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作者&投稿:窄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幼儿时期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时刻,所有父母应当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下面我分享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方法。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1

父母做好分工,让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妈妈会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我和孩子爸爸一直是异地,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是一个人在战斗。

1、生活与教育的分工

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负责教育,他负责生活。老公在外地工作,他把他不能做到的那部分,请爷爷奶奶和保姆来完成。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家就分工明确:爷爷烧饭、拖地;奶奶白天陪孩子、洗衣服;保姆带孩子;我下班之后给孩子洗澡、陪孩子读书。因为分工明确,我们家很少有矛盾。

2、爸爸买书,妈妈陪读

爸爸在外地上班,没办法陪同孩子,但是他总是尽力做他可以做到的事情。隔一段时间他就给孩子买一批书。我是具体的执行者,每天陪孩子亲子共读。另外,爸爸周末回来也会陪孩子读书。

3、爸爸拿主意,妈妈具体执行

我们家关于孩子的“大事”,基本爸爸做主,譬如孩子学击剑,一年要投入一万多。我们带孩子试听之后,我觉得每年花费太多,舍不得。但是,爸爸决定学,我就坚决的支持他。

有时候不得不说,我在做决策方面胆识不如爸爸。

4、体力活爸爸来,精细活妈妈来

凡是跟体力相关的事情,一般都由爸爸陪同孩子完成。周末,我们会带孩子放风筝。这时候我一般只要躺在帐篷里休息就好,有爸爸陪孩子在外面疯。

搬重物、拖地、使用新的电器、运动这些事情通常由爸爸来教。做手抄报、编织手工作品、指导演讲这些活一般都是我来做。

爸爸妈妈有不同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合理分工,真的是减少家庭矛盾的绝好的办法。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2

亲从小就照顾孩子,尤其在生活方面接触的更多一些,有时候母亲在不知不觉当中,会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会造成比较宠溺孩子。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要学会放手,要学会和善而坚定的管教方法,要有原则。

父亲的特点是比较有劲儿,比较有力量,所以有很多家庭管不了孩子都让父亲来管,目的就是让父亲来揍他一顿,“不听话么,那就动手揍你”。其实李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父亲恰恰是因为有力量就不要轻易使用暴力。

最有力量的实际上是心理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能够让孩子在心里尊重你,佩服你。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心里会寻求父亲的帮助,在心里上佩服父亲。

一般父亲社会活动比较多,见多识广、心胸开阔,父亲会给孩子一种眼前遇到看起来是个大事,实际上回过头来看不是事的一种胸襟,还有就是父亲虽然有力量,但不滥用,而是给孩子一种朋友的感觉,给你建议,告诉你怎么做。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的分工,父亲要理性而且和善,母亲要严格而坚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舍得给他吃苦,对他严格要求,到他成年之后遇到挫折,父亲就是他的朋友、他的指路人。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3

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注意力极度不集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叫做听课五分钟,玩小动作两小时。为此,我不止一次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威胁,十八般武艺用尽,却收效甚微。他似乎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没办法,我只有将他父母请来学校。谁知他的父母来到学校,孩子的问题没解决,两口子在我的办公室就起了争执。妈妈怪爸爸整天捧着个手机,从不与孩子交流,对孩子太严格,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犯了错就打。爸爸反过来埋怨妈妈对孩子太溺爱,有求必应,事必躬亲,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算是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总是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了,夹缝中求生存,有才如李商隐也抑郁而终,又怎能要求一孩子游刃有余呢。

面对这种个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分别承担哪些责任?我个人认为,孩子六岁以前要以母亲的教育为主,父亲的教育为辅;孩子六岁以后则已父亲的教育为主,母亲的教育为辅。为什么要如此分工呢?这是因为母亲的性格温柔细腻,适合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而我们大中国又有一句古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习惯对人生的影响之大。父亲的性格坚强刚毅,适合养成孩子坚毅的性格。只有父母双方这样良好的配合,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的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生活实际。

我从事的是初级中学的教育,见多了很多孩子非常地聪明,原本凭他们的能力,不说将来一定会有了不得的成就,但至少在目前的学习方面应该能够名列前茅。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该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无法集中,学习没计划没目的,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种种不良习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难以达到优秀甚至有的滞后。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回原处,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学到的就是这些。”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觉得这位老人回答得太简单?细细分析,却不是那么简单。

“东西放整齐”给一生带来高效率,一切用品放置井然有序,想找一本书,想找一个用品随手拿来,不浪费一秒钟,效率自然是高的`,每年如此每天如此,人生这部汽车肯定跑在众人前面,从而达到诺贝尔的目标。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朋友”,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啊,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的发现,能让同事分享,他的人际关系肯定好。

“做错了事表示歉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并向受害者表示歉意,真诚实在,这样的处事态度谁还会因为你的一点过失而不依不饶呢?这种知过就改的习惯和品格,必然带来谦逊和善的情怀,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专横不固执,永远虚怀若谷,一生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同时也是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人。许多人人际关系不好,就是唯我独尊,死不认错造成的,有的孩子的心理障碍也是因为师长不肯认错滥施权威造成的。当真理和虚荣矛盾时,好多人要虚荣不要真理。心里知道错了,嘴上却不肯道歉,这样的人在亲子关系中难受儿女尊重,上下级关系中不会让人心悦诚服,师生关系中常常遭受学生的鄙视。所以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说是得益于幼儿园的这些好习惯,我深信无疑,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嘛。好习惯受用一生

母亲是孩子情操的陶冶者。情操是一个人的感情与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是长期的磨砺形成的。这种继心灵教育之后的高级教育是母亲赋予孩子的毕生财富。

母亲是孩子情感的培育者。情感是一个人对外界因素刺激激发出的心理反应,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欣赏、烦躁等等。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是不是丰富,关系到情商的大小。有的人被人称为“木乃伊”,有的人被人称为“干面包”,说的就是她的内心对正常的外部刺激缺乏正确的反应。

母亲是孩子生活的构画者。任何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生活这个主旋律,都将为生活而忙碌一生。谁都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谁都知道生活对于一个初涉人生的人是多么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呢?是给孩子留下金钱和财产,还是给孩子一份高尚的精神和创造力?是给孩子铺就生活的路,还是让孩子学会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我想,大多数家长会选择后者。

母亲更是孩子习惯的影响者。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习惯的带动者和培养者。母亲的习惯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最直接的是影响孩子的生活。孩子从小养成什么习惯,长大了就是什么习惯。不要小看一个习惯,它能直接阐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衣食住行,喜怒心情,生活起居,个人卫生,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一个人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性。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在对我儿子习惯方面的培养可谓面面俱到。从他牙牙学语开始,我教他字正腔圆地说话的习惯;到他一岁多,教他把自己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到了三岁,教会他自己洗澡刷牙,整理自己的小床;到他上幼儿园要写作业了,又开始教会 他如何把握时间,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该干的事情。当然教他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阅读的习惯是贯穿其始终的。

在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儿子上一年级时,没有任何其他家长嘴里所描述的不适,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喜欢东张西望,做作业慢,家庭作业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我儿子现在即将进入六年级,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有学生家长问过我,我儿子是不是参加过学习培训班,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儿子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文化课的培训班,甚至他课后除完成老师作业外,我从未帮他额外增加过任何练习题。而且他的兴趣爱好也十分的广泛,喜欢踢足球,喜欢打篮球,喜欢画画,喜欢写毛笔字,喜欢弹吉他,学校组织的任何形式的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有人笑称我儿子有三头六臂,学习玩乐两不误。其实他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神,他只是在该干什么事情的时间内完成了他该干的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效率。而提高效率实际是习惯使然。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驼着你滑向失败。

有句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之中。一个孩子,如果只有母亲或只有父亲的教育,他的性格多少是有缺陷的,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父亲会用理智和知识教育孩子。

父亲是孩子思想的启蒙者。一个孩子是不是有思想、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是不是能主导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关键看第一任教师的启蒙教育质量如何,父亲不仅是孩子的物质遗传者,还是孩子的精神遗传者。人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这种思想的继承。

父亲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人格是人们对人性化自我的再造和创树,是对自己做人条件的有层次选择,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意义的升华和铸造。

父亲是孩子理智的修为者。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往往代表的是理智,母亲代表的是情感。因此,在教育孩子理智的问题上,父亲应承担起主要任务。首先,父亲就要做一个理智的父亲,不要动辄发怒,不问青红皂白,要善于克制自己。

父亲是孩子行为的引导者。我们发现,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从始至终的,甚而影响一生的。尤其是父亲,很多孩子自从有了观察力和模仿力以后,眼睛就盯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很自然地学着大人(父亲)的样子,言谈举止无不相象而为。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行为就是孩子遵循的准则。

父亲是孩子环境的创造者。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除了社会大环境外,关键的是孩子成长之初的家庭小环境,也是孩子学步的伊甸园。父亲是这个环境的主宰,是孩子健康成长与否的环境因素。

这一点在我儿子身上就有很明显的体现。工作原因,我儿子六岁以前一直和我生活在一所乡村中学。而他的爸爸则一个人在城里一所高中任教。我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后代的教育自然是不遗余力。从胎教到早教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无一不是亲力亲为。可是我还是无奈地发现,每每遇到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而是要么往后缩,要么哭。我意识到这是我单独教育的一个缺陷,孩子长期跟随母亲,性格太过于柔弱。因此等他上一年级时,我毅然从乡里来到了城里。这个时候,我学会放手,让他爸爸全面参与他的教育,我则起辅助调和作用。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教育指导方针是正确的,见过我儿子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奖他聪明懂事有礼貌,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俗话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付出爱心还远远不够,父母应根据孩子成长中的不同需求,完善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他们父母的努力和他们为家庭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反之,每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也都有父母放弃教育或者教育不当之责,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孩子。



~

父母给孩子开展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
答:二、孩子处于青年时期时,正是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对他进行家庭教育。要让他深刻的了解自己所在的家庭的性质和特征,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做好分工,父亲主要培养孩子的性格,要言传身教,告诉孩子自己一定...

所谓的家庭教育是什么?
答: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该如何做?
答:家长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自杀、自残等悲剧时有发生,“孩子怎么了”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我们能做什掌握儿童家庭心理氛围、父母观念、态度和素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庭教育中,家长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多学习...

学生的成长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大,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答:曾经在爬山的时候,遇见一对父母带着儿子在一起爬山。偶然听到父母正在给儿子讲解如何承担责任在社会立足。其中的过程牵引的道理简单易懂,预言于故事,深入人心而且全程气氛愉悦。抬头观看父母的神情和谐可亲,语气温和。有其父母品格必有其子女个性。众观世界,教育子女必先顺应其性格特征去管教,育情于家长...

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要做到哪“一要二不要”?
答:庭教育的指挥棒,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及其重视学习知识的情况,也就是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大学问,家长要多学习并运用有关教子方法,策略,不急燥,耐住性,沉住气,切不可三天两头心,没有恒心,过早结论,过早放弃。育的不好,就是当父亲的责任。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答: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

《最好的方法给孩子》用智慧培养孩子:父母多用心,才能少操心_百度知 ...
答:庭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人的三观、性格和为人处世。好的家庭教育,包括为人处世的习惯、良好的学业教育、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花再多的时间也都是值得的。二、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当所有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会...

怎样教育孩子有担当?
答:并且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拥有独立能力和责任。5. 培养孩子的挑战意识:让孩子认识到挑战和困难是成长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挑战,积极解决问题。总之,教育孩子有担当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孩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地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和不断的引导。