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钻井技术攻关及应用效果 地震处理技术攻关及应用效果

作者&投稿:牛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簰深1井设计井深6950m,设计井开孔层位为第四系,预计完钻层位为上震旦统灯影组,钻遇新生界、中生界、上古生界及下组合地层。钻探目的:建立簰洲地区下组合地层层序,了解下组合地层厚度、岩性、岩相、深部地质结构特征以及下组合生、储、盖组合条件;查明簰洲构造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中、上寒武统主要储层含气状况,兼探奥陶系、志留系及上组合,评价各层系油气资源潜力;取得系统全面的地质、地球物理、钻井、测井、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各项资料参数、数据,为综合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一)主要技术要求

a.设计井深较大,应严格控制井斜。

b.钻遇油气层时钻井液的性能调配要恰当,避免人为污染油气层。钻井工程要尽量采用平衡钻井技术,以保证获得真实的地层含油气信息。

c.该井具有大尺寸井眼段长、小井眼井段深、地层可钻性差的特点,且压力系统复杂、资料少难以准确预测,同一裸眼井段可能存在垮、漏、喷、卡等井下复杂情况,应优化并制定多种施工预案,及时跟踪钻井动态调整施工方案,达到安全、高效、快速完成钻探目的。

图3-43 2006-LH测线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原处理剖面效果对比——簰洲构造(局部)

图3-44 2006-SA测线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原处理剖面效果对比——钟祥弧形褶冲带(局部)

d.簰洲地区上组合(志留系以上地层)地温梯度为2.9℃/100m,簰参1井井底(井深3655m)温度为92.9℃。利用簰洲地区上组合地温资料结合邻区较少的下组合测试资料,预测簰深1井井底温度为155.2℃。簰深1井下组合地温较高,高温作用将使钻井液失水,造成钻井液造壁性和流变性都将发生不良变化,严重者可造成钻井液流动性丧失、结块等,因此钻井液应选择抗高温性能好的钻井液,以防出现高温增稠现象,保证钻井液性能稳定,流动性好。

e.预测簰深1井钻探过程中,在侏罗系泥页岩、二叠系吴家坪组、志留系泥岩、奥陶系大湾组、分乡组泥页岩及下寒武统石簰组、水井沱组泥页岩等层段会出现应力垮塌为易塌层,应改善泥浆性能以平衡地层应力,然后加入润滑剂、封堵剂、降滤失剂等进行综合处理,保证易塌层的煤层、页岩的稳定性。

f.预测簰深1井在嘉陵江组等层段含有石膏、盐岩,存在膏盐等电解质污染钻井液问题,石膏、盐岩溶解不仅破坏钻井液性能,而且会形成大井腔,易导致钻井复杂,在上述井段应选用抗膏盐污染钻井液体系。

(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1.优化井身结构设计

簰深1井为江汉盆地平原海相一口区域深探井,钻井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下组合实钻中地质情况可能与预计有一定差别,存在易漏、易塌、易斜等复杂情况,设计钻遇的目的层多,因此,井身结构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地层和压力可能的变化,各套管程序的选择为各开次钻进安全相对留有余地,以保证完成钻探目的。根据本井地层特点、压力预测及目前钻井工艺技术状况、参考南方海相已钻井实钻井身结构,依据有利于安全、优质、高效钻井和保护油气层的原则进行设计(表3-9;图3-45)。

表3-9 簰深1井井身结构设计数据表

2.优快钻井技术

为加强油气层保护和提高机械钻速,采用PDC+螺杆、优质钻井液为主的复合钻井技术和防斜钻井技术,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

微泡沫钻井技术现场试验,表现出良好的防漏堵漏效果。

3.超深井固井、完井工艺技术

通过大量水泥浆体系试验和研究,开发和应用了1.30~1.55g/cm3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固井技术(包括低密度防气窜、低密度防漏、低密度防漏防气窜水泥降体系)。该体系具有失水低、流变性能和沉降稳定性好、水泥石强度高、SPN(水泥浆性能系数)低等特点。簰深1井Φ339.7mm技术套管固井分别采用了高强低密度防漏水泥浆体系,固井质量均为良好。

图3-45 簰深1井设计井身结构示意图

(三)深钻井技术攻关效果

簰深1井自2007年4月18日开钻,2009年3月15日完钻,总进尺7050m,顺利完成各项施工,创造了南方海相单井进尺最深、钻遇层位最全的历史纪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先后创造了133/8″的国产技术套管国内陆上钻井下深最深和国内单级固井段最长两项新纪录。



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及应用效果~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簰洲地区地表条件较复杂,水系发育,大小湖泊众多、鱼池密布、沟渠纵横,分布有长江和东荆河等河流(图3-30)。东荆河及长江将工区分割成多块,块与块之间无桥梁相通,仅靠两个汽车渡口通行,南北通行条件较差。工区内村庄集镇密布、人口众多。此外,长江、东荆河及其内堤等大堤禁炮区的分布范围广。

图3-30 2007年簰洲二维工区地表示意图

工区内地表激发岩性主要为黏土、流沙及淤泥,激发和接收条件差,能量衰减快,造成地震记录上的强面波干扰及低频谐振等。
该区自上而下分布有从T2-Z的反射层,各层地层产状相对平缓,其中TT2目的层高点埋深在1600m左右,TD目的层高点埋深在3400m左右,TS目的层高点埋深在3400m左右, 目的层高点埋深在7000m左右。
(一)施工难点与对策
(1)工区主要目的层埋藏深、深层地震信号能量弱、资料信噪比较低
有针对性的采取如下对策:
a.采用较大的排列长度接收(由以往的2950m增加到7180m),提高覆盖次数(由以往的30次提高到90次),选择区内最好的激发岩性(黏土)激发,采用较多的检波器串组合接收,特别是增加检波器的串联个数(由以往的9串2并改为现在的18串2并),增强组合效应,提高检波器串的灵敏度。
b.结合工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66炮),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取了采集参数。施工中根据激发岩性和地震资料的变化加强生产中的试验。
c.采用黏土层井炮激发和因地制宜的可控震源施工参数,确保了激发能量和频率,保证了地震资料品质。采用标准化的施工现场,确保各工序的施工质量。
(2)工区内涉及的湖泊众多,鱼池密布、集镇等障碍物众多,测线穿鱼塘、湖泊长度为38.7km、484个炮点,炮点布设难,激发药量受到限制
采用的对策为:逐点踏勘,选取最佳激发点和激发药量。湖泊水域采用水上钻井、水下井炮激发、水下检波器接收。鱼池区不减药量,确保激发能量,累计全区16~24kg药量占生产井炮83%。
(3)大药量激发带来一系列工农问题,工区内分布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精养鱼池、网箱,且大都是甲鱼、珍珠、蟹苗,工农赔偿费用高
采用的对策:增加赔偿额度,对炸死的鱼、虾、蟹苗采用市场价位3~10倍以上的高价进行回购。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深入宣传石油勘探对国计民生的意义,以获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4)区内地表是由厚薄不均的淤泥、流沙、黏土组成,且埋深不稳定,导致资料横向差异大
采用的对策是:
a.通过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微测井、岩性录井调查)尽可能选择黏土层激发。
b.采用动态井深岩性识别控制技术,尽可能选择区内最好的激发岩性(粘土)激发,钻井岩性统计显示全区73.3%的井炮可以保障在黏土层激发(图3-31)。

图3-31 全区激发岩性分布图

(5)设计的17条测线全部穿长江、东荆河、通顺河等,堤防禁炮区长度为93km,占炮线总长度的20%,加上长江水面宽度约2km(图3-32),造成浅层资料缺失

图3-32 长江禁炮区示意图

采用的对策:
a.采用SM26可控震源在禁炮区进行激发,最大限度压缩地震剖面缺口(一般可控制在0.9s以内)(图3-33)。

图3-33 采用震源(上)与不采用震源(下)剖面缺口对比

b.选择较重的可控震源施工参数(驱动幅度70%~75%,震动次数12次,扫描长度22s),确保可控震源的激发能量(图3-34)。
c.迎水面200~500m全部采用可控震源取代聚能弹施工,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剖面(图3-35)。
d.灵活设计观测系统,对于工区地表障碍物密集的地段,一方面采用非纵观测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开障碍物(图3-36);另一方面采用灵活变观施工,以满足覆盖次数的需要(图3-37)。

图3-34 SM26可控震源激发原始单炮(左)和30~60Hz分频扫描显示(右)


图3-35 聚能弹激发(左)和SM26可控震源激发(右)剖面对比


图3-36 PZ-06-203.25线东荆河大堤段非纵观测示意图


图3-37 测线过长江段变观观测系统

(6)可控震源施工效率低,每小时只能震5个点,同时可控震源施工碾压农作物面积大,工农纠纷严重,将严重制约施工进度
采用对策如下:合理安排可控震源的施工顺序,采用震源大搬迁来赢得施工时间,从时间上要效率;提前与地方政府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赢取宝贵的施工时间。
(7)水域面积大,水上作业效率低,安全系数小
采取的对策是:针对水域作业,制定水上作业流程,组建水上作业专班(图3-38),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水上作业时队领导和HSE监督员在现场负责水上作业的指挥、检查、监督以及应急处理。
(8)大面积湖沼区,如五湖沼泽地带、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严重制约施工进度。
采用的对策是:采用水检埋置,提前摆放排列,保障不由于排列耽误施工进度;采用船拖设备代替肩挑进行搬迁,减小劳动强度。
(9)簰洲湾民垸堤是国家重点防洪堤段
采用的对策是:聘请专业人员对簰洲湾内所有炮井进行回填;实测所有的炮点到大堤的距离,利用AutoCAD作图软件,绘制出炮点与大堤禁炮区的相对位置,确保设计井炮在禁炮区之外。

图3-38 水上作业专班施工现场(左图为钻井专班、右图为放线专班)

(二)科学确定施工参数
根据地质任务、技术及基本采集参数要求,结合工区以往勘探经验、复杂水网地表条件、地震地质条件,采用如下施工参数系统:
(1)接收参数
检波器型号:SN4-10;检波器组合:18串2并;组合形式:矩形面积组内距:Δx=2m,Δy=4m组合基距:12m×12m;组合基距:12m×12m;组内距:2m×4m;组内高程差:≤1m。
(2)地震仪器参数
仪器型号:408UL数字地震仪;录制频率:0~200Hz;前放增益:12dB;记录格式:SEG-D;记录长度:8s;采样率:1ms。
(3)井炮激发参数
激发方式:2~4井;井深:根据钻井岩性选取黏土埋深一般为8m/12m;药量:16~24kg;药型:中密。
(4)可控震源参数
震源型号:SM26;组合台数:3台;驱动幅度:≥70%;组合基距:10m;震动次数:8~12次;扫描长度:22s;扫描频率:8~72 Hz;扫描方式:线性升频。
(5)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360道中间对称放炮,排列7180-20-40-20-7180;覆盖次数:90次;炮点距:80m。
此外,在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变观,确保覆盖次数,避免主要目的层出现反射盲区,测线穿越长江炮检点无法正常布设时,施工中采用延长排列,增加道数进行不对称接收,以弥补深层的覆盖次数;此外,针对东荆河大堤禁炮区的限制,无法进行炮点布设,施工中采用了非纵观测系统进行接收,即有效避开了东荆河大堤禁炮区的影响,又为炮点的选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而保障了接收质量,非纵观测系统如图3-39所示:

图3-39 排列线接收方式7180-20-40-20-7180

(三)攻关效果及建议
1.地震采集攻关效果
簰洲地区地震攻关采集完成生产测线17条(图3-40),生产7367炮,炮线长517.08km,满覆盖剖面长度为424.62km,资料长度为611.48km(其中井炮6190炮、震源点1177个),此外,完成高密度采集试验线12.72km(满60次覆盖),计233炮(震源53炮,井炮180炮)。获生产记录7367张,井炮记录按照三级评价,震源记录按照二级评价:井炮6190炮,其中一级记录3887张,一级品率62.79%,二级记录2302张,合格率99.99%;震源1177炮,其中合格1174张,震源合格率99.75%;全区合格率99.96%。满覆盖段覆盖次数大于76次,全区总空炮率0;低测资料合格率100%;测量成果合格率100%;现场处理剖面合格率100%。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合同及设计要求。
对原始记录和初叠剖面进行了分析,原始记录总的表现为能量强、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反射层次比较丰富,初叠剖面基本能够反映本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能够较好的完成地质任务。所获得的地震剖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要目的层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清楚,动力学特征明显;断点清楚,簰南断层、地层南北倾清楚;与以往资料相比,信噪比、分辨率有较大提高(图3-41)。

图3-40 2007年度簰洲地区二维地震攻关测线位置图


图3-41 新测线(下)与老测线(上)对比

通过簰深1井钻探钻遇地层层序正常,与地质预测基本吻合,表明通过地震攻关能为勘探提供高品质地震,为下一步钻探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2.地震采集建议
在存在大片禁炮区的平原水网地区,对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对于比较宽的过江段,应优化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尽量采用大排列,高覆盖次数施工;同时,应尽可能的精选激发点并选择合适激发能量,压制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

针对南华北、周口、江汉等区域大,3个不同地质单元的构造跨度大、波场复杂、速度横向变化比较大的特点,开展地震处理技术攻关。
(一)处理难点分析及对策
1.处理难点分析
本书涉及的地震大剖面覆盖范围大,地质单元类型多,构造复杂。加上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多变,地震采集施工的年代、施工方法、采集装备等不同,资料品质差异较大,给资料处理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经过对原始资料的认真分析,认为本次资料处理的主要难点是:
(1)低信噪比资料的处理方法
造成资料信噪比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地下地震地质层位反射特征比较清楚,上下地层界面阻抗值较大,具有较强的反射能量,但地表采集条件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较差,来自地下内部和地表外部的干扰噪声较为严重,导致资料信噪比低,如江汉簰洲湾地区。二是地下地震地质层位反射特征不清楚,上下地层界面阻抗值较小,反射能量较弱,尽管地表激发和接收条件很好,也接收不到有效反射信号,导致资料信噪比低,如江汉盆地SA测线两端和LH测线两端古生界出露区和大同湖地区、信阳盆地南部山区。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选择的处理方法正确,仍可以获得较好的剖面效果,但第二种情况难度较大。
(2)地震资料振幅、频率相位一致性处理
由于大剖面测线跨度大,地质构造类型多,地表激发和接收条件复杂多变,在统一采集因素下施工,测线各段间或各炮间的原始单炮记录能量、频率存在着较大的非一致性问题,直接影响处理的剖面效果,如使用的震源不同、激发接收的岩性不同等。
(3)野外静校正处理
涉及野外静校正问题的测线主要是江汉SA和LH测线。由于这些静校正问题突出的线段地下地质结构复杂,形态不清,加之资料品质均很差,给处理带来很大难度。
(4)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
由于地震大剖面用于区域地质勘探,涉及的地质构造单元类型多,大断裂多,地层埋深相差也很大,例如在LH测线中,志留系最浅处出露地表,最深处达6000m左右。建立偏移地质模型和求取偏移速度难度很大。
2.对策
根据上述难点,为处理好地震大剖面采取了以下对策:
a.以提高剖面信噪比为原则,同时确保资料的可信度;
b.认真做好噪声分析,采用针对性的噪声压制和去除方法,最大限度的压制噪声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
c.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地表一致性处理方法,消除地震资料能量和频率等的差异,解决地表一致性问题;
d.采用高程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层析反演静校正等方法,努力提高静校正叠加效果;
e.认真做好速度分析,采用常速扫描和精细速度谱相结合提高叠加速度的拾取精度,在构造复杂地段适当加密纵横向速度分析点,通过精细的速度分析,提高叠加成像效果;
f.做好处理、解释人员的结合,建立相对准确的地质模型和速度模型,努力提高偏移成像精度。
(二)处理关键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主要包括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等。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运算速度较快,偏移精度较高,但因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似和方法上有些局限性(如多走时路径、假频问题和振幅处理等),成像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与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相比,波动方程偏移不用考虑走时和振幅,通过波场延拓来实现,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波动传播,能正确自动处理屏蔽区和相移等,实现起来反而相对简单。同时成像结果不再敏感于速度的高频误差,速度趋势比速度细节更重要,从而使准确深度成像更容易。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目前地震资料处理最昂贵、最耗时的算法,近几年来随着PC集群并行系统的出现,硬件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也使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为可能,它已成为目前全球地震成像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方向,代表着最新一代的地震成像技术。由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上的优势,对于盐丘成像、古潜山成像、逆掩推覆构造及陡倾角构造的成像、复杂构造下的横向位置都比其他偏移算法要准确得多,在搞清构造的位置并进一步认识构造的形态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采用MARVEL软件,其提供的叠前成像方法包括:
1)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
-直射线叠前时间偏移
-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
-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弯曲射线双速叠前时间偏移
-基于真地表面的弯曲射线双速叠前时间偏移
2)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叠前深度偏移
-基于真地表面的叠前深度偏移
3)广角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4)双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本次处理采用高精度Kirchhoff叠前深度域偏移成像方法。
(三)处理效果分析
1.南华北NHB-07大剖面
从处理的南华北测线剖面看(图3-42):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反身波组能量较强,特征较清楚,横向上连续性好,能量稳定;倪丘集凹陷、鹿邑凹陷古生界连片分布,构造接触关系清晰,断裂及构造形态清楚,基本上可以在全区追踪对比。
倪丘集凹陷,总体反射特征明显,层间关系清晰,新近系底面TN的反射,连续性较好,可以连续追踪。古近系底部TE的反射,连续性一般,在倪丘集凹陷内可以断续追踪。中生界底部TMz反射,连续性一般,可以追踪,石炭系底部TC的反射,连续性较好,可以连续追踪。古生界底部TPZ的反射连续性一般,可以追踪。
鹿邑凹陷区可见该凹陷的古近系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新近系底面Tpz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较好,能量较强,信噪比较高,可以连续追踪。古近系底部TE的反射,连续性一般,在鹿邑凹陷内可以追踪。石炭系底部TC和古生界底部TPZ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以连续追踪。
阜阳凹陷、临泉凹陷、太和凸起、郸城凸起目的层埋深较浅,反射时间在0.4s左右,目的层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信噪比较高,古生界底部的反射可连续追踪。
长山隆起-信阳盆地位于NHB-07测线南端。从以往老资料来看,长山隆起新近系之下没有较好的地震反射,寒武系和奥陶系保存不全,个别凹陷地方有保存,凸起地方剥蚀现象较严重,是以老地层为主的隆起区,该区没有上寒武统,只有中下寒武统。
从整体剖面处理效果看:与老资料相比,长山隆起与信阳盆地以断裂接触关系较为清楚,构造形态可靠,波组特征清晰。整个长山隆起构造平缓,寒武系和奥陶系保存不全,凸起区剥蚀较严重,其南端资料品质较差。
2.江汉平原2006-LH、SA大剖面

图3-42 NHB-07测线本次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原处理剖面效果对比(整体)

临湘-黄陂(2006-LH)测线整体看信噪比较低,其中柯理、簰洲构造地震反射波组较强,特征清楚,层次较全。测线两端江南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受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影响,资料信噪比较低,品质较差。簰洲构造局部剖面,从新老剖面段对比可以看出:新剖面的波组特征、反射层成像效果以及资料的信噪比和老剖面相比有所提高(图3-43)。
松滋-安陆(2006-SA)测线整体看信噪比较低,其中荆州-大冶对冲干涉带资料品质较好,地震反射层次齐全,易于对比解释,测线两端湘鄂西褶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受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影响,资料信噪比较低,品质较差。从新老剖面段(钟祥弧形褶冲带局部)对比可以看出:新剖面的波组特征、断裂结构、深层成像效果和老剖面相比有所改善(图3-44)。
(四)对处理措施的建议
通过对二维剖面的叠前道集处理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在资料的处理方面有如下的建议:
a.地震资料处理做好前期分析、落实处理重点和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采取的处理流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处理方法和参数试验。因此,处理过程中与地质解释的结合对于资料处理至关重要。
b.对于跨度大的二维资料处理做好表层静校正非常重要,因此建议在表层校正量统一求取上做好工作,微测井采集和后期基于地震数据的表层校正量拾取配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复杂山地的信噪比。
c.叠前道集处理中的振幅、相位、频率等子波的地表一致性处理尤其是不同年度、不同观测系统、不同激发接收因素的资料拼接处理,首先要做好区块间的子波整形和地表一致性处理,才能保证最终的成像真实可靠。
d.针对大剖面横向跨度大,部分构造凹陷地层埋藏深、能量弱的特点,以及断阶部位地层倾角大、横向速度变化大的特点,开展叠前深度域成像处理,对进一步改善构造复杂部位及深层构造成像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先进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无论是在二维处理还是三维处理中都是最佳的成像方法选择。采用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或者更加保真保幅算法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复杂构造的正确成像。叠前深度偏移能够有效解决速度存在横向变化时复杂构造的成像问题。经过叠前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不仅进行了准确的空间上的归位,同时还提供了可靠的速度场信息。与时间偏移剖面相比,深度偏移剖面具有地下构造真实、直观、便于解释等特点。

全球自动化钻井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答:仪器与测量系统是智能决策的重要基石,需满足高精度和逻辑性要求,如随钻测量已成为行业标准。通信技术方面,地面通信成熟,井下智能钻杆技术如井下动力学测量短节正在逐步应用。控制系统未来将深入理解钻井过程,提供实时建议,包括测试验证和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模型与模拟技术尤其在实时计算和多模型协同上...

钻井工程技术的发展成就
答: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并引进先进工具,分支井钻井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取得突破,具备了钻探水平位移达4000~5000米大位移井的能力;气体钻井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地质导向钻井配套技术研发获得成功;超深井钻井和实体膨胀管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钻井信息技术也初见成效。另外,套管钻井技术先导性试验...

钻井都可在哪些领域应用?
答:目前钻井技术除用于钻石油天然气井外,还可钻水井、地热井、热水井、岩盐井、CO2和煤层气井。国外利用钻井在海上打大直径井储存核废料,我国在建高层建筑前钻取地层岩样,修建高楼、大桥时打大直径井的承载地基桩、桩墩等。利用国产大型煤矿竖井钻机还可打直径7.4~9.0m的煤矿竖井,已完成的淮南矿区...

钻探新技术在地下水勘查与开发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答:4)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水井钻探已超出了供水范围,它与地下水的补偿、污水的排除、城市地面沉降与回升等工程联系起来,水井钻探应用面的扩展,表明其相应钻井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宽。5)城市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需要大量的降排水工程,这也为钻探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开辟了...

石油钻井技术
答:常规定向钻井技术使用导向弯外壳马达控制钻井方向施工定向井。钻进时,导向马达以“滑行”和“旋转”两种模式运转。滑行模式用来改变井的方位和井斜,旋转模式用来沿固定方向钻进。其缺点是用滑行模式钻进时,机械钻速只有旋转模式钻进时的50%,不仅钻进效率低,而且钻头选择受到限制,井眼净化效果及井眼质量也差。旋转导向...

通过数年技术攻关什么目前钻探能力可达一万米
答:4. 松科二井,作为我国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一部分,不仅是该计划自2006年启动以来最深的钻井,也是全球首个穿透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5. 这一标志性成就是中国地球深部探测工程的重要里程碑,它将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并为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如何解决水平定向钻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关键技术
答:定向钻施工技术首先应用于美国海岸地区的冲积层穿越,现在已经能够开始在粗沙、卵石、冰碛和岩石地区等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穿越施工.最长的穿越施工已达6000英尺、管道直径为18英寸. C、优势 事实证明:水平定向钻穿越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施工方法.这项技术同时还可以为管道提供最的保护层,并相应减少了维护费用,同时不会影...

深孔钻探技术成果概况
答:因此,有关钻探单位和科研机构纷纷结合科学钻探、深孔钻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 勘探技术研究所利用承担的“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863”重点项目)项目,成功应用YDX-5型全液压地质岩心钻机及N级口径(Φ76mm)绳索取心钻具在山东省乳山金青顶金矿区施工了ZK43-1孔(2010年4月10日,终孔深度达到...

钻井领域技术有哪些?
答:二、钻井技术1.油气井力学与过程控制方面(1)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井下智能钻井系统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地下钻掘机器人”。这种地下钻掘机器人不同于一般的机器人,它必须能够在地下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及非常恶劣的工况下进行有效的工作。它必须能够精确探测前方和周围的地质环境及本身的状态,进而做出正确的分析...

气体钻井提速提效技术是什么?
答:气体钻井技术1953年起源于美国,是以气体、气液混合流体作为循环介质代替钻井液的钻井技术。它的优点是极大降低对产层的伤害,提高勘探开发效益,消除井漏对钻井作业的影响,可获得更高的钻进速度,降低钻井作业的总成本(井越深,其效果越明显),可提高钻头使用寿命,使工作条件和环境变得更为清洁。但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