说明二者在时间上应为同时形成。

图3-8 条带灰岩中层状、似层状矿化现象

在实际观察中随处可见层状矿体具有明显的沿层交代特点。含矿溶液主要沿微裂隙充填或沿富钙质层交代。被交代形成的矿化条带与上、下硅质条带之间边缘呈港湾状、锯齿状及缝合线状等不规则接触。且富矿条带延伸不稳定,既可以与上、下岩层整合接触,平稳延伸很远,也可以仅在地层褶皱的转折端等部位出现,延伸较短,如铜坑505中段(图3-8E,G)。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铁闪锌矿、锡石和毒砂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也可见到白云母及少量电气石。根据广西地勘局215队资料,矿体在208线以东过渡为锌矿体。

(4)产于榴江组硅质岩

中的层状、网脉状92号矿体

产于榴江组硅质岩

中的92号矿体是长坡铜坑矿床最重要的矿体之一,规模大,其规模相当于两个91号矿体,储量占大厂矿田锡总量的30%,占长坡-铜坑矿区的53%。也是大厂矿田目前正在开发利用的主体。矿体呈由层纹状矿化、细裂隙脉矿化以及星散团块状、透镜状矿化等共同组成的网脉状或似层状。主体延长900~1200m,宽600~700m,岩层厚度约60~85m,矿石品位低于上部的脉状矿体及91号矿体,Sn品位平均为0.77%~1.4%,Zn平均为2.1%。在矿体的底部存在一层状富锌矿体,主要由铁闪锌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组成,锡石含量很少。

通过对井下405,455,355,305等不同中段92号矿体矿化特征的观察,发现92号矿体矿化程度随硅质岩石特征以及所处位置的不同存在差异。硅质岩下部,岩层厚度较小,单层厚约0.5~6cm,层间有薄层的泥质薄膜,受伸展变形作用影响,岩石发生变形和揉皱,裂隙发育,这些部位的矿化较好(图3-9A)。硅质岩中部岩石单层厚度大,约10~20cm,泥质成分含量高,局部含有炭质,岩层相对较为稳定,矿化较弱(图3-9F,G)。硅质岩上部灰黑色薄层状、条带状构造发育,岩石中含有大量钙质结核体。岩层变形强烈,矿化较好(图3-9C,B)。

从矿化类型上看,层状矿化与地层产状一致,与地层同步揉皱,矿化集中于褶皱的轴部(图3-9D)。细裂隙脉型矿化呈NE向,往往密集分布,裂隙脉发育地段层纹状矿化也较强(图3-9A,B)。通过井下大量的地质现象和显微镜下观察,92号矿体中不同矿物组合的裂隙脉与纹层矿化相互穿插形成网脉状或浸染状矿体。实际上应为同期作用形成的(图3-9K,L)。同时,在硅质岩上部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顺层分布的同生钙质结核体,围岩包绕其分布。在矿化较弱的地段,结核体含矿性较差,可见矿化首先是沿着结核体的边缘进行的(图3-9H,J),当有NE向细裂隙脉穿过时,结核体常常被硫化物交代(图3-9I),交代强烈时,形成富矿包(图3-9A,G)。

(5)产于中泥盆统罗富组

中的层状、网脉状矿体

此类矿体分布于大厂背斜轴部及其附近中泥盆统罗富组泥灰岩和页岩互层中,矿体主要受NE向裂隙脉、层间滑动和剥离构造的控制,呈似层状产出。该层位锡含量很少,局部可见锡矿体,沿层交代特征明显。该层位岩石普遍发生角岩化、矽卡岩化,且向深部蚀变加强。在该层位主要矿体类型为矽卡岩型的锌铜矿体。近年来,在国家危机矿山项目的资助下,华锡集团下属的215队(原广西地勘局215队)在长坡-铜坑深部发现了96号锌矿体,取得了找矿的新突破(该类型矿体特征见后)。

图3-9 硅质岩中92号矿体产出状态



矿体特征是指什么?~

矿体特征指的是矿体的形态、产状以及产出的地质环境
1、形态包括:长、宽、厚,用于勘查阶段中矿体规模的划分,加上矿石品位用于资源储量计算。
2、产状即矿体在三维空间内的产出特征,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3、产出的地质环境,即矿体产于哪种地质环境中,为哪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例如构造,岩性及大地构造环境
一般报告里描述矿体特征指的是:
矿体产出特征,矿体编号,矿体长度,延伸方向,矿体产状,矿体平均真厚度,矿体平均品位,矿体的品位变化系数,矿体厚度变化系数,所控制工程数据(工程编号,单工程厚度,单工程加权平均品位),总结出勘查的类型(一般分I、II、III类)矿体规模(即矿体是属于大中小哪种类型)。所计算出来的该矿体的各类资源储量,包括矿石量以及金属量。等等

新老金厂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新金厂断裂南侧的哲斯群火山岩段,在断裂北侧的碎屑岩段有也产出(图4-2)。在新金厂矿区,矿脉带东西长4 km,南北宽600 m,共发现矿脉30余条,圈定出工业矿体19条,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辉绿岩中,少数分布在英安岩和板岩中。矿体多呈细脉状、脉状、板状或透镜状产出,总体向西倾斜,倾角小于45°,其长度一般变化在40~100 m之间,最长为480 m,最短仅20 m左右。矿体厚度一般为0.8~2 m,最厚为10.4 m,最薄处仅0.5 m(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四队,1995)。在老金厂矿区,矿脉带东西长近6 km,南北宽0.5~1 km,分为西、中和东三个矿段,共有含金石英脉120条。在东矿段主要为石英脉型矿体,走向分为NE和NW两组,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沿走向和倾向膨缩现象明显,长度范围多在10~30 m间变化。在中矿段矿体主要赋存在新金厂断裂带及其次级裂隙内,多呈EW向透镜状或脉状产出,沿走向常被NE向破矿断裂错断,断距1~3 m,矿体膨缩现象明显,变化范围在30~40 m之间。老金厂西矿段矿体产出与新金厂相似,且矿化带连续。如图4-2所示,新老金厂矿床工业矿体分布于F1和F4断裂之间,受NNE、SN、NW和EW向裂隙控制(司雪峰,1999)。
总的说来,新金厂矿床矿脉以细脉、网脉为主,脉的总厚度较小,倾角较缓,具有较宽的围岩蚀变,而老金厂矿床矿脉以大脉为主,陡倾,脉的厚度大,围岩蚀变较窄。奚小双(1994)通过对新老金厂不同类型矿脉的力学机制分析表明,新金厂矿床成矿构造为新金厂断裂派生的次级雁行断裂,故多形成细脉和网状脉且发育热液角砾状矿石。老金厂矿床成矿构造为平行地堑断层的局部滑覆系统,矿脉整体沿新金厂断裂的下盘呈EW向排列,故以厚大石英脉为主,形态较为规则,不发育热液角砾构造。这两个毗邻的矿区矿化类型的不同可能主要是由于热液活动的强度有所差异造成的,新金厂更靠近热液活动的中心,其热液活动强度高于老金厂。

号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出特征
答:根据矿体产出部位,100号矿体主要产于大厂背斜轴部礁骨架灰岩内,矿体形态呈不规则狭长“带状”、“舌状”展布,总体上呈向西突出的新月形,局部为厚大的透镜状体(图3-28)。矿体上部位于礁骨架亮晶层孔虫、床板珊瑚灰岩与礁后相微晶、泥晶灰岩接触部位,中部进入礁核相亮晶层孔虫和礁坪相微晶生物...

矿体特征是指什么?
答:2、产状即矿体在三维空间内的产出特征,包括:走向、倾向、倾角。3、产出的地质环境,即矿体产于哪种地质环境中,为哪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例如构造,岩性及大地构造环境 一般报告里描述矿体特征指的是:矿体产出特征,矿体编号,矿体长度,延伸方向,矿体产状,矿体平均真厚度,矿体平均品位,矿体的品位变化...

矿体形态、产状特征
答:因民组铜铁矿体形态及产出特征:矿体形态受地层和火山沉积岩控制,主矿体呈层状或扁豆状,与围岩整合产出。在背斜翼部由于构造挤压,常出现膨缩和尖灭再现,且在背斜轴部矿体富厚。在火山岩沉积厚度大、蚀变强烈地段矿体富厚;在陆源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不甚发育地段,矿化弱或仅有贫薄的小矿体。落雪组...

矿床地质特征
答:7.1.2.1 矿体产出特征 银山矿床中铅锌、铜、金、银、硫的储量都分别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燕山期岩浆岩关系密切。按矿体形态、产状特征可将矿区内矿体分为三类。(1)脉状铜矿体、铅锌矿体 此类型矿体是矿区的主要工业矿体,主要受英安斑岩体外接触带千枚岩断裂裂隙和片理裂隙控制,矿脉长...

矿区控矿和赋矿构造特征
答:4)铁矿体、钴铜矿体的产出特征还反映剪切构造变形过程同时相伴有多期热液活动。因多期构造和多期热液活动的影响,其中的钴铜矿体或沿裂隙充填呈脉状、网脉状、放射状及不规则状,或呈胶状角砾型矿体等,而铁矿体则主要呈角砾状。5)通过以往勘查线剖面图如北一矿段还发现,上部铁矿体和下部钴铜矿体均...

矿床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划分
答:锡石-硫化物矿体中矿石矿物组成复杂,主要有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铁闪锌矿和硫盐矿物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电气石及绢云母等。根据矿体的产出特征、穿插交代关系和矿物的共生组合,将锡矿体的形成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1)锡石-硫化物(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电气石-石英阶段,...

矿区和区域地质调查
答: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对钴铜矿体的产出特征、赋矿构造特征可归纳如下几点认识。 图4-13 石碌矿区北一矿段钴铜矿体-150m(a)和-200m(b)中段平面图 1)钴铜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碌群第五层石英绢云母片岩之上的第六层底部白云岩、条带状二透岩化白云岩或白云岩质铁英岩和条带状二透岩内,或位于白云岩与二透岩过渡带...

大厂矿集区的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对成矿的影响
答:本章主要根据岩体的产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岩浆的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一、岩体的分布、规模及形态产状 图5-1 大厂笼箱盖侵入岩分布图 大厂笼箱盖复式岩体出露于矿区中部笼箱盖地区,岩体侵入于中、上泥盆统地层内。在地表出露的较少,仅为呈岩枝、岩床产出的小岩体(图5-1)。岩枝分布于笼箱盖...

斑岩型矿体
答:(一)矿体特征 矿田产出的斑岩型矿体按矿石有用组分为银矿体、铅锌矿体、金矿体、铜矿体等,以银矿体、铅锌矿体为主,金矿体及铜矿体分布零散。银矿体多与铅锌矿体相伴产出。斑岩型矿体在平面上大致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随银路岭赋矿斑岩体产出。矿体多呈透镜状产于花岗斑岩体前缘带、主体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

典型矿床
答:下面对主要矿体产出特征做一简述。 图5-17 耳泽矿区地质图 Ⅲ号矿体 是耳泽矿床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长375 m,厚为34.3~77.63 m,平均24.39 m,延深40~70 m,为一不规则的透镜体。矿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在地表,倾角一般平缓,向深部变陡。由于金在矿体中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金的矿化又明显受后期氧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