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作为一个 文化情结深厚、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兵, 来河南工作后,中原 简介郑州以及河南的的文化遗产

作者&投稿:梅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开天鼻祖”

  河南淮阳城的太昊陵,是中华子孙祭祀朝拜伏羲的圣地。

  治水神工大禹

  为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佳话。他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 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元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

  商朝创始人汤

  一位政治上有远见,事业上有作为的国王, 能知人善任,人唯贤,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 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商丘虞城一带。

  政治改革家子产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 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哲学大师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春秋晚期楚国(今河南鹿 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志行高洁的庄子

  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今河南商 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家学派的一个主要人物,后人称“老 庄哲学”。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早期代表。

  军事家吴起

  (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卫国左氏(今河南 濮阳)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吴子兵法》。

  功成身退的范蠡

  字少伯,春秋时期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在 吴越争霸中为越国打败吴国立下了大功。

  变法图强的商鞅

  姓公孙,名鞅(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今 河南汲县)人,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战国七雄 中独霸天下,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又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主要区域在河南省)人,著名 法学家,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 基础。他的文学功底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辅佑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公元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县(今 河南上蔡县)人,著名的政治家,辅佐秦王统一了中国。

  历算学家张苍

  (公元前256年——前152年),西汉阳武 (今河南原阳)人,是西汉初年历算学方面的突出代表, 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阳郡涅阳(今 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英年早逝的才子贾谊

  (约公元前200年——前168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汉字字典创造者许慎

  字叔重(约公元58年——147年),东汉汝南召陵 万岁里(今河南郾城县东15公里许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 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等。

  古代才女蔡琰

  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尉氏县西南蔡庄)人,是汉朝著名 学者蔡邕的独生女儿,所著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有名。

  军事谋略家司马懿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 的著名军事统帅,以谋略著称,是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艾

  字士载(公元197年——264年),义阳郡棘阳(今河南 新野东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将领,协助司马氏东征西讨,屡建奇功。

  汉史专家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 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后汉书》等。

  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字嗣宗,东汉陈留郡(今河南尉氏) 人,著名诗人,被称为“竹林七贤”。

  山水诗人谢灵运

  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志怪小说创始人干宝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时期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

  东晋帅星谢玄

  字幼度(公元343年——388年),陈郡阳夏(今河 南太康)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 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淝水之战。

  反佛斗士范缜

  字子真(约公元450年——515年),南朝舞阳(今 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等。

  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

  字仲伟(约公元480年——552年),南朝梁代颍川 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诗品》等。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翟让

  东郡韦城(河南滑县东南)人,隋末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创始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

  河南固始县人,字廷炬,号龙湖。他治 理漳洲42年,勤于吏冶,政绩显著,受到了 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爱戴,被尊为“开漳圣王”。

  百代文宗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豪刘禹锡

  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祖籍洛阳,是唐代中期的优秀诗人,散文家和思 想家,留下了《陋室铭》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代名相姚崇

  一代名相姚崇:原名元崇(公元649年——721年), 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三朝为相,一 生清谦,为唐王朝的“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代高僧玄奘

  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 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武则天执政初年(公元686年)出生于阳翟 (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素有“吴带当风” 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被后人尊称为“画圣”。

  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 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诗鬼李贺

  诗鬼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 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 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凌云诗才李商隐

  凌云诗才李商隐:字义山(公元813年——858年), 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唐代千余名诗人 中极富才华的一位,留下了600余首诗,均属佳品。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846年), 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 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建筑学家李诫

  建筑学家李诫:字明仲,北宋时期郑州市管城 县(今河南新郑县)人。他篇著的《营造法式》一 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学著作。

  民族英雄岳飞

  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1142年), 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

  宋代大儒程颢和程颐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元代大学者许衡

  公元1209年,出生在先后由金、 元统治的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是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 政治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订完成了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明代乐律家朱载育

  大约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出生于明郑恭王府(今河南沁阳),是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我国明代伟大的音乐理论家、教学 家和天文学家,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

  抗清名将史可法

  字宽之,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 人,一生刚正清廉,忠心报国,他的抗清事迹和宁 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为后人所颂扬。

  书法家王铎

  字觉斯,号痴庵, 河南孟津县人,是明末清初蜚声中外的大书法家。

  抗英保台的曹谨

  字怀朴,河南沁阳人,在台湾淡水县 和凤山县任职期间,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立下了卓著功勋。

  台北知府陈星聚

  字耀堂,河南临颖县陈台乡陈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率领台湾人民抵御法国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

  

为什么说一部河南史等于半部中国史~

让你看一篇演讲稿吧,应该能给与你全面解答。

《一部河南史 半部中国史》作者:徐光春,现任河南省委书记。

演讲者:徐光春 时间:2009年10月13日 地点:河南嵩阳书院
徐光春,男,1944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高级记者,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4年以后,徐光春曾先后任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党组书记,上海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北京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1995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新闻宣传工作;200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04年起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党的十五大新闻发言人,十五届中纪委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先后出版《哲学与新闻》、《漫谈新闻出版》、《新闻纵横谈》、《我说新闻》、《新世纪广播影视散论》、《中国广播影视的改革与创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高级干部文库:跨越的脚步——推进中原崛起的实践与思考》、《学习理论文库:徐光春自选集》、《文化的力量》等十几部著作。

开场白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作为一个文化情结深厚、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兵,来河南工作后,中原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在河南的五个春秋里,随着对河南历史文化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河南有本钱来谈文化,河南也有地位来论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认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不仅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我用形象的语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来概括和评价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河南历史时空气脉之使然,更是河南历史现实张力之使然;既是回溯历史长河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立足现实视角透视得出的结论。

河南历史的地位——至高至上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有“中州”之称;河南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谓;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的根源性。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类四大古老文明,无不有其源头活水。作为华夏文明的诞生地,河南所孕育的历史如木之根本、水之渊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这些考据都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而中国第一个国家夏出现并发展在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就成为我们国家的称谓。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历史就有多远。

(二)史实的重大性。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促进民族团结的和亲之行,也有广结万邦的友好出使;既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也有为促进对外交流开辟的丝绸之路;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始终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如,出生于上蔡的秦朝宰相李斯所提出并实行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地方政权建制。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如,北宋的覆亡,使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竞争中开始逐渐衰落。回顾中原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治则天下治、中原兴则天下兴、中原废则天下废。

(三)内容的全面性。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也使河南历史成为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具体说,一是体现在多样上,涵盖了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从早期的猿人到早期的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二是标示在丰富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科技发明的诞生,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三是反映在完整上,涵盖了历朝历代每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整体嬗递体系。中国文明有多长,河南文明就有多长,河南起步、辉煌、鼎盛、衰落、复兴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的历史轨迹是呈两条高度正相关的曲线。我们参观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形成的共识就是藏品具有“多、全、土”等特点,“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河南本地挖掘出土的。综上所述,河南历史纵向发展不断线,横向剖析不缺项,是研究中国历史无可替代的一本重要教材。

(四)影响的深刻性。数千年来,在河南上演的史剧,上牵江山社稷,下连黎民百姓,既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沿袭,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演进、民族精神的塑造。一是推动重大政治制度的演进。从诸侯分封制,到郡县制、路府制度,建都中原的王朝政权,所形成的治国理念和政权架构,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从夏朝开始的“公田之税”,历经宋朝的封建租佃制等数次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直到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再到2006年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才得以“寿终正寝”。二是推进思想观念的传承。在中原厚土产生的深邃思想,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天下大同的文化气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循道立德的理性品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庸辩证的思维理念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至今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中华文明精神中仍有着重要地位,被人们和社会广为接受和传承。三是影响民间礼俗的沿袭。在中原起源的婚仪、饮食、日常起居、信仰、节令等各个方面的民风民俗,大多沿续至今,通行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圈,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签。周公在洛阳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经过演进成为提亲、定礼、迎娶等习俗,成为当今主要婚俗。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就源于河南,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可见,把河南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河南历史左右乾坤,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跨越时空,影响着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延续的长期性。自远古至当今,中原地区虽然战乱频仍、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南历史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一是早期文化谱系不断。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链条,始终自成体系。二是中心地位持续较长。从夏商时期的天下之中,到周、秦、汉、唐等时期与关中地区的互为犄角,再到五代、宋辽时代的辉煌鼎盛,先后有22个王朝定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原地区长时期作为核心区域而存在。即使北宋覆亡以后,政治中心虽经南迁北移,但中原地区作为战略要地,历史文化仍以强大的发展惯性、坚韧的生命力不断向前推进。三是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始终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起始于殷商时期在中原形成的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汉字,至今仍是我国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但同为著名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作为支撑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河南历史的气脉一以贯之、传承不止,也使中国历史的气脉生生不息、代代相续。

(六)辐射的广泛性。文明的发端地必定是文明的辐射源。中原文明因包容而博采众长,因开放而不断创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张力。从现代的地域视角来透视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一方面,国内影响范围大。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内徙的脚步,以及历代王朝以中原文化为范本向全国推广和其他区域族群因仰慕主动学习,中原文明作为先进文明,其基本礼仪规范、道德标准、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日渐被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出现了“中国之礼、并在诸夷”“化民成俗、万里同风”的现象和效果。岭南、赣南、闽台等地族群都是吸收了中原文明的先进因子,加快了当地文明演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海外传播异域广。秦汉以来,中原文明通过陆路和海路交通,向东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向南影响了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向西则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影响了中亚、西亚、东欧等地。据有关专家考证,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由商末周初时期殷人经白令海峡迁徙去的,也有专家认为印第安文字是受甲骨文影响形成的。如果把汉文化的辐射范围称为“汉文化圈”,那么作为中华文化的骨干,中原文化的辐射形成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圈层,以当今自然地理为划分,河南是“汉文化圈”的核心极,中国成为核心层,周边国家和华人聚集区则构成了辐射圈。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因黄河冲积形成的中原沃土而发端,因中原的引领而前进,因中原的勃兴而昌盛,因中原的先进而远播,因中原的坚韧而绵延。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华夏文明的完美体现,河南历史的壮丽华章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浓缩。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2007-05-05 21:06:34)
标签:道情 分类:魅力河南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太康道情戏自形成之日起,经历了数次的沉浮于1957年才得以正名。

“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在豫东和皖北等地区,太康道情曾经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观众,太康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一个道情专业剧团———太康县道情剧团,赢得“天下第一团”的美誉。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小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道”不尽的过去事



阳春三月,慕名来到道情之乡——太康县。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进入黉(hong)学街北一条无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后停了下来。当地人指着挂牌为太康县黉学研究所院内的一幢三层小楼说:“这里就是道情剧团。”

木字招牌字体斑驳,木牌上的漆已经脱落。三层楼里,一楼是仓库,里面堆满道具和乐器;二楼是排练厅,仅有一张桌子和十来把木椅;三楼是演员的住室,眼下的情景已经说明了现今剧团的生存状况。

春季是演出旺季,剧团去漯河演出,家里关门落锁,听说来访道情戏,当地人还是热情地把曾经名噪一时道情戏演员朱锡梅请了来,14岁就进入县戏剧培训班学艺并登台演唱小生的她,因为嗓音饱满纯正,吐字清晰流畅,表演气质端庄,受到省内外观众一致赞赏,她主演过《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跪洞房》和《前进路上》等道情戏的代表剧目,多次到郑州、豫东、安徽等地演出,并灌制了唱片。



《王金豆借粮》剧照



朱锡梅拿出她的定妆照,回忆起当年演出时的盛况,脸上浮现别样神采:“我们在安徽界首公演时,连演十几场座无虚席,买不到戏票的群众,要求将演出实况用大喇叭传播出去,深更半夜大街上仍有上百人围坐在广播下面听,演员在街上行走,行人指点相告。我们吃饭、照相、洗澡、理发,群众毕恭毕敬,拒不收钱。剧团离开界首时,卖包子的小贩,担着包子撵到演员乘坐的汽车前,硬往演员手里塞包子。”

“当年我在郑州大石桥露天大舞台演出的时候,和常香玉、申凤梅这些大师唱‘对台戏’,这些不同剧种的主演谁也不敢休息,十场八场都不换人,要不观众不答应啊,当时大家都夸道情好听,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其实就是移植我们道情的唱腔。”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如今的道情剧团每年的麦收前南征北战,演出400多场,而绝大部分演出是在农村,演出曲目大多是他们自编自演的题材,豫、皖、鲁农村的群众又给道情剧团送了个名字:“庄稼农户的剧团”。



扯不断的戏曲“情”



从太康返回郑州途中拐道道情剧团正在演出的漯河。太康县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说起道情戏就打开了话匣:“春天是整个演出的旺季,秋收以后和冬天也都会到各地演出,今年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到各地表演,合同一直签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演出的地方很多,安徽临泉,河南项城、漯河、舞阳、禹州、许昌、开封、郑州,以及黄河北边的几个地方。我们每年都要排新戏,今年就排了《出宫恨》、《五世同堂》等。全团出来表演的共有60个人,最大的54岁,最小的14岁。全年能表演400多场,在河南省剧团当中首屈一指,总收入在30万~40万元之间。”

可是,和其他稀有剧种一样,道情发展并不景气。道情剧团面临着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困难的问题,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演员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多集中在过完年的三四个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种,许多农民出身的演员还必须回到家中种田,两头挂念,其间没有工资,这种窘境迫使许多艺人离开戏曲舞台,下海经商。”经了解,一批道情新秀如吕清丽、李艳玲、刘粉霞、张小花、丁彩艳眼看着就要茁壮成长起来,可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的去郑州唱戏剧茶座,有的外出打工。

“观众听戏就是看‘角’,现在演员太随意,啥剧都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如果让老演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新生力量,再加上政府对少数剧种给予相关扶持,太康道情肯定有观众。”已经66岁的朱锡梅仍然没有放弃她的道情情结。


一段光荣的家史



坐在简陋的房间里,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依然兴趣盎然,随后,他缓缓讲述着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就仿佛是在讲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历史悠久,源于我国的道教,时奉老子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为主要道教论典,至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诵诫新法,用诗、词、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题材,诵唱道义、情理,合而为一,曰“道情”。

道情原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自民国初年,道情从曲艺演唱形式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道情班”。解放前夕,戏班离散,销声匿迹,建国后复得挖掘振兴。道情擅长演唱儿女家庭故事,情节曲折,以唱制胜,具有浓厚的地方乡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称一绝,早期道情演唱时,穿插加入一些“绕口令”,如“百家姓与三字经混唱”等。而演员在扮演鬼怪角色时,要佩戴外形像鸡蛋的铜铃假眼,眼珠会滚动,惊奇可怕,这也是其他剧种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当时道情戏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流传着不少谚语,如“宁叫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戏”,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一段骄傲的经历



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道情的普及面之广令人赞叹。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之前,曾听人说,太康道情剧团在当地有“金奖专业户”的美称。张天印抱来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和奖杯证实了此言不虚,原来太康道情屡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

1992年,《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剧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随后又拿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恋歌》摘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

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称号的太康道情属全国稀有剧种。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定为首批非质物文化遗产。



郑州日报大型系列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


http//www.zynews.com 2006-03-23 11:10:22 中原新闻网-郑州日报
视力保护色: █ █ █ █ █ █ █ █





本报讯 为提高广大读者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本报从3月上旬开始,派出主力记者深入全省各地现场采访。从今天开始,这组饱含着记者热情和心血的报道,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本版连续推出。

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
下来的、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不以物质形态展现的文化的统称,其中包括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以及手工艺和手工技术,此外还有传统节日、民俗等重要精神文化遗产。

我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抢救和保护工作也居全国领先水平。2003年,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次年,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今年1月中旬,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501项,我省上报的57项中,有20项荣列推荐名录。

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我省已确定了第一批46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名录和首批24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并选出57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加大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力度,在国内率先举办了“河南文化遗产日”。

据了解,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阶段从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当前他们正在进行5个方面的工作:在全省各地调查发现民间文学、美术、表演艺术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100名入选者将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从中选出10名重要传承人由国家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辑工作,对民间口承文学进行抢救保护;开展河南十大民俗经典评选命名及编撰出版工作;对我省1949年以前创办的“老字号”进行全面普查,并予以记录;对我省民居民间建筑进行普查,对其中的经典予以合理开发利用。

河南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
(带“▲”的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民间文学/口头文学:5个
1.花木兰传说(商丘虞城县)▲2.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驻马店汝南县)3.帝舜传说及文化空间(濮阳县)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淇滨区)
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焦作武陟县)▲民间美术:2个
1.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开封县)▲
2.王桥农民画(驻马店市汝南县)民间音乐:9个
1.板头曲(南阳)▲2.中州筝派(省艺术研究院)3.筹(许昌)4.司马懿得胜鼓(焦作温县)5.超化吹歌(郑州新密市)6.唢呐(焦作沁阳市)▲7.铜器舞(平顶山市郏县)8.大铜器(驻马店西平县、遂平县)
9.武陟盘鼓(焦作武陟县)民间舞蹈:1个
1.官会响锣(周口项城市)戏曲:14个
1.豫剧(省艺术研究院)▲2.曲剧(省艺术研究院)▲3.越调(周口)▲
4.大弦戏(省艺术研究院、安阳滑县、濮阳县)▲
5.罗卷戏(省艺术研究院、驻马店汝南县、开封通许县)
6.目连戏(濮阳南乐县)▲7.道情(周口太康县)▲8.宛梆(南阳内乡县)▲
9.四平调(省艺术研究院、商丘市、濮阳县)
10.大平调(省艺术研究院、濮阳县、安阳滑县)▲
11.道情皮影(三门峡灵宝市)12.罗山皮影(信阳罗山县)13.杠天神(驻马店新蔡县)
14.怀梆(焦作沁阳市)▲曲艺:5个
1.河洛大鼓(洛阳)2.河南坠子(省艺术研究院)▲3.王屋琴书(济源)4.灶书(信阳固始县)
5.丝弦道(驻马店平舆县)民间手工技艺:5个
1.杜康酒酿造工艺(洛阳)2.钧瓷(许昌禹州市)3.玉雕工艺(南阳镇平县)4.泥咕咕(鹤壁)▲
5.棠溪宝剑制作工艺(驻马店西平县)生产商贸习俗:1个
1.确山打铁花(驻马店)岁时节令:1个
1.九九重阳节(驻马店上蔡县)民间知识:5个
1.少林功夫(郑州少林寺)▲2.太极拳(焦作温县)▲3.八卦文化(省社会科学院)4.洛阳正骨(洛阳)
5.针灸铜人(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封)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9个
1.马街书会(平顶山)▲2.太昊陵人祖庙会(周口淮阳县)▲3.老子生日庙会(周口鹿邑县)4.浚县正月古庙会(鹤壁浚县)
5.盘古庙会(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南阳桐柏县、驻马店泌阳县)
6.百泉庙会(辉县市)7.大营社火(三门峡陕县)8.民间社火(鹤壁浚县)9.地坑院(三门峡)

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过圣诞节?
答:三、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

美丽的襄阳作文。
答:襄阳真是一个不错的好地方,它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许多外地人向往的地方。 襄阳的人们勤劳又善良,他们正在为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新襄阳而努力工作着。 我爱襄阳,襄阳是个好地方,我期盼着襄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 描写襄阳42中学校风景的作文 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冰雪融化,万物...

去临汾人祖山景区游玩,有哪些必吃的美食?
答:临汾位于中国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人祖山景区作为该地的一个著名旅游目的地,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还以其地方特色美食而闻名。如果你计划去人祖山景区游玩,以下是一些你不容错过的临汾及山西特色美食:刀削面:山西是中国面食文化的重镇,刀削面...

谯国是现在的哪里
答:5. 谯国经济持续发展 现在的谯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地方。近年来,谯国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发掘和保护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谯国还注重经济发展,打造了一批重点工程,促进了谯国经济的快速发展。6. 谯国先后荣获多项荣誉 谯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景色秀美...

走进南翔,感悟情怀征文怎么写
答:走进南翔,感悟情怀征文写法如下:篇1:南翔,美丽的名字,有着它自己的故事和传奇。走进南翔,仿佛来到了一个神奇而多彩的世界,四周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而来来往往的居民更是让人叹服不已。到过南翔的人都会给它以崇高的称赞,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社会安定,自然资源圭富,居民节俭...

句町古国是我家 文明系着你我他 演讲稿 急,今晚上就要用
答:广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公元前三世纪,在云南东南部广南县境及其周边地区,存在着一个句町(gou ding)古国,即“古代壮族王朝”。“句,壮语直译为九;町,直译为亲、盟、红。句町,壮语意为九部联盟。”句町国在历史上存在500多年,句町古国的行政中心(都城)究竟在哪里呢?这个困扰着历史学界多年的问题,引起了广西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国宁波》这句宁波宣传口号是什么意思
答:前一句“书藏古今”,狭义上指天一阁,广义上则寓意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书香之城、文化之城。一个“今”字,则体现出文化的流动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基础上,不断建设当代文化,努力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格局。后一句“港通天下”,则突出了宁波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西安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它有着怎样的特色?
答: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很多特色,如:不仅拥有百余个博物馆、百余个庙宇寺院和近百个公园,让你天天逛、逛上两三年也逛不完。而且南依秦岭,北垮渭河,八水环绕,自古以来就是古人屡赞的“天府之国、水润之地”,是八百里秦川之心。西安,她有着6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6千多年前的半坡...

高县简介
答:高县位于四川省南缘,距“万里长江第一城”—一宜宾仅61公里,地处“蜀南竹海”和“石海洞乡”的门户。是我国著名革命家李硕勋、文坛巨匠阳翰笙的故乡,是“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的必经之地,北接戎州,南控滇黔,境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丽,交通便捷;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文化...

去襄阳的唐城写作文的总结该怎么写
答:襄阳真是一个不错的好地方,它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许多外地人向往的地方。 襄阳的人们勤劳又善良,他们正在为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新襄阳而努力工作着。我爱襄阳,襄阳是个好地方,我期盼着襄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7. 春游去襄阳唐城影视基地日记550字550字 今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