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周恩来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周恩来有关的故事(20—30个字)

作者&投稿:系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恩来总理的故事,
  一、巧拒老部下的礼物

  现在某些领导干部总是以“碍于情面”为由,欣然接受下属的“土特产”。周总理巧拒老部下礼物的故事,他们该好好学学。
  有一次,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就托人给总理送来一筐桔子,很新鲜,说请老首长尝个鲜。
  总理见到桔子,说:"我不需要。"
  大家劝:"已经送来了,还能再送回去呀?"
  总理说:"你们问问这一筐多少钱?"
  赵秘书打电话问过之后,报告总理:"一筐25元。"
  总理吩咐:"你给他寄50元去。"
  赵秘书说:"是25元。你多寄他会退回来的。"
  总理说:"就寄50元,多余的钱叫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再送来了。"
  果然,龙飞虎以高出一倍的价钱"卖"给总理一筐桔子,以后就再也不敢给老首长送东西了。他说:"送东西就等于敲总理竹杠,谁还敢送啊?"

  二、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

  周总理吃饭自己付钱,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是因为周总理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要分明。所以每次付钱,又会有不同的小故事。
  有一次,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接见结束后,总理感到有些饿,就跟值班卫士张永池说:"有点饿了,咱们吃点便饭吧。"
  那是一般客饭,很快就吃完了。张永池一算帐,吃了两元八角。不要以为这是优待价,总理从来不允许优惠,严格要求按市价收付款。那个年代的钱同现在不同。
  可是,张水池这次糊涂了。心里算了帐,楞是忘了给钱,追在总理屁股后边上了车。还没坐稳,总理就问:"给了钱没有?"
  "哎呀,"张永池叫一声,"糟糕,忘给了!"
  "快给我把钱送去!"总理生气了,大声训道:"要会算经济帐,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这就是周总理。所以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说起时,都说敢向全国人民保证:总理一生奉献,即便日常生活也从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

  三、不许到小卖部买东西

  总理外出,无论住交际处、招待所还是宾馆,都要求工作人员不许在小卖部买东西,他自己当然更不会去买。因为那是清廉的时代,也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建国后,我们开始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搞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后来又摸索自己的路子,却始终不能摆脱物质匮乏的阴影笼罩。直到改革开放,才终于摆脱这一阴影,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繁荣之路。
  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品分配是个大难题,配发几十种票证也解决不完这个难题。于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交际处都设立了小卖部,卖紧俏商品,将质高价廉的商品供应首长和外宾。总理对这种小卖部是很有看法的。
  有一次去昆明,总理自己掏钱请随行人员吃了顿炒鳝鱼丝,饭后大家说说笑笑在院子里散步。
  "小卖部开了。"有人说,"进去看看吧?"
  "你们不要去那里买东西,那里面有名堂!"总理皱起眉头说:"什么内部价格呀,你们不要占这个便宜,要买什么到街上去买。"
  "街上没有。"不知谁小声嘀咕一声。
  "有就买,没有就不买,干吗非买不可?"总理指指小卖部,"搞了这种特殊,再讲清廉也是虚假的。人家5元钱买不到的东西,你l元就买走了,你的100元工资就变成500元了么。你再跟群众说你只有100元工资,那算清廉还是算骗人?"

  四、能不能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周总理工作量不减,饭量不减,但是变化还是在悄悄发生……
  总理喜欢和群众一道吃饭。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一道吃饭;在工厂矿山,他与工人一道吃饭;在招待所、饭店,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饭;在水库工地,他和民工一块啃窝头咸菜……
  有一次,总理陪外宾外出参观。那几天他吃饭很费力,吃得慢,吃得少。工作人员心里很犯急。
  在参观大寨的前后,在一次行动前,工作人员想到他吃饭的费力,忙问:"总理,你身体不舒服吧?"
  "不,我身体很好……"总理说得肯定。
  "总理,你肯定有什么事吧?"
  "嗯,"总理略一沉吟,望住工作人员,用商量的语气说:"这次活动,吃饭要一起吃。你看,能不能设法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些?"
  "可以。饭都是盛好了才端上来么。"
  "搞特殊了。"总理笑了笑,有些不安和苦涩。他忽然轻轻叹出一口气:"唉,我的牙齿已经全松动了……"
  总理发出这声轻叹时,工作人员看清了他变得灰白了的头发;曾经英气勃勃的脸孔已经血肉耗尽,脸孔和脖颈的皮肤松弛下坠,并且出现了老年斑;他那威武明锐的双眼也深深地凹陷下去……

  工作人员没有忍住泪,慌忙退出屋,到一个角落里,大哭了一场……

中央台前段时间采访他的贴身保镖了,你去侃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总理骑马摔断手的故事可以一读.

周总理为中国可以说鞠躬尽瘁了

周恩来的小故事~

朋友,我来告诉你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